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学校文化在劳技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1-07-17 04:01: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反映了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并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在劳技学科教学中,创新性地予以设计和实践,使学校文化元素渗透其中,将更好地展现劳技学科特征,形成学科建设的创新成果,也反向促进学校文化的丰富和提升。
      【关键词】学校文化;劳技教学;渗透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三风一训以及以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传统习惯和制度规范。
      学校文化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的主要平台,是衡量学校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一所学校科学、高效、可持续地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校全体师生有责任和义务落实学校文化建设任务,在包括环境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领域努力实践,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建设创新成果。
      一、实施背景介绍
      1.科研引领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活动
      2009年6月,作为典型的薄弱初中,Z校在科研基础极其落后的情况下,由引进的市级名优教师牵头启动,成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并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环境资源、办学特色等,前瞻性地提出以“桥文化”为主题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经过科学系统地论证,此课题被顺利立项为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
      2.在实践中基本形成了以“桥文化”为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在校名、历史、地域上的优势,通过挖掘“桥文化”的教育寓意,体现“桥”所蕴含的沟通、交流、协作、友谊、优质、跨越、开拓等育人精神,开发形成以“桥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资源和学校文化资源,打造以“桥文化”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品牌。
      二、劳技课程设计与项目实例
      1.在三维目标中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文化是劳技课程设计的需要
      作为构成初级中学课程体系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劳动与技术学科具有特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特征。它强调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进行全面设计的同时,注重学生行为与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校文化倡导一种良好的行为文化,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情感体验。
      2.劳技课程的校本特性便于展现学校文化建设成果
      劳动与技术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统一的一门课程,它的校本特征也是展现学校特色的绝好载体。在劳技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与学校文化建设活动相结合,将更有效地展示学校文化成果,体现本学科课程的校本特色。
      3.项目内容精心选择、科学设计
      在具体的项目内容选择上,初一年级劳技学科工艺制作课程中,选择《纸模桥梁的设计与制作》项目,初二年级木工课程中,选择《木模桥梁设计与制作》。两组项目均安排如下流程:创设情境、展示项目任务—桥梁模型结构分析与承载原理简介—掌握桥梁模型制作基本方法,完成桥模范例的模仿制作—设计方案并进行讨论、分析、评价、优化—按照方案完成模型制作—作品交流展示、评价反思—探究“桥文化”深刻寓意、丰富情感体验。经过以上设计与实施,逐步在劳技学科中形成了独具“桥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收获与成效
      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项目成果
      以桥梁模型制作为任务的项目教学法,体现了劳技教学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性质,其中浓缩了诸多教育要素,形成了系列的技术学习过程。
      理解并掌握桥模的制作流程,学生在巩固与强化操作技能的同时,为工艺制作和木工操作积累了具有相当数量、质量、特色的作品系列。不同学段的每一件作品均体现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展示了能力与技术的提升过程,也实践了在“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课程导向。
      2.仿真情境强化学生的角色体验
      在教学设计和实践环节中,学生完成从“模仿制作”到“自主设计”的转变和跃升,这与桥梁建设施工的现实工程场景相比,具有较高的仿真性。仿制→设计(创造)的转变,其技术层次上的飞跃也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吻合,即由制造业大国转型为未来的创新型大国。
      学生在角色体验上,也完成了“小小工程师”→“小小设计师”的转化。两者的差异与转变,也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工程建设者必备的严谨务实作风和建筑设计师所需的开拓创新精神。
      3.劳动过程丰富了情感体验,增强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
      仿真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产品质量意识、工程责任意识、设计创新能力,而采用的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不仅展现出作为劳技课程学习的方法特征,更进一步实践着学校“桥文化”的核心理念:沟通、交流、合作、创新、开拓……通过具体的分工、合作、探究的过程,让学校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均自然地渗透其中,得以塑造出独特的课程文化。
      4.在学科课程中孕育技术素养、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由于教师在课程设计之初,就有文化因素的导向与意识,故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收集形成了丰富的跨学科知识素材,涵盖有中外桥梁精美图片、古今经典桥梁传说、桥梁工程施工图样、材料结构力学知识等,综合运用了文学、数学、地理、历史、美术、心理、信息、品德等学科知识,又融合了工程、技术、艺术、经济、环境等社会诸多领域的教育视野,实现了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尤其是在对建筑艺术与桥梁美学进行深入欣赏体验之后,学生的技术素养、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均得到初步的养成,而这样的综合素质也将伴随其未来成长,受益终身。
      此外,精心选取的教学素材,也融合了地域文化与校本特色,像学生拍摄的学校周边桥梁照片,体现了桥梁在水网密集区的交通功能,也是地域经济发展的记录载体;收集的邮票、纸币之上的桥梁图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寓意,正是学校文化所倡导的交流、沟通、合作理念。
      四、学科延伸与经验反思
      劳技学科教学与学校“桥文化”成果的整合,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其经验也可为相近学科、课程所借鉴:在劳技学科内部,除模型制作之外,可在篆刻、编织、镂雕等工艺项目中,引入以“桥”为主题的操作内容;在综合实践学科如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中,以及美术设计等兴趣小组活动中,亦可有意识的融入学校文化元素,定能产生新的拓展与成果。
      在学校组织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中,将课程文化的建设经验移植于项目活动设计之中,举办了学校主题文化节:在全校师生积极组织参与征文、诗词、绘画、图片收集、模型制作、课件制作等项目的基础上,评选优秀作品,选拔组织学生参加省、市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探索杯科创大赛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也荣获优秀组织奖,而这一切也源于平时课程文化的熏陶与培育。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检验,将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要素予以精心地选择和加工,渗透于劳技学科的教学过程,将在丰富本学科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劳技课程跨学科、做中学、以项目为载体、开放领域、合作学习等特征,体现出劳技学科对学生终身技术素养养成的贡献。同时,劳技学科教学的提升与发展,展现独具魅力的教学特色,也将塑造优质的学校课程文化,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与层次。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江苏省教育厅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 李臣之.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施致良. 浙江大学出版社
      [4]学校文化. 赵中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校园文化论. 陈宗伟等. 河北教育出版社
      [6]学校文化新论. 俞国良. 湖南教育出版社

    推荐访问:渗透 学校 劳技 文化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