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论毛泽东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的经济原因

    时间:2021-07-11 20:00: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新中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个历史过程。毛泽东认为通过农业合作化,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粮食产量,解决粮食紧缺问题;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农产品、资金和市场的需要;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正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促使毛泽东不断加快农业合作化的进程。
      关键词: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经济原因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9)05—0110—06
      收稿日期:2009-04-10
      作者简介:刘德萍(1964——),女,河南信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从1953年到1956年进行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几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毛泽东作为这场伟大变革的主要领导人,在农业合作化的初期,他提出要“有计划地、稳步地、积极地、自愿地搞互助合作”。其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农业合作化在初期得到了稳步健康的发展。但是,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毛泽东明显地表现出了加速农业合作化运动进程和急于求成的思想,使原计划用相当长的时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仅用了不到四年就完成了。学术界对于毛泽东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原因,研究者们从政治、社会、历史、心理学等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分析,笔者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的角度作一分析,认为经济因素是毛泽东不断推动加快农业合作化这一历史进程的主要原因。
      
      一、解决粮食危机是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的直接经济原因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产量不能满足城市人口增加的需要,导致粮食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严峻问题。党和政府一方面巩固老区土地改革成果,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新区土地改革的完成;另一方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国家每年投入很大一笔钱用在泄洪排涝、蓄水防旱方面,兴修水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加快恢复和发展。从1949年到195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上升,农业总产值三年增长48.47%,每年平均增长率达16.16%;主要农产品中,粮食增长44.8%,棉花增长193%,油料增长64%。到1952年底,在短短的三年时间中,除油料作物外,主要农产品产量大部分都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尽管如此,但是当时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很低,使用着传统的手工工具,靠人畜耕种,农业收成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加上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因此劳动生产率极低。
      1953年开始,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工业建设发展迅速,带动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增加很快。1953年城市人口达到7826万,比1952年增加663万人,增长9.3%。非农业人口消费品中需求最大的是粮食,这带来一个突出问题即粮食销量增加,全国粮食供应严重紧缺。1953年,粮食产量3337亿斤,比1952年仅增长了1.8%,只完成了原计划的95%。在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里,国家共收入粮食547亿斤,支出587亿斤,收支相抵,赤字40亿斤。1953年小麦受灾减产,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粮价看涨农民出现惜售心理,国家无法按合理价格大量收购到粮食;另一方面,由于市价高出国家定的牌价很多,私商有利可图,从事抢购、囤积,部分城市居民也参与抢购储存。因此,]953年夏收后国营公司的粮食销售量远远高于收购量,尽管国家动用了大量的库存,仍然供不应求。1953年7月至9月,各地出现粮食危机,这三个月共收进粮食98亿斤,超过原计划7亿斤;销售124亿斤,超过19亿斤。供求关系日益紧张,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混乱。粮食紧张的原因是粮食生产的增长和收购的增长赶不上粮食销售量增长的速度,而粮食销量的增加,主要是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展开和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结果。
      
      (二)把农业合作化作为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粮食产量,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途径
      粮食市场紧张的状况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为了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供应,稳定市场粮食价格,中央政治局会议于1953年10月16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在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即在农村中采取征购粮食的办法,让农民将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除了自己食用以外,全部上交给国家收购,并取缔粮、棉、油等农产品的自由市场;在城镇中采取配售粮食的办法。《决议》强调:“实行上述政策,不但在现在的条件下可以妥善地解决粮食供求的矛盾,更加切实地稳定物价,和有利于粮食的节约;而且是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纳入国家计划建设的轨道之内,引导农民走向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必须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这表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不单是一个解决经济问题的措施,而且是促进农业合作化的重要步骤。毛泽东也在会议的总结中指出:“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由互助合作到大合作社……我国经济的主体是国营经济,他有两个翅膀即两翼,一翼是国家资本主义(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一翼是互助合作、粮食征购(对农民的改造)。”毛泽东把互助合作与粮食征购放在一起,并称为改造个体农民的一翼,目的是通过粮食征购,来解决粮食日益增长的需要与粮食来源不足的矛盾,以此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个体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紧接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之后,1953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负责人,进行了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重要谈话。毛泽东在谈话中说:“个体农民,增产有限,必须发展互助合作。”并强调发展合作社,“最后的结果是要多产粮食、棉花、甘蔗、蔬菜等等。不能多打粮食,是没有出路的,于国于民都不利”。在这之后毛泽东多次提出依靠农业合作化解决粮食问题的思想,并主张把粮食是否增产作为合作社办得好坏的标准。在1955年《关于农业生产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上,必须比较单干户和互助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决不能老是等于单干户或互助组的产量,如果这样就失败了,何必要合作社呢?更不能减低产量。”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书的按语中毛泽东认为:“一切合作社,都要以是否增产和增产的程度,作为检验自己是否健全的主要的标准。”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了毛泽东是把农业合作化作为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粮食产量,以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途径的。
      
      (三)在粮食紧缺的压力下,毛泽东不断地加快农业合作化的进程

    推荐访问:进程 加快 原因 经济 农业合作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