•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研究

    时间:2023-06-18 14:40: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狄明红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82)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双碳”目标,即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第一碳排放大国,2021年的碳排放总量超过103亿吨,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7%,接近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总和,并且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在继续增加。中国坚定地提出“双碳”战略目标,这既是我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加速实现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双碳”目标将为我国的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打开新的大门。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即“双循环”,这也是符合我国国情、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畅通国际大循环,2020年我国GDP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大关,但是人均GDP与发达国家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性、战略性产业仍存在短板。国家“十四五”规划突出强调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个“新”体现在不再像以前一样一味追求GDP的快速增长,而是追求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含经济绿色增长,即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同时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新形势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培养我国新的竞争优势,必须要抓住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这个重要产业,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1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产业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未真正参与到国际循环之中。从当时国际环境看,二战后世界被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外贸易一度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而中断,因而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新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重点对象。1950年,在中国对外贸易额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比重占了32.4%,1952年达72%。1950-1955年,中国从苏联获得11笔贷款用于国内建设和购买军事物资,又相继从东欧国家进口大量技术设备[1]。从经济大环境来看,新中国处于发展落后的阶段,需要物质基础壮大国力,所以重工业成为优先发展领域。

    国内现实困境与国际经济封锁的双重困境之下,我国专注于国内经济建设发展,独立自主地完成早期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产生的影响有:一是改变了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在“一五”期间实施了“一化三改”,并在全国实行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农业集体化的高积累支持全国工业化,形成以国家意志集中资源的计划经济体制,构建起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形之手”主导的国内循环体系[2]。二是我国建立起了种类相对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化基础。但是由于对农村的破坏和对重工业的倚重,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三是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依赖大量能源和资源的投入,导致我国的碳排放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持续增加,给环境带来破坏。

    1.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时产业发展融入国际大循环的地位也日益突出。首先从国际环境来看,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美日德等40余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国际贸易更好发展作了铺垫。这一时期第三世界国家融入全球化浪潮,而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自己产业等级,占据国际分工体系的高位,将低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出去,第三世界国家成为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最好载体[3]。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廉价的劳动力的中国成为国际贸易转移的重要承接方。另一方面,从国内环境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发展,我国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进程。

    在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考验。一是由于我国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低端,出口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低、利润低,原创技术和创新产品少,缺乏产业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二是我国碳排放量随着出口贸易量的增加而增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2002-2008年全国出口总额翻了两倍,出口产品排放的二氧化碳同期增长了1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增长总量的32%[4]。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能源消费的增加,使得我国碳排放量快速增加。我国获得了制造业第一的称号,然而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碳”目标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双循环为“双碳”目标提供广阔平台,“双碳”目标的推进能够给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如今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各国都在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就是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通过国际大循环为世界各国提供可再生绿色产品,利用国际大循环的平台,中国大力向世界各国推广分享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为全球提供了性价比较高的可再生能源及产品。例如具备优良性能和低廉成本的瓶级PET多用于食品饮料包装,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生产其产品的企业遵循绿色包装的3R原则,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我国虽然在此方面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多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瓶级PET生产国家之一,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且出口海外市场,具备较高的产能和稳定的市场需求。放眼国内,党和国家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要求在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2021年2月,国务院要求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5]。2020年5月,《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由此看出,在新时代我国以实际行动统筹国内外两个发展大局,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1 以碳减排为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相对严峻的挑战,应统筹兼顾绿色与经济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以碳减排为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碳目标对国内循环中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进行引导和约束,促使其始终遵循绿色减碳的原则和标准。首先,在生产方面坚持碳减排为主线,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于不符合减碳要求的企业予以整改或取缔。建设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是“双碳”目标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准确可靠的碳排放数据是碳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对于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必须按照技术规范开展碳排放数据管理,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从而有助于企业从高碳排放向低碳排放转型,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接轨。其次,“双碳”目标下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逐渐培育起来,低碳、零碳和绿色技术应用广泛,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与服务逐渐常态化,产品的种类随着消费者倾向绿色低碳类型而转型升级,消费方式向低碳、绿色、安全方向发展。最后,针对建筑、农业、交通等主要领域,重点开发减碳新模式。打造绿色低碳建筑、低能耗建筑是建筑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式。减少能源的使用,尽可能采用自然条件优化的耗能设备达到室内舒适,从而最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实现碳减排。农业领域坚持碳减排,发展农田土壤固碳技术,改良育种、肥料改进等,对农业精细化管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新型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从而促进农业领域碳减排。

    2.2 “双碳”与双循环二者相互统一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并行不悖的,实现“双碳”目标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双碳”与双循环之间的关系

    2.2.1 “双碳”目标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背景和条件

    将碳达峰、碳中和布局工作纳入双循环发展格局之中,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产业发展带来多重效应,碳达峰、碳中和等指导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具体减排额度,碳交易市场等标准,对内助力国内大循环,从供给侧重视重构能源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并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宣传绿色环保意识,扩大绿色需求。对外助力国际大循环,健全产业链体系,推动产业链绿色升级,加强国际人才技术的引进与国内高端人才的培养,共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能更好地助力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飞跃[6]。

    2.2.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必要基础和保障

    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大循环的根本,只有掌握了国内大循环的主动权,将国内需求长效机制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才能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再加上近年来逆全球化浪潮不断翻涌,我国逐渐把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到国民经济内循环上来,集中力量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挖掘内需潜力,寻找安全稳定持久的经济增长点,以确保国内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通过“国内生产力提高—国内供给规模和质量增强—对外贸易和投资—全球产业链延长—国外就业和收入提高—优化国际大循环”的路径,从而刺激和推动国际生产,繁荣和稳定国际经济形势,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7]。所以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必要基础和保障,捋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2.3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须坚持创新改革

    以双碳促改革,以问题为导向,“双碳”目标下的发展重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因为一方面改革能够倒逼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产业革新技术,促进低碳零碳技术、碳捕捉技术研究进步,引领产业技术升级,带动绿色循环经济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双碳”目标时间进程更为紧迫,我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需要比发达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付出更大努力,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已经实现碳达峰。按期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经济转型至关重要,除了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外,在加速我国经济和能源转型方面更具有战略意义。所以保持战略定力,加快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真正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会成为促进我国制造业低碳转型迈上更高水平的关键[8]。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资源再生利用能力显著增强,国家对再生资源重视度提高,2015-2020年我国十大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逐年递增,其中废钢铁占比最大,因此推动再生资源行业向集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坚持全面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总体上仍然不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较低,回收设施缺乏用地保障,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难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9]。因此深化资源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1 加强领导并发挥制度优势

    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必须从根本上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保证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为实现“双碳”目标,一是必须加强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起由主管部门负责、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有条件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二是强化统筹协调。国家发改委要加强统筹,组织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强碳中和工作谋划,定期调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10]。三是必须压实地方责任。我国已经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担责任,贯彻落实上级指示,明确目标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将“双碳”与双循环更好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同发展。

    3.2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风险和挑战客观存在,必须科学认识育新机、开新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把握“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3.2.1 准确识变

    破除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阻碍要素,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如技术要素、土地要素、数据要素等,完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打造流动有序、高效公平的国内国际市场。以此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循环,保障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际循环重要节点的战略链接,畅通双循环中绿色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现各个环节有机衔接。

    3.2.2 科学应变

    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挖掘市场潜力,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推动国际技术合作,采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的普及应用,研发部署前沿绿色低碳技术,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先进创新技术和绿色公共产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转型。

    3.2.3 主动求变

    动员公民参与碳减排行动,增强全民节约环保意识。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等,用实际行动唤醒全民碳中和意识,发动社会积极参与碳中和实践。

    3.3 强化国内外产业链的关联和互动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强化开放合作,才能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互联互动,强化国内外产业链的关联。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具体地说,一是强化内循环奠定基础。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提升产品全周期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推进高效太阳能电池、先进风电设备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推动关键基础材料、设备、零部件等技术升级[11]。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提升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体系的位置。二是联动外循环,增强互动。发挥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领导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绿色转型提供帮助,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互联互通,积极推动我国新能源等绿色先进低碳技术和装备“走出去”。三是内外融合,培育新机遇。必须加快建立绿色市场贸易体系,建设多方参与、平等开放的市场贸易体系,优化市场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四是要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技术变革,实现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提高质量、效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12]。积极培育和拓展消费新增长点,数字技术、互联网开发和软件服务等企业需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优势,适应当下消费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融合推动产业节能减排,实现一体化服务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相辅相成。我国经济发展经过一个调整过程,由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全面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如今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而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一方面,国内大循环须坚持碳减排为主线,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内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充分发展,同时稳步推进国际大循环,突出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另一方面,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与双循环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实现更高层次对外开放,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中国贡献。推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实际行动方面,必须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强统筹和各有关部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统一配合,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
    准确把握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国内外产业链的关联和互动。

    猜你喜欢 双碳双循环绿色 “双碳”目标下云南省林业企业发展机遇与行动对策研究绿色科技(2023年1期)2023-03-08“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8期)2022-10-25绿色低碳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1期)2022-03-09“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1年5期)2021-06-22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财经(2021年10期)2021-06-18“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决策(2021年5期)2021-06-10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玩具世界(2020年5期)2021-01-14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推荐访问:双循环 新发展 格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