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度浙江散文【优秀范文】

    时间:2022-08-02 17:1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浙江散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浙江散文【优秀范文】

    浙江散文6篇

    第1篇: 浙江散文

    千年敦煌“活”起来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1650年,跨趋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
    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
    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
    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徜徉于1:1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选自2019年5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1)“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请作解释。

    (2)文章开头问:“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

    (3)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到这两幅图呢?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

    展区:时光如是世相人心

    甲:张骞出使西域图 乙:都督夫人礼佛图(复原临摹)

    【链接材料】

    【甲】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魏晋以来,佛教徒为了传播佛教,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史迹加以附会演绎,《张骞出使西域图》据此绘制。

    【乙】《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了敦煌供养人都督夫人、她的两个女儿和九个身着男装的婢女。

    【参考答案】

    (1)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敦煌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2)谈论敦煌,实际上就是谈论中国,谈论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谈论“一带一路”,谈论中西方文明对话,谈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3)我会在“如是”展区看到《张骞出使西域图》,这幅图将张骞出使西域附会成传播佛教的故事,“如是”展区是从宗教的角度展示敦煌文化的;
    在“世相”展区看到《都督夫人礼佛图》,这是一幅绮罗人物像,人物众多,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世相”展区的内容与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等有关。

    【考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概括说来就是在新的时期焕发活力,实现价值。根据以下句子归纳:
    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⑵开头“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运用设问开头,既是提出问题,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提示。敦煌代表艺术、历史、古代和现代的中国,因此“谈论敦煌”实际就是谈论中国,谈论古今之中国,谈论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谈论“一带一路”,谈论中西方文明对话,谈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⑶ 链接材料甲: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突出文化、经济的交流。材料乙:《都督夫人礼佛图》是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从文化的一个视角展示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因此判断为:
    在“如是”展区看到《张骞出使西域图》, 在“世相”展区看到《都督夫人礼佛图》。

    故答案为:⑴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敦煌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⑵谈论敦煌,实际上就是谈论中国,谈论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谈论“一带一路”,谈论中西方文明对话,谈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⑶我会在“如是”展区看到《张骞出使西域图》,这幅图将张骞出使西域附会成传播佛教的故事,“如是”展区是从宗教的角度展示敦煌文化的;
    在“世相”展区看到《都督夫人礼佛图》,这是一幅绮罗人物像,人物众多,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世相”展区的内容与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等有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内容要点就是叙述描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或主要说明的对象及特征,或论述的中心论点,本文内涵丰富,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归纳。
    ⑶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发表看法。答题时应注意,仔细读图,准确把握图文的画面和内涵,结合历史、文化等知识,和文章内容对照,说出自己的观点。

    (2019浙江金华)

    第2篇: 浙江散文

    浙江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原创试题(附答案)

    命题:浙江慈溪中学 孙文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请听万物倾诉

    翟永明

    ①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超高的噪声网中,各种机械的、人为的、由于摆脱不掉而习已为常的噪声,已成为我们的生存背景。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经听不到来自自然的声音。在我们幼年时,叽叽喳喳飞过头顶的麻雀的鸣叫已被弹弓、沙弹和除四害的吼声驱赶了,而午休时躲在桉树上聒噪不已的蝉声,也已随着被砍倒的树木消散了。至于那童年时勾得我们无法入睡的深夜蛙鸣,也早已被搅拌机巨大的轰鸣声击碎了。

    ②剩给我们的还有什么呢?除了那巨浪一样淹没我们耳朵的喧哗和噪声,马达声、敲打声、吵闹声,夜深人静时,推开窗户,我们仿佛住在一个巨大的工地上。当我们的灵魂欲俯身倾听时,我们能否听见那些有名和无名的事物,那些细物质的被淹没的声音?

    ③偶然,在电视的“发现”频道上看到,一个美国人肩挎录音设备,在几年时间里,走遍全世界,去收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密林中的鸟鸣、刮过荒野的风声、尼亚加拉大瀑布湍急的吼叫和野兽的奔跑。这位自然之声的收集者痛感属于这个世界的万物的声响正在日夜流失,不复再来。他用一只录音话筒,试图留住它们物质的声音,然后在某个需要的时刻,把它们释放出来,就像两手拢成一团,捧住一只鸽子,然后朝向天空,放飞了它,使它重又回到自然之中。

    ④几年以后,那个美国人甚至去了东方一座城市,在那里住了三天。他录下了大城市的喧嚣:汽车的轰鸣声、马达声、人的吵闹声、和尚诵经的声音。三天后,他离开了这座城市,长期浸淫于自然之音中的他,耳朵已爱憎分明。都市尖锐而嘈杂的响声穿透了他的耳膜,使他再次逃亡。

    ⑤一个夜晚,在一座深山,有一位朋友依山傍水,结庐在一块巨大的岩石边。我和几位朋友在他那巨大而不铺张的客厅里举杯同乐,兴致高昂。酒过数巡后,话题变得晶莹剔透,酒帮助了我们表达思想的愿望,也推倒了我们内心那易碎的、并不结实的墙。尘世和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噪音远离这里,剩下的只是几个朋友的低沉亲近的声音,如同清风倾诉,又如同波浪滑过,潺潺水声般细小,秋叶坠地般引人入胜。

    ⑥这是抛开日常喧嚣的一刻,是灵魂内眺的一刻,是几个友人自成的夜空:水声、风声、谈话声。它带来一个过去时代的幻影,古人所说的“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兼得备“二难”:贤主、佳宾。一切当如古人王勃所言:四美具,二难并。现代社会空间和距离已大大改变,“二难”对现代人来说已是容易之事,但“良辰美景”早已不是“清风明月不用买”的时代了。有一张漫画画得很有趣,有趣得让人心紧,画的名字叫“未来的高消费”。画的是未来的一间餐馆,女招待和男顾客都带着防毒面具,窗外是一片被污染的大气层,男顾客手拿菜单说:“请来一瓶陈年老气。”不知道在将来,我们被噪音严重损害的耳朵,是否也要付出高代价,才能从类似前面那位先知般的自然之音收集者那里,买到各种各样的万物之声。

    ⑦酒过半酣,耳热面红,我悄悄踱出门外。朋友的山居紧靠着一条小溪,山泉从巨石缝中倾泻而下,流到朋友的门前,正好在此形成一个小池塘。此时山高月小,林深鸟栖,万籁俱寂,只听见泉水跳过沟坎,跌入池塘的叮咚的声响。这是一种和谐,一切都存在,睡眠、死亡、黑夜、永恒和短暂的寂静。一切又都不存在,仅仅是树丛灌木的呼吸、溪水碎裂的幽响、清风飒飒的节拍、土地默默运行的声音,它们并不栖止,而是暗暗滑行在这潮水般涌来的大片黑暗中。从欢快的房间,从烧得正红的炉火旁,从曼声轻嘘的歌声里,走到一片黑暗、一片寂静中,聆听天籁和未被污染的清新,于是感到那来自自然深处的声响能穿透最坚硬的内心。总是在这种时候,人才能清醒地再次领悟《法华经》中那一句真诵:“大千世界,全在微尘。”

    ⑧深夜,睡在朋友那间落水山庄里,耳边是的的确确“点滴到枕边”的泉水声,它由于幽远而越发清亮,由于清亮而越发催眠。还有微风轻轻扫过树叶的声音,好似新夜的每一声叹息,似乎星辰若有若无的漂移,都掠过一阵雾气般美妙的叮当之声。这时耳朵所获得的感受和比平时倍加敏锐的听觉,又真的让我体会到唯有古人那静如止水的心态,方能进入“虫声新透绿窗纱”的清冷境界。

    (选自翟永明散文集《女儿墙》,有删节)

    10.本文写了哪两种声音?本质有什么不同?(5分)

    11.第③④段插入一个美国人的故事,有何作用?(5分)

    12.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那张漫画“有趣得让人心紧”?(5分)

    13.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10.①机械的人为的噪声和自然之音。(2分)

    ②机械的人为的噪声是城市化的产物,反自然,扼杀人的性灵;
    自然之音源于大自然,诗意和谐,唤醒人的性灵。(3分)

    11.①内容上,生动地呈现了自然之音的珍贵及其面临的危机,并以美国人的逃亡彰显了自然之音与城市喧嚣的尖锐对立,既拓展了行文容量,也警示了世人。(3分)

    ②结构上,一方面回应了上文关于能否听见自然之音的发问,另一方面为下文悬揣向自然之音收集者高价购买万物之声的忧虑埋下伏笔。(2分)

    12.①表面上看,人物装束过于夸张,“高消费”与“陈年老气”的价值严重不对称,故而“有趣”。(2分)

    ②深入思考,曾经充足而又免费的“陈年老气”变作稀缺资源,成为一种“高消费”产品,足见空气污染之严重,以此类比濒临灭绝的自然之音,让人无限忧虑,故而“心紧”。(3分)

    13.主旨:作者以人们生活周遭的“声音”的变化为切入口,结合自身对城市喧嚣和自然之音的对比性体验,揭示了现代生活中诗意与美的深度沦丧,并通过对自然之音的无限依恋,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含蓄质疑和间接反抗。(3分)

    感悟:可适当拓展,融入自己对城市化乃至现代文明的反思,言之成理即可。(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乌镇

    木心

    坐长途公车从上海到乌镇,要在桐乡换车,这时车中大抵是乌镇人了。

    五十年不闻乡音,听来乖异而悦耳,麻痒痒的亲切。

    “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雪白雪白了。”

    高亢清亮,中年妇女的嗓音,她从乌镇来。车上不会有人在乎这句话,像是专向我报讯的。

    童年,若逢连朝纷纷大雪,宅后的空地一片纯白,月洞门外,亭台楼阁恍如银宫玉宇。此番万里归来,巧遇花飞六出,似乎是莫大荣宠,我品味着自己心里的喜悦和肯定。

    车窗外,弥望桑地,树矮干粗,分支处虬结成团,承着肥肥的白雪——浙江的养蚕业还是兴旺不衰。

    到站,一下车便贪婪地东张西望。

    在习惯的概念中,故乡就是最熟识的地方,而我只知地名,只懂乡音。夜色初临,风雪交加,我决意不寻访旧亲故友,即使道途相遇,没有谁能认出我就是传闻中早已夭亡的某某。这样,我便等于一个隐身人,享受到那种“己知彼而彼不知己”的优越感。

    在故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半夜为寒气逼醒,再也不能入睡。窗帘的缝间,透露楼下的小运河,岸上人家的灯火映落在黝黑的河水里,波光微微闪动,周围是浓重的夜色,雪已经停了。

    五十年无祭奠无飨供,祖先们再有英灵也难以继存,魂魄的绝灭,才是最后的死。我,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我之后,根就断了,傲固不足资傲,谦亦何以为谦?生活之网在空中飘,一无着点。我肩背小包,手提相机,单身走在故乡陌生的街上。

    早晨还太早,街道幽暗,处处积雪水潭,我的左鞋裂底,吱吱作响。

    寒风中冒出热气的是点心店,照例是中年的店主,照例笑呵呵,照例豆浆粽子,我食不知味地吃完了,天色曦明,我得赶程“回家”。

    过望佛桥,走一阵,居然就是观音桥,我有了方向感,可以自主地向我的“童年”走去。

    当年的东大街两边全是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充满了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现在是一片雪后的严静。这是一条死街,要构成这样肃穆阴森的氛围是不容易的,这是一种成熟的绝望的仪式,使我不以为是目击的现实,倒像是落在噩梦中,步履虚浮地往前走。我来乌镇前调理好的老成持重的心境,至此骤尔溃乱了。

    原本正门开在高墙之下,白石铺地,绿槐遮荫,坚木的门包以厚铁皮,布满网格的铜馒头,两个狮首衔住铜环,围墙顶端作马鞍形的起伏,故称马头墙。

    现实的矮墙居中有两扇板门,推之,开了。大片瓦砖场,显得很空旷,尽头巍巍然一座三开间的高屋,栋柱梁椽撑架着大屋顶,墙壁全已圮毁。厅后应是左右退堂,中间通道,而今也只见碎砖蒿莱。

    我神思恍惚,就像我是个使者,衔命前来凭吊,要将所得的印象回去禀告主人,这主人是谁呢?

    东厢,一排落地长窗,朝西八扇,朝南是六扇,都紧闭着。这些细棂花格的长窗应是褐色的、玻璃通明的,而今长窗的上部蚀成了铁锈般的污红,下部被霉苔浸腐为烛绿,这样的凄红惨绿是地狱的色相。我向来厌恶文学技法中的物我对话,矫揉造作,伤感滥调。而此刻,我实地省知这个废弃的少年时的书房,在与我对视,它坚称它曾是我青春的精神岛屿。这样僵持了一瞬又一瞬,整个天井昏昏沉沉,我站着不动,轻轻呼吸。我认了,我爱悦于我的软弱。

    我渐渐变得会从悲惨的事物中,翻拨出罗曼蒂克的因子来。别人的悲惨,我尊重,无言;
    而自身的悲惨,是悲惨,但也很罗曼蒂克。此一念,诚不失为化愁苦为愉悦的良方,或许称得上是最便捷的红尘救赎,自己要适时地拉自己一把呵。

    茶馆,江南水乡的特色,我点燃纸烟,斜倚在小桥的石栏上。阳光淡淡地从彤云间射下,街面亮了些,茶馆内堂很暗,对面又是一条较宽的河,反映着纯白的天光。

    茶客都是中年以上的男人,脸色衣着鞋帽与木桌板凳墙柱,浑然一色,是中性的灰褐。要结成这样平稳协调的局面,殆非一时人工所能及,这是自然而然、有限度的天荒地老。他们是上一时代的孤哀子,新时代犹如暴虐的后父,日未出而作,日入而不能息,帝力把他们折磨得够多了。从前上茶馆的人是实在有话要说,现今坐在茶馆里的人是实在无话可说。

    烟蒂烧及手指,我一惊而醒。走下石桥,桥堍有石级及水面,运河的水是淡绿、含混的,芸芸众庶几百年几百年地饮用过来。

    儿时,我站在河埠头,呆看淡绿的河水慢慢流过,一圆片一圆片地拍着岸滩,微有声音,不起水花。现在我又看到了,与儿时所见完全一样,我愕然心喜,这岂非类似我惯用的文体吗?况且我还将这样微有声息不起水花地一圆片一圆片地写下去。

    (本文有删节)

    10.五十年后重返故乡乌镇,“我”经历了怎样的心境变化?(4分)

    11.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6分)

    12.面对废弃的少时书房,如何理解作者的“软弱”与“爱悦”?(4分)

    13.综合全文,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主旨。(6分)

    10.好奇喜悦、隔膜失落、哀悼自慰、愕然心喜。(每点1分)

    11.①用日常声响,极写东大街昔日的繁盛。(2分)

    ②以个体感受,凸显东大街今日的死寂。(2分)

    ③借东大街的今昔对比,写出了故乡的沧桑之变和“我”的情感震荡。(2分)

    12.①“软弱”是指作者纵任自己沉溺于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感伤与怀悼。(2分)

    ②“爱悦”是指作者从悲惨的事物中翻拨出罗曼蒂克的因子,以期获得自我救赎。(2分)

    13.①本文通过作者五十年后重返故乡,呈现了乌镇的“变”与“不变”。(2分)

    ②在物非人亦非的处境中,作者深度揭示了游子在故乡的身份归属的危机。

    (2分)

    ③透过故乡不变的意象,作者深切地表达了游子在故乡寻求精神归属的渴望与信心。(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分)

    祖母的小火笼

    刘建成

      ①祖母和别的老大娘不同:黑白相间的稀疏头发,后脑勺翘起个足有一抓手长的发髻,那发髻如一截即将干枯的高粱,一摇头就会上下微微颤动。整个村子里,只有祖母是这般发型。还有那双和三岁孩儿一样长的小脚,缠着条又长又臭的裹布。也许“小脚女人”就是指她。这些全是清朝年间留下来的清晰印记。除此之外,就是祖母那只冬天随身带的竹编小火笼了。

      ②祖母经常穿着件纽扣打在右腋下的长裳,几只布纽扣就像小草莓似的。那小火笼就窝在腹部下,双手提着,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火笼的外壳是用竹皮编织的,笼里套着个圆圆的坛罐子,稳稳当当的,用于装炭火之类的。

      ③祖母的小火笼是用地瓜换来的。一天,村里突然听到“卖火笼啦”的叫卖声,祖母要我去把他叫来。卖主是个山里人,从那顶翘起的斗笠尖可以见得。卖主没有多少广告式的夸张语言,祖母也不讨价还价,大概一小篮地瓜即可成交,以物易物罢了。祖母究竟用了多少只火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新的火笼仿佛就是她的生命,她的隐私,藏在什么地方,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找到的。

    ④腊月寒冬,火笼出现了。祖母要我去拿两块木柴片,煮饭时塞进锅灶里,锅里的饭熟了,用火钳子夹出几块半红半黑的炭片,放在火笼里,用嘴巴吹呀吹的。“好了,拿去烘吧,手冻僵了就靠它。”祖母说着把火笼推给我。我搓了搓手,呵了呵气说:“那是你们老人家用的,我可不冷呢。”祖母于是提起火笼,掩藏在拖长的衣襟后面。

    ⑤你可别小看那火笼,它还有别的用途呢。阴雨天,它可当作烘干机,把没完全晒干的衣物放在上面慢慢地烘干;
    夏天,它还可充当蚊香。在笼里放着谷皮或木屑之类的,烧着了再用扇子扇呀扇的,整个房间乌烟瘴气,我被熏得直打喷嚏。那阵子,蚊子有没被熏走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被熏得一把鼻涕一阵咳嗽的。祖母的火笼是多功能的家用器具。每次火笼起火和熄灭了倒木灰,多是我做的,因此祖母对我多少有点疼爱。

    ⑥祖母是勤劳的,逢年过节时更是少不了她。磨豆腐啦,蒸年糕啦,腌咸菜啦,织麻布啦,样样在行。更有一手非她莫属的绝招:为孩子“收惊”。她在泥土地板上用粉笔画上孩子的轮廓,然后在上面点着艾叶。只要村里有人拉着孩童找她,她会立刻放下手里的火笼。这不能不让我半信半疑的,不晓得个中有什么奥妙。她方才还在烤火,不一会儿劳作时又把双手浸泡在冰冷的水中了。

    ⑦天太冷了,祖母很早就上床歇息了。她把火笼也带进了被窝,等到木炭烧尽了,祖母也渐渐入眠了。只是有一次,火笼在被窝里倾倒了,差点把棉被和床铺都给烧着了,幸亏没有火灾发生。打那以后,祖母再也不敢把火笼带进被窝了。也许因为操劳,也许因为烤火,也许因为年老,或者兼而有之,祖母的双手渐渐变得粗糙了,粗糙得犹如松树皮,毫无光泽。

    ⑧到了上个世纪“大跃进”期间,偏僻的小山村居然有了电灯。对于一个旧社会的过来人,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一次,祖母摸了摸挂在厨房里的小灯泡,觉得烫烫的,好暖和呢。于是老人家就突发奇想,脱口而出,感叹地说:“唉,啥时候火笼也像灯泡一样就好!”祖母的想法不是没道理的,如果烫手暖身的是用电的,那就方便多了也安全多啦。

    ⑨老祖母那时已经八十高龄了。历史的车轮滚到“拨乱反正”年代时,老祖母已经告别了人世。祖母留下来的遗物——那只曾经用过的火笼,有的地方被熏红了,有的地方被熏黑了,有处是明显被烧焦的痕迹。祖母走了,祖母用过的火笼也化成了灰烬;
    我呢,也告别了童年。我曾想把祖母生前用过的火笼留下来做个纪念物,但世俗不允。祖母去世后,她用过的草席棉被啦,药罐啦,烘炉啦,连同那只不知用了多少年的小火笼,全被搁置在村口的小路旁付之一炬,那缕缕火烟袅袅上升,上升,一直向那遥远的天际飘去,飘去……

    (选自《福建文学》)

    10.文中的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⑧段加点词“摸了摸”能否换用“看了看”?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简析“小火笼”在文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特别、淳朴、慈爱、勤劳、热心等(任选4点,每点1分)

    11.运用动作和对白描写。(2分)闲闲的两句家常对白,在祖母,是对晚辈的无限关爱;
    在作者,看似鄙夷实则硬撑的语调背后,则是对长辈的殷殷爱意。在这一推一让之间,小火笼的暖意便由手面传递到了双方的心底。(3分)

    12.不能。(1分)下文说“觉得烫烫的,好暖和呢”,是触觉,应用“摸了摸”;
    (1分) 祖母没见过电灯,“摸了摸”说明祖母是以火笼的经验打量电灯的价值,充满了羡慕,更带着深深的遗憾,“看了看”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3分)

    13.①线索作用。全文以小火笼始,又以小火笼终,小火笼贯穿了全篇,结构严谨,意味深长。(3分)

    ②象征作用。小火笼是温暖的象征,它在给祖母带来身体上的温暖的同时,也表现了祖母给亲人和他人带去的情感上的温暖,还寄寓着“我”对祖母的那一份思怀之情的温暖与深沉。(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石榴

    [日]川端康成

    ①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成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凌散到各处。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②“妈妈,石榴。”纪美子呼喊母亲。

      ③“真的……忘了。”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④纪美子走出庭院,用竹竿摘取石榴。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亮光透过一粒粒的子儿。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约莫十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快嘴说了起来。

    第3篇: 浙江散文

    专项突破训练 哲理散文 

    (一)幸好还有庄子(2015·浙江温州)

    流沙河  

    ①庄子认为到他那个时代为止,天下大乱是因为社会有了文明。他的整个理论是批判社会文明,批判进步,因此历代统治者没有支持庄子理论的,庄子不合他们的口味。

    ②庄子说社会发展只有越来越坏,因为人类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文明制度把人搞坏了,把大自然搞坏了。他说野马完全是自由的,吃草喝水,快活的时候用颈部互相摩擦,不愉快打斗的时候就用蹄子踢对方。马的苦难就是从人类的文明开始,人类抓了野马驯化成家马,使它们离开了草原,离开故乡。之后又用各种东西捆起它们,加上马鞍,还有笼头,用鞭子打,使马的本性被扭曲,慢慢变坏了。人用各种办法管束马,马也有各种办法反抗。它会咬人踢人,偷偷把嚼子吐了,偷偷地攻击人。马一旦落到这样的境遇,就失去了自然的天性。

    ③这里表面说的是马,其实说的是人,人都是在各种社会关系和制度的约束之下的,人不得不遵守这些规章,所以从人类进入文明开始就有了两面派。庄子认为原始人绝对没有两面派,他们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互相开玩笑,吃饱了拍着肚子,跳舞唱歌,欢乐是人的本性。但是进入社会之后,人类就被管束,所以有了郁闷,有了神经衰弱。

    ④庄子还讲过一个故事:一个老头在种菜,需要灌溉用水,就挖了一条又深又窄的梯沟到井里。他就这样下到井里去,用一个陶瓮,把水灌满,然后再抱上来。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大爷你怎么这么笨?你应该与时俱进,新发明了一种机械,叫桔槔,就是运用杠杆原理来提水的,这样功效大大提高,你也不累。老头笑了,说:“难道我连这个还不知道吗?可使用了机械之后就有了机心,人会变得奸诈,世界之所以变得混乱就是你这样的人太多了。”

    ⑤庄子连用桔槔提水都反对,确实有些不近情理。但是庄子的确认为文明是人类的灾难。我也有一些担忧,我们的社会虽然在不断进步,吃得好穿得漂亮了,但是社会走上了这条发展的道路究竟要走到哪里去?

    ⑥国外一位学者说人类这样发展,很可能就像剑齿虎的道路。剑齿虎最初牙齿十分锋利,后来这个特长不断发展,到哪里都取得胜利,但是这样使它的基因失去控制,牙齿越来越长,最后造成了剑齿虎的灭亡。

    ⑦人类万年来的文明建设,焉知不是发展到剑齿虎的错误道路上去呢?而且现在人类的发展之路还没有回头反省的迹象。因此庄子的批判不失其片面深刻的意义。不必完全相信,但是仍然能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下去怎么办?

    ⑧先秦诸子唯一对人类命运做悲观推测的就是庄子,所以不被人喜欢。但是我想,幸好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庄子,不时给我们敲打一下,让我们反省。

    [选自《读者参考丛书(113)》,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文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庄子对抓了野马驯化成家马的行为是反对的。

    B.庄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更加文明进步。

    C.作者用剑齿虎的例子表达对当今社会发展道路的担忧。

    D.作者认为庄子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批判是有意义的。

    2.作者为什么认为庄子反对用桔槔提水“确实有些不近情理”?结合上下文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两则材料中人物的生活态度是否符合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中庄子的思想?联系两篇课文简要评述。

    材料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材料二: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素颜如雪(2015·山东聊城)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籁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4.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第④⑤段中提到的“好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像花生一样活着

    耿艳菊  

    ①乡下老家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父亲则是种植花生的大户。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②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③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④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⑤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殃及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天地。【A】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⑥花生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B】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⑦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没有经验,只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着一份打杂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⑧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⑨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虎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7期,有删改)

    10.将表格填写完整。

    11.第④段中,我们“心里溢满了欢喜”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语境,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A.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B.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请从动词选用的角度赏析。)

    我选(  )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根据选文内容分析。(写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木瓜树的选择

    林清玄

    路过市场,偶然看到一棵木瓜树苗,长在水沟里,依靠水沟底部一点点烂泥生活。

    这使我感到惊奇,一点点烂泥如何能让木瓜树苗长到腰部的高度呢?木瓜是浅根的植物,又怎么能在水沟里不被冲走呢?

    我随即想到夏季即将来临,届时会有许多的台风与豪雨,木瓜树会被冲入河里,流到海上,就必死无疑了。

    我看到木瓜树苗并不担心这些,它依靠烂泥和市场排放的污水,依然长得翠绿而挺拔。

    生起了恻隐之心,我想到了顶楼的花园里,还有一个空间,那是一个向阳的角落,又有着来自阳明山的有机土,如果把木瓜树苗移植到那里,一定会比长在水沟更好,木瓜树有知,也会欢喜吧!

    向市场摊贩要了塑胶袋,把木瓜和烂泥一起放在袋里,回家种植,看到有茶花与杜鹃为伴的木瓜树,心里感到美好,并想到日后果实累累的情景。

    万万想不到的是,木瓜树没有预期生长得好,反而一天比一天垂头丧气,两个星期之后,终于完全地枯萎了。

    把木瓜苗从花园拔除的时候,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怅然,对于生长在农家的我,每一株植物的枯萎都会使我怅然,只是这木瓜树更不同,如果我不将它移植,它依然在市场边,挺拔而翠绿。

    在夕阳照拂的院子,我喝着野生苦瓜泡的茶,看着满园繁盛的花木,心里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木瓜苗宁愿生于污泥里,也不愿存活在美丽的花园呢?是不是当污浊成为生命的习惯之后,美丽的阳光、松软的泥土、澄清的饮水,反而成为生命的负荷呢?

    就像有几次,在繁华街市的暗巷里,我不小心遇到一些吸毒者。他们弓曲在阴暗的角落,全身的细胞都散发出颓废,用迷离而失去焦点的眼睛看着世界。

    我总会有一种冲动,想跑过去拍拍他们的肩膀,告诉他们:“这世界有灿烂的阳光,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这世界有值得追寻的爱,这世界有可以为之奋斗、为之奉献的事物。”

    随即,我就看到自己的荒谬了,因为对一个吸毒者,污浊已成为生命的习惯,颓废已成为生活的姿态,几乎不可能改变。不要说是吸毒者,像在日本的大都市,有无数自弃于人生、宁可流浪于街头的“浮浪者”,当他们完全地自弃时,生命就再也不可能挽回了。

    “浮浪者”不是“吸毒者”,却具有相同的部分,吸毒者吸食有形的毒,受毒所宰制;
    浮浪者吸食无形的毒,受颓废所宰制,他们放弃了心灵之路,正如一棵以血水、污水维生的木瓜苗,忘记了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

    恐惧堕落与恐惧提升虽然都是恐惧,却带来了不同的选择,恐惧堕落的人心里会有一个祝愿,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抵达繁花盛开的花园,住在那花园里的人都有着阳光的品质,有很深刻的爱、很清明的心灵,懂得温柔而善于感动,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

    一粒木瓜的种子,偶然掉落在市场的水沟边,那是不可预测的因缘,可是从水沟到花园之路,如果有选择,就有美好的可能。

    一个人,偶然投生尘世,也是不可预测的因缘,我们或者有不够好的身世,或者有贫穷的童年,或者有艰困的生活,或者陷落于情爱的折磨,像是在水沟烂泥的木瓜树,但我们只要知道,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我们的心就会有很坚强很真切的愿望:我是为了抵达那善美的花园而投生此世。

    万一,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那终极的梦土,我们是不是可以一直保持对蓝天、阳光与繁花的仰望呢?

    (选自《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15.从水沟到花园,木瓜树的生存环境和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对木瓜树的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概括。

    木瓜树生存环境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瓜树命运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对木瓜树态度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如何刻画出吸毒者的生存状态的。

    他们弓曲在阴暗的角落,全身的细胞都散发出颓废,用迷离而失去焦点的眼睛看着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写道:“恐惧堕落与恐惧提升虽然都是恐惧,却带来了不同的选择。”你认为恐惧提升的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鹰

    周 涛  

    ①雨水已经在地上横流,稀泥在脚下咕叽着,很有张力。这时,肯定是上帝让他在偶然间一瞥,发现了正在泥水中蠕动的一物!他原以为是一只野兔或可怜的黄鼠狼,黄乎乎的一团,蜷缩着也不逃窜。近前细看,竟万万没有料到是一只老鹰——天空的遗物!这家伙也许刚才盘旋得过分悠然自得、忘乎所以,它自以为熟悉风云变幻,却不想竟被骤降的暴雨凌空击落,成了这副倒霉样子,全身湿淋淋的,涂满泥浆,比一只老鼠还糟糕。

    ②它显得非常小,形体和一只半大公鸡差不多;
    而精神状态更渺小,淋湿的翅膀和羽毛塌陷下去,就现出了支棱着的嶙峋瘦骨。它的两只爪是用来抓捕猎物而不是用来走路的,所以它移动起来十分别扭,像个瘸子。就连那双眼睛,黄眼珠,圆圆的,外圈镶着一圈金丝,据说平时在空中相当锐利的眼睛,也毫无凶悍的光芒了,只剩下哀告无援的神色。

    ③他捡它的时候,它丝毫也没有挣扎,很顺从地被他用外衣兜起来,提走了,一直提回到他住的泥巴房,顺手将它放在堆炭的土房的顶上。那房顶很矮,个儿高的人伸手就能够着它。它像一截老树根那样,一动不动并涂满泥浆地被扔在那上面,任凭雨水冲洗着泥浆,它无动于衷,而且毫不引人注意。他这时的心情,就像意外地捡了个古陶瓷瓶,可惜碰缺了一角,成了弄坏的宝物,已经没有多少价值。得来容易,便也没多少珍惜和遗憾。他把那只湿不拉叽的倒霉老鹰的事,很快就丢在脑后了。而且,应该承认,他是被那家伙的可怜相给蒙骗了,他完全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那家伙会飞。

    ④后来,天放晴了。

    ⑤他忘了当时是被什么鬼名堂给吸引住了,大概是读一本哈萨克大诗人写的《箴言①》,那里边有些话他现在还记得:“如果不了解世界上我们见到的或没见到的全部,至少是大部分奥秘,人就不能称其为人。”还有:“畜生是不懂,但它并不装懂。我们什么也不懂,但偏偏要装懂。”

    ⑥当他隐约觉得似乎忘记了什么而伸着懒腰走出屋门的时候,矮屋顶上的声响提醒了他。他转过头,看见那涂满泥浆的老树根活了。

    ⑦它正拍打着翅膀,头颈向前伸着。

    ⑧它已经完全晒干了,洗净了,在阳光下变得生气勃勃,每片灰赭色的羽毛都鳞光闪闪,它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东西,大了几倍,翅膀凌空扇动时有一种气势,一副雄姿。这是它离开屋顶的前几秒钟,恰恰被他看见。

    ⑨他站在那儿没动,根本没有打算扑上去抓它,只是眼睁睁地望着它起飞。甚至心里还暗暗替它担着一份心,害怕它丧失了飞的能力。

    ⑩它飞走了,先是低低地滑翔,有时候离地面很贴近,像个小孩做的飞行玩具。不一会儿,它就升起来,飞进了天空,盘旋,徜徉,就在这屋顶的上空,遥远成一个黑点。

    b741827943b3e6b5f606943d507efa95.png他仰起脸,注视着它,看那黑点儿的移动,看那放晴了的天空中________(A.大朵大朵爆裂 B.朵朵飘浮)在阳光下的云,这时,他觉得那只鹰神奇而又陌生。

    (选自《高塌》,原题为《天空》,有删改)

    【注释】 ①箴言:规劝告诫的话。

    19.文中第③段写道:“他是被那家伙的可怜相给蒙骗了。”为什么说“他”被鹰“蒙骗”了?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第②段和第⑧段画线句写了鹰翅膀和羽毛前后的变化,结合具体词语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上下文,为第b741827943b3e6b5f606943d507efa95.png段空缺处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结合语境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第⑤段《箴言》中的两句话,意味深长,是理解本文的关键。仔细品读这两句话,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全文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d5b3f930d741444f0728436e6187de0.png

    1.B[根据第②段第一句话可知,B项与文义不符。]

    2.庄子担心人使用机械后得到好处,会有了机心,变得奸诈,进而失去本性,他的反对是有道理的。但用桔棒提水能提高功效,让人省力,连这样也反对,确实有些不近情理。[结合第④⑤两段分析即可。]

    3.五柳先生生活清贫,仍安然自若,这种不慕荣利、不受约束、率性而为的生活态度,符合庄子“欢乐是人的本性”的思想;
    而宋濂家境贫穷,刻苦求学,以学为乐,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与庄子的思想是不一致的。[材料一体现安贫乐道的出世精神,材料二体现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

    4.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
    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
    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
    钱钟书、杨绛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
    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从文章第②段至第⑨段中概括即可。]

    5.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6.“好文字”是素雅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结合文章主旨,围绕“素”回答。]

    7.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生动形象地写出季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达了对季羡林先生的赞美之情。[首先明确这句话是在说季羡林先生,然后再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8.①表达作者对“素颜”的赞美,点明文章的主旨;
    ②是全文的线索;
    ③以形象的比喻和诗意的语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主旨是赞美“素”,围绕这一点分析即可。]

    9.示例一:一个女同学,扎着马尾辫,穿着干净的校服,坐在教室里安静地读书,即是“素颜如雪”。 示例二:一束绽放的芦苇,插在青花瓷瓶中,随着微风摇曳,素净淡然,即是“素颜如雪”。[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内容要真实自然。]

    10.花生苗惨遭碾压,一段时间后又缀满小黄花。

    “我”心灰意懒时,父亲以花生启示“我”,“我”豁然开朗。[结合相关段落概括即可。]

    11.因为父亲告诉我们“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或:我们数着花就好像数着花生。[用第④段中的句子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12.示例一:选A。这句话通过对父亲的细节(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花生苗被烧后父亲内心的无奈、绝望,表现花生损失惨重,从侧面衬托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示例二:选B。“耷拉”和“擎着”这两个动词用得很有表现力,作者将玉米、棉花叶片的无精打采和花生的精神抖擞进行对比,赋予玉米、棉花和花生以人的情态特征,生动形象,突出花生顽强的生命力。[A句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即可。B句动作描写要突出动词的表达效果。]

    13.①父亲教子有方:当“我”处于人生低谷时,父亲用许地山的《落花生》来开导“我”。②父亲勤劳能干:父亲种着“一望无际的花生”,“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③父亲热爱自己的工作:父亲讲起花生就“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这一种就是几十年”。[要从具体的事件中分析概括。]

    14.示例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作为学生的我们面对游戏机等不良诱惑,要安于自己的学业,像文中的花生那样“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默默努力,才能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示例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有很多像邓稼先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排除外界干扰,守住内心净土地,几十年如一日,“本本分分,安安然然”,潜力心钻研,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合第⑨段内容和文章主旨回答即可,注意题目要求联系实际,就要从生活中选择与之对应的事例谈启示。]

    15.木瓜树生存环境的变化:在水沟里,木瓜树依靠烂泥和污水生活;
    在花园里,木瓜树拥有向阳的角落和来自阳明山的有机土,与茶花和杜鹃花为伴。木瓜树命运的变化:在水沟里,木瓜树长得翠绿而挺拔;
    在花园里,木瓜树却完全地枯萎了。作者对木瓜树态度的变化:惊奇→同情→怅然→疑惑。[文章前七个自然段写了“我”将木瓜树从水沟移到花园,由此即可回答前两个问题。作者对木瓜树的态度变化要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概括。]

    16.“弓曲”一词通过描写吸毒者的形态,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他们颓废的生活状态。“迷离”一词通过描写吸毒者的眼神,刻画出了他们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和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精神状态。[首先要知道词语本身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把词语放在语境中理解。]

    17.恐惧提升的人心里没有目标,摆脱不了各种物质的诱惑和恶习的困扰,精神甘于堕落,放弃了心灵之路,不期待光明的未来。[这句话出现在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下文解释了恐惧堕落的人可能会作出的选择,恐惧提升的人正是与之相反的人,具体分析回答即可。]

    18.①要树立美好的理想,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相信自己有一天一定可以实现理想。②万一理想实现不了,至少要保持一颗追求上进的心,不能自暴自弃。[可集中分析最后一个自然段。]

    19.被暴雨凌空击落的鹰的可怜相,让“他”忘了鹰会飞;
    可是后来鹰还是重新恢复活力,飞进天空。所以说,“他”被鹰“蒙骗”了。[第③段有“他完全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那家伙会飞”一句,再结合文章第⑧⑨⑩段分析即可]

    20.鹰的翅膀和羽毛,先前是“淋湿”“塌陷”,后来却“鳞光闪闪”“凌空扇动”,这样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鹰前后形象的巨大变化,突出了鹰的雄姿与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首先从画线的句子中找出鹰的翅膀和羽毛前后不同的地方,再分析这种对比产生的效果。]

    21.选A项。理由:经过一场暴雨后,天空刚刚放晴,阳光灿烂。“大朵大朵”能表现出云朵层叠的壮美,而“爆裂”更有力度,传神地写出云朵翻涌的状态,烘托出鹰生命力爆发时的张扬和神奇,表现了“他”此时对鹰的敬仰。[要选择的短语是用来形容暴风雨后,天气放晴时的云的形状的。]

    22.示例:世界原本比我们所了解的更神奇、更丰富,人类太自以为是。就像文中的“他”,起初捡到鹰时,觉得鹰连老鼠、黄鼠狼都不如,到后来却发现鹰变得生气勃勃,不经意间给“他”带来震撼。鹰是“他”关照自己的一面镜子,让“他”明白,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表面,要以谦逊的态度去了解自然,敬畏自然,认识世界的丰富和阔大。[联系自身回答,切勿泛泛而谈。]

    第4篇: 浙江散文

    专题六 

    散文阅读(一)

    一、[2017·丽水]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

    杨 慧

    ①有没有人告诉你,下雪了?

    ②大片大片的雪花,像白色的羽毛从天空飘然落下。霎时间,山峦、田野、村庄、小路都陷入白色的忧郁。

    ③可是对于孩子,这白色永远是快乐的。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一夜之间就把村庄包装成了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怎么少得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呢!

    ④清晨起来,房门已经被大雪封住了,母亲正拿着一把小铁锹从门缝处一点一点把雪挖开,慢慢开辟出一条小路来。我和妹妹也陆续穿好了棉袄棉鞋,戴上了帽子手套,跑到院子里和母亲一起“扫雪”,那是最愉悦的劳动。与其说是在帮母亲,不如说是在给母亲添乱,母亲前脚刚扫出来的小道,我们打闹着,又把雪扬得到处都是。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

    ⑤树上、房顶、鸡舍、草棚,闪着亮晶晶的银光,在与红日的交相辉映中分外妖娆。

    ⑥妹妹欢快地跳着,和我一起堆雪人。我们用瓶盖做眼睛,用红辣椒做鼻子,而我总怕小雪人会冷,心疼地把自己脖子上的红围巾摘下来给它围上。一会儿,我们的新伙伴就伫立在庭院里,真是可爱极了!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喊:“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谁也不愿意回屋。广阔苍穹,母亲是见证这份快乐的唯一观众,望着她的两个白雪公主,母亲的微笑是甜的。

    ⑦洁白的雪花舞动着我童年的快乐,也翩飞着我少年的轻狂。初三那年寒假,我和同学们约好去县城的书店买些参考书,早上临出门时母亲就叮嘱我穿那件厚一点的棉衣,可是少女的我是爱美的,怎么能把自己变成臃肿的面包?没想到从县城回来时就下起了大雪,汽车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背着书包又冷又饿走回家时,看见母亲像一座白色的雕像立在门口,睫毛上沾满了霜白,每眨一下眼睛似乎都能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那天我吃饱喝足就有了精神,母亲却病倒了,高烧40℃。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竟站了多久。

    ⑧多年以后,我也成为一位母亲。我的孩子和我一样热爱这北方的大雪。

    ⑨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当我们像雪花一样从远方匆匆赶来,嗒嗒的马蹄声溅起一地飞雪,朵朵如花。那一天,村庄如故,母亲却白发如雪。

    ⑩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着、等待着。仿佛这几十年来,一直站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母亲这几天一直念叨着:“要下大雪了,也不知道通不通车。”母亲是不看天气预报的,但每一次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慢慢我才知道,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

    ⑪母亲这一生几乎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夏天她忙着菜园子、庄稼地;
    冬闲时她忙着给人做衣服,贴补家用。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家住的是简陋的茅草房,虽然窗户外面钉上了塑料布,门上也安上了棉布帘,但墙壁上还是会结霜,四处透风。母亲长时间坐在靠南墙的缝纫机旁做活,两条腿不知不觉中就得了风湿病。母亲腿疼是从来不对我们说的,粗心的我们怎么会知道母亲的腿病这般严重!

    ⑫雪花落在村庄,落在四野,也落在我隐隐作痛的心里。

    ⑬这个世界因为有雪,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清新,步伐变得轻快,灵魂得到了洗涤。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得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

    ⑭传说,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是最爱你的人。我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因为母亲就是最好的例子。电话嘀铃铃响了,是母亲在叮嘱我,要下雪了,记得多穿点儿衣服——母亲的老寒腿又在播送“天气预报”了。我诺诺地应着,却透过那场即将到来的雪,看到了母亲的疼痛。

    ⑮如果可以,我多愿意让自己变成一贴温暖的膏药,敷在她所有疼痛的关节。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7年第2期,有删改)

    1.本文写了母亲的哪几次“等待”?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竟站了多久。(这句话表现了“我”此时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第⑪段不可或缺,也有人说纯属多余,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雪”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杭州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易碎

    李 磊

    ①母亲进城来,怀里抱着一只瓷罐子。她把瓷罐子装在布袋子里,把布袋子吊在胸前,一路搂着、抱着进了城。瓷罐子里装满了豆子,豆子里埋着鸡蛋。当母亲把鸡蛋从豆子里翻出来时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母亲心疼的表情,让我对那个碎蛋有了肝脑涂地的想法。

    ②母亲进城前,在李庄种庄稼。这几年,她喜欢上了种豆子,红的、黄的、绿的,胖的、瘦的、扁的,是豆子她都要高看一眼。母亲在李庄种了七八亩豆地,她在豆地里劳作时,常常望着远方的城市说:“豆豆,我心疼的豆豆。”豆豆是她孙子的乳名。

    ③城里的豆豆无人照顾,母亲便离开了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一头扎进了城市。她和孙子豆豆的沟通,就是通过她带来的那些豆子。城里的豆豆刚开始识人辨物,对颜色敏感。母亲常常从老家装一罐豆子进城,然后让豆豆猜罐子里豆子的颜色。挺有意思也挺没有意思的游戏,祖孙俩玩了多年。有一年,母亲带豆豆回农村看她收获的豆子。她打开一只口袋,将满满一袋子绿豆倒在了地上,接着又将满满一袋子红豆倒了出来……最终,几种颜色的豆子混合成了色彩斑斓的河流。豆豆回城之后,她又将那些豆子按照颜色一一归类,重新回流到了袋子里。那是多大的工作量呀。

    ④这些年,母亲一直在豆豆和豆子们的家之间往返奔波。陪着她的就是那件旧瓷罐子。来的时候是一只盛满豆子、充满营养、富有生命力的瓷罐子;
    而回城时,却变得毫无生机、死气沉沉。母亲的心情也是一样,她将储备的心力带到城里,在豆豆那个孩子身上消耗干净,然后,再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豆子的家。她已习惯了离不开豆豆的生活。

    ⑤在豆豆的家,豆豆和母亲一屋,瓷罐子也和母亲一屋。豆豆在母亲的床上,瓷罐子在母亲的床底下。母亲喜欢把她的心爱之物放在身边,伸手就能摸到,想看

    就能看到。母亲的心腔不大,自己心爱的东西受了委屈,心里就会五味杂陈。母亲不许我们训孩子,否则她要难过几天。而关于瓷罐子,母亲常常交代我们两件事:一是不要让瓷罐子闲着,二是不要在瓷罐子跟前大声说话。我想:也许瓷罐子跟人一样吧,腹中空空便会心浮气躁,心浮气躁注定存世不远;
    而不要在瓷罐子面前大声说话,那是因为瓷罐子单薄、易碎,性别偏女,受不了别人粗言粗语这样的委屈。

    ⑥我们一直按照母亲的要求,善待身边每一件易碎的物品。可是这几年,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器物离开了我们。有的是借故离开,而越来越多的是不辞而别。这一天,我只不过是埋怨了母亲一句:“怎么还是用豆子包馒头,能不能换点花样?”母亲习惯保持沉默,可那个瓷罐子却坐不住了,它开口说了话,“轰”的一声,厨房里发生了小小的“核爆”。我跑过去,看那个瓷罐子已花开遍地,一些挣脱束缚的红色豆子正努力朝远处翻滚。

    ⑦这个受母亲器重多年的瓷罐子,为什么碎得毅然决然、不可挽留呢?我一直在寻找答案。有一天,母亲从李庄返回城市时忘了带钥匙,她竟趴在冰冷的楼梯上睡了一上午。我突然从母亲身上得到了答案:她们都太疲倦了,她们已承受不了这种两地奔波的生活,只不过瓷罐子的性子急了一些而已。

    1.对豆子和豆豆,母亲有怎样的付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加点部分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挺有意思也挺没有意思的游戏,祖孙俩玩了多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习惯保持沉默,可那个瓷罐子却坐不住了,它开口说了话,“轰”的一声,厨房里发生了小小的“核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关于瓷罐子的两件事?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母亲易碎”?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阅读(二)

    一、[2017·南通]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魔 季

    张晓风

    ①我沿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②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③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飘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④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篷。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是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疾驰得那么厉害的!

    ⑤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曾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⑥“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⑦“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⑧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⑨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⑩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⑪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⑫“凯凯。”

    ⑬“嗯?”

    ⑭“你在干什么?”

    ⑮“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⑯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⑰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⑱啊,春天多叫人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主要画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第②段中加点词写一段赏析性批注。(4分)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理解第⑧段画线句的深刻含义。(3分)

    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⑰段用了十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段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济南历城区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香菜开花

    ①香菜开花,居然也那么好看——我是很有些惊奇的了。

    ②照理说,我应该见过香菜开花的。乡下人叫它,芫荽。

    ③花在乡野最容易被埋没,那是因为多。乡下几乎没有一种植物不开花。野蔷薇、紫云英和野菊花,一开一大片,把香气散得到处都是,也无人去赏。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香菜开花,就更显得寂寂无名。

    ④然而现在不同。现在,它是在我的花池里开了花,让我忽略不得。

    ⑤院门前的花池里,曾入住过一拨一拨的植物。有我特意栽种的,像月季、美人蕉和海棠。也有主动跑来的,如狗尾巴草、婆婆纳、荠菜和一年蓬。

    ⑥只是,这棵香菜是什么时候来此安营扎寨的呢?不知。花池里本来长着一大丛茂密的海棠,都快把池子给撑破了。母亲来我家,看见,觉得浪费了,拔掉,栽上葱。母亲说:“葱多好啊,家有葱花,做菜不求人。”

    ⑦葱却瘦,不情不愿的样子。每每看到它们,总让我觉得愧对它们,给它们浇淘米水,给它们施有机肥,还是不见它们茁壮起来。邻居看见,说:“这块地的肥力没了,怕是被原来那丛海棠给吸收了。”我想想,觉得有道理。从此,对它们不再过问。

    ⑧那日,我站在小院门口,和邻居闲话,一瞥花池,竟看到了香菜。这太让我意外了。我走近了,弯腰细看,可不就是香菜!三棵,安居乐业在我的花池里,端出一副碧绿粉嫩的好模样。电话问母亲:“可有帮我种过香菜?”母亲答:“没有啊。”这更让我欢喜了,好吧,我当它是风吹来的礼物。

    ⑨一日一日,它勤勉生长。葱们渐渐退居一隅,花池成了它的天下。

    ⑩忽一日,它就开花了。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而后,它悄悄积攒着米粒似的小花苞,绿的,与绿叶子混在一起,不细看,还真看不出。一俟时机成熟,它便当仁不让地全部盛开,一头一身,全是细白的小碎花,满天星似的。隔着清风看过去,叶疏花细,很像蓝印花布上息着的那一朵朵。花中生花,五朵环抱,精巧秀气,每一朵,都当得了古典美。

    ⑪于是,我有了一池的香菜花可赏。对着它,我有些感动,我们相识很多年了,我却是第一次见识它的花。从前的从前,它应该就是这么开着花的。以后的以后,它还将会这么开着花。有人赏或无人赏,对它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只管顺应着自然的法则,一路走下去,让生命按着生命的顺序成长。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首段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6分)

    (1)结合语境,品味第③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从前的从前,它应该就是这么开着花的。以后的以后,它还将会这么开着花”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构思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发现和见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阅读(三)

    一、[2017·孝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拔掉心底的篱笆

    我小的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但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他在体育运动方面,多半会很差。另外,那时的我常常感冒,这也更加让我确信我是个体质薄弱的人,不适合竞技类的运动项目。

    有一次学校举办运动会,我很想报名田径比赛,但你知道,我是不会报的。

    那天体育老师找到我问:你怎么没报项目?我把心底的担忧说了。体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你错了,人都会感冒,不时感冒一次,恰恰证明你的免疫系统是敏感且正常运转的,反倒有可能说明你体质好;
    跑步是可以练出来的,也使你在耐力方面更加出色,来试试吧。

    你完全能想象我当时有多高兴,我瞬间觉得心里有底了,猛然发现自己的先天条件并无缺陷,甚至还有些优势。那些被我看得比山还重的束缚,仅仅是因为过去的我孤陋寡闻。

    我最终报名参加了长度最长的长跑比赛,拿了第三名。

    高二时,学校进行文理分科。从小到大,我的数学成绩没有语文成绩好,师长们多年来在耳边不停提醒我:你数学需要提高啊!你偏科啦!

    我自己渐渐承认了这个现实:我脑子不灵,不适合学数学。于是我报了文科班,但依旧对数学这一科怕得要死。分科之后,教我们数学这一科的是在当地名声赫赫的泰斗级老师。

    有一次他问我:你语文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不把数学也兼顾一下呢?我说:老师,我从小数学就偏科,我不擅长学数学。

    他接下来的一番话刷新了我读高中时的“常识”:你错了,咱们现在学的内容跟以前的知识并没太大联系,从前学得不好,现在可能学得好;
    另外,你刚刚的表达不准确,什么叫不擅长数学?数学领域分为代数、几何好多个部分,涉及的能力有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我看你的逻辑能力就很强,可能擅长数学中的一些部分。

    我听到这段话别提有多高兴了,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那学期的考试,数学满分150,我拿了142分。

    参加工作后,一位读者朋友过了不惑之年,想学外语,但恐于年龄大学不成,问我怎么办。

    说实话,我没法盲目地激励他。众所周知,人岁数一大,大脑会退化。后来,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的计算速度及注意力方面确实是下降了,但脑细胞丝毫没有减少,在模式识别、逻辑推理方面不降反增,年纪大了并不存在“舌头变硬学发音会吃力”这一说。我赶紧把这喜讯告诉他,他像我小时候一样欢喜,如今已经学有小成了。

    人很多的恐惧与心理障碍,都是自己给自己的,都是早年间被别人在脑海里围起来的篱笆。你经历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有可能发现自己以前觉得是问题的地方,其实都不是问题。

    另一方面,可能这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有时候,脚下的阻碍其实是一排娇弱的花。

    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拔掉心底的篱笆”含义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梳理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3.语言品味。(4分)

    (1)体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赏析加点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能这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有时候,脚下的阻碍其实是一排娇弱的花”,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心底的篱笆,说说留在你心底的篱笆是什么。结合本文给你的启示说说该如何拔掉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滨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 家

    丁立梅

    ①父亲生日的这一天,我买了蛋糕和礼物回家。

    ②父亲有些意外,他根本没想到我能记着他的生日。他高兴得手足无措,在家门口转来转去,一会儿弯腰扶扶倚在墙边的扫帚,一会儿去赶来凑热闹的鸡。我把买给他的礼物——一件外套拿出来,让他穿上试试。他不好意思起来,装作不在意地说:“不就是个闲生日吗,买什么衣裳。”

    ③我说:“爸,闲生日也要过,以后每年我都会给你过。”心下却黯然,父亲都72岁了,又有几个生日好过?

    ④父亲却满足得“呵呵”笑起来。我看到他浑浊的眼里有亮亮的东西闪现,我的举手之劳,一定在他心里掀起了波澜。我和母亲在厨房里做饭,就听到他在外面大着嗓门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我家的二丫头特地请假回来给我过生日。不就是个闲生日吗,还给我又买衣裳又买蛋糕的。”

    ⑤母亲不屑,说:“你爸就爱吹牛。”母亲的脸上,却堆满笑意——母亲也是欢喜的。

    ⑥饭桌上,不胜酒力的父亲喝多了,他颠三倒四地叨叨:“我真幸福啊!”

    ⑦我笑着可爱的老父亲,心里惭愧,从前的日子,我疏忽父母太多。好在还有当下的日子,我可以弥补。

    ⑧出门去,微风轻拂。午后的村庄,安静得很像一捧流水,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其实,孩子也没见着几个。只有几条狗,像主人似的,满村庄溜达,不时吠上一两声。我以为,它们是寂寞了。

    ⑨我去田间转悠。这里,那里,都曾留有我少年时的光阴。我在地里挑过猪草、羊草,掰过玉米,拾过棉花。我熟悉很多植物:车前子、牛耳朵、婆婆纳、野蒿、黄花菜、苜蓿、菖蒲和苦艾。一蓬一蓬的苇花,在风中起舞,它们让我的目光在上面逗留了很久。

    ⑩一个妇人在沟边锄草,身子都快弓到地上去了。她头上花头巾的一角被风撩起,露出里面灰白的头发来——竟是那么老!记忆中,她辫一根乌黑的长辫子,健壮结实,挑着担子也能健步如飞。

    ⑪我站定看她,她也看我,许久,她“哎呀”一声:“这不是梅吗?”

    ⑫我看着她笑,在心里找着话。说点什么好呢?我没找着。她大概也找不着要说的话,就从地里拔出一根白萝卜给我,说:“没有空心呢。”我接过,摘了路边的蚕豆叶子擦擦,“咔嚓”咬了两口——小时候,我都是这么干的。我们一村的人,也都是这么干的。

    ⑬她呵呵笑起来,很开心的样子。“你真孝顺啊!”她终于又说一句。

    ⑭我赧颜,又有些伤感。我听说过她的两个儿子,一个远去云南,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
    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极少回家。地里的荠菜花开得星星点点,奔放灿烂是春天的事。麦苗儿却绿油油的,让人忍不住想揪一把吃。

    ⑮望见麦田中的坟,这儿一座,那儿一座。那里住着我熟悉的村人。我祖父祖母的坟也在。隔着不远的距离,我在心里向他们致敬。

    ⑯有他们在,村庄便永远在。

    1.文章第⑥段中,父亲颠三倒四地叨叨:“我真幸福啊!”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幸福”体现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父亲的高兴、欢喜,“我”为什么“黯然”“惭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3分)

    只有几条狗,像主人似的,满村庄溜达,不时吠上一两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的句子流露了“她”(妇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你真孝顺啊!”她终于又说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题目若改成“父亲的生日”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阅读(四)

    一、[2017·郴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里,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我们兄弟俩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儿,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工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暗暗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儿。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上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掰开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
    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块让作者思念至深的香甜月饼,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肥胖背影,都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深深的关爱。请比较本文作者和《背影》中的朱自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东台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默 扶

    池塘的荷花开了,分外红艳,但更吸引我的却是那碧绿的荷叶。片片绿叶静静地铺展在池塘里,默默地映衬着盛开的荷花。

    在这个盛夏时节,我平静地坐在池塘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

    爸爸妈妈从小就跟我说过,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

    哥哥出生没几个月就被查出了是脑瘫,为了给哥哥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外债。父母好像一夜之间就老了。

    迫于生计,也为了以后有人可以照顾哥哥,父母决定再要一个孩子。

    因此我出生了,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要肩负起照顾哥哥的责任……

    时光荏苒,十八年过去了,我俩已经长大成人。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我扶着哥哥上学下学,并照顾哥哥吃饭学习。我也曾在父母面前抱怨过,但却从未在哥哥面前流露过什么。是亲情的力量促使我一次次动容,一次次坚持下来。

    母亲退休后摆了一个早点摊子。父亲每天天还没亮就和母亲一起出摊,白天还要去工地打工,晚上回家还要和母亲一起做早点。每当我要帮忙的时候,他们都不肯,他们总说欠我和哥哥太多,愧对我们。

    高考前夕,我来到父母房间打扫卫生,看见垃圾桶里满是带血的纸,我吓坏了。父母回来后我没敢问他们,我知道他们肯定不想让我们知道,如果贸然去问,他们一定会担心。直到父亲实在挺不住,住进了医院,我才知道父亲得了鼻咽癌,已经转移到肺部了……

    在父亲的病床前,母亲对我说:“我和你爸决定了,你爸由我来照顾,你的任务就是在你爸住院期间照顾好你哥的一切!”

    高考结束了,我的分数达到了重本线,老师说我可以报考南京大学,我很开心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兴,而是急切地问我哥哥的分数。当得知哥哥的分数只够上二本时,母亲叹了口气说:“你不能上重本,只能上二本。”父亲也神色凝重地接着说:“而且你必须和你哥哥报考同一所大学!”

    “为什么啊!为什么每次都是哥哥,我也是你们的儿子啊!”我气愤地跑了出去。

    我来到了池塘边,呆呆地站在那里,想了好久。“如果我不读二本,哥哥就没人照顾,读不了书怎么办?再说我去读二本还可以拿奖学金,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更何况,父亲还生着病,我怎么好意思发脾气呢,真是不孝!”

    我又匆匆地跑了回去,说:“爸,妈,我听从你们的决定,去上二本,不过爸你也要答应我好好治疗!”之后,我又特意去嘱咐知情的老师和同学,请他们不要把我的分数告诉哥哥。

    填报志愿前,我拿着一本“志愿填报指南”,在南京大学那一页看了好久,也幻想了好久,不舍得翻过。

    “小杰,你想啥呢?”哥哥扶着门走了过来。

    “哥,你先别动,我来扶你,不然摔倒又该受伤了。”我匆匆翻过了南京大学那一页。

    “哥,我发现这几所学校咱俩可以报考,咱们来研究研究吧。”

    填报志愿那天,我一个人来到了学校,在我和哥哥的志愿表上填报了同一所离家较近的二本学校。

    日出日落,在大学校园里,我每天都扶着哥哥上学放学。我们每天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一起回宿舍,一起欢笑。每到周末放假我都会出去找兼职:推销、家教、服务员……我都做过。我知道这个家需要我的支撑。

    又是一年盛夏光景,我们一家人在荷塘边聊着家常,看着那一朵朵盛开的荷花,我开心地笑了。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不仅暗示了当时的季节是________,还烘托了“我”当时________的心情,并且暗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

    2.面对“志愿填报指南”中南京大学那一页,“我”先前“不舍得翻过”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匆匆翻过”的原因又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母的哪些决定能够证明“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总觉得欠“我”和哥哥太多,愧对“我们”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推断,答出合理的三点即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着力表现的是“默默扶持”,还有人提倡“悄悄提醒”“无声地爱”。你认为这种付出关爱而不愿让受助者察觉到的方式可贵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阅读(五)

    一、[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密密的针脚

    赵宜辅

    ①母亲愈发衰老了,习惯在脑后随意绾一个髻,花白的头发已失去了原先的光泽,干枯发黄。这些年地里家务的劳累,使母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走路时腰老伸不直,稍微负重,就疼得站不起来,可即便是这样,母亲还坚持种了一亩地的棉花。她说:女儿家的棉被该换新了。

    ②我给母亲去过电话,说市场上的羽绒被轻盈美观又不失暖和,不愿意母亲再劳累。母亲坚持说棉被才更暖和贴心。

    ③十年前,母亲也是这般,选了绒长一点的棉花请人加工成棉絮,买来崭新的被里、被面,她要为心爱的女儿缝制嫁妆。

    ④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来,洒下一片暖。那时母亲尚且年轻,眼神好,眯着眼穿针引线,在右手中指戴上顶针后就开始缝纫了。母亲动作娴熟,不时地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加点润滑,遇上厚的地方,针穿不过去,就把针尾在顶针上顶,母亲神情很专注,似乎在刺一幅精美的苏绣。我知道,她是在把那份浓浓的爱一针一线缝在这棉被上。

    ⑤母亲做这些的时候,我除了默默看,什么也帮不上。索性将脸贴在棉被上,闻着棉花散出的那种淡淡的清香,还有残留着的阳光的味道,有一种暖意在心底蔓延开来。

    ⑥转眼间春去秋来,这期间烦琐的育苗、除草、打药直至棉花收获,不敢想象母亲是如何在地里劳作的。仿佛看见那些寒露沾衣的清晨,我那单薄的母亲围着自家做的蛇皮袋穿行在高出她许多的棉花垄里拾捡棉花,而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她的衣衫;
    仿佛看见母亲在堂屋里剥棉花,黑乎乎皴裂的指头掏开一朵朵的洁白。而做着这些,支撑她的只是那份心心念念的牵挂。

    ⑦待到缝制好了四床厚实的崭新棉被,母亲便要亲自给我送来。因为晕车,只好坐三轮车一路颠簸来到小城。我接过棉被的那刻,鼻子发酸,泪水忍不住就落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光滑的被面,抚摸着密密麻麻的针脚。这针脚里有我熟悉的气息,属于母亲的气息。

    ⑧抬眼望见母亲,她正开心地笑着,眼角的皱褶堆积得更深了,这笑,是那般慈爱,是那般暖心暖肺。

    ⑨母亲一边说我是傻丫头,一边替我擦拭泪水。她的手指关节粗大,粗糙得像干枯的树皮,动作却很轻柔,生怕弄疼我似的。我把头埋进母亲的胸前,母亲用双臂抱着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旧时光里,开心了、委屈了也是这般依恋母亲的。而不管岁月的脚步走过多远,我知道,母亲永远是给我温暖的那个人,无论我飞多高,母亲的牵挂始终在。

    ⑩有时候,大爱就是无言的,一如这密密的针脚。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7年第1期,有改动)

    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⑤段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赏析语言。(6分)

    (1)她的手指关节粗大,粗糙得像干枯的树皮。(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动作娴熟,不时地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加点润滑,遇上厚的地方,针穿不过去,就把针尾在顶针上顶,母亲神情很专注,似乎在刺一幅精美的苏绣。(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来,洒下一片暖。(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选文的主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以“密密的针脚”为题有何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弄堂里的春光

    陈丹燕

    ①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会觉得很遗憾。下午,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邻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往的车子,这就是上海的弄堂了。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弄堂里。

    ②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在小得让人难以置信的店面里,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寄信用的邮票,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以跑出来买。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这在弄堂里,人们是见怪不怪的。小店店主,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算得上阅人多矣。

    ③走进上海人的弄堂,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人人体面背后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进商店、饭店、酒吧、公园,个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④平静舒缓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飘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褥统统拿出来晒着;
    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如果你仔细地看,就能认出来这是今年流行的式样。头发如瀑的美女,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正在后门的水斗上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堂口,乒乓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胶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伪劣鞋子的奸商。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发生的事情。

    ⑤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被上海人重视以及喜爱着。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19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弄堂,那种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的生活就出现了。

    ⑥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栋、一排排地造了800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里的生活。

    ⑦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再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在全上海的9000多处弄堂,洋溢着较为相同的气息。

    ⑧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黄豆,背阴的北面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上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油纸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的宝石花。就是在最动乱的年代,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的老人,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激进,也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⑨去过上海的弄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懂更多的东西。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

    (选自《文摘报》2017年4月29日,有改动)

    1.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3分)

    本文的行文思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描写弄堂里“安详实用”的日常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议论描写上海弄堂里的人中规中矩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弄堂里的春光”的?你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写“买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和“头发如瀑的美女”穿着的“缩了水的旧毛衣”这两个细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的画线句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弄堂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2分)

    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再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在全上海的9000多处弄堂,洋溢着较为相同的气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对上海弄堂的什么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阅读(六)

    一、[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爱浓浓柿子香

    李忠元

    晚秋时分,我回到家乡看望年老的父母,正赶上柿子成熟。母亲知道我爱吃柿子,见我风尘仆仆地归来,就挎上小筐,到园里摘柿子。

    园子不大,但柿子树却种了六棵,在整个园子里很显眼。

    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我伸出手摘下一个,草草地擦了擦,送入口中,甜甜的,很是爽口。望着母亲摘柿子的身影,我受到极大的触动,顷刻就将自己记忆的闸门打开,悠悠童年里的一切鲜活情境都展现在了眼前。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物质相对匮乏,苹果、鸭梨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果还很少见,称得上水果的东西,恐怕只有园子里的柿子了。

    那时的陕西老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菜园,园子里有茄子、辣椒、黄瓜等,但最显眼的还是柿子。家里的柿子树不算高,长势好的也就两人高,六棵树站成一排,好像一堵墙,成为小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着时间的变迁,柿子吸收阳光雨露、日月精华,便慢慢地到了成熟期。刚到成熟期的柿子虽然也可以吃,但还没有熟透,有些涩口,口感相对有些逊色。如果心不急,可以等上一段时日,等柿子周身熟透,就到了吃柿子的大好时节。熟好的柿子口感面而甜,有点起沙,适合生吃。

    童年时期那有限的一点柿子却是赖以成长的好东西,如今想来,它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记得母亲曾用一只筐装柿子,挂于高高的房梁之上,清香四溢,充满了诱惑。但我们只有眼馋的份,却够不着,这只筐子高高在上,只有父母能够掌控。母亲的用意非常明确,她教我们五个孩子查数,谁查得好,查得多,谁就能得到奖励,奖品当然就是一枚好吃的柿子了。

    她教我们读书认字,用她那本四角号码字典,教我们字的读音和笔画。为了吃柿子,我们哥几个努力学习,争取最先吃到装在筐子里的柿子。就在这样的激励下,我们在未入学时就学着查数、认字,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报纸了。

    柿子是我童年时期最为喜欢的果品。它营养丰富,含有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
    它甜腻可口,摆在面前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冬季吃冻柿,那更是别有一番味道的。母亲还将柿子制成柿饼、柿干、柿汁蜜、柿脯等,偶尔也加工成糕点和风味小吃。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样翻新,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相比之下,邻居家的孩子就没有我们幸运。但是,父母很好心,总是拿出自家院子里产的果蔬接济大家,像我一般大的孩子,也都吃过我家的柿子,这曾让我一度引以为豪!

    而今,立于自家的园中,望着母亲采摘柿子忙碌的背影,翻起童年的记忆,历历在目,每每回忆起来,还是觉得童年的一切是那么温馨难忘。

    我感恩母亲,是她让我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给我很多关爱,在我步入中年了还能让我一饱口福,圆我柿子的未了情缘,丰满充实我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3日,有改动)

    1.文章以“母爱浓浓柿子香”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报纸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样翻新,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作者说,童年时期的柿子“如今想来,它是那么的弥足珍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记叙的顺序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全文,简析最后一段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 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下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
    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2015年9期,有删改)

    1. 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________的特点。(2分)

    2. 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散文阅读(一)

    一、

    1.①母亲做好早饭,等待“我”和妹妹吃饭;
    ②母亲在家门口迎着风雪等候迟归的“我”;
    ③年迈的母亲张望、等待春节回家的“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本题时,先要通读全文,然后带着问题,回到文中,确定答题区间。如第⑥段,由“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喊:‘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谁也不愿意回屋”可概括出:母亲做好早饭,等待“我”和妹妹吃饭;
    由第⑦段中“当我背着书包又冷又饿走回家时,看见母亲像一座白色的雕像立在门口”可概括出:母亲在家门口迎着风雪等候迟归的“我”;
    由第⑨至⑩段“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着、等待着”可概括出:年迈的母亲张望、等待春节回家的“我”。

    2.(1)“胡作非为”本是贬义词,放在此处却生动地写出“我”和妹妹的淘气,以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嬉戏的快乐;
    同时表现出母亲的温柔及对“我”和妹妹的宠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胡作非为”本指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结合具体语境,这里显然是贬词褒用。此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妹妹的淘气,以及在雪地里玩闹的情景;
    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温柔及对“我们”的宠爱。

    (2)表现了“我”的内疚和自责,以及对母亲的爱心存感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情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带着问题回到文中,联系前文母亲让“我”穿厚衣服“我”不听,以致下雪后母亲担心“我”的相关情景,可以体会到这句话既包含了“我”对当时不听母亲叮嘱,以致让母亲在风雪中苦苦等待而病倒的内疚和自责,也有今日对母亲的爱的感激。

    3.示例一:我认为第⑪段不可或缺。理由:这一段交代了母亲得风湿病的原因,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丰富了母亲的形象,为下文进一步抒情作铺垫。

    示例二:我认为第⑪段纯属多余。理由:第⑪段主要表现母亲的勤劳,与全文表现母爱的主旨关系不大,且“雪”贯穿全文,第⑩段最后一句写雪,而第⑫段紧承“雪”来写,表达更加顺畅。

    [解析] 本题考查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内容上,分析本段交代了什么,对表现母亲的形象有何作用,以及本段内容与文章主题的关系。结构上,本段不但呼应了上文“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作铺垫。如果认为本段多余,只要言之有理也行。

    4.①“雪”代表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象征着故乡,象征着纯洁;
    ②“雪”代表了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和惦念;
    ③“雪”也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把握。解答本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主旨,联系文章内容来分析“雪”的含义。如由“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得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可分析出“雪是纯洁的母爱”这一含义。

    二、

    1.母亲多年种豆子,豆子是她的劳动成果,她用瓷罐子装豆子带进城,用豆子和豆豆沟通;
    母亲在农村牵挂孙子豆豆,到城里照顾他,耗尽心力。母亲一直在豆豆和豆子们的家之间往返奔波。

    2.(1)“挺有意思”是指豆豆初识辨物,对什么都很好奇,猜豆游戏对他来说很有趣;
    “挺没有意思”是对母亲而言,豆子对她来说太寻常,但她以陪孙子玩为乐。

    (2)“核爆”在这里是指母亲的瓷罐子重重落地摔碎,在大家的心里造成极大的震撼。

    3.以“瓷罐子”暗示母亲,写瓷罐子不能闲着,表现了母亲勤劳,闲不住;
    写瓷罐子单薄、易碎,表现了母亲的身体在劳作中易疲惫,母亲的心得不到理解,易受伤害。交代这两件事是为后文写母亲疲惫、受伤作铺垫,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文章主题。

    4.理解:“母亲易碎”是指母亲一心为儿女操劳,身体逐渐疲惫,生命逐渐衰老;
    同时,如果儿女不懂得尊重母亲的生活喜好,或不能理解母亲的想法,那么母亲的心就容易受到伤害。看法:生活中,母亲总是竭尽全力地为儿女操劳、付出,不求回报,作为儿女,就应多理解、体谅母亲,至少不要伤害母亲的心。

    散文阅读(二)

    一、

    1.山间绿意盎然的春景图;
    凯凯在溪水中拨弄花瓣的画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写与虚写的分辨能力。首先应对文章实写的景物进行定位、感知,然后用准确的词语进行归纳概括。本文实写的画面一个是大自然的画面,一个是人在自然中的画面。

    2.“清瘦”这里用来形容去年秋天的山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山萧瑟的景象,从而反衬出春天山上的丰盛之美。“退潮”这里指芦花凋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白色的芦花凋谢衬托春天满山的绿色,突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清瘦”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退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上下文理解修辞在这里所起到的表达效果即可。

    3.是指应该到大自然当中去,去感受美丽的山山水水,感受春天的美好风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首先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通过联系上下文把握句子里比喻词的深层含义。“另一所学校”在文中指的是大自然。

    4.①通过小女孩凯凯对春的反应和大自然景物的照应来衬托出春的美好;
    ②通过小女孩的话引出作者融入春的观点;
    ③小女孩的纯朴快乐就像春一样美好;
    ④小女孩的年纪正处在人生中的春天;
    ⑤小女孩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春天的回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散文中意象的作用。小女孩凯凯是美丽春景的一个组成部分,她是灵动的形象,凸显了春的美丽。另外,小女孩还让“我”想起了那个多年前的自己,引起对童年亲近自然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5.表达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出下文,为文末的抒情作好铺垫。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疑问句的作用。一连串的疑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带着问题往下探究。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对失去的融入自然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二、

    1.开篇点题;
    一句话单独成段,强调突出“我”对香菜开花的惊奇;
    引出下文对香菜开花的描写;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对于句段作用的解读,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此段属于独句段,内容上,旨在突出“我”见到“香菜开花”的“惊奇”之情;
    结构上,入笔即点题,引出了下文对香菜由来的描写,客观上,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1)“兀自”指仍然、还是。写出了农人们对乡野花开的浑然不觉,表现了花在乡野最容易被埋没。

    (2)运用拟人手法,将香菜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菜生长的勃勃生机,表现了香菜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香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是语句赏析题,要从运用的写作手法入手,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其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3.不管从前还是以后,不管有人赏识没人赏识,香菜一直旺盛地生长;
    人亦是如此,不管有没有别人的关注、赏识和栽培,都要以积极向上的姿态,乐观昂扬地生长,让生命按着生命的顺序生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境中句子的理解能力。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或文章主旨来分析。“这么”指的是香菜能“顺应着自然的法则”,“按着生命的顺序生长”,不管“有人赏或无人赏”。这正是香菜的可贵之处,把句中所包含的这个理趣挖掘出来,就是对本句的理解。

    4.示例一:对比。将葱与香菜比较,突出香菜无人欣赏、无人栽培也一样蓬勃生长,赞美了香菜的自强、自爱。

    示例二: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香菜无人赏识也一样蓬勃生长,赞美香菜的自强、自爱。生命也一样,即使无人赏识也要积极向上,乐观成长,活出自己的精彩。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作手法。从构思的角度来看,作者写香菜,赞美它顺应自然,蓬勃生长,其用意在于宣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由物及人,托物言志。从表现香菜的角度来看,除了对香菜进行直接描写外,作者还用葱来对比衬托,很好地突出了香菜的自强、自爱。按照题意要求,结合内容,就其中一种作诠释性分析即可。

    散文阅读(三)

    一、

    1.“篱笆”原意是栅栏,这里是阻碍的意思。“心底的篱笆”是指藏在心里的因错误的想法、观念而产生的恐惧和心理障碍;
    “拔掉心底的篱笆”是指除去错误的想法、观念,树立自信,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文题含义。解读文题含义,应该首先回答文题的表层含义即字面意思,如“篱笆”意思为“栅栏”;
    再解读其比喻义、引申义或象征义。如这里的“篱笆”,结合文本内容,可理解为藏在心里的因错误的想法、观念而产生的恐惧和心理障碍;
    再来理解“拔掉”一词,即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心底的障碍,发现自己的潜能,这样逐步理解即可。

    2.A.体育比赛拿第三 B.数学拿高分(得高分、考高分) C.恐于(担心、害怕)年龄大外语学不成

    [解析] 此题考查情节的梳理。文章一共写了三件事情,其中两件事情是自己如何拔掉自己心底的篱笆,另一件事情是一位过了不惑之年的读者如何拔掉自己心底的篱笆的事情。A、B两处需要填写“我”拔掉心底的篱笆后的结果,C处需要填写过了不惑之年的读者心底的篱笆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按照表格所给示例概括即可。

    3.(1)“常识”原意是普通的知识,大家都知道的知识。这里带有否定(讽刺)的意味,表示对曾经给“我”误导的错误知识的否定(或反感)。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词语,首先要研究词语的特点,再分析表达效果,如本题“常识”的意思是“普通的知识”,在这里却带有讽刺的意味。

    (2)作者用活泼俏皮(幽默诙谐)的语言写出了“我”对重新认识自己后的轻松与欣喜之情,以及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和期待的心理。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要求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句子。记叙文常见的语言风格有精练、含蓄、深刻有哲理性、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幽默风趣、具有讽刺意味等。很明显,“科学表明”并非“科学”,用语幽默诙谐。

    4.这句话的含义是:可能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有时候那曾被我们看成困难的,其实是没被我们发掘出的优点(长处)。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把握。把握句子的含义,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再结合文章主旨来解读。本句的关键词为“篱笆”“花”。“篱笆”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自认为难以克服的困难;
    “花”也为比喻的说法,意为自己的优点或长处。之后结合句子中的“逾越”来解读,“逾越”意为“超过、超越”,在这里意为“发掘、发现”,即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激发自己的潜能,走向成功。

    5.(示例)我心底的篱笆:我听人说女生学不好数理化,一直害怕理科。我的启示:不要轻易听信别人的话,要有自信心。

    [解析] 本题考查谈阅读感悟。只要能够说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困难即可。

    二、

    1.①高兴得手足无措;
    ②试穿衣服时不好意思,装作不在意的话;
    ③满足的笑中泪光闪现;
    ④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
    ⑤喝多了酒。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与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提示第⑥段“幸福”的体验,结合上下文找出能够表现父亲“幸福”的部分,加以总结即可。如,第②段中父亲“高兴得手足无措”“我把买给他的礼物——一件外套拿出来,让他穿上试试。他不好意思起来,装作不在意地说”。第④段中“父亲却满足得‘呵呵’笑起来。我看到他浑浊的眼里有亮亮的东西闪现”“他在外面大着嗓门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第⑥段中“饭桌上,不胜酒力的父亲喝多了”。确定好筛选的信息后,选准关键词再进行概括。

    2.“我”“黯然”,是因为父亲年纪已大,不知还能过几个生日;
    “我”“惭愧”,是因为从前的日子“我”疏忽了父母太多。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题时应从文中找到“黯然”和“惭愧”所在的句子——“心下却黯然,父亲都72岁了,又有几个生日好过”“我笑着可爱的老父亲,心里惭愧”,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问题。

    3.“满村庄溜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狗以人的动作,写出了村庄的人少。“不时吠上一两声”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村庄的安静。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庄只剩下老人的安静和寂寞。(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赏析。解答这种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其次,结合句子的这一特点及内容分析句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如,“溜达”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写狗,显然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拟人修辞的答题模式“把××赋予人的动作(或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结合上文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其实,孩子也没见着几个”,写出了村庄只剩下老人的安静和寂寞。“不时吠上一两声”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写出了村庄的冷清和安静。最后,要精练地整合答案。

    4.对“我”的称赞,对“我”父母的羡慕,对全家团聚的渴望,对自己不能和家人团聚的无限伤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句感悟情感的能力。作答时,先找出该句在第⑬段,结合上下文,了解“她”的处境——“她的两个儿子,一个远去云南,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
    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极少回家”。可见,“你真孝顺啊”是对“我”回家看望父母的称赞;
    而自己渴望与儿子团聚,但很难见到两个儿子,因此“她”对“我”父母身边常有孩子陪伴是羡慕的。“终于”一词写出了“她”心中的无限伤感和无奈。

    5.示例:不好。“父亲的生日”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文章还写了作者在家乡田间的见闻感受,一方面表达了要孝敬老人,关注留守老人;
    另一方面还抒发了对家乡的敬意,呼唤人们不要忘记家乡。若改成“父亲的生日”就表达不出如此丰富的内涵。(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题目要起涵盖全篇的作用,通读选文发现,文章写了为父亲过生日,乡村见闻,与“她”谈话等。因此若用“父亲的生日”为题目,不能全面概括文章内容。文章第⑨段的回忆写出了自己对家乡的留念;
    “我在心里向他们致敬”写出了对家乡的敬意;
    “他根本没想到我能记着他的生日”和与“她”交谈旨在告诉人们,外出的孩子对留守村庄的老人关心少,这一切都融合在“回家”之中,因此题目不能用“父亲的生日”。

    散文阅读(四)

    一、

    1.①吃月饼;
    ②偷月饼;
    ③思念月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主要事件的能力。先明确要求,概括围绕“月饼”写了几件事。文章写“月饼”的段落是④至⑧段,第④段回忆小时候吃月饼,第⑤⑥段回忆三十五年前偷月饼,第⑦⑧段写如今思念月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躺”“望”写出了“我”看见月饼还在的欣喜之情和“我”极想偷吃月饼的心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时可从修辞、用词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画线句中“躺”“深情地望”赋予月饼以人的思想性格,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可根据拟人手法的作用来回答。

    3.文中刻画了一位爱孩子、有教育智慧、无私、宽容的母亲。相关内容:母亲分月饼给孩子,不责怪“我”偷吃月饼;
    自己捡月饼屑子吃,说自己不爱吃沙甜的月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事件与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分析。母亲发现“我”偷吃月饼没有责怪“我”,体现了母亲的无私、宽容、教子有方;
    母亲捡月饼屑子吃,说“我不爱吃沙甜的……”等内容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

    4.相同点: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父母的思念、牵挂和感激之情。不同点:《背影》一文中作者还抒发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要结合两文的主旨回答。回忆所学课文《背影》的内容,文中通过“背影”与“泪水”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文中还表达了自己对当年认为父亲言行守旧,不理解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的自责、愧疚之情。而选文通过对月饼的回忆体现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激之情,文中没有透露出愧疚与自责。

    二、

    1.盛夏(夏季) 平静

    [解析]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荷花开了”点明时间是盛夏。“片片绿叶静静地铺展在池塘里,默默地映衬着盛开的荷花”中“绿叶”“静静地”“默默地”就是“我”当时的生活状态的写照,并且第二段“我平静地坐在池塘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中“平静”一词直接点明了“我”的心情。

    2.“不舍得翻过”是因为“我”对上南京大学充满向往,放弃报考南京大学还是有些不甘心、不情愿。“匆匆翻过”是因为“我”不想让哥哥发现“我”在关注南京大学,进而追问原因,知道真相。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问,结合前文“老师说我可以报考南京大学,我很开心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可以看出“我”很想上南京大学。第二问,从“如果我不读二本,哥哥就没人照顾,读不了书怎么办?再说我去读二本还可以拿奖学金,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更何况,父亲还生着病,我怎么好意思发脾气呢,真是不孝!”看出“我”明白了家里的境况,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为了保护哥哥的自尊心,所以“匆匆翻过”。

    3.为了以后有人照顾哥哥,父母决定再要一个孩子;
    父亲住院期间,母亲让“我”全力照顾哥哥;
    父母让“我”放弃上重本,和哥哥报考同一所二本学校。

    4.忙于生计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我”和哥哥;
    没有给哥哥一个健康的身体,让哥哥生下来就面对很多困难;
    不仅没有给“我”应得的照顾,反而让“我”为哥哥和家庭付出了很多。

    [解析] 结合文章中父母的言行:“爸爸妈妈从小就跟我说过,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哥哥出生没几个月就被查出了是脑瘫,为了给哥哥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外债。父母好像一夜之间就老了”“在父亲的病床前,母亲对我说:‘我和你爸决定了,你爸由我来照顾,你的任务就是在你爸住院期间照顾好你哥的一切!”“当得知哥哥的分数只够上二本时,母亲叹了口气说:‘你不能上重本,只能上二本。’父亲也神色凝重地接着说:‘而且你必须和你哥哥报考同一所大学!’”可以推断出父母觉得愧对“我们”的原因是忙于生计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我”和哥哥;
    没有给哥哥一个健康的身体;
    让“我”为照顾哥哥付出了很多,甚至放弃上重点大学。

    5.示例一:这种方式可贵在不会让受助者因觉得有所亏欠而感到有压力,也有利于保护受助者的自尊心,从而更好地达到帮助的目的。示例二:这种方式可贵在体现了施助者处处为他人着想,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示例三:一方面可贵在这种方式效果好,更易于被受助者接受;
    另一方面可贵在采取这种方式的人精神品质高尚,他们能处处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感悟能力。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结合选文内容谈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中,“我”默默扶持让哥哥顺利地完成学业,并让哥哥生活得快乐,没有心理负担。以及最后一段“又是一年盛夏光景,我们一家人在荷塘边聊着家常,看着那一朵朵盛开的荷花,我开心地笑了”。由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可以看出“默默扶持”让受助者得到帮助的同时,还保护了受助者的尊严,因此更为可贵。

    散文阅读(五)

    一、

    1.内容上,写出了母亲的衰老、病痛和对种棉花的坚持;
    结构上,为下文表现母爱的温暖和伟大作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分析句段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主要看句段写了什么,结构上主要看其在文章行文、主题表达方面有何效果。本文第①段共三句话,第一句从头发的角度写母亲的衰老,第二句写母亲腰疼但还坚持种棉花,第三句用母亲的话交代种棉花的原因。文章的开头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总起、铺垫。

    2.十年前,母亲为女儿缝制出嫁的棉被。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概括内容的方法是:有中心句的找中心句;
    无中心句的先分析各段的内容,然后用“某人做某事”的格式概括主要内容。第③~⑤段叙事的主体是母亲,第③段叙述十年前母亲要为女儿缝制嫁妆,第④段描写缝制的情景,第⑤段写“我”的感受。第③段概括了这三段的主要内容,抓住本段,可提取出内容要素“母亲”“缝棉被”,又因为这几段是插叙,所以把时间词写上。

    3.(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手比作干枯的树皮,写出了常年操劳农活和家务的母亲的手粗糙和变形,表现了母亲为了女儿不辞劳苦,表达了女儿对母亲的疼惜和感激之情,语言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答题格式:修辞手法+描写内容(写作对象特点、人物形象、表达感情)+语言特点。此句的描写对象是“手”,为了突出“手”的特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词是“像”。比喻手法的运用可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母亲的手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常年操劳的结果;
    站在女儿的角度看母亲的手,其感情是感激和心疼的。

    (2)这个句子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缝制棉被动作的娴熟和神情的专注,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描写细致传神,语言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答题格式:描写方法+描写内容(写作对象特点、人物形象、表达感情)+语言特点。从句中的“神情很专注”可以看出运用了神态描写,从“擦”“顶”等动词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要分析动作和神态的特点,抓句中的关键词“娴熟”和“专注”即可。母亲缝制新棉被如此专注和用心是因为对女儿的一腔爱意。

    (3)“倾泻”一词本是指液体从高处倾倒或流泻,用在句中指大片阳光从窗棂投射进屋子。这个词写出了秋日午后阳光的充足和温暖,烘托了“我”出嫁前夕母亲为“我”缝制棉被时“我”内心的喜悦温暖,语言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词语。答题格式为:词义+句义+写出的内容+语言特点。结合上下文可知这句话所写的是晴朗秋日的午后,那时的光线是很暖和的,也是很充足的,就像瀑布从高处的窗口流入屋内;
    而文中的“我”即将做幸福的新娘,心里满是温暖和喜悦,所以这个词不仅写出了光线的充足,还可见“我”心中的喜悦温暖。

    4.勤劳、能干、慈爱。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方法为:①摘录出文中揭示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
    ②分析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语句,提炼出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文中“那份浓浓的爱”“那般慈爱”“大爱就是无言的”等短语直接揭示了母亲的慈爱;
    母亲坚持种棉花的行为可见其勤劳,缝被子时的娴熟可见其能干。

    5.本文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牵挂、浓浓的爱,抒发了女儿对温暖母爱的珍重和感激,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概括。写人记事类散文概括主题的方法为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和含义深刻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暖”“爱”“牵挂”等揭示了主题。

    6.“密密的针脚”是指母亲为“我”缝制的被子上的针线的痕迹很绵密,这个标题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为“我”手工缝制被子时的细致用心和劳苦,用缝制被子这件小事和被子上密密的针脚这个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与品味。分析标题的妙处,要从标题本身的含义、标题表现的内容、标题在文中的作用等方面思考作答。标题中“密密”一词揭示了针脚的特点,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二、

    1.写上海的弄堂很多,描写弄堂概貌 介绍上海弄堂的形成 揭示弄堂生活的特点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思路和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先要在已有内容的提示下找准要填内容的准确起止段落,再概括文段内容。

    2.空间顺序。文中词句:门楣上、里面、毗邻的小阳台、深处人家的玻璃、后门的公共厨房、底楼人家、后门的水斗等。

    [解析] 此题考查写作顺序。写作顺序是文章的层次、内容的条理、作者的思路。常见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从文中多处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可看出。

    3.因为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人人光鲜体面背后的上海生活——弄堂生活,这种生活的特点是真实、安详实用,作者写“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和“缩了水的旧毛衣”这两个细节能为表现和突出弄堂生活的特点服务,使文章更加细腻丰富,有表现力。

    [解析] 此题考查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择要为写作目的服务。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弄堂生活“真实”“安详实用”的特点,这两个细节恰好能体现;
    另外从文末的“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也能看出。

    4.画线句从听觉、嗅觉、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弄堂的生活。这样写的好处是能立体地表现弄堂生活的特点,使描写的弄堂生活的场景和画面活灵活现,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 此题考查描写角度及作用。描写角度是指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散文中常常用到,它能使描写更生动、丰富、逼真。从文中的“音乐”“炖鸡的香气”“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仔细地看”等词可见运用耳朵、鼻子、眼睛等感官进行了观察感受,这样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上海的弄堂,对声、色、味都有了体会。

    5.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弄堂比作血管,写出了上海的弄堂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解析]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赏析。赏析时要写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从文中的比喻词“像”和本体“9000多处弄堂”、喻体“血管”可知,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从“9000多处”“分布在全上海”又可见数量之多、分布之广。

    6.读出了作者对上海弄堂的喜爱,对上海弄堂所代表的那种文化的赞赏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有二:找文中抒情句,直接分析感情;
    如果没有直接抒情句,则分析文章中的记叙、描写句,体味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

    散文阅读(六)

    一、

    1.①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
    ②文题优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③形象地赞颂了浓浓的母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表明文章的主题;
    概括文章的内容;
    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等等。具体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来确定。就本文来看,“母爱浓浓柿子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暗含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的黄澄澄的柿子比作星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柿子的情状,表达了“我”对柿子的喜爱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注意题干对赏析角度的要求。这句话把黄澄澄的柿子比作星辰,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柿子的情状,表达了作者对柿子的喜爱之情。

    3.(1)对报纸上的字,虽然不全认识,但能顺着读下去。

    (2)母亲变着花样做柿子美食,尽最大能力让“我们”吃得饱,吃得好。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要注意结合语境,根据本义推断其比喻义或象征义。(1)句“磕磕绊绊”本指走路不顺畅,这里比喻报纸上的字虽然认不全,读得不流畅,但能顺着读下去。(2)句“健健康康”指母亲做的柿子美食,让“我们”吃得饱、吃得好。

    4.童年时,柿子作为母亲的奖品,激励“我们”读书认字,“我们”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
    柿子营养丰富,甜腻可口,伴随“我”度过了童年那段难忘的岁月。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出表现童年时柿子“弥足珍贵”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5.倒叙。内容上,运用联想的手法,描述童年时“弥足珍贵”的柿子情缘,赞美深沉的母爱,突出文章主题;
    结构上,为下文写感恩母亲作铺垫。

    [解析] 此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由“悠悠童年里的一切鲜活情境都展现在了眼前”可以看出用的是倒叙的记叙顺序,描述了童年时“弥足珍贵”的柿子情缘。运用联想的手法,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叙述自然。

    6.内容上,赞美母爱,升华主旨;
    结构上,照应文题,收束全文。

    [解析] 此题考查文段的作用。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有:结构上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等;
    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升华(深化)主题等。

    二、

    1.刚强坚毅(生命力顽强)

    2.①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
    ②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3.(1)运用拟人,通过“努力”“力量”“手脚”等人格化的词语,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地表现出来。

    (2)运用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种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亲的白发,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

    4.①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
    ②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
    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第5篇: 浙江散文

    夜晚

    韩少功

    ①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
    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的还是初一十五之类,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30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透过树荫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
    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逼近。我是躺在一个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漂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⑥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选自《散文》,略有改动)

    16.阅读全文之后,你感悟到作者笔下的夜晚有着怎样的意境?(3分)

    17.文章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烙下”一词,能不能用“印下、留下、刻下”等词来代替?请你说说理由。(3分)

    18.第③、④自然段中,作者对月光作了精彩的描写,请你摘录出其中的一处,并说说其写法上的妙处。(5分)

    摘录:

    写法妙处:

    19.请从“星星、太阳、云彩”中选择一个词语为对象,仿照文章第一句“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写一个句子。(3分)

    20.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3分)

    21.文章第⑤自然段中写道:“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5分)

    【参考答案】

    16.静谧、安宁

    17.不能。“烙下”比喻月光给人深刻地留下印象,程度比“印下、留下、刻下”等来得深,且形象生动。

    18.示例①:摘录: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且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写法妙处:在这句话中,作者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出月光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们在溪流上跳动,在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同步轻移。

    示例②:看月亮透过树荫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
    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写法妙处:在这句话中,作者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出月光是有声音的,它们时而丁丁当当,时而哗啦哗啦,带我们进入了一个静谧、安宁的境界。

    19.示例:云彩是飘在蓝天上的一条彩带。

    20.示例: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1.人忙碌着,或沉溺于热闹的场所,常常会变得浮躁,“忘记”自己,缺少自我反省和反思,迷失在喧嚣的城市里。

    评分标准:第16小题3分,意思对即可。

    第17小题3分,大意对即可。若回答“能”,则视回答情况给分。

    第18小题5分。摘录句子完整的给2分,写法妙处给3分。如果只分析其中的一些动词的用法,给2分。

    第19小题3分,句式要相对工整,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0小题3分,能写出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即可。

    第21小题5分。能写出大意,语句通顺即可。

    (2006年浙江丽水考试题)

    第6篇: 浙江散文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真题汇总
    2012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
    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整理为word格式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11. 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12. 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13. 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14.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5.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11. 解析:题目考查了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动作描写,整个“抓药”的细节只用了几个传神的动作就刻画出三个阿姨抓药的娴熟。答案示例: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12. 解析:引发的联想或者是引用等等的用意多从内容、结构和表达上来解答。答案示例: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②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③丰富文章的内容。整理为word格式


    13.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写作意图,多从上下文的联系以及作品的主题来考虑答案。答案示例:①“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②“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③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④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14. 解析:赏析散文的画线句子,多从一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②常见 表达技巧的运用;
    ③句子多重内涵的探讨;
    ④划线句子与上下文的关联。
    答案示例: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15.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主旨、结构上的技巧以及句子的多重内涵。

    答案示例: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寒暑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须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食和照顾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篙。这些也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
    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备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
    农闲时分,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
    整理为word格式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篙草和野生水稻;
    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个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 “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是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着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这时的我们,头扎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地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长剑骑战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野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甚少,干的却是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里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条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条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⑾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11.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用意?(3分) 12. 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1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分) 14.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15. 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整理为word格式




    11.①起强调的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
    ②“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揶揄、幽默的意味。

    12.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交换”)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

    ②通过动作(“赶”“拽住”“抬上”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13.①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戏剧效果。
    ②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

    14.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
    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

    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
    ④ 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15.①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
    ②考生感悟:略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整理为word格式

    推荐访问:浙江 散文 浙江散文 浙江散文 浙江散文投稿邮箱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