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乡村振兴视阈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2-11-18 20:1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苏炜 韩梦娟 白翠芳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乡村振兴大计。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如何依托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当前面临的新课题。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乡村振兴为乡村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空间优化,是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教育的发展推动乡村内部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促进乡村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资源和智慧动能。

    (一)乡村振兴是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恩格斯指出,由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决定了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而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的现实基础决定了全部上层建筑。我国百年教育发展历程也基本证明了这一规律:经济水平与教育质量正相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那么当地的基础教育越先进。乡村振兴虽然包括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方方面面,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等行动,但归根到底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因此,乡村振兴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随着乡村产业的兴旺发展,必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乡村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党从根本上领导乡村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教育资源的协调配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生态振兴通过打造农村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乡村中小学任教。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改革、模式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充分的准备,有利于促进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乡村人才振兴一方面保障了优质教师队伍的稳定供给,另一方面随着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农村,其子女入学为乡村教育提供了稳定充足优质的生源。

    (二)乡村基础教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乡村教育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其中乡村基础教育更是对农业、农村、农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乡村振兴势必会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发展,但能否让他们扎根农村,其子女的教育条件是一个重要考量。因此,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完善学前教育,提升义务教育,为劳动力再生产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为乡村留住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早在脱贫攻坚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贫困地区要想彻底拔掉穷根,必须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事业抓好。搞好基础教育,让家贫子受到好的教育,这是阻断贫困的长久之策,也是防返贫的长久之策,更是乡村振兴的长久之策。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搞好农村基础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和传承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作为文化选择、文化传播与文化创造的重要场所,乡村学校成为传播公共精神、再造公共空间、示范公共组织制度文化,进而增加乡村社会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空间。好的乡村教育为乡村开启了民智、启迪了思想,形成尊师重教、爱好学习的氛围,与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和睦邻里、热爱劳动等优秀传统文化有益融合,有利于提升整个乡村的道德文化素养,从根本上改变村民的精神文化面貌,也是“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在乡村振兴阶段的延续和发展。

    ■原野辽阔|李艳明/摄

    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减少农民的教育负担、推进农村的义务教育等,使得农村人口义务教育得到极大普及,教育质量逐步提升。然而,从整体来看,目前的乡村教育现状,距离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尚有较大距离。乡村教育仍然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乡村生源严重外流、乡村教师整体队伍还存在薄弱环节、队伍建设中结构性缺口较为突出、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化程度低、教学信息技术落后、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乡村优秀师资匮乏。当前,应抓住乡村振兴这一历史机遇,直面农村教育现存问题,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教育城乡协同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点亮乡村文化自信之光。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振兴乡村教育与教育振兴乡村

    第一,既要遵循教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又要根据我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形成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无论农村基础教育当前面临何种发展困境,未来发展何种可能,我国始终都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要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也是农村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

    第二,构建教育振兴工作体系。要以综合评价改革为指引,建立健全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乡村教育振兴工作体系,着力构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完善推进机制。要从教育公平的起点提升国民素质,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从关注应试教育和升学考试转向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此外,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特殊教育发展,丰富成人教育形式,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三,让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要把建设美好乡村教育的愿景融入乡村全面振兴行动,建立全民参与的乡村教育推进机制。要着力提升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能力水平,发展面向“三农”的新型职教高教,推进院校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试点示范,构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要完善高校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机制,继续实施涉农脱贫地区学生专项计划,为更多乡村学生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二)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改进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要从师风师德、精准培养、待遇编制、人才合理流动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突破,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根基。

    第一,重视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风师德教育,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情怀、有担当的教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高尚师德典范,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专业培养的内容体系。

    第二,加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教育和乡村文化教育,使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的历史发展、形成过程和特色趋势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乡村教师才可能真正认同、尊重、喜爱乡村文化、乡村伦理、乡村社会的道德和准则,增强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第三,推进乡村教师师资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乡村教育需求为导向,定向精准培养一批高素质、多元化师资队伍。落实好已有的师范生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政策,扩大多元化的优秀教师培养渠道。如为乡村学校低学段培养小学全科教师,高学段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以胜任多科教学的要求。

    第四,扎实提高乡村教师教学水平,形成乡村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路径,强化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重视教育实践和乡村教学文化熏陶,促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教学技术的有机融合。

    第五,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聘任机制,引导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多渠道、多层次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探索优秀教师“轮岗制”,吸引优秀的教师“驻乡村、留乡村、爱乡村”。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城乡协同发展

    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第一,着力补上短板,夯实义务教育这个根基,强化农村特别是脱贫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注重运用多种渠道增加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重点支持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发展,吸引因资源不优而外流的乡村学生回流。创新乡村小规模学校管理体制和协同机制,鼓励其自主化、特色化、社区化发展,提供个性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变“小校小班”的规模劣势为“小而优、小而美”的品质优势。善于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在提速降费、网络建设方面给予农村地区特别照顾。

    第二,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脱贫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第三,扩大省级政府及副省级城市的教育统筹权,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更好地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四)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点亮乡村文化自信之光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是对教育事业规律性的深化认识,更是引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南针”。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留给我们宝贵的中华农耕文化、传统民族文化、革命精神文化、爱国主义文化等,乡村比城市更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也必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因此,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嵌入乡村教育之中,实现二者融合发展。

    第一,在乡村学校课程开发中融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乡土知识、乡土风情、乡土文化,在教学设计中增加生产技能、传统民俗、民间艺术的乡土素材,激活乡土元素,丰富课程内容。通过挖掘乡土文化、开发乡土教材、沿袭乡土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利用课程教材传播乡村文化,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成为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承者。

    第二,乡村教师要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不仅要进行知识传递和社区文化传播,更要注重乡土之情的继承与发展。要求乡村教师走出教室,走进乡村,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参与乡村社区建设,用乡土理论指导乡土实践。乡村教师还要具有热爱家乡、融入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理想情怀,以乡土文化渗透乡土教育,讲好中国乡土故事。

    第三,推动“构建乡村文化发展体系,重塑乡土教育的文化自信”,点亮乡村文化自信之光,推动乡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联合本地文化资源开展联合教学和实践教学,如河北曲阳县弘扬传承定瓷文化带动乡村振兴,陈氏定瓷联合乡村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宣讲、参观、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定瓷,增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乡土农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江澜新潮金山(2022年1期)2022-02-16“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新农村(2016年11期)2017-02-05乡土分外妖娆做人与处世(2016年23期)2017-01-21《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新农村(2015年19期)2016-03-12新农村 新一辈艺术评鉴(2014年22期)2015-01-17文化之间的摇摆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最后的炊烟清明(1999年1期)1999-03-18

    推荐访问:基础教育 振兴 乡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