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新路向

    时间:2022-12-07 22:20: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牟 影

    (辽宁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也因此成为培养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念与劳动技能,塑造大学生劳动精神面貌的主阵地。劳动教育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高校必须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使之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石。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和引导青年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责任和使命。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着劳动教育认识泛窄化、劳动教育载体短缺化、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化等问题。

    (一)劳动教育认识泛窄化

    长期以来,囿于“应试教育”的痼疾,过分强调“分数定胜负”和“智育至上”,导致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往往弱化甚至忽视了劳动教育。再加上功利主义观念的蔓延,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其在校期间专业课等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毕业后就业率等情况,这直接导致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性不够,在课程设置上弱化了劳动教育。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对劳动教育认识也存在偏差。在学校未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教师将实践课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种方式,这种做法从合目的性上来说是值得鼓励的,但事实上实践课并不完全等同于劳动教育课。在实践课中,如果教师不能给出具体可行的劳动指令,学生很容易散漫无序,劳动教育的目的也很难达成,学生的获得感难以实现。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以及劳动价值的认识存在误区。根据一项调查,50%以上的大学生毕业后首选去“薪资高、高福利”的北上广等大城市工作,愿意从事工业、农业和建筑业等体力劳动的普通岗位工作的大学生则是寥寥无几。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劳动观存在功利主义的倾向,“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的价值观念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的引导和教育。由于对劳动教育认识泛窄化,劳动教育的有效性作用发挥受限,这也召唤着高校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

    (二)劳动教育载体短缺化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发展经费的支撑越来越强,在经济支撑的有利条件下,高校为学生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如聘请专门服务人员清扫楼宇,学生餐厅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收拾碗筷,学生宿舍配备专用热水房、洗衣房等。高校“一站式”服务在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侵占了学生的劳动环境和场域。学生从事劳动活动的空间受限,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减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惰性生长”。高校应该借助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载体,努力为学生创造劳动生活背景,营造劳动教育处处可为的良好氛围。“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源头性作用,对大学生劳动认知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1]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在家长和社会的“保驾护航”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家长出于疼爱,不愿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中,造成有些孩子在上大学前还未真正形成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因此出现网络中“大学生寄臭袜子回家”等看似荒诞的情况。随着大学生逐渐远离家庭走入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家庭环境的载体作用发挥有限,家长更应该珍惜家庭教育的机会,有效补充高校劳动教育,并“倒逼”社会走出载体作用短缺的困境,汇聚起强大的合力,形成“家校社”协同共育的良好风尚。

    (三)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化

    劳动在其本质上的整体性和教育性,需要依托丰富的教育形式。由于对劳动教育形式的创新性不够,大部分高校还采用在专业课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式。然而,渗透性教育影响有限,教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转化程度也难以评估。个别高校采用带领学生去田园种田、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等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但是也因为组织难度大、活动经费有限等原因,鲜有学校能一直坚持。“00后”的当代大学生们思维新、视野广、个性强,对知识有强烈的学习渴望,但同时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高校如果不能找到更便于大学生接受的劳动教育形式,很难开展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代,在网络上的停留时间越来越多,这也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发展契机。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以劳树德,就必须创新劳动教育多种形式,与时俱进。依托新媒体的有利优势,实现与传统劳动教育方式的优势互补,将劳动教育全方位渗透并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新方向。“三全育人”的出发点在于培养人,这与高校劳动教育的落脚点相契合。画好“三全育人”的同心圆,确立“以劳促全”的新理念,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开新局、增实效。

    (一)以劳树德: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德智体美”补充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足见劳动教育的时代召唤和迫切需要,也足见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过程中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劳动教育的基本范畴,既包括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养成。当代大学生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观念盛行,习惯了“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逐渐沦为“佛系青年”,对于“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价值观念表现出不吸收、不认同、不执行,这在消解大学生群体的服务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带来严峻挑战。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石,通过劳动教育让当代大学生明白,“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
    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3]热爱劳动是走向社会的开始,崇尚劳动是创造幸福的前提,尊重劳动是塑造人格的基础。只有选择并追求高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积极主动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创造人生的美好价值。

    (二)归全反真:“三全育人”勾绘立德树人路向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应然指向,二者之间是相互协同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前者为后者把脉定向、掌舵领航,只有保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才能无死角、有实效;
    另一方面,后者是前者的现实关怀、终极旨归。只有牢牢守住立德树人的主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员育人才有动力,全过程育人才有活力,全方位育人才有效力。“三全育人”引领时时为功、久久为功,教育之本践行处处着力、处处有力,立德树人落实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三全育人”为立德树人勾绘新的实践路向,归全反真,双向互动,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让立德树人行稳致远。

    (三)内在逻辑:立德树人教育之本

    “三全育人”与劳动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性,两者协同推进、相得益彰。一方面,“三全育人”为高校劳动教育开拓新空间。劳动教育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强的综合课程,但在推行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有些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甚至由于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够,出现劳动教育“名存实亡”的现象。因此,只有真正将劳动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劳动教育活动才能有序开展,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才能深入学生心中,劳动崇高、创造伟大才能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才能蔚然成风。另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为“三全育人”探索新路径。“三全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寻找有力抓手的现实问题。高校劳动教育让“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地落实。无论是增设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劳动知识和技能,还是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构建劳动教育的协同机制,抑或是建设劳动教育专题网站,加强劳动教育文化建设,其举措皆是对育人之路的探索和创新。无论如何,“三全育人”和劳动教育都是使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落地生根的根本举措,也是立德树人教育之本的内在要求。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5]高校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从本质上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三全育人’中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协调、相衔接”[6],构建多维联动的发展样态,进一步探寻高校劳动教育的新路向。

    (一)全员参与:劳动教育人尽其责

    “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育对社会有价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7]让广大青年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为了实现树人铸魂的目标,就必须做到全员育人,让劳动教育人尽其责,动员学校各方教育主体,统筹学校各方教育力量,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同心合力。

    首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也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在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体验不同职业群体的劳动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劳动光荣、勤俭奉献”的劳动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仪式活动等形式,将劳动教育的元素嵌入其中,对大学生实现润物无声式的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提高大学生的劳动觉悟。通过制定本学院、班级、宿舍的劳动公约,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劳动教育日常化、具体化和生活化。

    其次,教师队伍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劳动教育的培育和引导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解读、对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研究和总结、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运用。通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深度融合劳动教育内容,增强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的理论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认同、勇于实践。专业课教师应深入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的课程元素,通过培育学生的劳动技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劳动精神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朋辈导师是推动高校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朋辈导师由于其来自于大学生群体,奉献于大学生群体,与大学生沟通障碍小、引导力度大、辐射范围广、交流覆盖面宽,因此,朋辈导师可以凭借自身的显著优势影响周围的同学。高校应充分利用朋辈导师的引导作用,营造健康、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同时,朋辈导师也应该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塑造积极向上的榜样形象,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对于身边同学出现的“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积极的提醒和劝导,积极配合学校各部门,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打动人心、直入人心、深入人心。

    (二)全程渗透:劳动教育无时不有

    劳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劳动教育要“始于入学,久于日常,终于毕业”,贯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让劳动教育春风化雨、掷地有声,实现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育人效果。

    首先,新生入学阶段是培养劳动意识的关键时期。对于绝大多数大一新生来说,步入大学校园是自己真正走向独立的开始和标志。大学生在欣喜可以远离父母和家人管束的同时,也面临着独立所带来的无助感。因此,在这一阶段大学生迫切需要提高个人的劳动技能和本领,以便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高校可以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军训之中,大学生通过参与内务整理、出早操、会操表演等活动,严格规范自身的日常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感受劳动光荣、团结进取的可贵之处。

    其次,在校学习期间的劳动教育,是塑造劳动品质的必要阶段。大二、大三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逐渐适应学校生活,也对自身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大学生群体中也不乏存有少数人处于放任自身发展甚至是荒废学业的情况,这亟待学校加以引导和规范。对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说教的方式已然不适用,更需要潜移默化的教化或身体力行的感悟。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劳模进校园”“先锋模范讲故事”等活动,让大学生充分领会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同时,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与评奖评优相配套,制定完备的实施方案,让大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强化自我的劳动意识。

    最后,毕业前的劳动教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修课。大四阶段的学生面临找工作的现实问题,高校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规划课程、实习活动之中。一方面,让大学生充分理解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要求,提高自身的劳动觉悟;
    另一方面,为大学生创造如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等学习的机会,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强化踏实肯干、敬业奉献的劳动品质,体味“最美奋斗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使得大学生在真正踏入社会之时,能够快速地适应社会、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全方位融合:劳动教育多维联动

    劳动教育的实施是多维度的,高校加强劳动教育,要注重纵横交错、多维联动、全面覆盖,共绘劳动教育的“同心圆”,实现全方位育人。通过构建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劳动育人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课程化和立体化。

    首先,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劳动教育绝不是凭借高校一己之力就可以达到和实现的。学生来自于家庭、生活于校园、服务于社会,因此,必须要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效互动和沟通合作。第一,充分发挥家庭的引导示范作用。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善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如洗碗、打扫卫生等家务。同时,家长在生活中要以身示范,做一个对孩子有正面影响的人。第二,着力强化学校的规约教育功能。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增设劳动教育培训讲座等,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素养。第三,全面发挥社会的协调促进作用。企业可以与高校形成互通互惠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学习的机会。学生真正深入工厂,可以感受一线劳动者的工作日常,并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可贵。通过“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推动劳动教育在家庭中日常化、在学校中规范化、在社会中多样化。

    其次,创设课上课下双向联动的劳动教育样态。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高校要进行劳动教育,必须借助于第一课堂,与此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通过增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设置学分、学时,传授职业发展必备的通用劳动知识,让学生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投身专业劳动,激发创造力和创新力。同时,在保证劳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引导学生参加为社会服务的无偿劳动,培育学生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的劳动素养。而在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中也可以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制定专门的工匠精神培育大纲,让学生在专业劳动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可贵。

    最后,打造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的劳动育人平台。新时代、新样态催生出新的职业,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高校应该充分挖掘线上教育平台,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传播媒介,向大学生传递劳动模范、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利用新媒体形式设置劳动安全、劳动关系、劳动伦理和劳动法等专题培训学习模块,让大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学习劳动知识,树立劳动意识。与此同时,整合线下劳动教育资源,打造鲜活的劳动教育课堂,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创新劳动教育的外延和张力,实现“混合式”的劳动教育。

    在“三全育人”视阈下开展劳动教育,是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劳动教育格局的应然选择。全员参与,为劳动教育深入人心凝心聚力;
    全过程渗透,为劳动教育深得人心保驾护航;
    全方位融合,为劳动教育深植人心赋能增效。新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继续深化高校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行于人人、融于时时、见于处处”,创造高校劳动教育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树人三全育人立德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学习与科普(2022年16期)2022-04-23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德育六义: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Gwendolyn Brook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2017年5期)2017-06-07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育人 新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