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元代遗佚地域总集丛考

    时间:2022-12-03 20:50: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夏 勇,涂佳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地域总集即着眼于某一区域而采收作者作品的总集。它是我国古代总集的一大主要类型,传统目录学多称之为“郡邑类”“地方艺文”等。

    地域总集编纂正式发轫于唐,勃兴于宋,经过元、明两代的长足发展,至清代而臻于繁盛。目前,地域总集研究方兴未艾,有待填补强化的空白与薄弱环节比比皆是,而针对元代地域总集的梳理与研究则尤为薄弱。其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调查元代地域总集的存佚情况,以期摸清家底。

    笔者据清人黄虞稷、倪灿撰《补辽金元艺文志》、金门诏撰《补三史艺文志》、钱大昕撰《元史艺文志》、吴骞撰《四朝经籍志补》、张继才撰《补元史艺文志》,以及雒竹筠等撰《元史艺文志辑本》、李修生主编《全元文》乃至若干其他典籍的记载,考知元代留存至今的地域总集凡三种,分别为汪泽民、张师愚辑《宛陵群英集》、房祺辑《河汾诸老诗集》,以及与总集体例相通的吴师道辑《敬乡录》;
    亡佚者则至少有十二种,包括杨维桢辑《两浙作者集》、翁衡辑《睦州诗派》、黄溍辑《绣川二妙集》、黄应龢辑《华川文派录》、宋濂辑《浦阳文艺录》、朱子诚辑《松陵续集》、江濬辑《徽风》、施少愚辑《秋浦类集》、陈士元辑《武阳耆旧诗宗》、舒彬辑《广信文献录》,以及佚名辑《江浙延祐首科程文》《元延祐甲寅元年江西乡试第二场石鼓赋卷》等。所幸相关遗佚总集的序文多有存世者,再辅以若干其他资料,即可据以考察其面貌。钩稽《睦州诗派》《武阳耆旧诗宗》《松陵续集》《两浙作者集》《广信文献录》凡五种元代遗佚地域总集的存世序文,以期勾勒其面貌,并考索其相关问题,希望能为元代地域总集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

    此集详见宋末元初人谢翱《晞发集》卷八《睦州诗派序》记述,《全宋文》卷八三四三、《全元文》卷四七一均收入该文,曰:

    唐代言诗,在江东者,戴发运叔伦、许刺史浑,润人;
    丘员外丹、丘庶子为、顾著作况、陆处士龟蒙,姑苏人;
    孟先生郊、严处士恽、释子皎然,吴兴人;
    骆少府宾王、张处士志和、僧贯休,金华人;
    贺宾客知章,四明人;
    严长史维、秦征君系、吴舍人融、僧澈,越人;
    张处士祜,金陵人;
    吴韶州武陵,广信人;
    罗给事隐,新城人;
    项少府斯,天台人;
    薛补阙令之、欧阳生詹,闽人。其他虽遗逸不可概举,率郡不过一二人,多者三四人。惟新定自元和至咸通间以诗名凡十人,视他郡为最。施处士肩吾、方先生干、李翁衡翁衡建州频、喻校书凫,世并有集。翁征君洮有集藏于家。章协律八元、徐处士凝、周生朴、喻生坦之并有诗,见唐《间气》及《文苑》诸书。皇甫推官以文章受业韩门。翱客睦,与学为诗者,推唐人以至魏汉,或解或否,无以答。友人翁衡取十先生编为集,名曰《睦州诗派》,以示翱。翱曰:“子,睦人也,请归而求之,毋贻皇甫氏所云舍近而寻远,则诗或在是矣。”癸巳夏五,书双谼精舍。[1]522

    按:文末所谓“癸巳夏五”,即至元三十年(1293)五月。这部《睦州诗派》当亦问世于该年前后,可谓元代地域总集中较早问世的一部。睦州是隋、唐、北宋时的古地名,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称严州,南宋咸淳元年(1265)升为建德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又改建德府为建德路,相当于今浙江省建德市、桐庐县、淳安县之辖境。至于文中提到的另一个地名“新定”,则是睦州的别称。这是由于唐代时睦州曾一度改名为新定郡的缘故(1)唐天宝元年(742),睦州改名为新定郡,治建德(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至乾元元年(758),复改新定郡为睦州。。全书收录中唐元和(806—820)年间至晚唐咸通(860—874)年间十位睦州诗人的诗作。他们是文中提到的“施处士肩吾”“方先生干”“李建州频”“喻校书凫”“翁征君洮”“章协律八元”“徐处士凝”“周生朴”“喻生坦之”“皇甫推官”,亦即施肩吾、方干、李频、喻凫、翁洮、章八元、徐凝、周朴、喻坦之、皇甫湜。

    此集编者翁衡,乃睦州本地人士,也是元初江南一带的南宋遗民社团成员。《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五十七“元纪五”载:“(严)侣,(严)子陵之裔孙也,家在江岸,奉祖祠。(冯)桂芳亦睦人,他如翁登、方幼学、方焘、吴谦、翁衡等十馀人,皆与(谢)翱同志,会友之所名‘汐社’,义取晚而信也。”[2]可见他曾参加著名宋遗民谢翱组织的“汐社”。宋末元初人方凤《谢君皋羽行状》云:“君好修抱独,刻厉愤激,直欲起古人从之游,其树立有如此者。顾死中年无后。翁衡与余子肖俱尝从君授《春秋》,未卒业。”[3]76—77可见翁衡尝与方凤之子方樗共同跟随谢翱学习《春秋》,堪称谢翱的弟子辈。又云:“(谢翱)垂殁时,语妻刘:‘吾去乡远,交游惟婺、睦间方某、翁某数人最亲,死必赴。慎收吾文及遗骨,候其至以授之。’辛酉,讣闻婺,方凤、方幼学、吴思、齐睦、冯桂芳、翁登及弟(翁)衡会小炉峰,相向哭。”[3]76可见谢、翁二人关系之亲近。此外,谢翱《小炉峰三瀑记》也提到:“友人翁君世居其下,因约余赋诗。”[1]529所谓“友人翁君”,应即翁登、翁衡兄弟。至于明人张丁《登西台恸哭记注》称翁衡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追随谢翱,一同赴睦州境内的严子陵钓台祭奠文天祥的说法,明末清初人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谢翱年谱游录注序》一文已予以辨正。但无论如何,翁衡与谢翱之间来往颇密是毫无疑问的,于是乃有谢翱为其所编《睦州诗派》作序一事。

    对于《睦州诗派》的意义,清人厉鹗《查莲坡蔗塘未定稿序》云:“自吕紫薇(按,即吕本中)作《江西诗派》,谢皋羽(按,即谢翱)序《睦州诗派》,而诗于是乎有派。”[4]将该书与南宋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相提并论,均列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诗派的成派标志。而在“江西诗派”与“睦州诗派”中,又以后者堪为纯粹的地方文学流派的早期代表。虽然“睦州诗派”未必完全符合现代文艺理论对文学流派的定义(2)今人周明初著《明清文学考论》即指出:“宋濂所说的睦州诗派,实际不过是自唐至宋的睦州诗人的集合体,而且这个集合体又是历时性的,自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甚至连非自觉型的文学流派也够不上。”又云:“如依照通常的将流派分为自觉程与非自觉型两种的划分法,睦州诗派和浙东诗派都是非自觉型的文学流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57页。,但翁衡编选睦州十位唐代先贤之诗作,并标榜以“诗派”名号的行为,显然蕴涵着他欲阐扬乡邦文学声望、建构乡邦文学谱系、传承乡邦文学传统的意图。关于“睦州诗派”名号之由来,今人周明初提出:“睦州诗派之命称出现于元明之际,见宋濂《故诗人徐方舟墓铭》:‘先是睦多诗人,唐有皇甫湜、方干、徐凝、李频、施肩吾,宋有高师鲁、滕元秀,世号为睦州诗派。’”[5]实则根据谢翱《睦州诗派序》的记载,该名号的出现至少应前推至元代初年。我们可以将《睦州诗派》视为地域总集与文学流派发生关联的早期事例。

    此集凡一卷,面向元代江浙行省邵武路(今福建省邵武市及周边诸县),武阳即邵武别称。此集自明代以来,屡见记载。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清黄虞稷、倪灿撰、卢文弨录《补辽金元艺文志》、清金门诏撰《补三史艺文志》、清钱大昕撰《元史艺文志》、清吴骞撰《四朝经籍志补》、清张继才撰《补元史艺文志》,以及雒竹筠等撰《元史艺文志辑本》与潘国允、赵坤娟撰《蒙元版刻综录》等均著录之。今唯元人黄镇成为其所撰序言存世。该序一则见于《(乾隆)邵武府志》卷二一“艺文”等,《全元文》卷一一五六据以收入,篇名作《武阳耆旧宗唐诗序》;
    再则见于清中叶人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九“邵武黄存斋诸先生学派·陈旸谷先生士元”条等,篇名作《武阳耆旧宗唐诗集序》。两相比较,文字颇有差异,兹据前者录之如下:

    《宗唐诗》者,武阳耆旧之所作也。诗以唐为宗,至唐而备,开元、天宝之间,极盛矣。温柔敦厚,雄浑悲壮,而忠臣孝子之情、伤今怀古之意,隐然见于言外,可以讽诵而得之。宋诸大家,务自出机轴,而以辨博迫切为诗,去风雅反远。及其弊也,复有一种衰陋破碎之辞,相尚为奇,岂不为诗之厄哉!吾乡自沧浪严氏奋臂特起,折衷古今,凡所论辨,有前辈所未及者。一时同志之士,更唱迭和,以唐为宗,而诗道复昌。是时家各有集,惜行世未久,海田变易,篇帙散亡。旸谷陈君士元网罗放失,得数十家,惧其湮没,俾镇成芟取十一,刊刻传远,以见一代诗宗之盛,以见吾乡文物之懿,陈君是心可不谓贤乎!我朝文治复古,诸名家杰作齐驱盛唐,是编之行,适逢其会也。敢述卷端。[6]

    按:文中的“沧浪严氏”,即南宋后期诗论家严羽。此人亦为邵武人士,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并激烈批评宋代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倾向。从黄镇成序文中,我们可以体察到,邵武自严羽横空出世后,当地士人往往以这位乡贤为荣,并追随其“以唐为宗”的主张,从而与“辨博廹切”“衰陋破碎”的宋诗诸大家反其道而行。此集的两位编选者陈士元、黄镇成亦为邵武人,且均与严羽颇有关联。其中,黄镇成(1287—1362)为元代福建知名诗人,字元镇,号存存子、秋声子等。自幼笃志力学,以先贤自励。曾参加延祐科考,与有司不合落第。遍游齐、鲁、燕、赵等地,浮海而还。后授江西儒学副提举,未上任而卒。清初康熙年间,周亮工将黄氏《秋声集》与严羽《沧浪集》合编为《樵川二家诗》。严、黄二人并称“樵川二家”,即由此而来。陈士元则生平不彰,《(嘉靖)邵武府志》卷十四之“隐士”部分载:“陈士元,邵武人,与黄镇成同时,以文为友,隐居不仕。所著有《武阳志略》一卷,集有《武阳耆旧诗宗》一卷行世,皆词藻可观。学者号为旸谷先生。”[7]可知其应为黄镇成同时代人,且私交甚好。《(弘治)八闽通志》卷三五“秩官”则载其曾于至顺(1330—1333)年间任邵武路学录。又据今人张健《<沧浪诗话>非严羽所编》一文介绍,台湾“中央”图书馆藏元刻本《沧浪严先生吟卷》三卷,题署“樵川陈士元旸谷编次,进士黄清老子肃校正”[8]。可见陈士元曾编纂过严羽作品集《沧浪严先生吟卷》。其合作者黄清老(1290—1348)更是严羽的再传弟子,我们熟悉的《沧浪诗话》可能就是由此人编纂而成。至于黄清老何时参与编纂严羽作品集与诗学论著,今人陈正宏推测:“从他的经历来看,至大三年后师事严斗岩,至泰定四年会试中选前这一段时间,确实有较大的可能性。”[9]亦即1310至1327年间。

    由此可见,陈士元等人均受到同乡前辈严羽的深刻影响。他们一则致力于搜集编刻严羽的作品;
    再者,也网罗严羽之后的邵武数十位“以唐为宗”的诗人之作,编为《武阳耆旧诗宗》,其成书时间应与《沧浪严先生吟卷》相距不远。该书首先由陈士元纂成初稿,再由黄镇成“芟取十一”,堪称自严羽以来邵武诗坛宗唐风尚的一个缩影。同时,鉴于严羽在宋代以降诗坛沸沸扬扬的唐宋之争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我们又可以将这部《武阳耆旧诗宗》视为诗学唐宋之争历程中的一个早期代表。

    此集所谓“松陵”,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之别称,元代时为江浙行省平江路辖下吴江州。《(嘉靖)吴江县志》与《补辽金元艺文志》等均著录之。其详可见元人干文传《松陵续集序》记述,《全元文》卷一〇一九据《(弘治)吴江志》与《(乾隆)吴江县志》收入该文,曰:

    松陵,古姑苏属邑,隶于扬州之区。粤自震泽底定之后,而湖翻之患息,然后人得遂其生育焉。厥土涂泥而田下下,厥赋则下上上,当世号称易治。后至元六年春,余来知是州。值年谷登,人民安,官府无事。暇日介二三同志游雪滩,登垂虹亭,望太湖三万六千顷之坱圠。洞庭两峰立乎其西,吴松众水会流于其东,湖光山色之澄怀,渔村农市之溢目,而风景若是之胜也。且地灵则人杰,其间岂无贤人君子生于斯时斯世者乎?言为既,儒服朱子诚挟所编《松陵续集》长揖而进曰:“子盍为我序之。”余观其集中,人材彬彬,有隐君子者,有称先生者,有怀材抱艺者,有出而仕者,焕烂在目,皆能以诗鸣于时。其优柔忠厚之气,蔼然见于词意之表,则明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于是乎在,而岂徒哉?乌乎!可以感发人之善心,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吟咏性情而得其正者,始可与言诗。岂若嘲风咏月之作,抽黄比白之语,夸绮丽而衒名于一时,其于诗道之助也何有?昔范文正公见王安石《明妃引》“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直诋之曰:“今日背君父恩者,皆合其说,此所以坏天下人心者也。”其恶之之严如此。先辈谓:文章不关教化,虽工无益。余以诗亦云。子诚编集未艾,后必有采诗者出,则余言为益信,宜勉乎哉!因书以冠诸卷端。是岁龙集庚辰二月望日,朝列大夫、平江路吴江州知州兼劝农事兼知渠堰事干文传序。[10]

    按:文末所谓龙集,犹言岁次。庚辰即至元六年(1340),此集亦应问世于该年前后。编者朱子诚,即元末明初人朱良实,子诚其字。《(嘉靖)吴江县志》卷二十六“人物志六·隐逸传·元”载:“朱良实,字子诚,读书好古,隐居不仕,以诗文自娱,号百拙老人,卒年八十余。所著有《松陵续集》、《渔唱稿》。”[11]清顾嗣立、席世臣辑《元诗选癸集·辛上》“百拙老人朱良实”条载:“良实字子诚,吴江人。父凤,有《樵唱集》。良实读书好古,在元季有文名。入明已老,隐约不仕,以诗文自娱,号百拙老人,卒年八十余。所著有《松陵续集》、《渔唱稿》。”[12]1198从中可见此人生平。

    关于地域总集的内部形态,主要有两大流别。一则着眼于某地人之作品,多为典型的集部典籍,意在展示相关地区的作家阵容与作品序列,可称之为文集化流别。早期代表为唐代殷璠辑《丹阳集》。二则着眼于与某地有关之作品,往往与史部地理类典籍(如方志)相通,意在以所收作品来展示相关地区的历史、风土、人物等,至于作者是否隶籍于该地,则往往并不考量,可称之为史志化流别。早期代表为北宋孔延之辑《会稽掇英总集》。观干文传序文中“地灵则人杰,其间岂无贤人君子生于斯时斯世者乎”,以及“余观其集中,人材彬彬,有隐君子者,有称先生者,有怀材抱艺者,有出而仕者,焕烂在目,皆能以诗鸣于时”的文句,则这部《松陵续集》应着眼于收录吴江人之诗作,属于文集化流别。

    此集由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编纂,是目前所知第一部面向“两浙”的诗总集。它自明代以来即罕见于诸家目录,包括《补辽金元艺文志》《补三史艺文志》《元史艺文志》《四朝经籍志补》《补元史艺文志》《元史艺文志辑本》等元代文献书目均未著录,《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亦未著录,当久已亡佚。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七有一篇《两浙作者序》,可据以了解该书的编纂历程与所收作者的情况,曰:

    曩余在京师,时与同年黄子肃、俞原明、张志道论闽浙新诗,子肃数闽诗人凡若干辈,而深诋余两浙无诗。余愤曰:“言何诞也!诗出情性,岂闽有情性,浙皆木石肺肝乎?”余后归浙,思雪子肃之言之冤。闻一名能诗者,未尝不躬候其门,采其精工,往往未能深起人意。阅十有余年,仅仅得七家。其一永嘉李孝光季和,其二天台丁复仲容、项炯可立,其一东阳陈樵君采,其一元镇,其二老释氏,曰句曲张伯雨、云门恩断江也。昔王、刘二子能重河朔,矧七家者不足以重两浙乎?惜不令子肃见之。尝论诗与文一技,而诗之工为尤难,不专其业,不造其家,冀传于世,妄也。盖仲容、季和放乎六朝而归准老杜,可立有李骑鲸之气,而君采得元和鬼仙之变,元镇轩轾二陈而造乎晋汉,断江衣钵乎老谷,句曲风格夙宗大历,而痛厘去纤艳不逞之习。七人之作备见诸体,凡若干什,目曰《两浙作者集》。非徒务厌子肃之言,实以见大雅在浙方作而未已也。若其作者继起而未已也,又岂限以七人而止哉?[13]

    按:据杨氏自述,该书之纂辑缘起于他在大都与同年黄清老(子肃其字)、张以宁(志道其字)等的论诗活动。今人黄仁生认为此即杨维桢于“泰定四年(1327)在大都与同年黄清老、俞焯、张以宁论闽浙新诗”[14]一事,甚是。因为杨维桢、黄清老、张以宁等均于泰定四年(1327)在大都参加会试并进士及第,此后他们的人生轨迹无多交集。杨维桢长期沉沦下僚,先后任天台尹、钱清场盐司令、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江西儒学提举,最终浪迹浙西。张以宁亦转徙各地为官,史称其“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15],直到至正(1341—1368)年间才进京任国子助教,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只有黄清老进士及第后在朝为官,后于元统(1333—1335)年间“出为湖广行省儒学提举,至正八年(1348)卒于鄂”[16]。从该书的编纂历时十多年、黄清老于1348年在湖北逝世,以及诸人经历来看,杨维桢等“论闽浙新诗”之举只可能在泰定四年(1327)前后,否则他们无从聚首京师。至于《两浙作者序》的写作时代,今人孙小力《杨维祯年谱》系之于至正五年(1345),楚默《杨维桢研究》附录《杨维桢年表》亦系于该年条下,并称:“《两浙作者序》作于本年左右。”[17]《两浙作者集》亦应成书于该年前后。

    全书凡收七位作者,分别为永嘉李孝光季和、天台丁复仲容、项炯可立、东阳陈樵君采、元镇、句曲张伯雨、云门恩断江。其中,李孝光(季和其字)、丁复(仲容其字)、项炯(可立其字)、陈樵(君采其字)属“两浙”人士,自无疑义;
    “句曲张伯雨”即张雨,此人号句曲外史,杭州路钱塘人,乃元代知名道士文学家。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云门恩断江”和“元镇”。前者指元代诗僧释觉恩。清顾嗣立等辑《元诗选癸集·壬上》收录署名“断江禅师觉恩”诗八首,小传云:“觉恩字以仁,号断江,四明人。卓锡云门,复住天平白云寺。为诗衣钵乎山谷。尝经贾似道墓作诗,有‘权拟三朝位三事,只应知己是僧彬’之句,最得诗人优游不迫之意,极为柳道传所称。杨铁崖《两浙作者序》有云……”[12]1395可见乃此人无疑,四明即今浙江宁波之别称。“元镇”则是杨维桢好友、元代著名画家倪瓒的字。序文所说“元镇轩轾二陈”之“二陈”,指元末吴中文坛、画坛上的两位重要人物——陈汝秩、陈汝言兄弟,二人均为倪瓒好友。上述七人中,唯倪瓒乃今江苏无锡人,与浙江无关。他之所以能入选这部“两浙”诗总集,缘于历史上的“两浙”区划概念不同于明代以后的“浙江”区划概念,虽然明清以来不乏以“两浙”指代“浙江”之事例(3)如明徐象梅撰《两浙名贤录》、清阮元辑《两浙輶轩录》、近人项士元撰《两浙著述考》,即面向当时的浙江省,而以“两浙”为名。。作为行政区划的“两浙”,始于北宋的两浙路,辖今浙江全省、江苏省南部大部地区以及上海市;
    南宋将其析为两浙东路与两浙西路。元代于至元十三年(1276)设浙东道宣慰司与浙西道宣慰司,几乎全盘承袭南宋的两浙东路与两浙西路。直到明太祖时,乃设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是为今浙江省辖区形成之始;
    而原先归属于“两浙”地区的苏南大部与上海,则划归明代新设立的南直隶。由此可见,元代的“两浙”地区正包含今江苏无锡,故倪瓒入选《两浙作者集》乃是顺理成章的。

    此集所谓“广信”,即元代时的江浙行省信州路,约相当于今江西省上饶市之辖域。《元史艺文志》《元史艺文志辑本》《(光绪)江西通志》等均著录之。其详可见元人危素《广信文献录序》的记述,《全元文》卷一四七一、《全明文》卷五八据以收入,曰:

    信,东南大郡也。其山奇拔,其水清写,其钟而为人,有文章,尚节概。自唐吴武陵父子及校书王贞白启其端绪,至于宋室南迁,中原故家,多侨寓于此,而士习益盛。由签书枢密院事张公叔夜、直秘阁知同州郑氏骧以来,皆能仗节死义,尤足为是邦之重矣。余邻家贵溪之境,少读柳仪曹作《吴君文集序》,奖誉备至。既往求之,卒不可得。而武陵之文,亦复不传。及被命修《宋史》,信独无一字送官。攟拾他书,仅成数传,其间阙遗固亦多矣。盖州县无良吏,家无贤子孙,使忠贤泯没,史家有遗恨,非可惜哉!永丰士舒彬文质,时客京师,睹其事而慨焉,乃发愤还其乡,网罗散逸,得昔人所为文辞,久而会萃成编,题曰《广信文献录》。文质居贫,方汲汲于养,而寝食之间,不忘乎此,访求故家世族,至于浮屠、老子之宫,残碑断碣,无不蒐辑。众颇非笑之,而文质不答。其老师宿学、及闻前代故实者,则曰:盛哉,文质之举也!已而日积月累,可以更互考见数县之事。及再游京师,假公私书补其未备,而所得益富。而文质将还江南,遍求以纪载之。向使广信之人皆有志若此,则吴氏父子之文,安得并与飘风游尘一归于昧耶?余故嘉其笃于好古,而为之叙。[18]

    按:危素此序标题后有“辛卯”二字,可知该序撰于至正十一年(1351),是则该书亦应问世于该年前后。编者舒彬,乃元代信州路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其生平见《(同治)广丰县志》卷八“人物志·文苑·元”记载:“舒彬,字文质。究心典籍,少游京师。还乡后,得昔人所为文辞,荟萃成编。凡故家世族至于浮屠、老子之宫,残碑断碣,无不蒐辑,题曰《广信文献录》。及再游京师,访求益切,所得益富。凡前代故实,不与飘风游尘,共归磨灭者,皆其记载之功云。祀乡贤祠。”[19]989—990从危素序文“前代故实”与“更互考见数县之事”等词句,可知该书应着眼于收录与信州有关之作品,是一部史志化流别的地域总集。由于此类总集的内容与体例往往与史传方志相通,故而或被著录于集部总集类,或被著录于史部传记类乃至史部地理类。《广信文献录》即属此例。《元史艺文志》与《元史艺文志辑本》著录之于史部传记类,而《(光绪)江西通志》则著录之于卷一百十二“艺文略·集部六”。这种著录两歧现象,可谓史志化流别地域总集的一个常见现象。

    推荐访问:总集 元代 地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