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阅读条约文本,培养史料集证辨据能力

    时间:2023-06-05 11:30: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唐 维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集证辨据能力主要涉及到对史料的获取与证据价值的判断、辨析,即“史料收集、辨析的途径;
    从史料中提取、归纳有效的历史信息;
    辨析史料的证据价值”。而要习得这种能力,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我们要努力传递给学生的是 “如何知道(过往)”的问题,即凭什么说过往(历史)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有哪些史料(证据)可以支撑结论?这些史料(证据)可信可靠吗?[1]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历史的宏大叙述,对于条约内容采用的是概要表述的方式,大多用现代语言进行表述,提炼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识记。但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如果就条约讲条约,缺少对具体条约文本微观诠释、条约之间的纵向对比等,不利于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实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集证辨据能力。以八年级上第3 册为例,涉及条约众多,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补充、分析、解读条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回到历史场景中,直观形象地了解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认识条约背后承载的时代气息,从而把握历史事件的实质。本文从原始条约文本细节解读、不同阶段的条约文本对比、时人对条约的不同认知等视角,培养初中学生史料集证辨据能力,进行实践研究。

    初中历史教材虽无法完整呈现条约文本内容,但这些原始条约文本,作为当事主体间的法律约定,因涉及国体,国家之长远,条约中的条款、措辞往往是反复谈判的结果,条约字里行间便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展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原始条约文本。学生透过条约文本,有助于读出文本的“字里字外”之意,感悟国家或王朝之间的博弈较量之后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走向,证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八上第1 课《鸦片战争》中涉及1842 年8 月签订的《南京条约》,教材表述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 万银圆;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教材侧重对条款主要内容的描述,如何透过这50 个字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不平等条约,为什么教材要将“五口通商”放在最前面?这背后反映什么历史信息?这就需要教师补充原始条约文本的细节,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概貌。教师作如下设计:

    教师介绍《南京条约》中文本是由英方译员翻译的,并出示原件复印件(见图1)引导学生观察文本称谓、格式等细节(称谓“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格式上大清大皇帝”高于英“君主”半格处理)。教师讲述在条约的谈判过程中,对于格式等方面,英方发给耆英、伊里布的回照中表达了不悦。英方认为此事虽属细小,然一毫之差,千里之谬,这次仅当是文书格式的错误,不是大员们故意所为,并且要求清方今后避免此等错误。但事实上条约中文本通篇多处皆是如此,这说明不可能是偶然的书写差别。教师设问,这么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什么?

    图1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中英《南京条约》原件复印件

    接着,教师出示其中的部分条款,《南京条约》第2 条,“准许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第5 条,“酌定洋银三百万银圆,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为偿还。”第10 条约定在通商的五个口岸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引导学生观察该条约中文本用了“准许、准”,谁“准许”谁?大清和英国是对等的关系吗?引导学生认识到《南京条约》中文本以清朝皇帝恩赐的语气写成,这背后折射清政府仍然固守华夷尊卑之分,文本书写的语气是让道光皇帝更容易接受,顾全皇帝乃至大清国的面子,这也不难理解格式上的半格处理。但这种写法是否能掩盖条约内容的不平等?请同学依据教师提供的条款内容,思考反映战胜国的哪些需求?教师出示材料:“时任江苏布政使的李星沅在看到《南京条约》抄件后痛心疾首地写道:“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引导学生思考以李星沅为代表的中国官员担忧的是什么?此条约的签订无法向历史交账,那事实上仅仅是无法向历史交账吗?引导学生结合《南京条约》的部分内容,对比1840 年前的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帮助学生了解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我们采用出示条约文本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南京条约》文本所呈现的形式和文本翻译时的转换等问题,探究缔约双方所追求的不同,感受在世界局势发生转变之际,从清朝皇帝到官员仍然秉持固有的“天朝大国”的思想。学生通过补充、分析该条约中文版的内容,窥探英国发动此次战争的需求,认识到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他们围绕《南京条约》条款,从提取信息、解释、分析影响,有利于提升他们对史料的分析能力。

    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的条约文本,从文本的措辞、条约内容的变化等细节中,我们能更深刻的理解国际关系、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把握历史事件的实质,有助于明确史料辨析与史实形成与评价之间的逻辑和思维联系,下面以第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例,进行如下设计:

    教师出示1858 年(咸丰八年)6 月26 日清朝与英国在天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天津条约》的部分原始文本:

    大清皇帝、大英君主,因视两国情意未洽,今愿重修旧好,俾嗣后得永远相安……

    1860 年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与不列颠(英)帝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的部分原始文本:

    兹以两国有所不惬,大清大皇帝与大英大君主合意修好,保其嗣后不至失和……

    教师设问:从两份条约的内容看,清政府怎么称呼对方?从大清皇帝、大英君主称呼看,这反映双方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乾隆皇帝时期回复英国人信函:

    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

    引导学生思考乾隆皇帝使用的是什么口吻?通过对比《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称呼变化,引导学生认识清政府对待英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接着设问:这种称呼上的平等,是否如两个条约签订时所述的、要修补两国间的关系?教师出示两个条约部分内容:

    材料1:第十款: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第十一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已有江宁条约旧准通商外,即在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府城口,嗣后皆准英商办可任意与无论何人买卖,船货随时往来。第二十六款:前在江宁立约第十条内定进、出口各货税,彼时欲综算税饷多寡,均以价值为率,每价百两,征税五两,大概核计,以为公当,旋因条内载列各货种式,多有价值渐减,而税饷定额不改,以致原定公平税则,今已较重,拟将旧则重修……

    ——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的部分原始文本

    材料2:第三款:戊午年原约后附专条,作为废纸,所载赔偿各项,大清大皇帝允以八百万两相易……第四款: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画一无别。

    ——1860 年《中英北京条约》

    材料3:第2 条,“准许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第5 条,“酌定洋银三百万银圆,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为偿还。”第10 条约定在通商的五个口岸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1842 年《南京条约》

    提问:这些不同时期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内容都涉及到什么?从不同时期不同条款内容的相同点:开放通商口岸、割地、赔款、经济上优惠条件等条款内容,思考战争的动因决定了条约的内容,进而帮助学生梳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之间的关联,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通过解读《中英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条约的内容,从条约内容的变迁中,引导学生从中提取表层信息,即从称呼的变化感受清政府对待英国的态度的变化,从外交辞令的变化中提取深层信息,读出文本背后国际地位变化。从不同时期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对比,探究条约签订背后的真正意图。从条约相同内容的提取,思考两次鸦片战争的动因与联系,从而把握历史的实质。

    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2]这种因果关系的探究,需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设身处地的思考历史、认识历史。对于条约,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认知,透过不同时代、不同认知原因的探究,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时人的选择。如第6 课《戊戌变法》,探究不同时期不同立场的人物对条约的不同认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抉择。教师出示1871 年曾国藩对不平等条约的评价:

    窃思自道光二十二年间与洋人立约议抚,皆因战守无功,隐忍息事。

    ——《曾国藩全集》(奏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认为中国为什么要签不平等条约?洋务派针对军事孱弱的情况,是如何解决的?引出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缘由。接着,教师出示19 世纪末康有为对于不平等条约的评价,19 世纪末康有为道:

    进乃割及胶州、旅顺……等内地,其他练兵、铁路、轮船、矿产、商务日朘月削,我国全不能自主,岌岌待亡,此何时耶?

    ——《康有为政论集》

    教师设问:其认为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会导致什么后果?引导学生认识其侧重不平等条约造成的后果,即:列强意图瓜分中国的计划。为此,他认为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材料1: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发表在《时务报》

    材料2:“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严复《国闻报》

    引导学生思考: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他们不约而同的主张是什么?以此引出变法内容。教师最后设问,为什么两个同时代的人对不平等条约会有不同的评价呢?此设计意在通过辨析、对比不同人对不平等条约的评价,归纳影响评价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站在时人的立场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理解康有为等人为什么选择变法,有时局变化的因素,也与时人对不平等条约认知深入程度、思想变化有关。

    历史本是鲜活的,教材往往受篇幅限制,条约内容只能呈现部分片段,教师通过补充具体条约文本、微观诠释(称谓、内容等)、条约之间的纵向对比等,可帮助学生站在本来的历史场景、语境中解读史料,站在历史现象(或当事人)所发生时的特定时空背景来解释和论述问题,更好把握历史事件的实质,培养史料集证辨据能力。

    【注释】

    [1]於以传:《史学思想方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历史教学》2016 年第13 期,第39 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8 页。

    猜你喜欢 条约史料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2年4期)2022-05-17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历史教学问题(2021年1期)2021-10-26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辽金历史与考古(2021年0期)2021-07-29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俄宣布退出《开放天空条约》环球时报(2021-01-16)2021-01-16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美育学刊(2020年6期)2020-12-10美不续签俄美仅存军控条约?环球时报(2020-04-17)2020-04-17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史料二则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推荐访问:史料 条约 文本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