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以美引真,以美导善——杨辛先生的百岁美学人生

    时间:2023-06-11 18:30: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 文/陈 凯

    杨辛,男,1922年出生,北京大学离休干部、哲学系教授,著名美学家、书法家。中华美学学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合著、主编)有《美学原理》《青年美育手册》《艺术欣赏教程》等。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北京大学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获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国务院颁发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表彰证书,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从目睹民族苦难,到毅然投笔从戎,再到冒着危险投奔解放区,在国家动荡的关头,在满腔热血的年纪,杨辛加入国家革命、民族解放的伟大洪流之中,少年意气,挥斥方遒,追求进步光明贯穿了他的一生。

    1922年,杨辛出生在山城重庆。少时他家境艰难,父母双亡,无奈四处漂泊,颠沛流离。小学毕业后,在亲友帮助下他进入重庆益商职业学校学习,后来进入民生轮船公司做学徒。他工作的地点就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的一个仓库里。那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对重庆进行了长期的大轰炸。1941年,日军的“疲劳轰炸”酿成了数千民众被活活闷死在较场口防空洞中的大惨案。杨辛在码头上,目睹了死难者的尸体堆积如山,这触目惊心的场面给他留下了极为伤痛的记忆。国家的残破、人民的苦难,深深触动着他的内心。

    1943年,杨辛来到南开中学学习。然而,民族的危难时刻牵动着他。1944年,抗战形势日益紧张,杨辛和二十多名南开中学的热血青年,毅然报名参加印缅远征军。在数千公里外的印度,他接受了艰苦的军事训练。

    抗战胜利前夕,远征军调回国内,在途中,杨辛听闻国民党计划将这支军队调到东北打内战。这与杨辛参军抗日的目标完全相悖,于是到达曲靖当夜,他和另两位同学搭车逃往昆明。在这样一个国家前途未卜、个人无所依靠的时刻,杨辛在未知中开启了下一段人生旅程。

    在昆明,他来到号称“民主堡垒”的西南联大。为了躲避国民党追捕,杨辛向南开同窗汤一介寻求帮助。汤一介的父亲,时任西南联大哲学系系主任的汤用彤先生收留了杨辛。汤用彤先生给予了他家人般的关怀,成为杨辛感念一生的恩师。

    抗战结束后的昆明,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激烈斗争。杨辛听过闻一多先生的演讲,还积极参加“一二·一”运动,在时代浪潮中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

    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所学校到北方复校,杨辛先生也来到北方。不久,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徐悲鸿、董希文先生。1947年,北平大学生举行“五·二〇”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杨辛是北平艺专学生运动的负责人之一。此后,他的名字列入国民党要逮捕的黑名单,不得不放弃学业,投奔解放区。他先参加土地改革,后调到中共冀察热辽分局城工部。锦州解放后,他在中共锦州市委负责研究组工作,并于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辛先生在吉林省委党校任哲学教师。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应汤用彤先生的要求,组织上把杨辛调到北京大学工作。最初,他担任汤用彤先生的助手,后来考虑到他从前学过艺术,而美学和艺术关系很密切,便转到哲学系的美学组。从此,他潜心美学研究与教育,一做就是一辈子。

    那时候解放不久,美学研究还处于一片空白。杨辛和他的同事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奠定了新中国美学研究基础。杨辛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从社会历史实践的视角对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形式和美的范畴做了大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他开展美学原理教研的深厚土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则是美学基本理论的哲学基础。他一直强调从理解人和生活的本质出发,结合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探索美学理论。美的根源来自于人的自由创造,人在其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在对象世界中看到人类目的、理想、力量、智慧、才能的实现,因而产生美感。一个形象之所以能称为美,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人类一种最珍贵的特性——人不仅能适应自然环境,而且还能改造自然环境。在生活中什么地方有人的自由创造,什么地方就有美。[1]他更关注的是美学教育,这是他念兹在兹、倾力奉献的人生主题。

    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成立美学教研室,杨辛担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虽然草创,但是人才济济,美学前辈有邓以蛰、朱光潜、宗白华教授等,中青年教师有杨辛、甘霖、于民、李醒尘等。当时教研室开了三门美学专题课,朱光潜主讲“西方美学史专题”(李醒尘、阎国忠参加);
    宗白华主讲“中国美学史专题”(于民参加);
    “美学原理”由杨辛、甘霖主讲,这是哲学系的必修课,也是全校的选修课。

    在“美学原理”课程的建设中,杨辛逐渐理解到,美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立德树人,通过美学教育引导青年学子追求真善美。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奠定美学的哲理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研究;
    二是要让学生欣赏到人类文化史上的典型审美对象,让学生形象地体验前人创造美的经验,只有将二者统一,才能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美,进而追求美,把美融化于生命之中。因此,他在教学中,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大量中外艺术史上的杰出作品以及生活、自然中的典型案例,阐释美学的原理。他的课程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有一学期竟然换了三次教室,第一次是200人的教室,学生太多挤不下,换到300人的教室还是容不下,最后换到学校当时最大的办公楼礼堂,可以容纳五六百人。

    此外,杨辛认为美学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要走入社会。20世纪80年代后,杨辛承担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美学原理”课的主讲,他利用当时先进新颖的多媒体设备,精心设计录像教材,把电影、戏剧、音乐、建筑等多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十余年来,全国各地累计近十万人学习了这门课。在此期间,杨辛曾两次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评为全国优秀主讲教师。可以说,“美学原理”这门课,从无到有,由学校到社会的发展,都凝聚着杨辛的心血。

    美学教学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教材建设。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组织《美学概论》教材编写,王朝闻担任编写组组长,杨辛是副组长之一,编写组几乎集中了全国的美学人才,通力合作编写了新中国第一本美学教材《美学概论》。“文化大革命”后,杨辛、甘霖在“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讲义不断充实提高,编成《美学原理》一书,于1983年出版。这本书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从科学理解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出发,从人类文化发展史的高度去探索美和美感的根源。在《美学原理》的再版说明中,杨辛写到:“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美学研究也是无止境的,通过丰富美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美学原理,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懂得欣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实践美,是本书的宗旨。”[2]1989年,该书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并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据不完全统计,该教材累计印刷四十余次,销量超过百万册。

    杨辛还注重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来开展美育。他尤其关注泰山美学文化的研究。57岁时,他第一次登顶泰山,此后登临泰山四十余次,在登临过程中,深刻领悟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受到天人合一、乐观进取的人生境界。特别是1986年,为泰山申请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杨辛负责美学方面的研究,写成《泰山的美学考察》一文。自此,他对于泰山的认识,超越了个人的心智体验,进入到学术文化层面的梳理、鉴赏和阐发。泰山特质成为杨辛美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他曾为泰山写了三十余首诗,其中《泰山颂》已经刻在泰山之上,诗写道:“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杨辛认为,就像抗日战争时期《黄河大合唱》用雷霆万钧、奔腾前进的黄河来激励人们的斗志一样,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也需要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文化坐标,来激浊扬清、提振人心、充实魂魄,弘扬主旋律。泰山显造化之神力,聚自然之精华,续古今之文脉,历万古而弥新,其厚重、包容、和谐、坚韧和自强不息,都是当代中国人需要不断砥砺和发扬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需要不断补充的正能量。

    美育,不仅是杨辛的专业追求,更是他的人生实践。他被评价为“在奠定美学哲理与具体艺术经验结合的基础上致力于普及美学的一位实践型的美学家。”[3]杨辛经常强调,研究、传播美,首先自身的内心要真善美,才能做到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他研究美、追求美,更实践美、奉献美。

    离休后,杨辛在继续深入学习研究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怎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他离休近三十年来做的主要工作: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把德育与美育相结合,以美育人,助力立德树人。他将切入点选择在书法文化和荷花文化。

    杨辛在青年时,师从徐悲鸿、董希文,奠定了绘画、书法的基础。离休后,他将自己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经验集中到创造书法艺术上,在书法中实践对艺术美的追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认为,书法是“心灵的艺术”“写字不仅是用手在写,更重要的是用心在写。”[4]他把书法看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努力通过书法写自己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

    荷花文化、荷花精神是杨辛离休后另一个着力研究和实践的对象。他认为,荷花精神,其一是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其二是奉献,荷花的根、茎、叶、花、籽都可为药用或食用,全部奉献给人类。“荷花”的“荷”与“和谐”的“和”谐音,荷花之赞寄托着人们对和谐、和美生活的追求。在欣赏荷花之美的同时,杨辛的精神世界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塑造。杨辛爱画荷花、写“荷”字,也爱收藏各类有关荷花的艺术品:雕刻、瓷器、剪纸、刺绣……这些优秀的艺术品,它们背后的意义远超于艺术本身,更多的是承载着荷花所代表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他研究、弘扬荷花的奉献精神,也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社会,热爱公益事业,关爱下一代。2012年,北大哲学系百年系庆之际,杨辛用出售收藏多年的艺术品而筹得的积蓄,在学校设立了“汤用彤奖学金”“杨辛助学金”。2013年,杨辛再次向北大捐款,设立学校首个表彰学生品德的奖项——“杨辛荷花品德奖”,用于奖励品德高尚的学生楷模。

    2013年以来,他将珍藏的148件荷花艺术藏品捐赠给了北京大学,建成了“北京大学荷花艺术藏品展馆”。他希望,当代的北大青年能够通过艺术品这一美育和德育的结合体,感受到真、善、美,传承自强不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建成为“北京大学立德树人教育基地”,教育部关工委、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将其正式授牌为“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是教育部首家挂牌的“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依托立德树人基地,学校开展了多层次立德树人主题教育活动。历年获评“杨辛荷花品德奖”的学生自发组成了“荷风学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0年12月,杨辛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美伴人生——杨辛书法展”,并将此次展出的百余件作品全部无偿捐献给北京大学;
    从2018年起,杨辛陆续将近百件藏品、130余幅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书法作品,无偿捐赠给北大附小,在北大附小设立了“杨辛美育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面对祖国的召唤和人民的需要,北大医学人不惧风雨,勇担使命,奋战在疫情最危险、任务最艰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援鄂医疗队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不畏艰险的奋斗品质深深感染了杨辛。杨辛用书法作品抒写时代精神,向“最美逆行者”致以崇高敬意,捐赠多幅书法作品。作为一名美学家,杨辛认为,抗疫中的白衣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崇高的美是在严峻形势和艰苦斗争中所表现的巨大精神力量,是美学中的最高境界。

    做人与做学问高度统一,人生境界与学术境界高度统一,研究美、追求美与实践美、奉献美高度统一,这是杨辛先生的真实写照。

    杨辛先生曾将古诗改了两个字,写了一幅书法:“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妙在近黄昏”,“妙”就妙在老年可以更好感悟人生、享受人生。他年已百岁,可是每天仍十分充实,研究写作、创造书法,充实而愉快。

    他曾写过一首诗:

    人生七十已寻常,八十逢秋叶未黄。

    九十枫林红如染,期颐迎春雪飘扬。

    末句“期颐迎春雪飘扬”——虽然已至百岁,仍会迎来新的春天,这是个人新的春天,是事业新的春天,也是祖国新的春天。正如他的《长春》所写的:“春为岁之始,夏乃春之生,秋是春之成,冬实春之藏,是谓长春。” 对杨辛来说,生命不似一条直线那样有始有终,而是一个圆,圆圈上任何一点都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放开自己的心胸,融入宇宙和世界的大生命中,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寿。

    百岁生日时,他谈到:“我反复体会到一句话:人生真谛就在于在实践当中不断追求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真是基础,善是核心,美是升华。真善美结合起来人生就肯定是幸福的。”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艺术为人生,人生如艺术”,这是杨辛常说的一句话。他投身抗日洪流、追求革命进步、从事美学研究、开展美学教育、研究书法艺术、无私奉献社会,这波澜壮阔的百岁历程,就是不断追求人生艺术化、精心雕琢人生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以美引真、以美导善、走向真善美统一的历程,就仿佛是一次攀顶泰山、观看日出的经历,虽历尽坎坷,却始终追求进步光明和真善美,当到达岱顶欣赏到人间的无边风景时,人生更加昂扬和激越。

    猜你喜欢 荷花美学人生 盘中的意式美学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外婆的美学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人生中的某一天TopGear汽车测试报告(2018年3期)2018-07-26人生悲喜两字之间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7年10期)2017-11-20纯白美学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6期)2017-07-14荷花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6期)2017-06-07荷花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16年11期)2016-12-10“妆”饰美学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夏天的荷花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8期)2015-07-06

    推荐访问:美学 百岁 人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