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召开纪念首任馆长刘孟伉先生诞辰115周年座谈会

    时间:2021-06-04 16:00: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去年12月18日上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和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纪念刘孟伉先生诞辰115周年座谈会”在省文史研究馆召开。省内诗词、书法界的专家、学者和文史研究馆馆员共聚一堂,隆重纪念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刘孟伉先生诞辰115周年。省老领导李维嘉,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唐建军,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张在德及副馆长任杰、梁清诲、康济民、徐万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书协主席何应辉,省博物院副院长魏学峰以及省委统战部、省级各民主党派代表等6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座谈会由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张在德主持。省文史馆副馆长康济民、省书协主席何应辉、馆员张绍诚、省博物院副院长魏学峰、文史馆调研员李殿元、刘孟伉先生的少子刘一甫等作了发言,从不同的角度深情缅怀刘孟伉先生的人品、胸怀、情操和斗争经历,颂扬了他对中国革命、文史馆事业和祖国传统诗词、书法、篆刻艺术的重要贡献。参事室文史馆党组书记唐建军为会议作了小结。会议在下述几方面形成共识。
      
      一、刘盂伉先生是建立新中国的功臣
      
      刘孟伉先生性情刚直,嫉恶如仇,青年时期就立下了报国救民的雄心壮志。1927年他参加了刘伯承同志领导的“泸顺起义”,并经刘伯承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走上革命的道路。泸顺起义失败后,刘孟伉先生回到家乡,一面教书办学,一面以字画书裱店作为掩护,团结进步人士,联络失散的共产党员,继续传播革命的火种。他曾担任川东游击队七南支队队长,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以无比坚强的毅力、饱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的信念,率领游击队战士转战于七曜山一带,出没于枪林弹雨之中,令敌人闻风丧胆,为下川东地区的解放,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刘孟伉历任万县咨询委员会主任、万县专署建设科科长、中共万县地委统战科科长等职。1950年,刘孟伉调任川东行署副秘书长,此后历任四川省政协第一、第二、第三届常委,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
      
      二、刘孟伉先生是我省文史馆事业的开创
      者,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模范执行者
      
      刘孟伉先生担任省文史馆馆长之初,即以自己长期在地下开展统战工作的经验和人格魅力,严格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认真履行馆长职责,尊重、爱护、理解、关心馆员,与馆员肝胆相照,亲如家人,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为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作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
      刘孟伉是贯彻党的统战政策的楷模。他很注重与馆员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除了组织学术研究外,还积极提倡、开展丰富多彩的其他活动。如每逢节日,他必组织联欢会,与馆员先生们一道吟诗作画,其乐融融。在自然灾害的那几年,刘孟伉尽己所能,想尽千方百计,给馆员以粮食、冬衣等各种生活用品补助。同时,他还非常注意文史馆对生活困难的馆员先生予以补助,甚至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稿费来帮助他们。他还在全国文史馆中率先解决了馆员的公费医疗待遇问题。
      正是因为在刘孟老任文史馆馆长期间,善于理解和贯彻党的统战政策,所以那时的文史馆尽管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但馆员们仍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馆员工作非常兴旺,成绩十分突出。馆员们亲切地将刘孟老比喻为战国时善于纳士的平原君。这是对他尊重。也是对党的统战政策的衷心拥护。
      刘孟伉是学术研究的组织者和实干家。他本人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艺术家、文史专家。他根据社会需要和馆员特长,按自愿原则,先后建立起各业务委组。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支持地开展活动,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刘孟伉安排馆员先后编写了《四川经济建设历史资料》、《四川灾情志》、《四川水文历史资料汇编》等一大批重要书籍。他组织编撰的重要学术著作如《杜甫年谱》和《成都城坊古迹考》,在学术界得到众口一词的赞誉。虽然这两本书的编辑出版已经快要半个世纪了,仍然被当今学者经常引用。
      刘孟伉是“开门办馆”、服务社会的典范。在刘孟伉馆长的领导和组织下,那个时期的文史馆馆员,对外活动很频繁。在省政协、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宗教事务所、佛教协会、基督教协会等省级机构,有文史馆员参与工作;在省政治学校、中医学院、四川医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以及成都市西城区图书馆、南大街图书馆、文化宫、新华书店、青羊官花会、杜甫草堂等教育文化单位,也有馆员在帮助工作。
      刘孟伉馆长在开门办馆、服务社会的活动中,不仅负组织协调的领导责任,而且身体力行,带头服务社会。1964年,已经71岁高龄的他,还前往成都盐道街学校为该校教师开讲座,介绍学习毛泽东《登庐山》和《答友人》诗的心得体会,并传授创作和欣赏古典文学的一些技巧,还指导青年教师学习书法。
      正是在刘孟伉馆长的领导和垂范下,那个时期的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生气勃勃,成绩斐然,成为知名的敬老崇文、引导学术、替社会解疑答难的现代“翰林院”。
      
      三、刘孟伉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学者,爱
      国爱民的诗人和艺术家
      
      刘孟伉先生不仅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领导,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和篆刻家。在文史研究领域,刘孟伉毕生着力最多的是诗论。对中国古代诗词,上自《诗经》、《楚辞》,下迄唐宋时期李白、苏轼、陆游等的作品,刘孟伉都作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于上世纪50年代完成了《杜诗说解》手稿五册。
      刘孟伉不仅在诗论上颇有建树,而且在诗词创作上也是才华横溢。他学贯古今,汲取百家,自铸新词,独写真情。他在革命战争年代以诗抒情,在和平岁月里以诗寄兴;无论是讴歌祖国河山,还是评说历史、反映现实,都技巧娴熟,感情真挚,达到很高境界。刘孟伉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诗词作品。其现存的近六百首,均由他自己编纂抄录,集为《冉溪诗稿》三卷、《冻桐花馆词钞》一卷。这些诗作反映了特定历史时代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具有广阔的社会意义。刘孟伉一生崇仰杜甫,深入学习和研究杜诗,写诗深得杜诗神韵与风骨,处处皆见杜魂。在形式上,刘孟伉师古而不泥古。为使形式服从于自己感情的抒发,他敢于创新,突破前人窠臼,跳出格律的束缚。他认为诗词创作:“出语何必奇,用字何必生?只是眼前境,驱入笔下横。此论要非易,积累如农耕。”刘孟伉善诗词,一生用力最多、寓情最挚的是诗词。他是大手笔,绝句、律诗、古风、慢令等无一不精,而尤擅古风,被著名学者谢无量誉为“独写真情谢浮艳”。
      刘孟伉是20世纪中国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艺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达到高峰。他以碑帖兼取且更为全面深厚的书内修积为基础,以更为主动的创造意识,典型地展现了一个现代新型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阳刚之美和直面人生的勇敢、高尚的人格力量,高扬着激宕、豪放、坦荡的个体生命意识。他的精神生活具新时代的特征,艺术形式、艺术语言颇富个性,表现得热烈、明朗、开放与丰富多彩。
      刘孟伉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来源于他对历代优秀书法遗产广泛而深入的学习借鉴以及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的创造,来源于他在学与创的道路上独立的思想、开放的胸襟、勇敢的探索。置身于20世纪前半期的现代书坛,刘孟伉的意义正在于他为书法在今天的发展提供了若干宝贵的启示。
      其一、博操约守。既不迷信古人,更不盲从时尚。他的艺术道路,是建立在以自己鲜活的个性——自己真实的内在需要为依据去深刻理解并化取传统精华的基础之上的。
      其二、一收一放。刘孟伉“一收一放”的辩证方法,使学与创互相促进,不断深化,而我在其中,新在其中。“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从而写出自己的性情、风格来。
      其三、常而富变。纵观刘孟伉先生遗墨,还有一个超迈时人的亮点,这就是“守常、达变”,在雄健、宏博、清超的个人总体风格之下,因时境不同、书体不同而善具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尤其行草书,更是风情变化,面目多殊。
      其四、空间形式的创造。刘孟伉善于在跌宕、爽朗的字内空间形式的基础上,异常活泼而随机地在全篇中调动与运用虚与实、疏与密、大与小、方与圆、纤与秾等等更为复杂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茂满而烂漫浑成的空间情调,并统摄于畅达、奔突的气势意韵下。
      会议认为,刘孟伉先生以一生奋斗的光荣业绩、崇高的人格形象、刻苦钻研和严谨治学的精神、执著的艺术追求,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这是省文史研究馆的骄傲。刘孟伉的崇高精神和艺术实践是四川人民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今天隆重召开座谈会,就是要纪念刘孟伉先生革命的一生,艺术的一生。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学习他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敢于坚持真理的坚强党性;学习他顾全大局、勇挑重担、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精神;学习他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博学多才的人。
      这次座谈会的四周墙壁,悬挂有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珍藏的刘孟伉先生的多幅遗作。座谈会结束后,与会者怀着崇敬的感情,瞻仰了刘老馆长的诗词、对联和书法作品,纷纷表示要以刘孟伉等老一辈学人为榜样,充分挖掘祖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潜心钻研,多出佳作,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不懈的努力。

    推荐访问:首任 馆长 诞辰 座谈会 文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