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策略研究

    时间:2023-06-01 17:10: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赵玲

    (鞍山开放大学,辽宁鞍山 114200)

    振兴乡村需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育高素质的新一代村民,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村民群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1],建设有文化底蕴的新乡村要以乡村人才培养建设为核心。只有村民文化知识积累丰厚,精神文明面貌焕然一新,才能建设更具内涵价值的乡村产业。

    乡村人才振兴问题是严重制约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培养“懂文化、懂知识、懂技术、善管理、守法纪、讲文明、懂生活、有美感”[2]的新型村民,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可以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地方开放大学要以化解乡村人才匮乏问题为核心目标,以持续优化地方特色人才培养为动力,推进地方特色产业建设。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突出地域特色性、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专业师资队伍实践性特点,不断开阔视野,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勇于承担教育教学任务。通过深入乡村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讨论、调研研判,理解和把握当前村民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堵点。开放大学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现场沟通、技术指导、项目合作等形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确保结合地方村民实际,科学精准施教。

    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发展目标要根据各地区乡村特点来确定。特色专业建设要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专业目标要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匹配,人才培养方案要与产业需求对接。乡村振兴需要地方开放大学加强特色专业转型和专业内部升级建设。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开放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对村民大学生的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3]是开放大学为乡村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一项重要工程。其中,园艺、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等一批直接服务于乡村人才培养的专业,初步建成了涉农专业体系,形成了一套涉农专业基本运作模式。为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开放大学应加强现有涉农专业的改造升级,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多样化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提升涉农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能力。目前,开放大学专业体系尚不能完全满足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放大学要继续发扬开拓精神,开展新专业建设,扩大新专业体系及专业覆盖面,更全面地满足当地乡村振兴和人才培养的新需求[4]。

    (一)科学设置新专业

    乡村振兴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生产发展上升到产业兴旺。为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转型升级,地方开放大学要根据现代农业产业链合理制定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新农科建设务必提上日程,既要改造原有的农科专业,又要设置新的农科专业。涉农专业要与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学科交叉建设。增设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农业经济学、绿色农业、休闲康养、生态修复、农产品深加工与流通服务等新专业,主动进入信息文明社会要求农业人才具备的融合型知识范畴,依托新农科优势和地方农业产业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科专业,推动农业相关学科从单一型向综合创新型发展。

    (二)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地方开放大学要构建科学的新农科课程体系,促进新农科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无缝衔接。除了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可根据地方特色,增设艺术鉴赏类、文化鉴赏类课程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导论等选修课程,以弥补学生人文素养、认知能力、鉴赏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专业基础课程要注重专业关联度,还要考虑促进跨学科融合发展的知识结构设置。地方开放大学要以建设新农业课程体系为契机,增强自身课程体系的延展性,形成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多层次、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保证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三)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开放大学要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整合优化陈旧的实践课程资源,创建农业新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培养途径,加强工农业结合,为学生培养提供基础性实验教学训练基地、科研实验场地和实验设施。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深入理解理论的重要途径。实践训练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突出实践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训是有组织地进行知识、技能、标准等传递的行为,以技能传递为主,通过相应的技术教育训练手段,达到提高技能水准和工作能力的目的。培训课程建设目标是为村民提供各种学习、成长的课程资源。村民既可以选择学历教育提升,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学习培训,还可选择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利用全方位的学习发展方式和丰富的学习机会,实现更具个性化的学习。

    (一)完善精准培训服务模式

    地方开放大学应将“配课”和“选课”两种培训服务模式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服务基层方案,多角度提供精准知识服务支撑,为村民送上高品质培训课程。开展“配课式”培训,要通过专题调研、驻点指导、专项培训等方式,定期送知识理论到乡村,帮助村民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升村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的“配课”教学服务模式能有效地帮助专家将技术成果推广至基层,让乡村民众尽早学习到新知识、新技术,促使新的科研成果转向现实生产力,实现双赢互利。“选课式”培训,由村里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并结合村民工作需求,提出培训意向,经校方研究讨论后确定培训事宜。这种“选课”模式使农业技术培训更符合大众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地方开放大学要为村民提供科学全面的零距离技术指导,使教师的社会知识服务能力精准、有效地发挥出来。

    (二)充分挖掘农科教学资源

    地方开放大学要大力创新,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瞄准自身优势专业展开突破。如聚焦文旅经营管理、农业美学、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农村电商等领域,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现代型、技能型师资队伍,打造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工程。以支持服务农村电商领域为例,地方开放大学可以围绕视频拍摄与制作、短视频平台运营、直播平台运营等展开培训,帮助村民系统掌握直播电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步伐。

    (三)建设思政和普法教育课堂

    地方开放大学在对村民群体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时,应重点构建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村民的基本行为习惯。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村民群体进行法律普及教育,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规范个人行为[5]。地方开放大学要正确引导村民认同法律、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同时,还要推广公益与公德、德与法、家与国、行与思等系列课程,多视角、分层次开展思政和普法教育,使诉诸理与诉诸情相结合,做好新时代乡村意识形态工作。

    美育类学科旨在培养多种艺术门类(如文学、书法、音乐、美术、建筑、雕塑、舞蹈、戏剧、戏曲、影视、摄影等)的鉴别[6]、欣赏能力,提升村民对美的感受力,使村民用艺术审美标准鉴赏生活,进而达到涵育审美素养的目的。地方开放大学要面向乡村开设美育类课程,侧重于鉴赏能力培养,帮助村民用艺术营造乡村美学氛围,用艺术美感为乡村文化注入精神内涵。

    (一)美育及其重要性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道德情操教育和心灵精神教育。它不仅能提升个人的审美素养,还能不知不觉地影响人的情感、兴趣、气质、心灵,启发人的精神,滋养人的灵魂,唤起人的美好情感。美育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美育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是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人们在实践中对美学问题和审美现象逐渐形成的基本观念,引导着人的审美活动。不同时代、文化、社会背景下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7]。目前,我国提倡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8]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客体辩证关系及主体能动性理论来研究美。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之一,极具审美科学性和进步性。

    (二)美育课程体系建设

    建设美育课程体系时,地方开放大学应将文学鉴赏、艺术赏析、艺术知识与技能、艺术批评、艺术导论、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设计艺术鉴赏、书法鉴赏、音乐鉴赏、舞蹈鉴赏、摄影鉴赏、建筑艺术鉴赏、园林艺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等纳入课程建设。这些课程涵盖了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果能够得到开发和利用,将非常有利于地方开放大学形成审美育人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将有益于村民审美能力的发展。此外,地方开放大学要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美育类课程建设。地方文化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发展至今,既有深远历史长河积淀的厚重,又极具地域文化价值内涵。融入地方文化,使开放大学课程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和更浓的趣味性,村民会更喜欢学习,更容易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鉴赏能力是指人们鉴别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鉴赏能力综合了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回味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在鉴赏实践中培养。没有领路人,往往不得其法。然而,目前开放大学教育体系中美育教师极度缺乏,仅有的一些美育教师也迫切需要弥补学科知识的不足,提高美育专业素质。地方开放大学要通过加强美育类学科建设,充实壮大美育师资队伍,推动美育理论系统化研究。

    我国一些乡村民众美感较为薄弱,美育观念有待提升,容易被商业消费观念带着走。他们在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方面有所欠缺,审美具有大众化、集体化、消费化等特点,喜欢追求本能冲动、感官刺激及感官愉悦。这种及时行乐、过分注重物质功利和生理体验的趋向,远离了优雅而严肃之美,导致审美的认知功能、人文价值和理性感知出现一定程度的缺失。在审美实践教学中,地方开放大学要遵循“审美冲击—审美经验—审美反思—审美观念”[9]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在欣赏、体验、感受经典艺术作品的同时,辅以美学理论讲授和适当的审美实训,达到提升村民审美眼光、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形成高级审美观念的目的。教育村民从身心美、乡村美、家园美、自然美、社会美等方面切入艺术的审美,全身心地感受和理解各门类艺术之美,最终归结到审美生活的主题上。

    民众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现有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新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加强村民文化素养教育,使其在更高层次上将家庭责任与维护土地的责任、维护生态的责任及维护社会向好发展的责任统一起来,以高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这符合经济崛起的普遍规律。开放大学作为一所国家公办的成人教育院校,肩负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10]。为了助力我国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开放大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地方开放大学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增强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针对性和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乡村人才培养工作,解决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紧迫问题,与地方政府形成工作合力,助推乡村发展。地方开放大学转型,实际上是走出传统的学术教育,转为面向全民的社会化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特色培训课程建设及美育类学科建设能否适应村民的实际需求,能否发挥文化带来的经济价值增长,扩大文化影响力,决定着地方开放大学的专业活力能否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开放大学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要想办好村民教育,必须聚焦乡村主要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产教融合,提升学历层次培训与提供技能培训并举,探索创新“特色专业建设+特色培训课程建设”多元化培养模式,培养农业领域的专业村民,实现农村生活、生产、生态协同并进,充分发挥助力地方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

    猜你喜欢 美育村民大学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留白”是个大学问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6期)2022-07-14论公民美育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雷锋(2022年2期)2022-04-12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7期)2021-10-20《大学》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大学求学的遗憾民主与法制(2020年16期)2020-08-24

    推荐访问:专业课 助力 振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