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06-03 12:45: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赵蓉蓉

    (聊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山东 聊城 252059)

    2019年2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同年5月,教育部首次批准全国15所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职业技术大学。设立职业技术大学是我国探索职业本科层次教育的新路径,是完善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必经之路,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实现了“量”的突破,扩展了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普及化阶段更注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应用技能型大学逐渐走上历史舞台,这也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弊端开始显现。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很多地区在积极推行相关政策,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但是,政策制度上的落实并不能立马改变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这也成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阻碍。

    1.1 教育观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传授知识,中国儒家文化是一个社会本位、伦理本位和教育本位三位一体的文化,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教育,偏执于“文行忠信”式的伦理道德教育,而轻视科学技术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始终是正统教育的中心和主流。[1]传统教学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传统教学方法注重讲经授经,更加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教化,国家通过伦理道德教育教化民众以统治国家。古代人民的生产资料缺乏,对技能的传授停留在经验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知识体系。直到国家在面临内忧外患时,公众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实用性知识开始缓慢进入人们视野。这种传统教育观凸显了普通教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人们最重要的生产技能的学习,模糊了职业教育的特性。

    我国传统教育观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中国从古至今就非常推崇读书,而古人更是痴迷读书,往往以读书为最高境界,“学而优则仕”更是将这种风气推向高潮。唐朝的科举制度将“学习是通向做官之路”推向鼎盛,学习成为士人登入仕途、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门径,这种功利性的思想使学者纷纷献身于知识。黄炎培创立的中华职业学校开辟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其思想是“经世致用”教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确立,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强烈,职业教育成为公众满足自身教育需求以及提升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导致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办学思想等方面带有功利性的色彩。这种基于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背后体现的是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未充分满足公众的教育价值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需求愈加多元化,人们更加关注教育的内在价值。由于职业教育一贯被认为是低层次教育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影响着大众的选择,普通教育所带来的教育价值更吸引人们去选择。

    1.2 知识观

    知识观是建立在人们自身的经验和文化背景之上的,它是人们对知识作为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是人们对知识的内涵、特征和价值的思考,是人们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和掌握。纽曼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强调自由教育,他的自由教育是建立在对古典知识的维护上,反对学生学习实用性知识。纽曼认为,大学应对学生进行“心智训练”——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真理是任何类型知识的目标”“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2]亦是追求真理的中心,知识必然具有客观性。康德认为,“在大学里还绝对必须有一个在自己的学说方面独立于政府命令的系科……亦与真理有关的一切”,人的学习是为了追求真理,哲学的学说具有真理性,哲学系就是真理所在。[3]由此可看出,知识具有客观性,知识是独立于受教育者的客观存在,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对知识的传授有利于使受教育者掌握客观世界的绝对真理,让学生有效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掌握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积累的文化知识。相反,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和技术层面的实用知识的传授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实用性等特性。我国的职业性知识技能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类教育价值需求,职业性知识技能被人们局限于习得技能传授和满足生存这一方面,并未真正认识到职业性技能知识背后所带给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理念问题。

    1.3 高校定位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层次及类型多样化,不断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迄今为止,高校分层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大众普遍接受的是将高校呈金字塔型分为六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处于金字塔尖的39所“985工程”院校;
    第二层级是除“985工程”外的其他73所“211工程”院校;
    第三层级是除“211工程”外的其他一本公立院校,约210余所;
    第四层级是二本公立院校,约610余所;
    第五层级为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约630余所;
    第六层级为高职高专院校,约1300余所。[4]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是国家重点大学,在我国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组织标杆,它们的定位是学术研究型大学,而应用型大学长期处于边缘状态。高职高专院校处于金字塔最底层,在经费投入、教师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举步维艰,职业教育仍未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双一流”的提出,也未从根本上改变公众心中对高校六个等级层次的认识。尽管近几年很多地方高校开始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但并未找到自身特色,出现定位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现象。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应用型导向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进入这一领域,很多高校无法立即从原有的办学体系中转变思想,仍处在“观望”阶段。

    2.1 分流制度

    价值观是引发争议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分流制度的实行是导致人们观念产生的客观因素。分流制度是在深入分析对象的社会需求和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对象进行培养,从而实现不同教育层次之间的有效衔接,加强不同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之后,国家严控普职比例,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按1:1强制分流,从而拓展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使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的发展。然而,强制分流制度的实行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强制分流的行为激发了学校以及公众功利性的教育观念。

    在高等教育阶段,分流制度是建立在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衔接基础之上的,职业学院提供的大多是专科教育,职业教育没有建立完善的本科、研究生层次教育,学生提升自己的机会只有“专升本”渠道。从以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职业教育转移到以培养学术型综合型人才的普通教育,职普沟通的方式单一,这种单向沟通方式无法满足各阶段教育需求。尽管独立学院开设本科教育,但因其费用高以及教学质量等因素未能充分得到大众认可。有的学生因自己的分数不高而选择把职业学院作为一个跳板,通过专升本渠道上升到本科层次。

    不论是普职分流制度还是职普之间的衔接,未有完善的制度体系,缺乏专门的法律保障。新《职业教育法》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并通过纵向贯通、普职融通等设计,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然而,政策的颁布仍然依赖于现实制度的操作与落实。如何从形式要求过渡到实质要义,打破传统界限的同时避免对现有成熟制度造成不必要的冲击,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5]

    2.2 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评价体系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的,它们是在充分考察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标准和要求,是对一个人的客观评价与看法。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出台多部涉及人才评价的各类规定性文件、法规等,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评价体系。目前我国人才评价主要基于传统的主观经验,例如简历分析、主观面试等。尽管这种人才评价方法基于公众的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等方面,但仍主要是唯学历论,学历是评价一个人的关键因素,其评价结果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以及薪酬待遇。

    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注重潜力的提升以及价值的塑造。在我国加快适应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社会急需高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存在培养规模不足、专业和地区结构偏离等问题,职业人才质量与精细化、层次化、通识化、集约化和国际化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6]这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匹配性不强,学生深入“一线岗位”意识薄弱,技术型人才就业面狭窄,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中,人们无法真正感受职业教育背后的价值与长远利益。在社会方面,社会对职业本科学历的认同度低,很多学生担心自己毕业以后拿到的学历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业受到限制。唯学历论这一评价体系的存在无法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尽管职业教育定位为本科层次,其地位也会受到公众质疑。

    2.3 教育管理体系

    教育管理体系体现了教育管理活动的系统性,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持续发展和教育内涵的深化。职业院校的传统教育管理体系比较单一,各级政府未充分明确自身的职责。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根据各专业教学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建立相关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大纲,实施统一的管理模式,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僵化,不能充分发挥学校专业的特色,校企合作形式化,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难以提高。新《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从“一个层次”转为“一个类型”,职业教育开始突破传统管理,迈向现代化治理。职业学校如何打破传统并且不影响原有体系,明确职业特色,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若特色未能彰显,管理制度未能改变,公众就不能看到其发展的前景,从而将职业教育作为“第二选择”。

    “职业”二字引发的争议不容小觑,它反映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新《职业教育法》的出台以法律形式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顽瘴痼疾,在提升职业教育地位的同时,更加强调普职融通、因地制宜,更加关注办学特色。但在普通教育受到重视的阶段,职业本科学历如何不受歧视,职业教育如何内生新机,如何打破人们对职业本科本质的认识存在的局限性,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人才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职业写作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

    推荐访问:高质量 职业教育 因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