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11-18 12:40: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陈 珏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指大学生在自身亲历社会政治实践以及所了解的政策、新闻事件后,心理产生的对政治团体的依赖感与归属感,在自觉转化为政治信仰后,开始指导自身行为的过程。网络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传统来源壁垒,信息渠道不再单一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程度。“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研究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有利于建立起科学有序的网络环境,有利于逐步完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串联起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丰富,不仅包括对政党、意识形态、国家政策制度的认同,同时也包括对政府的政治效能、公务人员的办公效率及工作态度的认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内容深化及程度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拓宽大学生政治生活参与渠道

    多渠道参与政治生活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保障。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中国大学生政治生活参与的积极性较低。5G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成熟繁荣时期,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决定了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的多元化,如今大学生只需一部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政治生活,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通过微博、论坛、贴吧等热门社交平台与同样关注相关新闻的人进行思想碰撞;
    通过微信、QQ等平台与家人、同学、朋友分享自身关于政治事件的看法;
    通过各地政府日益完善的网络信访平台反映日常生活问题等,已经成为了当前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在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政治事件,他们参与政治的途径有了拓宽,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总之,互联网架构起了大学生与党和政府互动交流的桥梁,党和政府有窗口、有渠道去了解大学生对于现行的政治制度、政治热点的看法。同时,政治参与对于大学生不再是不可触碰的遥远词汇,大学生可以更直观、更全面了解党和政府决策的依据和初衷,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政治情感,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网络信息的透明化改进大学生监督政府工作方式

    政府工作公开透明化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石。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政府的信息只能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人工传播,民众只能通过传统的方式和手段对政府进行监督。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设法治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2008年我国颁布并施行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意味着,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公民有了官方渠道去获取政府在社会服务与公共管理方面的重要信息。为了进一步避免在选拔干部官员时存在舞弊等不合理行为,提高群众监督选用干部的力度,更尊重基层群众意见,我国实施了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即在下发任职通知前,通过电视、广播、官方网站等新闻媒体进行公布,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为了使政府开支更加透明化,提高政府公信力,构建“阳光政府”,我国于2009年第一次在财政部官方网站公布中央财政预算,并不断完善地方财政预算制度。网络环境下,政府运用网络平台使政府信息更加公开透明,而公民在监督政府工作上逐渐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政府信息公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政府把工作内容、成果公布在网络平台上,营造了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政府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使公民更加了解政府开展的工作方向及内容,也使政府工作更加顺利推进。大学生深刻领悟到政府工作公开化、透明化的优点,从数据、成效上感受到政府工作取得的成果,政治认同有进一步提升。

    (三)网络传播的交互性革新政府与大学生交流方式

    网络传播的高效率要求政府对政策的解释必须及时而准确,对群众的质疑必须及时回应。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大学生由于自身需求不一样,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政府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大学生缺乏表达自身观点渠道,网络环境下,双方逐渐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绝大部分大学生会选择通过网络表达自身的看法,而政府收集民意、宣传政策的平台也主要是网络。大学生在政府官方微博、论坛及其他平台上,积极回应政府的民意调查等活动,畅所欲言。政府通过民众反馈,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政策制度,更加有利于政策的推广。同时,网络平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政府可以更直观了解到群众需求,针对公民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消解矛盾,也会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自身工作不足,及时改善工作方式,获得群众认可。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政府革新了工作方式,高度重视通过网络平台与大学生进行有关政府工作的交流,在达到倾听民声、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目的的同时,有利于大学生实时了解政府最新动态与政府部门运作流程。

    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塑造“三观”,形成政治信仰的关键时期,而网络环境中的诸多不良因素会对他们的政治认同造成负面影响。

    (一)网络空间的去单一化冲击大学生政治认同

    西方关于“价值输出、制度输出”的脚步从未停下。利用网络的传播特性,大肆鼓吹“民主普选、价值多元、多党竞争”的优势;
    极力宣扬西方国家的“民主”“人权”和“自由”等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悖的思想,并在进行文化渗透的同时,在国内扶植“意见领袖”,使少数没有政治鉴别力的大学生误认为中国应该照搬西方模式。

    网络空间是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场域。网络普及之前,广播、报纸、书籍、街头标语等是主流意识的宣传地,党和政府完全掌握媒体的发声内容,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上而下地向群众灌输,不良社会思潮在这片土壤中几乎无所遁形,这保证了主流意识形态占领舆论高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抢占先机,快速掌握了先进的通讯技术,而网络为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加快了“推销”所谓的自由民主模式的步伐,国家民族之间的思想与文化的交流碰撞日益激烈,政府对媒体的管控力度难以像之前那样面面俱到,两个“舆论场”逐渐形成。这意味着大学生的价值观更易受到侵袭,从而冲击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网络信息的去中心化消解大学生政治认同

    网络是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网络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速度与效率上相较于传统媒体拥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目前的监管制度不够健全,立法的完善程度还有欠缺。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使大众在选择信息渠道时陷入两难困境。无良媒体为了赚取利益,恶意篡改新闻标题,在社交软件中对相关社会新闻进行刻意引导,无限放大某些政府官员的言论与行为,过度解读政府在民生方面采取的措施,歪曲事实,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在媒体自身都没有认真了解事件真相的情况下,从自我角度出发,杜撰事件经过。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网民只从新闻标题中获取信息,由于对于事实缺乏全面了解,在贫富差距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中,公民内心的不平衡感也客观存在。再加上“公知”与媒体联合煽动言论,舆论自然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大学生这一群体十分渴望表达自身诉求。一些大学生做事易冲动,缺乏思考,看待问题片面化,“随大流”特征较为明显,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对政府的信任度就会下滑,从而消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网络内容的泛娱乐化腐蚀大学生政治认同

    “泛娱乐化”是舆论被市场资本裹挟下的一种普遍化现象,其危害体现在使网民对公序良俗的漠视,以及对是非观念的混淆,很多大学生深陷其中却不自知。例如,曾经在大学生中流行度非常高的“暴走漫画”账号,于2018年5月在“今日头条”等平台发布了一段语气轻佻、恶意造梗戏谑侮辱革命烈士的内容,引发热议。理应受所有国人尊重的革命英雄,却被资本利用赚取流量。大学生若长期浸泡在“泛娱乐化”的网络世界浑水里,极易产生对政治的疏离、逃避,不利于政治认同的培育。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社会价值观的转变、韩娱文化对亚洲地区的冲击以及资本的操控,中国的网络平台呈现出“泛娱乐化”趋势,微博、抖音、微信朋友圈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与娱乐新闻相关,明星的八卦新闻长期停留在社交媒体首页,有关国家政治制度、政策实行方面的新闻比例较少,甚至有些本该严肃对待的政治问题、伦理问题也被娱乐化处理,逐渐使大学生形成“娱乐至上”的心理。这对于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百害而无一利。“泛娱乐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模糊了大学生对未来理想的定位,削弱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淡化了大学生肩负的社会责任。

    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积极作用,努力消除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负面影响,必须在优化网络环境上下功夫,用气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营造清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新形势下营造清朗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推动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是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直接手段。首先,高校应明确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意识形态为落脚点和出发点。这就要求高校利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特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质和网络信息鉴别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渗透进校园文化中,培育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例如,在校园网站上为学生设置有关网络行为的经典议题,让学生有效表达、深度思考,从辩证的角度认清合理的网络心理与行为;
    对于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思想、学习、就业等问题,运用他们所喜爱的表达方式进行引导;
    对于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有关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的经典影视剧等进行大力宣传。

    打造清朗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高校应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率先抢占意识形态高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网络安全。二是高校应完善舆情应对机制,设置舆情监测点,扩大舆情信息采集范围,规范网络信息的发布用语,对突发舆情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引导网络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三是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学生骨干培养,加强朋辈群体引导。通过专题课程、专项考核等途径,打造一支水平高、业务强、与学生紧密相连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并发挥这支队伍的示范带头作用,营造清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二)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引导网络舆论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是完善网络监管的法律制度建设、规范新媒体行业道德标准的根本遵循。首先,与政府部门相关的公众平台所发布的内容,都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对于影响较广、热度较高、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事件,在核实相关事实后,第一时间用官方语言谨慎发表,积极弘扬主旋律,占领舆论高地,引领舆论方向。应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报道新闻事件,转变话语形态,实现报道内容多元化,与大学生群体形成共鸣。对于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高校要加强宣传与引导,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要加强对自媒体工作人员的监管,提高从业者的准入门槛,加强专业培养以及职业操守培养,引导从业人员恪守职业底线,促进行业内良性竞争。

    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表达意愿。政府应针对这一特征,引导大学生参政,为大学生设置专属网络参政渠道,架起政府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切实维护大学生群体利益。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当今政治局势的理性认识,克服自身思想局限性,增强其政治认同。

    (三)融合新兴媒体优势,用好红色文化资源

    习近平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红色文化是具有中国历史特征的先进文化,是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永远保持本心的文化。不仅包括各种革命文化遗产,也饱含着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刻情感以及值得后代学习的高贵品质,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人民利益为先的伟大革命精神。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了解革命精神的精髓,并能直接从中感受到精神力量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塑造丰富的精神世界,提升政治认同感。

    历史是现实的参照物,是培育政治认同的宝贵资源和重要依据。要利用好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整合红色文化,设计符合群体特征的教育活动,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与表现形式,“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根据官方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数据报告可知,网络视频以及网络音频软件的使用占据了网民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应加强在视频与音频软件上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创新传播模式,选择更加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例如,提高在影视资源中有关历史、政治题材的比重;
    提倡并激励更多优秀视频创作者对红色文化重要标识地的创作;
    针对大学生碎片化时间,发挥多种渠道优势,推送有关红色文化相关内容,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做到“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要加强校园融媒体平台建设,拓宽政治认同教学渠道。利用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网络平台,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客户端,创作高质量、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文章、视频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利用钉钉、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等学习软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政治认同教育融入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

    推荐访问:认同 政治 环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