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宗教建设

    时间:2021-06-04 16:04: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和谐宗教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宗教自身的内在诉求。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出发,和谐宗教应该包括宗教教内的和谐、宗教之间的和谐及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和谐宗教建设,先当发扬宗教内在的和谐要素,再求之于科学发展观,从以人为本、矛盾分析、动态平衡等方法论出发,内外兼治,层次推进。
       [关键词] 和谐宗教 科学发展观 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实现必须有赖于处于社会结构中各个子系统内在的和谐及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宗教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和谐宗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宗教建设,必须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出发,从内在构建和外部统合两个方面渐次推进。
       一、从和谐社会到和谐宗教
       要构建和谐宗教,首先必须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出发,了解构建和谐宗教的现实问题,界定和谐宗教观的基本内涵,厘清和谐宗教的主要特征。
       和谐社会的提出,有其现实社会问题的背景。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文明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也带来了诸多社会矛盾,如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差别矛盾,城乡、区域等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及多样化的诉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矛盾,并由此带来了劳资冲突、暴力拆迁、假冒伪劣商品、贪污腐败、集体上访、群体事件、民族冲突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削减了物质文明进步所应带来的幸福感,并可能会摧毁改革开放的成果。[1]针对社会诸多关系的分离及其现实问题,党中央及时地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包含着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四个关系的统一,可以归纳出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是我们提出和谐宗教观的指导理论。
       宗教是社会的一部分,和谐宗教的提出,不仅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宗教的自身诉求。面对当前严酷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的生存压力,许多人感到心力交瘁,他们投身宗教,希望从宗教信仰中解决自身的烦恼困境,为自己带来心灵的宽慰与宁静,从宗教教义中寻求生命价值观和人生智慧,甚至为来世寻求生命解脱之道。但是,宗教教徒中也存在着某些狂热、固执、狭隘和非理性崇拜的现象,不仅影响自身心灵的和谐,而且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少数教徒还曲解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其不能随心所欲进行宗教活动而不断激发并散布对政府的不满情绪,造成广大教徒与社会及政府之间的不和谐。另外,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他们都是打着宗教的幌子,谬讲教义、煽惑群众,进行政治和文化的渗透,争取人心,制造事端,削减我国政府的权威,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和谐宗教观的提出,和谐宗教的建设,有其现实的必然性。结合和谐社会的含义和宗教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对和谐宗教作出如下定义:
       和谐宗教,是指心灵平和至善、为人正义守法、人际之间平等善待、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教内民主有序、宗教与宗教之间及宗教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宗教。和谐宗教的特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内部和谐,主要是指教徒个体、教徒之间、教徒与社会之间、教徒与自然之间四个方面的和谐。二是宗教外部和谐,主要是指不同宗教之间、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4]宗教内部和谐是外部和谐的基础,外部和谐是内部和谐的保障。
       二、和谐宗教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构建
       和谐宗教建设,首先必须从和谐宗教的基本特征出发,发挥宗教自身内在的和谐要素,建立和谐的宗教关系。
       (一)教内以信徒个体为中心的四大和谐
       第一,宗教信徒身心的和谐。宗教理想中如天堂、极乐世界等永恒世界为人们描述了来世的幸福,为信仰者提供了一种精神力量,增强了信仰者应对苦难的承受力和忍耐力,部分地消解了现实带给人们的焦虑情绪。宗教教义中的修行方法虽然最终指向生命终极的解脱,但也不离现实生活中精神的超越和个人智慧的获得。为求得从苦的“业力”中得以“解脱”,佛教有具体的心性修炼和智慧开启的方法;为求从“原罪”中得到“拯救”,基督教有祷告、灵修及唱赞美诗等功课;道教有“坐忘”、“炼丹”等之术,伊斯兰教有“念、礼、斋、课、朝”五项基本实践功课。各宗教的修炼方法有异,修养境界有别,但都不离内在情绪的释放、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超越,不离身心的平和与柔软。
       第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宗教伦理通常表现为神人之间的宗教关系,但也体现一定的世俗道德规范。如著名的摩西十戒中的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佛教五戒中的不偷盗、不邪淫等,都属于世俗道德,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宗教伦理旨趣上,基督教把“爱人如己”规定为最基本的诫命之一,佛教倡导同体大悲、普渡众生的菩萨爱心,伊斯兰教强调“天下穆斯林皆为兄弟”,道教主张“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仙道真行。基于宗教和谐教义的修行,受着宗教场所或修行团体中神圣感的熏陶,信徒之间洋溢着圣洁的温情,对非宗教信徒则会善待以“悲天悯人”的关怀,同一宗教信徒之间及信徒与非信徒之间,可以达成和谐的关系。
       第三,宗教信徒与社会的和谐。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是中国各大宗教的基本社会价值准则,道教有“行真功”“行真行”的行善济世之德,基督教有“作盐作光、荣神益人”的信仰和“服务社会、关怀弱者、博爱天下”的爱心工程,大乘佛教有“慈悲济世、庄严国土”的人间佛教思想,伊斯兰教有“两世并重”“两世吉庆”的入世理念。另外,律法是宗教教义的重要内容,基督教认为其律法是上帝与信徒之间的契约,佛陀临终时提出“以戒为师”,伊斯兰教认为律法源自《古兰经》和圣训,遵守安拉的法度是每个穆斯林表达信仰的重要方式。提倡信徒依律而行,可以培养正义守法的公民素质,促进信徒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第四,宗教信徒与自然的和谐。世界各大宗教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道教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修道者应当崇尚自然无为,与道合一;佛教倡导“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主张通过净化人心来实现人间净土;基督教的“园丁论”“安息论”是其生态伦理的重要内容;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所创造的宇宙万物是井然有序、和谐统一的,每个穆民必须依安拉的意欲而与自然和谐相处,仁爱万物,合理开发自然。各大宗教教义中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态伦理,宗教信徒通过自我修行实践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并影响着社会大众,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宗教之间及宗教与社会的和谐
       在我国,由于“和为贵”“中庸之道”等传统文化思想的长期浸染,人们对于不同信仰常持“和而不同”的态度,不同宗教之间或同一宗教不同教派之间基本上能和谐相处。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控制的放松,国内各宗教团体竞相发展,有些宗教团体由于其强烈的传教热情受制于宗教政策的边界而产生对政府的不满。另外,国外宗教团体不断渗透,由于其原本的政治性而与国内宗教团体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张,宗教问题和由于宗教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和群发事件,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破坏。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问题,由于宗教因素卷入其中,冲突就变得极其复杂与敏感。因此,宗教之间、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对于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指导下 宗教 和谐 建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