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构建融通中外的民族宗教问题话语体系

    时间:2021-06-05 00:02: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近几年来,中国的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和外媒关注的热点话题,直接关涉中国的国家形象,成为中国对外传播中一个亟待突破的难点。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组建了“民族、宗教问题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课题组,旨在形成既体现中国立场、中国利益、中国文化,又与国外受众思维习惯和表述方式相对接,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宗教问题对外话语体系,尝试在国内外政治和社会领域引发建设性的“公共对话”,实现中外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相互对话和沟通,努力在不同话语和立场之间达成调和与协商,为相关部门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对外传播策略建议。
      在讨论中国的民族、宗教问题时,不能脱离纵向的历史语境和横向的全球语境孤立地分析。在民族、宗教问题的对外传播工作中,中国没能表现出与一个强经济实体相匹配的对外传播能力。
      第一,对国际话语权的战略性把握不足。国际话语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争取与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及国家权益相匹配的话语表达的权力。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话语权的角逐已经成为当下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现象。通过比较西方与中国在涉及新疆、西藏话题上使用的不同话语框架,可以看出在民族宗教议题的全球传播中,“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依然占主导地位。
      第二,宗教外交理念与实践缺失。首先,中国没有建立起一个以宗教为核心推动双边国家民众相互交流与理解的机制。其次,宗教议题常常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针对中国人权外交的重要内容,但中国在这一外交领域并没有争得主动权。以西方的视角来看,宗教问题是中国是否变得更为开放、自由的重要标志。以中国自身的视角来看,宗教问题事关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就西方国家而言,宗教问题是诋毁中国国际形象的工具;就中国而言,使西方国家能够客观看待中国的宗教问题,有助于树立中国开放、民主的国际形象。
      民族、宗教问题的对外传播话语剖析
      在民族宗教问题上,我国主流媒体对外话语究竟成效几何?有哪些可取之处和有待提升的地方?课题组以近两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中国日报》的民族宗教报道为例,着重分析我国的西藏议题对外话语与新疆议题对外话语,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为我国在该问题上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和把握提供对策建议。
      我国主流媒体关于西藏议题话语:长期以来,我国媒体对于西藏议题报道以两大主题为主:一是大力宣传西藏经济发展的成就;二是弘扬西藏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地理人文风情。可取之处包括主题多元,淡化政治色彩;以人为本,尊重文化;表达新颖,不落窠臼;形式多样,全媒传播等。不足之处包括消息通讯过多、深度报道偏少;信源引用不均,意见领袖缺失;报道主题停滞,忽视争议议题;政治话语强硬,中间地带缺失等。从体裁上看,多采用消息等简短的信息模式,深度报道类型较少。从报道主角来看,政府官员比例高于专家学者和民族宗教领袖。在引用信源方面,缺少民族宗教领袖、专家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声音。在报道主题方面,没有涉及到我国西藏议题中最具争议的部分,即宗教自由、人权等。
      我国主流媒体关于新疆议题话语:可取之处包括严格规范表达,淡化南北划分;严正申明立场,评论掷地有声;主动设置议题,报道真实新疆等。不足之处包括主题失衡严重,反恐比重过大;政府角色突出,政治色彩浓厚;报道体裁单一,深度调查较少等。虽然近年来暴恐案件多次发生,使得新疆议题与安全与反恐问题紧密联系,但这一主题的报道依然过于密集。以“新疆”作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新华社在2012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共计发布了250篇报道,其中有关“安全与反恐”的有184篇,占所有报道的73.6%。这样的大量报道,使读者不自觉地将新疆与恐怖主义划上了等号。大量地偏向报道暴恐事件,使得新疆其他方面的新闻,尤其是反映民生、文化、经济的报道失去光彩。
      另外,“民族、宗教问题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课题组还对影像中的中国民族、宗教议题进行了研究,课题组从历史与文化的宏观介绍、宗教与民生的中观解读、民众生活的微观纪实三个层面对7部民族、宗教主题纪录片进行了评析。研究发现,国外影像作品往往通过创造身临其境的效果,让观众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自以为客观、实则捏造的“事实”,从多个侧面呈现出不同操作手法的特殊传播效果。
      国内媒体,尤其是中央级媒体的相关纪录片从比较宏观的视角反映了西藏独特的地理特征、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废除农奴制的历史、现代化的社会生活、戍边军旅生活、青藏铁路建设及开通等几大主题,科教作用突出,政治意义明显,央视的科教频道、纪录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等都曾播出过此类题材的相关纪录片,如《天上西藏》(2007)、《布达拉宫》(2011)、《行走西藏》(2012)等。此类纪录片的问题是,忽略了对当代民众宗教信仰的纪实呈现和深入解读,镜头即便涉及藏民们转经、朝圣的身影,也大多是一带而过,没有就其特点、形式、传承、兴盛原因等做出更多解读和说明。
      民族、宗教问题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对外传播存在着复杂、交织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亦步亦趋:被动的议程设置。由于民族、宗教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敏感性议题,政府和媒体不太愿意在这方面主动发声。导致面对此类问题时,西方社会占据了话语的主导地位,我们只能在西方设置的议题下进行被动解释。现在的媒体竞争中,谁能够首先主动发声,就有可能抢占到话语权高地,在传播中占据有利地位。舆论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如果让虚假的声音主导了舆论,后期就很难再把局面扭转过来。
      第二,趋利避害:较少触及争议议题。有时相关部门容易陷入到传统的话语框架之中,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提供的口径缺乏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事件,外媒的关注重点是不同的,应该根据境外舆论关注点有针对性地提供说明、口径或者报道,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国际舆论,解疑释惑,澄清是非。
      第三,流于表面:深度传播内容不足。单个消息由于过于短小,承载的信息量较少,每条消息只能从很小的一个侧面进行描述和探讨。相比于消息,深度报道对事件的解读能力更强,更容易呈现观点以影响受众,因而深度报道对于抢夺国际话语市场上的解释权、议程设置权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提供的口径原则性太强,内外不分,缺乏生动鲜活的材料,整个语言系统也不是国际社会可以接受的,对外宣传的表达方式亟需提高。

    推荐访问:融通 中外 话语 构建 体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