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的“信息茧房”现状及破解路径

    时间:2023-06-17 11:30: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 黄晓敏,蒙绮文,代亚婷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23)

    近几年特别是2020年以来,直播行业呈现出“井喷”发展的盛状,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但网络直播在给人们带来娱乐、购物等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信息茧房”问题的出现便是其一。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首次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他指出公众会把注意力投射到自己选择的东西或者自己感觉兴奋的事物,长久下去,会将自身约束和捆绑在像蚕茧一样的“茧房”中[1]。就网络直播而言,“信息茧房”指的是受众倾向于选择自己原本就有显著兴趣的对象或者领域,愿意与理想、志趣一致的人交流,从而忽视其他的人和物,形成信息交流“孤岛”的现象。

    网络直播具有高度的可视性、及时性和互动性。在网络直播的环境下,用户的空间隔阂感进一步削弱,“信息沉迷”变得更为容易。同时,网络直播趣群化、群体性等特征的加强,轻而易举地让同一趣味的人群产生高度的“归属感”。时间空间的模糊与虚拟归属感的叠加最终带来的便是群体对某一信息的沉溺。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对个性化、兴趣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形成趣缘群体的可能性更大。相关调查发现,与已经工作的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群体更有可能沉溺于“信息茧房”。在网络直播中,大学生深陷“信息茧房”,主要有以下危害。

    (一)沉溺于“信息茧房”,思维视野狭隘

    在“信息茧房”的效应下,用户倾向于求同,更为关注那些与自己固有立场、态度相同或者接近的内容,持续、反复加深单一的兴趣爱好,极有可能形成一个闭塞的“小世界”,从而过滤掉异质信息,与外界隔绝。这不仅导致个人思想视野的日趋狭隘,还造成个人思考独立性的降低。网络直播与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密切相关,涉及美妆、游戏、美食、生活等整个生活领域。生活全领域的众多主题和视角让大学生用户便捷寻找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网络直播平台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根据大学生所反映出来的兴趣与偏好推送针对性的内容,满足大学生用户个性化与兴趣化的需求,但也在无声无息地强化了他们固有的喜好,从而使他们对某个单一层面的内容愈加关注,乐于寻找与自己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进行交流互动。久而久之,某些大学生用户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封闭的“信息茧房”,疏远了与其他思想碰撞的机会。在遇到问题时,接触的第一性也让他们下意识地以“茧房”中的思维习惯进行思考,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单一。而当思考问题所涵盖的内容严重超出“茧房”的领域,则无法用相关信息作答,无法运用自己的知识独立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个别大学生用户过度关注娱乐化信息,而忽略其他类型的信息,对社会热点、时事政治毫不了解,在生活中只剩下娱乐,无法进行深入而独立的思考,严重者甚至与社会脱节。

    (二)网络群体极化,思想偏激

    网络中聚集的群体,往往体现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类聚特性,群体内成员之间高度同质,而隶属不同群体的成员则相差迥异。由于“信息茧房”中用户基本上都是同种类型的群体,具有相似的立场或者心理,往往能很快地建立共同的思想基础。在网络直播间中,主播与观众逐渐建构起一个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基础群体,在不断地互动和交流之中达成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使观众对“信息茧房”这一特殊场域产生心理上的认同。但事实上,这种认同只是一种情感认同或者非理性认同,一旦突破“茧房”这一特殊空间,用户接触到外部世界中截然不同的意见或者观点,往往本能地产生“党同伐异”心理,滋生群体极化现象。比如,粉丝群无法接受他人对自家主播的否定甚至客观评价,集中开展网络暴力行为[2]。

    大学生网络直播用户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产生思想偏激或者极端的现象。他们往往将“一己之见”视为真理,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特别在当获得群体内“同盟”的充分肯定后,个人的某种观念得以强化,进而变得异常偏激。这种情形在看待事物时的观念表达上得以充分凸显。更有甚者,当事态的发展超出预期时,某些用户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三)专注虚拟,社会黏性下降

    长久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能给大学生用户和社会带来一定危害,使用户与社会慢慢脱离,即社会黏性逐渐下降。不少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直播,将自己暂时地封闭在一个“舒适圈”中,专注于网络世界的浪漫和理想,而疏离现实社会的真实和压力,与现实世界中的他人联系越来越少。而“信息茧房”带来的获取信息偏向性也会让他们对社会的了解越来越少,从而与社会脱离。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任何大学生都没有办法长时间处在自得其乐的“舒适圈”,不可避免地接触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和繁杂事务。如果大学生受“信息茧房”效应的负面影响过于严重,思想、行动乃至性格都将变得狭隘,力图逃避现实社会和生活的无奈和压力,无法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既不利于个人心智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个人的社会价值实现,影响社会的团结和稳定。“信息茧房”看似重视了年轻大学生的独立个性,顺应了时代潮流,实际上过于强调自我认同,对个人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都没有任何好处。

    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直播,为“信息茧房”所困,既有外界环境的影响,又有个人的内在原因。

    (一)强交互性、高参与度触媒方式的推进

    在互联网时代,强交互性、高参与度的触媒方式在推进构建并完善虚拟空间的同时,也为“信息茧房”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及时性、互动性的交流带来的是空间感的坍塌。在直播过程中,观众可以通过弹幕、点赞、刷礼物等方式对主播进行赞赏,主播也可以对观众的赞赏进行实时回应。实时的交互方式大大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使千里之外的人宛在眼前。

    强交互性、高参与度的触媒方式为情感趣群的缔结提供了可能。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通过直播互动实时自由地交换自己的看法,表达自身的认同,在不断的交流和相互肯定中建立起以网络直播为媒介的情感趣群。在交往过程中,用户的固有喜好通过相互交流被不断加强,群体性特征愈加明显。趣群效应带来的高关注度,容易使学生陷入“茧房”的陷阱。

    (二)商业资本驱使下的注意力效应

    利益竞争奠定“信息茧房”基调。“信息茧房”的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用户们只看自己想看的,平台的推送机制是另一重要的幕后推手。社会活动家伊莱·帕里在其著作《别让算法控制你》中提出过滤气泡效应,该观点认为人们在网络世界冲浪时所处的个人化的信息环境是由一系列过滤器为网络用户过滤出的独特的定制环境[3]。过滤气泡是指基于大基数与算法推荐为底层架构,根据用户的观看时间、地区以及浏览倾向生成用户画像,并通过算法为其构造独特的界面优化用户体验。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精准地把握每一个用户习惯与爱好不再是幻想。各大媒体公司以用户的兴趣点为旨规,迎合他们的爱好,制造生产与用户需求相应的内容,推崇定制化、精准化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成为了当今媒体公司的基本操作路径。用户不会再刷到自己不喜欢、不熟悉的内容,一切信息都将以用户本身的习惯、见识水平、爱好信息为推送。这为“信息茧房”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网络直播标签化、部落化的方式就是该理念的具体展现。用户在相似信息区中不断加深对固有喜好的关注,最终导向沉迷,结成厚厚的“茧房”无法挣脱。网络直播趣缘群体的便捷形成,虚拟空间的真实搭建,促进了网络直播成为“信息茧房”效应的高发区。

    (三)追求个性表达,填补内心空缺

    在泛娱乐时代,大学生不甘于局限在主流审美认同中,而去追求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和认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兴趣圈子。而网络直播平台应时而生,在直播平台中个性话语可以充分表达,交流直观及时,充分尊重主观性和多样性的部落化交往方式成为重要表征。这些优点导致直播平台成为了寻找圈子资源的最佳入口。在网络直播世界中,大学生可以轻松地寻找到与自己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圈子,极大地满足了个性化、兴趣化的心理需求。但在情感联结式的交互方式下,“茧房”也在搭建,过度沉迷于某一特定信息群体的获得,最终会被纳入由个性、兴趣搭建而成的“信息茧房”。个别大学生过于崇信个性而忽视社会价值的追求,迷恋于网络个性话语的自我表达,将个人真实、深沉的情感需求与虚拟、浅层的网络交往互为混淆,进而过度相信网络而排斥社会交往,最终成为信息交流的孤岛。

    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业的失败和对未来的迷茫,内心充满了空虚、无聊、孤独等情绪,整天无所事事,缺乏明确目标。网络直播成为了其填补内心空缺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弹幕、喊麦、打赏等多向互动,大学生可以获得一种短暂式的狂欢快感。直播间主播与其他观众的回应也能让其获得心理与身份的认同。一个具有一定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的狂欢式虚拟房间成为了这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空虚与困苦的最佳选择。社群的构建让他们得到了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认同,被需要的满足与现实的空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虚拟美好与现实空缺的强烈对比让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让一部分大学生无法接受,从而不愿回归现实,沉溺于虚拟之中,为自己构建闭塞的“茧房”,不再与外界产生交流。

    破解网络直播所带来的“信息茧房”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直播平台需要加强监管,承担起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引领的同时,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他们在心理情感上的诉求。大学生需要笃行日新,提高自我,提升媒介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一)加强直播行业自律和监管,健全政府管理机制

    “信息茧房”的诞生很大程度上都与信息媒体无视社会职责、以经济利益为根本的行为方式有关。与一般的企业不同,信息传播媒体还担任着“社会公器”的功能。群众传播和获取信息都需要经过媒介平台的筛选。媒体企业倘若一味追求最大利润,传播极端、片面信息,就十分容易引发舆论导向的偏差,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在信息经济的时代,信息媒体企业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也应该越来越重。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直播等信息媒体企业不能一味迎合用户的需求,推送针对性的内容,获取高额利润。新闻媒体要做到“个性化”推荐与“人性化”相结合,在兼顾用户的个性需求的同时,关注用户的发展与了解社会需求,优化大数据推荐机制,推送社会实事热点、科普教育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媒体企业要对推送的内容负责,一旦违反国家行业行规、法律或造成恶劣影响立刻下架整改。

    企业的逐利性质决定了直播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信息媒体企业的自律,还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健全管理机制,提升技术监管水平。网络直播是当今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相互融合、快速发展的新兴产物,其崛起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是,能够产生约束、规范效应的机制、法律和监管技术还亟待完善。在管理机制层面,鉴于网络直播不像一般的影视节目采用先录制、再审批的模式,那么监管部门就应该把重点放在直播之前的预审上,要求主播在直播前做好内容申报。直播行业的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传播淫秽色情、低俗、暴力等内容的网络直播平台和主播,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打击,避免对受众产生不良导向。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要开发人脸识别、视频鉴黄、内容检测等配套技术,监管信息媒体,优化信息推送方式,并对推送内容进行严格监管,避免媒体为讨好用户,以个性化推荐为借口传播低俗、暴力、虚假等内容。

    (二)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加强学生素质培养

    高校是大学生个体实现“社会化”转变的主要场域,也是获得理论知识、形塑价值观念的主要平台,承担着引领社会风尚、移风易俗的作用。正如《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4]为使大学生摆脱网络直播的“茧房”效应,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著名教育学家蒋梦麟说:“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5]作为高校的教师,需要通过隐性教育和课程思政等方式启发学生的理想、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大学生自然可以抵御网络直播中庸俗世界的诱惑。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学会鉴别网络信息,并正确看待网络媒体在生活中的地位,划清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界限,优化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关联,将学生从网络沉迷的泥潭中拉出[6]。例如,辅导员等思政工作人员可以用翔实的数据告诉大学生网络信息和课堂信息的价值区别,以及上课观看手机视频的危害,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学生们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并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的时候,学业上的成就感也会使他们摆脱对网络直播的依赖。

    再次是加强学生课外素质培养,关注学生的内心诉求与个性化的表达。学校要尽可能消灭颓废、迷茫、空虚等不良风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特长,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素质培养项目。同时,对沉迷于网络直播的学生进行引导,辅导员或者其他老师要关注其独特的内心诉求,树立网络直播中的“正面网红”,激发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引导其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社区服务活动,以增强学生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度,帮助学生走出“信息茧房”[7]。

    (三)个人提升媒介素养,走出网络安逸圈

    媒体环境和现代技术是“信息茧房”形成的助推器。网络主播为满足大学生等网络受众多样、复杂的心理,会主动迎合他们的偷窥欲望和猎奇心理,有意表现一些低俗或者色情的内容,从而使个别受众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信息茧房”行成的根源不在于外在的环境,而在于用户本身。大学生对新生的事物充满好奇,在幼小时期已经接触网络,将网络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社会阅历不丰富,心智不成熟以及意志力的薄弱,他们很容易陷入网络“信息茧房”的漩涡中无法挣脱。

    面对纷繁芜杂、尚不成熟的网络直播行业,大学生应该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分析、解读和批判等理性认识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服务自我乃至社会的能力。首先,大学生需要理性、辩证地看待网络直播等媒介,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的长处。大学生需要认识到网络直播出于利益驱动所提供的肤浅快乐是缺乏精神参与的,是没有价值的。虽然网络直播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提供新知识,但其内容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同时,所有的网络媒介都应当被视为作为主体的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不应当起到奴役和物化人类的功用。

    其次是大学生需要拥有良好的意志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能够快速地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选择合适手段排解对网络直播的依赖心理。当某个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将太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直播的时候,就要以身边勤奋刻苦的同学为榜样,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和体育运动计划,减少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而当某个大学生已经发现自己沉溺于网络直播、无法自拔的时候,就要寻求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他可以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排解对网络直播的依赖心理。

    最后大学生需要强化自我的法律意识,主动去维护网络直播空间的风清气正,使网络直播的氛围变得健康有序、积极向上。某些网络主播通过出格的打扮、怪异的举止、娱乐的狂欢吸引受众,甚至违背社会公德和法律,在直播间里裸舞、跳艳舞或者爆粗口。在观看到某些网络主播言行违背社会公德和法律的时候,具有理性批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大学生用户应当直面网络直播中的违法行为,向网络主管报告相关事宜。当网络直播的整体环境变得向善向上、和谐美好,大学生受众深陷“信息茧房”、不可自拔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少。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茧房用户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记者观察·中旬刊(2020年9期)2020-12-07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记者观察(2020年26期)2020-11-17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科学大观园(2020年17期)2020-09-02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年11期)2017-06-10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新媒体研究(2017年7期)2017-05-24“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环球时报(2016-12-02)2016-12-02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5-09

    推荐访问:路径 现状及 直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