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任重而道远

    时间:2021-07-14 12:05: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szh/jszh201107/jszh20110743-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szh/jszh201107/jszh20110743-2-l.jpg
      品德课程是学校乃至全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作为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品德课程的实施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加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顺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取消了《思想品德》课,设置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全新的课程。由于新的课程在课程形态、特点、实施方式上都有了全新的突破,这种突破对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教学方式的变革,课程资源的利用,课程文化的建设,教师的专业素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新课程推进以来,这样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全新课程的实施状况究竟怎样呢?我们从课堂教学和课程管理等方面,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岳麓区范围内进行了相关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现状调查——从模糊走向清晰
      ⒈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所使用的调查工具为自编的《岳麓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任课教师情况摸底表》、《岳麓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施现状教师调查问卷》、《岳麓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施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2.调查对象与方式
      利用每周二下校的机会随机抽取每年级各两人参与学生问卷,利用全区性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统一发放问卷进行教师调查,均采用不填学校、姓名的方式,以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委托各校教导主任进行学科教师队伍现状调查。
      3.调查时间
      2010年上半年,队伍现状调查和课程实施情况教师问卷调查。2010年下半年,课程实施情况学生问卷调查。2011年上半年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4.调查结果统计
      学科教师队伍现状:
      岳麓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任课教师情况摸底情况统计:
      5.调查结果分析
       (1)师资配备盲目
      调查显示,目前在学校中,专职品德学科教师比例很小,约占总人数的2% ,且这部分人员大多是学校的行政人员,如校长、主任等。其他承担品德课程教学的老师一般来说属于主科教师兼职德育课程,约占总人数的89%,其中语文学科达80%,且这一群体一般又兼班主任工作。经调查,品德课程任教老师的面非常广,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等所有学科教师几乎都有,品德课程已然成为所有老师都可以任教的“百搭课程”。兼课的主要事实导致了品德课程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也导致了区一级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很受制约,连时间上的安排都成问题,因为很难找到老师们的“空挡”。
       (2)课程计划执行不力
      虽然所有的学校都按规定每周两节开设了品德课且进了课表,但并未做到“上足”,“挪用”“占用”现象十分普遍。从学生调查问卷中显示,已有61%的课不能做到“专课专用”,在岳麓区四镇的农村学校更是高达97%。
      (3)校本教研空白
      调查显示,学校有品德教研组的仅占27%,开展了一次或以上活动的只有40%,53%的还从未开展过活动。在校本几乎空白的情况下,大部分兼职教师不了解课程标准,不会上品德课,以至教研员下校调研时听到要听品德课老师们就烦,总要想尽办法找托辞予以拒绝。
      (4)课程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调查显示,学生对品德课程、课堂和教材的喜欢率分别高达96%、94%和98%。这说明,新一轮课改在本学科建设的方向上是正确的,至少它已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这几年的推进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孩子们愿意上这门课,觉得好玩有趣,可惜我们的老师总是无情的占用,剥夺了他们原本欢乐的课堂时光。
       (5)老师强烈呼吁教学辅助资料
      因为兼课的事实,导致老师无法潜心研究本学科教学,所以,调查显示,他们认为想要切实落实本学科课程计划,特别需要的是提供与教材相匹配的备课资料和好的课例,达到了75%这样的高比例。这样“拿来就可用”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他们的工作负荷,也能让本课程更真实的得到落实。
       二、原因分析——从直觉走向思考
      1.考试文化影响课程教学
       “考什么教什么”的“考试文化”在我国根深蒂固。人们习惯通过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在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品德课程很难进入到影响人生存状态的考评体系,对学校来说,课程实施的好坏既不影响学校的生存也不影响学校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教好教坏一个样,不能拿这门课程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学校也不会关注你做得好还是坏;对家长而言,品德的高低不影响孩子升学和工作。于是,课程实施的质量就可有可无,自然也就无人重视了。因而,品德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就成为了一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门面课程、尴尬课程。
      2.对课程价值本身的认识存在误区
      如果让学校排序,恐怕较为达成共识的是语数英为第一平台课程,音体美为第二平台课程,科学、品德、综合实践等为第三平台课程。很多学校说起来重视德育的重要指标便是德育活动如何轰轰烈烈,而对承载学生品德教育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本身的价值认识却不足,认为“我们天天无时无刻不在教学生品德还要专门的品德课干什么罗”,对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够重视。殊不知,如果德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系统化,品德课程的教学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在区级教研课试教时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位教师上《国旗国旗真美丽》,其中一个环节是“国旗知识知多少”,老师惊讶的发现,学校刚搞的“建队日之队的知识专题讲座”,怎么学生连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都不知道呢?可见,我们总是用所谓的大规模的德育活动来搞德育的思路很值得好好反思了,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何时置德育课程于德育主阵地,则何时方能真正实现德育的实效。另外,就算从应试的角度来说,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历史、地理类知识的教学也与中学的文综学科的学习关系紧密,如果小学不能让学生有一定的基础,那么学生升入初中是会不太适应甚至产生断层感的。
       三、寻求策略——从认识走向问题解决
       1.在研究中求变,探索品德课程的常态研究机制
      直面学科教师队伍和学科教研现状,大力推进以区域内就近的几所学校组成“片”级教研组织,吸引志同道合者开展学科主题研讨,以弥补区级教研活动的不便以及校本教研的空白,力争“荡漾开去”,形成学科教研的常态机制。
       2.在积累中丰富,建立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使用的有效机制
      建设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系统,有效解决兼职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建设从教材出发,与课标对应的学生主题实践活动案例库,有效实现认知与践行的对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强化与各学科之间(主要是与信息技术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建设史地类知识板块的主题教学活动资源包,提高课程教学效益,有效实现与中学的对接。
      3.在合理中建构,完善品德课程的学业评价机制
      从内容看,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关注儿童的综合生活和自身的方方面面;从时空看,从关注考试到关注课堂再到关注课内外;从时效看,从即时评价到延时评价,从一节课的评价到一学期的评价;从结果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数、等第、评语相结合。用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引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教师进修学校)
      附:调查原始数据统计情况一览表

    推荐访问:任重而道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