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时间:2022-10-03 08:4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3篇

    【篇一】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节水农业面临形势分析与发展建议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自然降水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干旱缺水已成为威胁粮食安全、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普及农田节水技术,全面提升水分生产效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节水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本文指出了当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发展节水农业面临的形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节水农业,形势,建议

    节水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工程、农艺、生物和管理等措施,综合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利用率及其效益的农业生产体系,以实现节约用水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益的目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 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6%,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每年农业用水缺口超过300亿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突出,南方水资源占总量的81%,但耕地面积仅占40%,全国旱地面积近10亿亩[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自然降水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我国旱灾频繁发生,受灾面积不断扩大,华北、东北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南方季节性、区域性干旱日趋严重,干旱缺水已成为威胁粮食安全、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就开始研究节水灌溉技术,70年代初重点对自流灌区土质渠道进行防渗衬砌;
    70年代中期,开始试验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80年代对机电井灌区推行节水节能技术改造;
    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在北方井灌区大面积发展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从90年代开始,逐步实现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2]。根据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25.2万hm2;
    666.7 hm2以上灌区达到5 800处,有效灌溉面积2 550.6万 hm2;
    1万hm2以上大型灌区280处,有效灌溉面积1377.1万 hm2。2004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干支渠骨干渠道衬砌防渗1300 km,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7 800余座,新增年节水能力11亿m3。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发布,其中农业节水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3]。

    2005~2010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十一五”期间,农业部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旱作节水项目,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全膜覆盖集雨保墒、土壤水库营建、集水高效种植、经济植物篱、抗旱坐水种、冬小麦测墒节灌等农田节水技术模式。2005~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资近1.2亿元,在22省245县实施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旱作节水项目,全国累计示范面积112.2万亩,其中:膜下滴灌10万亩,水肥一体化5.73万亩,集雨补灌节水种植12.73万亩,抗旱保苗22.6万亩,生物篱等高种植16.14万亩,全膜覆盖集雨保墒45万亩,带动农田节水技术单项应用面积每年超过4亿亩。同时,各地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节水农业示范区,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和灌溉方式,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集成展示奠定了基础。

    2 我国节水农业存在的问题

    节水农业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部节水职能有待加强

    虽然国务院明确了农业部门“应用工程设施、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发展节水农业”的工作职能,但由于长期以来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普遍对农业部门抓节水工作的职能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不少省、地、县级农业部门领导也没有把节水工作纳入自身职责范围,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技术队伍不健全,严重影响了节水工作的开展。

    2.2 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偏差

    目前,各地对节水农业在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2.1 重灌区、轻旱作

    将节水农业简单地理解为节水灌溉,忽视了约占耕地面积55%的旱作农业区的农田节水工作。

    2.2.2 重工程、轻农艺

    认为节水农业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减少输配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缺乏对田间水分管理的足够重视,没有将节水与作物需水和农业产出联系起来,偏离了提高农业水资源生产效率的根本目标。

    2.2.3 重灌溉、轻节水

    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进行灌溉,忽视了发挥土壤集雨、蓄水、保墒功能和自然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协调利用。例如在辽宁朝阳打井密度之大,老百姓用“十米一眼井”来形容,结果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形成越灌越种、越种越旱、越旱越灌的恶性循环。

    2.3 节水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多年来,国家投资主要以水源和输配水骨干工程建设为主,针对田间节水环节的技术推广和微工程建设投资严重不足。例如近20年来,水利部农田水利总投资中,用于农田部分的投资仅占6%,重输水、轻用水现象严重。目前,国家投资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包括大型灌区改造、灌区泵站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小型水利设施补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中型灌区改造、优粮工程等,但农业部组织实施的仅有一个,投资有限。农田节水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一次性投资较大,农民难以负担,必须依靠国家投资带动。2002年以来,农业部启动了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旱作节水项目,但每年投资不足3000万,项目覆盖面积不足50万亩,投资严重不足,水肥一体化、覆盖保墒、测墒灌溉、抗旱保水剂等一大批高效节水技术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2.4 政策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节水农业专门的法律法规,《水法》中也没有相关条款,发展节水农业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影响了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节水农业技术规范不健全,不同模式在技术内容、应用范围、配套设施等方面差异较大,推广应用效果受到影响。节水相关产品标准缺乏,不适应当前发展节水农业的需要。例如灌溉设备没有实现标准化,不同品牌之间难以通用,即使一个小管件损坏也只能从原厂家购买,造成整套灌溉系统更新维修不便。特别是近年来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迅速,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但微灌用肥料缺乏单独的标准,仍沿用针对叶面施肥的水溶肥料标准,难以适应微灌施肥发展的需要。此外,在节水管理方面也需要深入研究,目前农民年水费支出占种粮纯收入的比例远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各地水管理部门还在研究提高灌溉水价。

    2.5节水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节水农业设备设施企业小而分散,多以生产单项产品为主,普遍缺乏自身发展能力,长期依赖国家投入,技术改造困难,生产条件落后,加上售后技术服务跟不上,影响了农民购置节水设备的积极性。目前国内各地生产的节水农业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如微灌设备、喷灌机具、各种管材等产品质量可靠性和稳定性存在较大问题。此外,节水农业行业还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难以形成合力。

    3 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到2010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到2020年要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然而,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自然降水不确定性和时空分布不均衡性增加,我国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旱涝灾害频发、重发,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农业将面临长期的水资源短缺制约。

    3.1降水不确定性增加,干旱缺水日趋严重

    我国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年季年内变化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降水不确定性增加,极端性天气及灾害发生频繁,水资源矛盾将更加突出。据《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到2020年,与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气温相比,全国年平均升温1.3℃~2.1℃,虽然年平均降水量可能会增加2%~3%,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农业有效性不高。而且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加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洪涝灾害都将加剧。据预测,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下降5%到10%,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

    3.2农业水资源总量不足,增长无望

    我国是世界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常年人均水资源量约2200立方米,单位耕地灌溉面积的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9%。目前农业灌溉用水量约3600亿方,占全国用水总量的近62%,每年农业灌溉缺水约300~450亿方,因缺水约有1亿亩灌溉面积得不到灌溉。1998~2006年,我国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比例不断增加,农业用水比例从69%下降到62%。随着人口增长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争水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根据相关水资源发展规划,未来15年农业可用水量将维持零增长,农业缺水形势更加严峻。

    3.3水土资源不匹配,降水分布不均

    我国耕地和水资源分布不匹配现象严重,长江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人口占40%,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20%,北方资源性缺水十分严重,华北和西北地区尤为突出。我国属季风气候,年内降水分布不均,6~9月降水占60%~70%,在华北地区高达80%,夏季洪涝,春耕和秋冬种期间用水矛盾突出,旱涝灾害并存。2009年春季,全国冬小麦主产区出现了百年一遇的干旱,夏季东北、西北地区普遍出现了大面积干旱,今年西南地区又发生严重的秋-冬-春连旱,旱灾发生日趋严重。

    3.4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地下水过度开采

    水资源无序开发利用现象严重:一方面是自然降水转化利用率低。我国降水集中,但由于田间沟池窑窖等集雨微工程缺乏,土壤蓄水能力建设不足,降水资源化系数只有约45%。我国旱作农业区约10亿亩耕地,70%分布在年降水250~600mm的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但蓄水保墒农艺措施应用面积小,农田自然降水利用率只有约50%左右。另一方面是地下水过度开发。华北平原、三江平原等井灌区长期超采地下水灌溉,华北平原已形成9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下水开采漏斗区(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三江平原近10年来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2~3米,部分区域下降3~5米。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对我国井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3.5田间水分管理欠缺,农田用水浪费严重

    现阶段我国灌溉农田面积约8.7亿亩,灌溉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2%。由于长期以来重工程建设、轻灌溉制度,重渠道输水、轻农田用水,田间水分管理一直缺少投入,传统的灌溉制度和粗放型灌溉方式仍然大行其道,导致每亩实际灌水量达到450~500方,连同自然降水超过了作物需水量的1~2倍。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宁夏引黄灌区、新疆青海绿洲灌区,每亩灌溉量高达700~1000方,造成严重的浪费。目前我国灌溉水的生产效率约为1.0公斤/方,旱作农业区降水生产效率为0.45公斤/毫米·亩(合0.67公斤/方),全国平均水分生产效率为0.84公斤/方,仅为以色列、美国等节水农业发展国家一半左右。水资源生产效率低,极大地制约了灌溉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6水污染加剧,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

    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农业化学物质的大量应用与残留同步增长,水体污染日趋严重,使本就十分紧缺的农业水资源形势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水资源的短缺,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

    4 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建议

    4.1 学习国外成功经验,推进我国节水农业

    国外节水农业的成功经验主要有:(1)建立了完备的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如水库、泵站、渠道、输水干管和水电站等;
    (2)政府扶持节水农业。国家应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推广实行补贴,同时运用气象站及时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气象服务,指导农民节水灌溉;
    (3)依靠高科技实现对水资源的自动化调控。对各河流、渠道均有自动监测点,监测点随时测定和提供各区域供水量,在灌区管理机构设有灌溉总控制室,及时进行实时调度,并和卫星联网,在全国形成完整的水资源调度调控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
    (4)推广应用多种节水灌溉方式。将喷灌、地面灌溉、滴灌及其它灌溉方式结合起来;
    (5)广泛应用土壤水分监测技术,农作物实行精量按需灌溉。聘用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每天都要对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定点定时测定和记录,包括需求量和补给量,并根据气象资料对补给量进行计算,真正做到了按需灌溉、精量灌溉;
    (6)注重农业灌溉用水的净化处理和回收再利用。对灌溉后排入海中和回收再灌溉的水都经过净化处理,对土壤含盐高,经灌水淋洗后的排水因其含盐和含有肥料等污染物,都在地下铺设有排盐管道,经排盐后方可排入海中或再利用。

    4.2 建立农业节水法规,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尽快制定《农业节水法》,将推广农业节水的原则和要求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规范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管理;
    明确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实施农业节水的责任和义务,确立水费制定的原则和计收方法,明确农业节水管理体制等问题。制定和完善城、乡节约用水的管理法规,把节水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使节水有法可依并加强执法的力度。同时需制定适合于当地水情的地下水利用政策,如河北平原及城市附近的超采严重地区,应出台地下水利用的强制性政策、法规,限制地下水的开采量;
    而在黄河灌区,应制定鼓励地下水利用的政策。水资源紧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严重浪费造成的,应大力宣传和普及节水方法和法规,提高全民的水资源保护和节水意识;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和道德风尚。这是搞好节水的重要基础工作。

    4.3 因地制宜选择推广,注重农业节水效果

    只有适合国情、地情和民情的实用型节水技术,才有广阔的推广应用空间,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其节水效用。目前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有多种,但都有其一定的适宜范围,必须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在现阶段条件下,在引黄灌区适合引黄渠灌区自然、经济条件,投入少、有实效、可在短期内广泛推广的最为有效的节水办法是井渠结合灌溉的水资源联合利用方式,采用充分开发利用地下水为中心的综合节水技术。

    在实行节水灌溉的同时,必须改变目前的种植结构,在缺水严重的低平原地区,适当降低复种指数,压缩耗水量大、经济效益较低的粮食作物的面积,增加耗水少、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的面积。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6]。

    4.4 注重农业技术集成,推进农艺节水技术

    农艺节水是指根据农作物需水规律,通过技术集成合理配置用水时期和用水量,实现科学灌溉,高效用水。实践证明,在确保不减产的前提下,如果小麦少浇水和蔬菜普遍采用膜下暗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每年可节水500万m3。农艺节水潜力巨大,河口区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小麦、蔬菜作为重中之重,实现新突破。小麦节水,重点推广“前促、中控、后保”三大模式,选用“节水品种、小畦灌溉、推迟种植、窄行密植、秸杆还田、不浇返青水”六大技术。蔬菜节水重点推广以膜下暗灌滴灌为核心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坚持配方施肥、以水促肥,以肥调水,优化土肥水配置,杜绝大水漫灌。二是在节水模式研发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技术集成,研究不同作物的需水规律,探索玉米、棉花等作物的节水模式。三是节水技术推广实现新突破。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实现节水技术简易化,加快推广步伐,普及土壤深松,节水精播,覆盖保墒,抗旱保水剂等综合节水技术。

    4.5 强化流域管理改革,建立统一管理体制

    要实现统一管理,必须在法律上和权力上确立流域管理构对流域及行业的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领导地位。强化流域管理,调整行政管理和流域管理的职权,形成一种新型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水管理机构和体制。如在黄河流域,可由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黄河流域统一治理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包括水文网站建设、水文水情监测预报系统的管理、防洪、灌溉排水、水电开发、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污水处理等河流管理方面所有内容,并有权颁发许可证和制定规章制度。由黄委会统筹考虑、统一控制黄河上、中、下游水资源,它既是黄河防洪的实施者,上、中、下游水资源、水电资源的规划者,也是全黄河水资源、水电资源的开发主持者,以及水闸、水电站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实现黄河水资源管理上、中、下游统一,水电资源管理上、中游统一,兴利和除害实施主体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

    灌区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逐步把灌溉事业变成一个产业,并走企业管理的道路,把灌区建成自主管理,自负盈亏,经营上良性循环的管理体制。使灌区既能优化用水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又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为此,灌区用水应与流域内其他地区、部门用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灌区水利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应与其他部门联合,朝着大型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在内部管理上,以实行股份合作制为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现代化水企业管理体制。

    4.6 制定节水投资政策,完善节水灌溉体系

    节水灌溉涉及面广、工程量大,实现节水灌溉的基本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节水基本建设完全由用水的农民负担是难以执行的。因此,需要有相应的节水投资政策。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融资机制,建立由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共同负担的节水灌溉基本建设投资体制[7];
    在基本建设中,农民的负担以劳务投入为主,并将基本建设投入计入用水成本,按水费改革与征收办法执行;
    实行资源转移使用补偿,如果因城市发展,挤占农业用水,应征收合理补偿,将其用于农业节水灌溉的基本建设。

    参考文献:

    [1]彭世琪.国外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特点和趋势[J].中国农技推广,2001,(4):18-20.

    [2]徐存寿,徐斌.浅议发展节水农业[J].海河水利,2007,(2):26-28.

    [3]纪书平.我国节水农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农技服务,2009,26(7):127-129.

    [4]罗其友.节水农业可持续推进战略[J].中国软科学,1999,(6):105-107.

    [5]肖幼.农业节水激励机制及其措施[J].中国水利,2005,(13):113-115.

    [6]黄琳琳,王会肖.节水灌溉效益研究进展[J].节水灌溉,2007,(5):45-48.

    [7]李晓西,范丽娜.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研究[J].中国水利,2005,(13):69-71.

    【篇二】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形势与政策-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三农”问题作了许多重要阐述,对“三农”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

    党的十八大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推进“四化同步”等重大任务,这些要求和部署是在“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农业发展最快、持续向好的10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各项权利扩大落实的10年,是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步伐的10年。大家普遍认为,“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大幅增产——粮食实现“”九连增。粮食生产成功打破丰歉波动的传统周期,2012年达到11791亿斤、比2003年增产3177亿斤,连续9年增产、连续6年超万亿斤,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历史罕见;农业生产成功打破“粮经消长”的传统格局,棉油糖、果菜茶和肉蛋奶、水产品等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有了大幅提升。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创造历史纪录。——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预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比2003年增加5178元,年均增加575元,增幅之大前所未有;年均增长8.6%,增速之快历史少见。尤其可喜的是,农民收入增速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多年期盼的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初步呈现。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10年来全国新建改建290万公里农村公路,解决3.96亿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3180万户。1020万农户从首次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中受益。农村用电条件大为改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状况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学生开始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农民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农民养老方式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几千年来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五是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基本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工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六是农村社会呈现安定祥和新局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 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一)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这个重大判断,既是对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客观总结,也是对未来我国农产品长期供求趋势的科学把握。今后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质量安全的要求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历史阶段,各种制约因素增多、持续稳定发展难度加大。综合看,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醒。要清醒地、坚定不移地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

    当前,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是实现现代化的短板;
    城乡分割、城乡失衡,是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完成保供增收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依靠,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三)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城乡发展差距过大

    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体制割据发展的局面,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城乡要素交换仍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成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尽管这些年农民增收实现了“九连快”,但仍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尽管近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即使2020年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仍难以完全解决。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

    (一)“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四化同步”,关键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的支持反哺作用、信息化的引领提升效应和城镇化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要在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确保公共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金更多向“三农”倾斜,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努力做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二)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是我们党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完成保供增收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依靠,是实现“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已经到了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目标,广泛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加快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拓宽和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着眼于完善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要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创新,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服务创新,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四、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2012年12月21日-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系统总结2012年和过去10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研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了会议文件,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要按照“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中央指导农村工作的文件(一号文件图片)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增进农民福祉;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进从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到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是:一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发挥市场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二要继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推进农村水、路、电、气、房等建设,加大森林、草原等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垃圾、污水等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三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征地制度等其他各项改革。继续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四要继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适应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新形势,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保障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一项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农村的改革发展步伐不能放慢,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推动“三农”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农业发展主要趋势

      农民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农民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表明农村劳动力正在重新布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占比逐渐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民阶层分化:一部分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
    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保持农户家庭经营模式,或者由传统农民转变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或专业合作社成员;
    一部分农民成为兼业化农民,农闲时进城打工,农忙时回村务农;
    还有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农资供应商、乡镇企业主、农业经纪人或农机作业服务者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
    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9万家,县级以上示范社达10万多家,实有成员达5300多万户;
    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800多元;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国公益性监管服务机构15.2万个,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引领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农地流转规模化加快,农业生产“非粮化”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地流转加快,促进规模经营发展。近几年,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流转面积达3.1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9%,是2008年底的2.9倍。流入方仍以农户为主,但向合作社、企业集中流转趋向明显。流入农户的土地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62%,流入合作社和企业的面积占近30%。截至2012年底,经营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有270多万户,农业合作社30多万家。

    【篇三】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韩俊

    【期刊名称】《决策》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这次粮食价格上涨以后,能在目前的高价位上维持多久?会不会只维持2-3年的时间?这是当前农民和粮食主产区最为担忧的一个问题。

    【总页数】3页(10-12)

    【关键词】农村;农业经济;粮食生产;粮食调控政策;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农业投入;就业工作

    【作者】韩俊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2004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5年预测 [J], 李国祥; 李周

    2.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与"十二五"需要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C], 陈晓华

    3.2005年上半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良好 [J],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4.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形势、问题及政策——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 [J], 刘荣荣; 林娜

    5.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若干政策建议 [J], 李剑阁; 韩俊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荐访问:我国农业 形势 农村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