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湖南省优质稻研发的历程、问题与展望

    时间:2023-01-15 19:40: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赵正洪胡文彬汪丽周政刘腾飞刘烨

    (1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长沙410125;
    2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
    3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籼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
    4万年县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江西 万年335500)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约6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湖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1]。长期以来,我国水稻育种和栽培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产量;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内农产品供应日渐丰富,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稻米品质,优质稻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农户的青睐[2]。近年来,在党中央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优质稻育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21年,有367个国审水稻品种米质达到国标优质2级及以上,占当年国审水稻品种总数的一半以上,优质率是2016年的4.5倍[3]。品种是农业发展的源头,是农业科技的“芯片”,对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湖南作为传统的水稻生产大省和育种强省,优质稻品种的培育受到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和种业公司的高度重视,成功培育了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水稻品种,有效推动了湖南乃至周边地区优质稻产业发展,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对稻米品质的需求,丰富和繁荣了我国优质米市场,彻底改变了我国高档大米市场高度依赖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进口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院士主持的杂交水稻研发成功,我国水稻单产显著提高,总量大幅度提升,1974年湖南稻谷总产首次突破150亿kg,粮食短缺问题得到了缓解。改革开放以后,全国粮食生产出现了3次严重的相对过剩性波动,稻谷总量大、品质差、生产效益低,严重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影响了农民种植效益,削弱了种田积极性;
    湖南省水稻生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且表现突出[4]。发展优质稻产业,提升稻米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是解决粮食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

    水稻产量增加带来的粮食过剩问题,引起了政府和农民对水稻品质的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的3次相对过剩性波动便是优质稻生产“三起三落”的重要原因。1982—1984年,农民种粮积极性急剧提高,全国粮食总产大幅增加,达到了4 200亿kg,直接导致了改革开放以来第1次“卖粮难”。针对这一局面,湖南省于1984年成立“湖南省优质大米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湖南省优质大米开发工作实施方案》,颁布了《水稻优质品种》等4项地方标准,并组织了首届优质稻评选活动,推动了湖南省优质稻品种培育和开发;
    1985年,原农业部组织的全国首次优质稻座谈会在长沙召开,正式拉开了湖南乃至南方稻区优质稻研发的序幕。1990—1992年,受国民经济影响,粮食生产出现第2次“卖粮难”情况;
    此时,湖南省放开优质稻议价市场,相比普通稻稻谷,优质稻稻谷每百公斤高出16元以上,再次掀起了优质稻种植和开发的高潮。1994—1995年,由于经历了人民币贬值、出口增加等国际环境影响,加上政府鼓励生产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直接导致1996年粮食增收,提前实现了2000年生产目标,但是市场需求有限,最终造成粮食过剩,出现第3次“卖粮难”。为解决“卖粮难”的问题,1999年,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优质稻标准》,随后发布“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优质稻米标准体系研究”“超泰米”“湖南省湘米优化工程项目”等一系列研究专项,有力推动了湖南省优质稻品种和配套技术的升级。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对优质稻产业扶持政策的不断完善、供需信息沟通的提升,以及地方政府对特色农产品的支持,优质稻研发和生产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此后,湖南水稻育种的指导方针确立为高产兼顾优质,并持续至今[5]。

    2.1 第一阶段(1981—1990年):资源搜集、评价与利用

    资源是品种改良的前提条件,“六五”至“七五”期间是湖南省优质稻种质资源搜集、引进、评价与利用的主要时期。这一时期湖南省广泛搜集了当地农家品种,并从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泰国、美国、巴西、古巴及全国其他地区引进了优质稻种质资源8 000余份,现入库保存有1 000多份[6];
    20世纪80年代,在湖南江永县、茶陵县,以及海南等地开展了野生稻资源收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湖南省水稻种质资源的多样性[7]。1984年、1986年湖南省先后举办了第1次和第2次优质稻评选,评选出48个优质稻品种,其中大多是引进的资源。

    这一阶段引进的资源大多数米质较好,虽然难以直接应用于大面积生产,但许多品种在以后的水稻品质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8]。如1979年黄发松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香稻资源066,从中系统选育出的80-66在1984年被评为“湖南省优质米品种”,并于1985年通过认定,随后该品种被全国22个省份引种。据不完全统计,利用80-66培育的品种多达30余个,如湘晚籼5号、湘晚籼9号、湘晚籼10号、湘晚籼13号、天龙香103、中优早3号、中香1号、中健2号、海香1号、鄂香1号、中佳3号、粤香占和野清占等[6,9-10]。

    2.2 第二阶段(1991—2000年):产量与米质初步协调

    湖南省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对现有品种进行全面改良,米质和产量均大幅提高。1992年审定的湘晚籼3号,米质达到进口优质米Basmati的食味标准,且产量高于同熟期常规晚稻,1995年被认定为湖南省3等优质稻品种,并被开发成“猫牙米”和“香丝米”等系列优质品牌大米[11]。1993年审定的迟熟早稻品种湘早籼15号(又称湖南软米,从IR19274中系统选育而来),米质达到湖南省2级优质米标准,开发出的大米品牌“湖南软米”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2]。1994年审定的香型优质稻湘晚籼5号,是以香稻品种80-66为母本、矮黑粘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来,是湖南省审定的第1个香稻品种,被评为省级2等优质稻品种,其米质主要理化指标均达到省、部标1等(出口)优质米标准,米饭蓬松,软而不粘,食味可口,冷后不回生,米质和食味接近国外优质大米的水平[13]。

    这一时期,优质杂交稻、优质早籼稻和高档优质晚稻选育均取得良好的进展,产量也有大幅提升。1995年湖南省进行了第3次优质稻评比,9个通过审定的优质稻品种(组合)的平均单产达到419.3 kg/667 m2,比同熟期对照品种(组合)增产1.18%,且米质均达到湖南省3等及以上[8]。1998年湖南省第4次优质稻评比中,有36个优质稻新品种和组合达到湖南省优质稻3等及以上,其中杂交稻组合有6个(如金优207和香两优68等);
    达到优质稻2等品种有8个,占优质稻当选品种总数的22.0%。特别是在第3次优质稻评比中评选出的早稻品种湘早籼31号(原名:丰优早11号),在湖南省区试中平均产量达414.5 kg/667 m2,比同熟期对照湘早籼13号增产2.9%,并连续6年成为湖南省主导品种(年推广面积均在20万hm2以上),该品种的选育与应用还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湖南省第1个常规稻品种获此殊荣。

    此时期育成的优质稻品种的品质与产量均得到显著提升,品质和产量的矛盾得到初步的协调[4],培育出的品种品质基本接近澳洲袋鼠丝苗、泰国茉莉香米等进口品牌大米,为下一步品质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第三阶段(2001—2015年):品质与产量取得突破

    进入21世纪,湖南优质稻育种进入了全面创新的阶段。湖南省专门设立“超泰米”研究课题,并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超泰米”理念,全面对标泰国茉莉香米等国际名牌优质米,并针对现有品种白度较差、米饭纵向伸长度不够、米饭的蓬松性和柔软性差等问题,制定了新的品质育种目标[4]。“十五”时期,湖南优质稻育种的主攻方向确立为优质、产量兼顾。

    2001年审定的优质香型常规晚籼品种湘晚籼13号,在湖南省第4次优质稻品种评选中被评为2等优质稻品种,并且有10项指标达到了省颁1等优质米标准,食味媲美“泰国香米”[14]。在2006年湖南省第6次优质稻品种评选中,玉针香、农香18、农香19和农香21等4个品种被评为湖南省1等优质稻品种,这是湖南省首批1等的优质稻品种。玉针香(审定编号:湘审稻2009038)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继湘晚籼13号、天龙香103等之后育成的米质更优、综合性状更全面的1等优质稻新品种,先后获得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并在第三届取代泰国香米成为籼稻组对照品种。湘晚籼17号和农香18是湖南省评选出的首批国标1等优质稻品种,产量达到甚至超越杂交稻对照;
    截至2018年,湘晚籼17号和农香18在湖南累计推广面积分别达69.3万hm2和17.7万hm2;
    并开发出“沁香1号”“桃花香米”“兰溪大米”“常德香米”等多个湖南大米品牌,推动了湖南省优质稻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湘晚籼5号、湘晚籼11号、湘晚籼13号,分别荣获1999、2003和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2019年,1等优质香稻湘晚籼17号和农香18的选育及应用,获该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湘晚籼17号等品种的成功培育,进一步提高了湖南省优质米的档次和水平,增强了“湘米”品牌的市场竞争力[15]。

    在2006年湖南省第6次优质稻评选中,2等优质稻中首次出现杂交稻品种,3等优质稻中有11个为杂交稻品种,占总数的84.62%。此后历届湖南省优质稻评选,杂交稻品种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多,并出现一批推广面积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品种。常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三系不育系金23A,其保持系金23B米质达到部标优质2等,是国内第1个达到部标2等优质米的三系不育系;
    以金23A为母本的金优系列杂交稻组合,具有米质优、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16]。截至2001年,金优系列杂交稻组合累计推广面积147万hm2以上,并于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湖南省第7次优质稻评选中,两系迟熟杂交中稻品种Y两优302被评为湖南省2等优质稻品种,平均单产573.8 kg/667 m2,比对照增产7.3%,增产效果极显著;
    2015年,湖南省审定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桃优香占,2013年被评为湖南省2等优质晚稻品种,并于2018年获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平均单产543.2 kg/667 m2,比对照增产4.7%;
    2017年湖南省审定的籼型三系杂交晚稻品种隆晶优1212,2015年被评为湖南省2等优质晚稻品种,平均单产658.0 kg/667 m2,比对照增产4.9%。

    这一时期,湖南省优质稻育种取得了重大突破,育成了一批有重大应用价值的高档优质新品种,米质、食味等指标达到甚至超越了泰国香米,促进了“湘米”品牌的兴起和高档优质米的蓬勃发展。但是,此阶段培育的大多数优质稻品种依然抗性不佳,容易遭受稻瘟病和稻飞虱等病虫危害,限制了品种的推广应用。

    2.4 第四阶段(2016年至今):米质、产量与抗性进一步协调统一

    “十三五”之后,湖南优质稻育种全面进入新时期,不但在品质上赶超泰国香米,产量和抗性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2020年审定的常规晚稻品种农香42,在2017年湖南省第11次优质稻品种评选中被评为1等优质稻,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558.4 kg/667 m2,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1。2020年审定的中熟杂交晚稻泰优农39,在2018年湖南省第12次优质稻品种评选中被评为1等优质稻,2019—2020年平均单产583.5 kg/667 m2,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8。2020年审定的杂交稻品种悦两优2646,在2018年湖南省第12次优质稻品种评选中被评为1等优质稻,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644.5 kg/667 m2,比对照增产3.0%,稻瘟病综合指数3.1~6.0。2020年审定的籼型杂交水稻悦两优美香新占,在2020年湖南省第13次优质稻品种评选中被评为1等优质稻,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518.7 kg/667 m2,比对照博优998增产5.9%,稻瘟病综合指数4.2~5.8。

    进入新时期,湖南的优质稻育种呈现出产量、品质和抗性协同改良,常规稻和杂交稻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常规稻中的“湘晚籼”和“农香”系列品种,杂交稻中的“晶两优”“隆晶优”和“悦两优”系列品种的育成,满足了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对中、高档优质稻品种的需求,对于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起到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测序、重离子束诱变育种等新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提高了育种选择效率、加速了育种进程,不仅让优质稻的抗性、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的提升,也让优质稻镉低吸收特性改良取得巨大突破;
    韶香100等低镉优质品种有望近期通过审定,制约“湘米”产业发展的“镉”问题也将解决。湖南优质稻育种正在朝着“优质、丰产、高抗、安全”的目标大步迈进,必将为优质、绿色、安全的湖南稻米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1 优质稻品种进一步丰富

    1984年以来,湖南省共开展了13次优质稻评比活动,共评选出优质稻新品种(系)和组合323个,其中优质糯稻7个(表1)。1984年和1986年分别评选出了26个和22个优质稻品种(品系),均为3等优质稻品种为主。1995年评选出的14个优质稻品种中湘晚籼5号和益晚籼4号首次达到了湖南省2等优质稻标准,此后达到省2等优质稻标准的品种逐渐增多。在2006年湖南省第6次优质稻评比中,36个早、晚籼优质稻新品种和组合入选,农香18、农香19、农香21和玉针香等4个品种达到省1等优质稻标准,填补了湖南省1等优质稻品种的空白。此后湖南省优质稻品种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相继培育出农香24、农香42等1等优质稻品种。

    表1 湖南省各时期优质稻评选结果统计

    常规稻品质提升的同时,杂交稻品种的稻米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截止湖南省第13次优质稻品种评选,共评选出了泰优农39、悦两优2646、悦两优美香新占3个米质达到国标1等的优质杂交稻新品种。多档次、多类型优质稻品种的育成,满足了人民群众“吃得饱,吃得好”的迫切需要,推动了湖南省乃至全国优质稻产业的发展。

    3.2 优质稻评价体系及配套生产技术逐步完善

    1988年湖南省标准局组织制定和颁发了《优质大米》《优质稻米检验方法》《水稻优质品种》和《优质稻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对湖南优质稻育种、评选和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面临标准不够统一、内容不够详细的问题。1994—1997年,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主持国家科委下达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优质稻米)标准体系研究”专题,系统提出了水稻品质、产量潜力、生育期、抗性等评价指标;
    制定了不同等级大米的各项内在和加工指标;
    制定了优质稻谷品质标准(稻谷纯度、净度、碾米品质、水分含量等)和优质稻谷、大米的检测方法等评价标准,为国家制定优质稻米标准提供了参考[6]。1998年湖南省技术监督局组织专家对湖南省优质稻米系列地方标准进行了修订,使湖南省的优质稻米标准更加完善,进一步与优质稻国际标准接轨[4]。

    湖南省农业厅、湖南水稻研究所分别主持了“优质米栽培技术体系研究”,研究了气候生态条件、土壤条件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和不同灌溉方式对米质、产量的影响,以及钼和稀土对提高稻米品质的作用。通过这些研究,较好地解决了优质与高产、优质与抗性、气候与品质、卫生品质、土壤肥料等因子与品质的关系[4,6]。1996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承担的“优质食用水稻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优质稻穗粒数较少、千粒重低、干物质生产量不足等缺点,构建了“提高优质稻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整精米率,减少农药污染”的调优保优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形成了优质稻“三高一少”栽培技术[17],该项成果获得了2000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3 湘米品牌竞争力显著提升,高档优质米产业迅速发展

    湖南是最早开发优质大米的省份之一,生产的“猫牙米”“丝苗米”等深受市场欢迎。2010年以来,湖南省政府启动了“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程,坚持基地建设、良种选育、培植龙头3个轮子“扣齿连动”,加强品牌创建和科技创新,湖南大米品牌建设开始进入新的时期[18]。2022年,湖南省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2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的通知》文件精神,利用自然资源、区位交通和技术等优势,在常德市、益阳市、岳阳市3市的9个(区)县,联合52家单位,重点打造“洞庭香米”优势特色产业,挖掘发展潜力,破除发展瓶颈,推动“洞庭香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湘米”品牌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通过夯实产业化发展的企业主体作用,湖南省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如湖南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银光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洞庭春米业有限公司、绿海粮油等获得了“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目前已有20个以上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超过40个品牌被授予“湖南名牌”,近200个产品被评为“中国放心粮油”,5家企业进入“中国大米加工企业50强”[18-19]。随着优质稻产业的蓬勃发展,进口泰国香米的规模在不断萎缩,泰国大米在中国进口市场的占有率从2000年的99.9%下降至2016年的26.3%,平均价格从2012年885.3美元/t下跌至2016年的约500.0美元/t。进口优质大米占有率和价格的下降,说明泰国大米的优势开始消失,而中国优质稻米品质和产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20-22]。

    4.1 优质稻品种耐逆性较弱、广适性不强

    虽然湖南省优质稻品种的数量得到较大的提升,但品种遗传背景窄、新种质资源缺乏、特色品种不足的问题。审定品种虽多,但是推广面积超百万亩的品种数目很少;
    优质稻的产量虽然有所提高,但在大面积示范推广中,一般产量仍在6.0 t/hm2左右,相比超级杂交稻8.0 t/hm2左右的产量,其丰产性还有待提高;
    最适生态区较窄、抗倒伏能力较差,综合农艺性状有待进一步改良[3]。多数优质稻品种表现为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推广范围有限,应用时间短,大面积推广风险大[23];
    耐淹、快发、抗倒等特色品种不多,不利于轻简栽培技术的应用。

    4.2 优质稻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技术体系不完善

    优质稻生产离不开高质量生产管理措施。优质稻品质除了受品种自身基因影响外,还与各地气候生态条件、栽培管理水平、综合配套技术有着密切关系[24]。当前,湖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高水平农业生产者不足,水稻生产方法守旧,管理粗放,效益较低;
    部分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对新技术重视,但限于自身知识水平、综合管理能力等问题,当生产面积达一定规模后,在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等方面难以做到科学的统筹安排,配套生产技术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优质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经济效益。优质稻品种要发挥其品质和产量潜力,需要根据地域条件选择最适品种以及配套栽培技术,粗放型管理难以发挥优质稻品种的价格优势[25]。优质稻栽培的技术要求明显高于普通稻,如果在稻谷上无法体现价格优势,势必会造成优质稻种植效益减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最终阻碍当地优质稻产业的发展。另外,大量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受限于自身的经营规模和管理能力,在产业链上游参与度较低,难以引领农户种植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散户种植较多,品种零碎散乱,粮源难以保证,稻米品质稳定性差,大米品牌难以塑造。

    4.3 湖南大米的品牌多乱杂,市场影响力不强

    湖南大米品牌建设近年来虽有成效,但与东北“五常大米”和广东“丝苗米”相比,“湘米”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还比较弱。湖南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水稻的高产并未能带来高效益,“稻强米弱”的整体格局依然存在,大米品牌化水平和稻米产业链的发展与品牌强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水稻种植资源整合不够,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业人口虽多,但水田分布较散,水稻种植仍以散户种植居多,且稻农的种植技术较为落后;
    二是加工企业多、品牌多,但经营规模小,没有形成聚集效应;
    再加上前些年传媒对重金属污染的负面报道,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湖南稻米产业的发展[18]。

    4.4 优质稻研发缺乏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

    水稻育种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长、见效慢。一个优质稻品种的育成大致需要5~8年,甚至更长,而新品种要得到市场的认可,也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时间。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优质米品牌的开发周期、商品流通环节、成果转化推广速度、消费者的观念变化等问题[8]。因此,优质稻研发热潮的起伏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的波动,易造成从事品质改良科研人员研发目标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优质稻育种工作的专一性和持续性[4]。

    5.1 提升育种技术,选育绿色抗病安全优质稻新品种

    湖南省发展优质稻的优势明显,基础和储备力量雄厚;
    加速开发优质稻,打开主导品种新局面,仍需不断提升育种技术,选育广适、高抗、绿色、安全的优质稻品种,满足产业化发展要求的轻简、高效、机械化栽培需求。采用分子设计育种,结合传统育种方法,聚合优良性状,进行优质稻定向改良:利用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抗性基因定向改良优质稻抗性;
    利用影响稻米优质相关基因定向改良杂交稻亲本;
    利用耐高低温、高产、抗倒伏相关基因提高优质稻适应性,以便选育出适宜轻简高效绿色栽培模式品种。改变高档优质常规稻品种“优而不高(产量),优而不抗(病虫害)”的局面,实现稻米品质与抗病、抗倒、重金属低积累、适应轻简栽培的多性状聚合育种是急需突破的技术瓶颈。

    5.2 持续支持优质稻研发,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优质稻品种研发、优异食味等位基因的挖掘,探索优质稻标准化基地建设、栽培技术体系建设和生产工艺建设等。建设一套完整的湖南优质稻育种、机理研究和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切实提高湖南大米品质和生产标准,提高“湘米”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进一步完善、修订优质稻品种评比和审定标准。湖南省地方标准《食用籼稻优质品种》(DB43/T 1906-2020)中2等和3等优质稻的整精米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指标要求均高于国家标准。由于国家标准发布时间早,在技术层面的规定滞后于时代要求的发展,尤其在部分指标上的不完善降低了优质稻品种选育的门槛,导致优质稻品种的泛滥和农业资源的浪费。需要通过市场反馈和采集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需求及时更新评比和审定标准。

    5.3 增强育种单位和企业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实现共赢

    湖南省拥有大批高档优质稻品种,但这些品种大多由种子企业独家获得品种权,并负责市场销售与推广,育种单位提供技术指导,仅形成“育种单位+种业”单一模式,不利于优质稻米的良性发展。鼓励建立“种植大户+育种单位+种业+米业”模式,加强与粮食加工企业合作,延长产业链,推动优质大米加工销售,开发高端绿色大米,并逐步形成品牌效益。

    5.4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保障优质稻产业有序可持续性发展

    政府需大力鼓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的组织或协会,提高优质稻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发展“育种单位+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位一体”产业化模式,支持并帮助企业与周边种粮农户签订定单种植和收购协议,协助育种者或育种单位为种粮农户提供产前、产后技术与市场销售服务,确保农户增产增收,确保优质稻新品种示范、推广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优质稻湖南省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四川蚕业(2022年1期)2022-06-06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湖南省军区幼儿园幼儿画刊(2021年10期)2021-10-20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湘潮(上半月)(2021年3期)2021-07-20“优质父母”不能靠培训速成小学生学习指导(当代教科研)(2021年6期)2021-05-23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四川蚕业(2021年2期)2021-03-09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艺海(剧本创作)(2019年4期)2019-06-23贵州优质稻占全省稻谷产量62.2%当代贵州(2016年36期)2017-05-08豇豆一优质稻一甜玉米周年水旱轮作栽培技术广西农学报(2015年1期)2015-10-14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对优质粳稻南粳9108品质的影响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2期)2015-03-12

    推荐访问:湖南省 展望 历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