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中华服饰文化发展及中西服饰审美的差异性

    时间:2021-07-06 08:02: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在衣着方面素有“衣冠王国”之美称。值此弘扬中华文化之际,对于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加以回顾,从中略窥中西审美的差异性,对于发展今日的服装事业,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一、原始社会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衣服的起源在于护体,其他观念是后发展的
      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自有生民以来,就注意穿的问题了。《墨子·辞过》记载:“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注1)这就是说,原始初民,人类尚未开化,生产十分落后,穿的方面,人类只能依靠自然界的动植物,即兽皮和草叶之类,围于腰际,用绳系一下,以御风寒。《礼记·礼运》也有记载:“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物,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注2)这些记载,都证明初民衣食之艰难,为了生存,即茹毛饮血,食肉衣皮,自然谈不上文明了。但护体用的一块遮羞布,却成为文明社会穿衣之滥觞。《易纬·乾凿度注》曰:“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这块蔽前的兽皮,尽管简陋,有人却认为它是衣服起源于羞耻感的最好的例证。舒尔兹在他的《衣裳哲学》中就下了一个断语:“衣服的起源,除了羞耻感之外,不能找求其他的理由。”(注3)有的学者又根据《圣经》中《创世纪》第三章记载: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以后,眼睛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与中国“衣皮带茭”类似。说明衣服的起源与朦胧的羞耻感有关。中国古人有言:“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注4)可见羞耻感是人类异于禽兽的文明因素之一。《说文解字》曰:“衣,依也。”即人类依靠穿衣护体,似乎遮羞的因素也寓乎其中。故“从事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对人类的服装进行过多方面研究和分析。他们认为,服装有两个最明显而又最基本的作用:蔽体遮羞和护身御寒。”(注5)至于那种认为衣服的起源主要是为了爱美说或其他(注6),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论,犹如“嫉妒”一样,“是一种较后发展起来的感情”(注7)。墨子说得好:“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注8)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所谓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中国约在公元前四、五万年旧石器晚期之际,古猿人进化为“新人”,人类就有衣可穿了。在周口店猿人的山顶洞穴里(“山顶洞人”)发现了石器、骨器和装饰品等物。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骨器中发现有枚兽骨磨成的骨针,似可作为简陋缝纫工具的佐证。这枚小小的骨针,是人类智慧的物质化。由于它的问世,就可以把从自然界获得的兽皮,经过加工,缝制成衣。从中可以看出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注9),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看作是自己的本质。此外,在洞穴里还发现有钻孔的小石珠、贝壳、犬齿等一类的装饰物,串将起来戴在脖子上,即是今天文明时代项链的雏型。这串项链,一方面固然表现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和胜利的标志,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原始人对美的追求之象征。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原始人的审美活动,在造型、色彩、质地的感觉诸方面都是惊人的。他们已知道将同一类型的东西,贯串起来,将单一的东西复杂化,显示出类型化的美,充分反映了原始人民的审美意识,证明在服饰美方面的追求已经开始。人类从此不仅猎取动物的兽皮为衣,而且还制造出各种具有装饰性的服饰;不仅满足自己有机体的实用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自己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尽管有些饰物有人认为与巫术有联系,但我国美学界还是公认这串项链是中华原始人类服饰审美观念的萌芽。这是意识形态的范畴,说明人体的结构已经发展到了现代人的阶段,(注10)大脑具有了审美的物质功能,才有服饰美的追求。所以,衣服的起源并非是唯美论。
      社会发展到了公元前约四、五千年属于仰韶文化的时期,在西安半坡村与陕县庙底沟发现出土的文物中有石轮,似可用来纺线;三门峡庙底沟和华县泉护村发现有布痕,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十根,说明已有布帛。根据这些资料,足以证明人类已进步到以布为衣的时代。当时的所谓衣服,难以看到实物。不过,我们从当时彩陶的纹样上可以得到证明: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口沿一圈画着三组舞人,每组五个,头侧各有辫发,下腹体侧,又有饰物,可能是装着兽尾的化装跳舞,形象地反映了原始舞乐的情景。身体部分,有人认为是“露体的”,但多数认为并非裸体,而是有服装的。不过是用极简朴而抽象的手法表现出紧裹着舞蹈者身躯。由此可以看到原始社会里人类服饰文化的进步是惊人的。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陶器的使用作为其中的一个分界标志。”(注11)即可以证明原始人逐步地摆脱了狩猎经济游牧式的生活而进入了畜牧业及原始的农业经济定居式的社会。这时,男耕女织式的生活结构开始形成。中国的纺织品得到了大的发展,人类才正式有了衣裳。征之文献,《礼记·礼运篇》曾说:“后圣有作,然后……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注12)所谓“后圣”,盖是指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三皇,即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周书》云:“神农耕而作陶。”《庄子》曰:“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总之,神农氏是中国农业发明家,解决了原始社会中衣、食的问题。他把中华民族从野蛮社会带到了文明社会的门口。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人类必须先获得文明的一切要素,然后才能进入文明状态。”并说:“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注13)中国的文字,旧传为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中国的第一部通史《史记》就是由黄帝开始的(注14),中国的蚕桑、舟车、宫室、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几乎都创始于黄帝时期,故国人自豪地称为炎、黄子孙,即指他与炎帝(《史记》“索隐”指的是神农氏)。我们仅以服饰而论,相传黄帝的正妃嫘祖,是养蚕治丝方法的创造者,《世本》说:“胡曹作衣,黄帝时人。”还说:“于则作屝履。”所谓“屝履”,即是古代鞋子。《易·系辞下》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乾即指天,未明为玄色(黑色);坤,即指地,地为黄色。故上衣为玄色,下裳为黄色。中国上衣下裳的形制,即是由于对天地的崇拜而产生的服饰之形与色。这里需要引《史记·五帝本纪》中“存亡之难”的《索隐》之《正义》云:“黄帝之前,未有衣裳。”(注15)这种上衣下裳之服制,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把各式衣着都统称之谓衣裳。总之,中国的古代文明,根据记载应自黄帝始,而中华服饰之文明也伴随着而产生。黄帝距今约五千多年,我们毫不夸张地称中华服饰有五千年文明之历史。考之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论证人类文化之发展:“文明阶段就只剩下五千年左右了”是基本相符合的。(注16)
      我们再以服饰之文明征诸文献:“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章施于五色作服。”(《后汉书·舆服下》)《虞书·益稷》篇亦有类似的记载:“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样看来,自黄帝时代起,即开始创制所谓日、月等十二章图案,上以画下以绣的方法施之于统治阶级的冕服之上,极富于象征性,如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其含义之丰富,服饰之华美,考之当时,实罕其匹,故中华不愧为“衣冠王国”。

    推荐访问:服饰 差异性 中华 中西 文化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