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依托专业特点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医学影像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

    时间:2022-12-06 21:5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孟凡荣,胡金玲,朱光宇,刘 健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要紧紧围绕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和制定培养内容及模式,使新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在应聘和今后的工作中更具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学和终生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以医学影像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探讨如何依托专业特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之所以成为热点,来自于以下三方面的背景:一是自2019年起,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过50%这一关键节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历史性“转段”。人才培养目标也从精英型走向普及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势所趋;
    二是适应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需要,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大量的又红又专的应用型人才;
    三是随着知识爆炸,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不断出现,原有的过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下的要求。医学影像恰恰是现代医学体系中最能体现出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行业,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有了第一张X片的诞生,到现在CT、MRI、DSA、ECT以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等设备在国内不断普及、更新,医学影像成为当下新技术应用的集中展示台,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与医学影像科学的飞速发展比,影像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滞后性,表现为以下的“不适应”现象。

    (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构建教学模式的针对性

    应用型人才是能适应以上三种背景的人才需求,具备多元化交叉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技术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的研究意识的人才[1],应用型人才首先是实践型人才,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储备,又有很强的应用能力。长期以来,高校对理论学术型的培养驾轻就熟,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和积累都显不足。一些教师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格局和规划,停留在听会议传达,写进教学计划,并没有在内心中产生真正的认同的阶段,虽然制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却容易流于表面化,也缺乏富于执行力的教育教学手段。

    应用型人才要适用于应用场景,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这些都离不开实践的磨炼。但是,医学影像学的实习往往受师资的限制,带教医生本身工作繁忙,不能在实习生身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加之受医患关系等影响,学生实习的空间日益缩小,知识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受到了限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很容易成为空中楼阁。

    (二)学校文化没能跟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趋势,缺乏构建教学模式的内生性

    学校文化不是抽象的学校理念和校训,而是厚重历史和教育实践赋予一所学校的精神气质。学校文化既是历史的传承,也需要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建构,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地方高校脱离了本身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要求,重视学术理论,短于技能操作,导致学校无特色,培养的学生无特长,社会不认同。近几年来,随着大学转型的推进,“特色应用型教育”已经成为专业乃至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足点,并要求学校文化重塑以适应趋势。

    医学影像学人才的培养,要强调和利用自身特色,培养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如果缺乏对学校精神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就容易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仅仅当作学校的任务,而不是自身的责任。当下“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教学设施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科教学的需要,落后于学科的发展,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能面向全体,而只是把目光聚焦于少数精英学生和尖子生的身上;
    不少院校的主流教学形式不能突出“应用”这一主题,学生实习的空间不够,使用PPT讲解理论,影像学读片与实验阅片选择进行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2]。这既有办学条件的限制,也有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滞后,人才模式缺少内生的土壤。

    (三)对医学影像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认识不足,缺乏构建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对于医疗工作而言,影像检查十分重要,而且依赖性日益增强,对此临床医生应该具有扎实的综合影像学与比较影像学基础知识,掌握在不同疾病诊断中各种影像成像技术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对各种检查技术可以选择上做到合理,组合上做到优化。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全面发展合格的临床医生也必需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的诊断知识[3]。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学方法、办学条件的改进,更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根本的进步。

    任何教学模式都离不开课程为基础。当前“医学影像学”在课程设置上相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来说,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表现如下:1.课程定位不够明晰,与其在实际诊断中的地位不相匹配。医学诊断注重循证,医学影像学是临床最大的证源。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的相互融合和合理选择是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需要临床诊断和前沿的影像技术的有机结合,教学难度大,教学内容多。在临床医学专业体系里,医学影像学是非主要课程,课时只安排68学时,每一种影像技术课时安排都很少。以介入放射学为例,仅有2学时课时,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2.设置内容不合理,教学模式缺乏整体性:“医学影像学”课程现在已经由X线诊断学这种单一的学科体系,发展成为集CT、超声诊断、介入放射学等众多学科内容为一体的影像学的综合知识体系,可是基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目前现状是:放射、超声和核医学都各自成为独立科室,甚至有的医院放射科内的不同影像设备诊断也都各自独立,医学影像学课程各部分的教学任务往往由不同科室的教师或医生承担,各个科室之间由于沟通不及时,一方面可能导致教学内容会有重复,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教学内容互相割裂,学生在学习影像手段的技术时,往往会造成知识支离破碎,如盲人摸象,不能系统地形成影像学诊断的知识体系,更不利于学生从整体水平认识疾病[4]。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落伍,必然会使医学影像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难以落实,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比如重理论轻实践,重临床轻影像,重考研目标,轻日常学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难以收到实效。

    一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探索,更需要立足校本学本脚踏实地的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心是“应用”,要突出实践特点,构建与医学院校相适应的、科学有效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培养体系,形成较完善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为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合格的掌握医学影像学技能的特色应用型人才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厘清概念制定培养方案,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线

    “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未来一个时期高等教育不能动摇、松懈的育人目标,也是制定培养计划的指导。教学模式改革要遵循这一目标,科学地制定培养方案。第一,院校应该宏观上规划医学影像学课程,依据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适宜增加影像学课学时量,既关注医学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又要体现影像医学的实操性要求,进一步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第二,修改实习大纲及手册。优化实习内容,增加和丰富实习手册记录内容,如:实践技能培训及测试,常见疾病的周记录,学生课堂,学术讲座,出科考试记录,以及DOPS等新型的评价量表,以实习手册的形式来管理和实施实践教学。

    (二)立足校本创新实践,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

    佳木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明德砺学、崇尚实践”的学校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适宜的人文环境和良好的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要找准定位,在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1.硬件建设方面

    依托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省东部医疗中心),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磁共振室为例,拥有GE公司3.0T超导磁共振,及德国西门子公司的3.0T超导磁共振2台国际先进的磁共振扫描仪,以及雄厚的技术力量,是东部地区磁共振影像诊断中心。这为学生的技能提高和能力增长创造了发展的条件。与此同时,课堂教学要在信息化的建设上进一步提高水平,建立新型影像的综合教学和实验室,在教学形式上开辟网络新途径,和更多的名校名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5]。

    2.在机制建设方面

    临床影像医学专业的实习与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采用团队式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实习学生。参照规培内容,实施分级培养,形成高年资教师—青年教师—规培人员—研究生—实习生分级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体系,既有校本特色,又能满足医学发展对医学影像学人才的需要前景。

    3.在教学方法方面

    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探索灵活多样的激发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方法,开展专题式、案例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多种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活动,及开设一系列专题讲座课。通过积累临床病例,制作成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的多媒体课件,保证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增加师生互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临床教学的效果。

    (三)着眼效果创新评价,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应用型人才成长模式的建构,评价系统起着导向和检测作用。通过建立“三站式”出科考试系统,即临床技能测试,报告书写及面试(或理论测试),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第一部分是临床技能测试模块,主要包括人体各系统组织结构脏器标准的扫描方法,侧重培养和考查学生的设备操作技能;
    第二部分是报告书写模块,在病人信息管理系统上随机抽取X线、CT、MRI检查病例图片,让学生亲自阅片,并书写报告,侧重于考察学生的临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规范地书写病历的能力;
    第三部分是面试模块,在病人信息管理系统上选取常见病、多发病影像学(X线、CT、MRI)图片,测试分两部分:基础理论(解剖、病理、临床知识)、图像分析能力(复述报告,包括影像描述、诊断、鉴别诊断),这是在应用场景中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评价系统的改革,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学生认识到,必须把知识学扎实了,并学会应用,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于是原有的重理论、轻实操,或重实操、轻理论的倾向都得到了改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医学影像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具有专业的特殊性,又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普遍性,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特色为主体,以学校文化为依托,从而走出一条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之路。

    猜你喜欢 影像学医学应用型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2年1期)2022-11-24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2期)2022-07-05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7期)2022-04-22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家庭医学(2021年12期)2021-08-23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年1期)2021-05-22《安徽医学》稿约安徽医学(2021年1期)2021-03-22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安徽医学(2021年1期)2021-03-22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健康体检与管理(2021年10期)2021-01-03

    推荐访问:为例 人才培养 依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