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生态美学探析

    时间:2023-06-17 12:50: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田龙过 王 昆

    生态文明时代,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表现理念以与自然对话为视角,着重体现人与大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生态愿景。生态类纪录片与生态美学开始相结合,共同探讨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的传播。受众在观赏这种艺术精品的同时,会被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展现的时空画面所震撼,也会被大自然的各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吸引目光,而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传达出的生态整体主义会唤醒个体内心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在思想上与创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我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早期基本上都与时政相结合,介绍祖国大好河山、自然风光、人文历史。1983年,我国第一部人文地理纪录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画面展示出长江一岸的自然风光和人与自然的生存状态。早期的自然生态类纪录片,虽然是对自然环境的记录,但是生态意识传播并不明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自然生态类纪录片逐渐转变了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拍摄理念,开始强调与自然平等对话,这一理念的转变促进了我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向前发展。21 世纪初,全球生态危机引导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保问题,反映在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中就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例如纪录片《湿润的文明》《森林之歌》等。

    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既具有人文属性,又涵盖了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系统要素,不同于展现以人类为中心、工业至上和消费主义为主体的娱乐性纪录片。而是以自然、生态和环境问题为中心,通过真实记录自然界的动植物生存状况和生态环境,以及工业生产中人类的行为活动,引发人们深入思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反思的纪录片类型。然而,对于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并没有一个准确清晰的概念界定,通常指通过非虚构的手法,真实再现人们社会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二者间的关系,以万物一体的“生态整体主义”为核心,基于生态现实,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观念。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以生态美学、生态存在论哲学倡导的生态整体主义为最高价值追求,用最直接的方式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具有生态审美意蕴的传播载体。

    国内学者金震茅曾对我国环保纪录片的内容构成进行分析,认为从内容可以分为表现治理荒漠化问题、水资源保护、应对气候危机、捍卫动物生存权利、揭露工业污染、民众环保意识养成、展现森林绿色生态和反映环保治理成果这八类。国际上对于自然类纪录片的划分是以人类的介入与否为界限,分为纯自然纪录片和环保纪录片。针对我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特点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大致分四类。

    (一)以展现大自然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为主

    以展现自然环境为主的纪录片在内容上以展现自然风光为主,真实客观的还原生态面貌,融入了创作者对于生态理念的传达,不止传达了自然生态之美,也能将自然环境的恶劣状况展现出来。2007 年12 月,《森林之歌》在央视开播,共有11 集,是我国首部大型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从国内现有的草植被生长密集的林区开始,镜头展现神秘的森林,聚焦森林中的各种苗木花卉等,同时将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样态表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更为细致讲解了林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真实、贴近、自然、深度地呈现文明的传承与演变,这是对中国森林的第一次全面记录。在央视官方网页上,从2007年1月28日至2008年2月26日,中央电视台面向全球受众对该片进行网络问卷。《森林之歌》的成功之处在哪些方面?您认为《森林之歌》与国外生态纪录片相比——“不分伯仲”投票占据46.89%;
    何为《森林之歌》的最大价值?——通过打动人心的方式,使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有效提升,此选项得票率最高。这部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创造了我国生态纪录片的新样态,让生态类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与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

    纪录片《守望秦岭》宣传海报

    (二)以反应人类活动对大自然带来的影响为主

    由于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使用,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央视前主持人柴静所做的公益纪录片《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引发了人们对雾霾的高度关注,如何才能让雾霾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避免雾霾给我们带来身体健康的威胁。影片从多个方面唤醒了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传达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理念。纪录片《塑料成瘾》让观众认清了人类对于已经离不开塑料以及塑料危害的事实,同时也提出了解决之道。又如以展现青藏高原中藏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原生态生活为主的纪录片《第三极》中,影片不仅向观众讲述了生活在全球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上人类个体的生存与家族的幸福,还通过唯美的记录画面传达青藏高原的秘境之美,天、地、人融合共生的生态美学隐喻其中。

    (三) 以反应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相处为主

    人与动物之间的相处为主的纪录片主要分为两种语境,一类是讲述了人类对动物的残忍猎杀来获取巨额利润,并对人类的冷酷和贪婪做出批判。如纪录片《海豚湾》向观众展现日本太地町渔民在一片狭小海湾里发生的对于幼年海豚血腥屠杀,影片的主人公更是表达了对于海豚命运的担忧,对于捕杀海豚产业链的批判和否定。而另一类则相反通过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的展现,表达出创作者对动物的尊重和平等对待。4K原创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主要围绕2021年我国设立的十大国家公园,对国家公园内的生态景观首次向全球全景式呈现,全片内容由西向东呈阶梯式线索,层层剥开我国国家公园生机盎然的蓬勃景象。同时讲述了诸多珍稀野生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亲密故事,从“生命共同体”的视角出发,强调生态整体主义,巧用独特意义的叙事空间和叙事主体,以个性化的故事表达出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护着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家园,这是中国构建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有力印证,也向世界传播中国生态美学。

    (四)以反应环保主义的行动为主

    以展现环保主义者的行动为主的这类纪录片是针对现如今许多人厌倦了城市生活,试图寻求一种能够自给自足的田园式有机生活。2015 年第一部静态环保纪录片《三江源》上线,该片从2013年由全球环境研究所牵头组织生态专家深入三江源府邸,对三江源的生态现状进行记录。片中讲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长期的过渡干扰,使三江源原本的平静和美丽正在失去光彩,片中解说词这样描述:“冰川积雪快速消失,江河源头补给减少,三江源,这个曾经的生态宝地,野生动植物的天堂,正在我们的无知和漠视中痛苦挣扎。”又如纪录片《航拍中国2》中,展示了内蒙古地区利用风能发电来减少煤炭资源的消耗,水资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纪录片《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将城市纳入生态系统中,围绕生态多样性彰显中国家园的生态美以及人与自然的恒久和谐。

    综上所述,我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是把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表达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保机制的创新发展,记录时代同时,也向全球传播中国生态文明保护的成果与信心。此外,我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认为生态并不仅仅指自然环境,而应是把人类和人类社会包含进去,是一种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相统一的新型生态观念,更多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的是人类社会应该被纳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注重对国家生态建设成果的展示和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对生态美学的呈现

    生态美学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是以追求两者的和谐、协调为最高目标的。德国生态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提出了“除了其他存在的可能性之外还能够发问存在的存在者”,在存在的本质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世界中的存在”。海德格尔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命题认为人必须回归于大地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诗意的可能,被称之为“诗意地栖居”。生态美学以生命的关联性和自然界的动态平衡二者关系为主要出发点,着重强调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意在展现大自然与人类及所赖以生存的生态居所是相依为命、相互交融的,反映了审美主体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生态美学对指导当代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由陕西打造的四集自然生态类系列纪录片《守望秦岭》于2022 年6 月24 日至27 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活力·源》版块黄金时间首播,时隔一个月后,于7月30日至31日在纪录频道《特别呈现》栏目再度播出。该片共分四集,分别以“秦岭四宝”中的秦岭大熊猫、秦岭羚牛、秦岭金丝猴、朱鹮为主题和叙述视角,通过讲述它们生存、繁衍的真实故事,将秦岭的原始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全景式的生动呈现,记录秦岭自然资源、秦岭生态系统的规律和动植物故事,展现秦岭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关系,通过不同角度的真实镜头语言,还呈现了其它鲜为人知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如山涧“活化石”秦岭细鳞鲑、野生金钱豹、一生只长一片叶子的“独叶草”“秦岭双娇”红豆杉、珙桐花等,是一部全面反映秦岭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态之美的纪录片。该片历经12年时间穿梭秦岭原始森林、走过秦岭漫漫四季、记录秦岭真实自然故事、展示秦岭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自然世界,成为传播中国生态美学的又一精品力作。

    (二)“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把“道”看成宇宙世界万物共有的一种属性。庄子崇尚“和”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主张,指出天、地、人都是一个有机生存的整体。生态美学理论赖以形成的“生态存在论”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具有某种吻合性。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一个人在“天人之际”的自然世界中,出现了“元亨利贞的四德之美”,是人对美好生存状态的描述,也是中国古典生态审美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把“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合为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思想。我国生态美学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以美丽中国建设为指导。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凝聚为“生命共同体”。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就曾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中国首次设立国家公园,也是中国为生态保护创造的“生态美学课堂”。

    (三)以“生命共同体”视角彰显中国生态话语

    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常常以第一人称叙事角度,穿插与相关动物的互动,通过拟人化的表达手法,将这些动物世界的独特话语,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拉近受众距离。尤其是在人与动物关系上,低角度平视视角拍摄,也让画面的主体给人以平等的意指关系。如纪录片《守望秦岭》中讲述的秦岭是最具人文底韵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自然资源的山脉,是我国南北地理位置分界线,也是秦岭野生大熊猫的家园。在秦岭国家公园中的佛坪大熊猫国家自然保护区三官庙保护站,秦岭大熊猫研究专家雍严格和巡护员每天都要去野外巡护观察秦岭大熊猫。此外,秦岭茂密的植被为秦岭金丝猴这种叶猴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在秦岭,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李保国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建立金丝猴的个体行为档案。朱鹮,被人们称为“爱情鸟”,也被誉为“东方宝石”,象征着幸福和吉祥。1981 年6 月,当世界其他国家均已宣布野生朱鹮灭绝的时候,在陕西汉中洋县的姚家沟,发现了仅存的7 只野生朱鹮。经过20 多年的努力,中国的保护者们在洋县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朱鹮这种即将灭绝的鸟类种群,在洋县逐渐得到挽救。

    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在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人、动物、植物已不再是单独个体,而是有着拟人化和情感化的生命主体,和人类一样在自然空间下生存。纵观中华大地,中国人不遗余力守护自然,从古老的东方文明中汲取智慧,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努力维护人与自然的恒久和谐。

    时至今日,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在我国纪录片历史长河中已从单一式记录发展至全景式记录,它努力呈现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和谐关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哲学思想,把生态美学融入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创作中,力求将中国特有的生态保护理念和中国特色生态美学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后能有更多的国内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佳作,精准把握生态领域的影像纪录,全球携手共建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

    猜你喜欢 秦岭纪录片美学 暑期秦岭游天天爱科学(2022年4期)2022-05-23盘中的意式美学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洞穿秦岭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外婆的美学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好忙好忙的秦岭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18年4期)2018-08-01纯白美学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妆”饰美学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推荐访问:探析 纪录片 美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