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组织嵌入、价值认同与忠诚行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逻辑

    时间:2021-06-01 08:02: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作为嵌入农村社会结构中的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国农村社会积贫积弱、一盘散沙的现状。中国共产党能够将数亿农村人口整合到国家政治体系中,得益于其政党组织系统。将政党宗旨追求和农民利益结合起来,使共产党的价值观得到村民的普遍认可,并形成了凝聚于党组织周围的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必须遵循利益整合——价值认同——忠诚行动的逻辑展开。
       关键词:组织嵌入;价值认同;忠诚行动;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12-0054-03
       格兰诺维特将嵌入性分为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两类。关系性嵌入是指单个行动者的经济行动是嵌入于他与他人互动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之中,结构性嵌入则指许多行动者嵌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1]社会是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网络,政党嵌入到一定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中,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在社会经历了从关系性嵌入到社会性嵌入之后,为政党的生存扩展了更大的空间。“政党通过其组织嵌入和人事嵌入减弱了被嵌入组织的不确定性,在政党组织和被嵌入组织中形成一种信任关系,传递某些有效的信息,也调动了被嵌入组织参与公共事物处理与解决的积极性,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政党自身的价值追求。”[2]在国家、乡绅、小农的社会结构中嵌入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也改变了政党的结构。本文试图以组织嵌入——价值认同——忠诚行动为框架,分析中国共产党嵌入农村社会过程,如何以利益为导向形成政党与村民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政党凝聚组织、凝聚社会的功能,进而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可行路径。
       一、组织嵌入:党组织政治动员的形式
       中国共产党能够将数亿农村人口整合到国家政治体系中,恰恰得力于政党向乡村社会的渗透,是政党而不是其他社会组织成为农村社会整合的主要力量。[3]依赖强大的政党动员力量,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确立了政党的权威,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1.政党组织嵌入与中国革命的成功。传统乡村社会里,社会结构的国家、乡绅、小农三方处于互动均衡稳定状态,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限制了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渗透的力度,国家权力止于县级,在广大的乡村为绅士治理提供了空间。基于资源汲取和社会控制的考虑,晚清及民国时期推行的乡村自治既未实现真正的乡村自治目的,也未实现国家对乡村的有效控制。
      “没有组织的参与就会堕落为群众运动;而缺乏群众参与的组织就堕落为个人宗派。强大的政党要求有高水平的政治制度化和高水平的群众支持。‘动员’和‘组织’,这两个共产党政治行动的孪生口号,精确地指明了增强政党之路。”[4]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真理后,共产党派出了自己的精英在广袤的农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发展农民党员、建立农村支部成为中国共产党向农村社会嵌入的组织形式。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村庄作为动员和组织农民起来争取民主权利的主战场,依靠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系列运动,获得农民的信任与支持,确立了共产党的权威,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2.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全面嵌入。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强化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一方面表现在国家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长期在农村基层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作用的族权、绅士以及学田、庙产;另一方面,则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农会并在村一级农会中发展党员,依靠国家权力的推动,使得共产党的组织在全国农村得到广泛发展。为了配合合作化运动,共产党的组织开始大规模向农村社会延伸。1954年5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关于第二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报告》指出,新区约有相当一部分乡村没有中共党员的支部,这种乡以及党员过少的乡,均应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积极发展党员,建立支部。[5]通过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系列过程,最终建立了“政社合一”、“党政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三级科层社会管理体制。在这一历史变迁中,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始终处于组织领导者的地位。在人民公社体制中,党组织、政府组织、经济组织高度重合,党委书记全面负责并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公社和大队管委会处于虚置状态。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政治化范围中,对党的忠诚是日常行为的评判标准,党的意志全面渗透到乡村社会,中国共产党组织实现了在乡村社会的全面控制,确立了支部书记在村级权力结构中的绝对权威。
       3.农村社会分化与组织再嵌入。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在对村庄资源绝对控制之下的村庄权力基础发生了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严重下降,主导地位丧失,整合社会功能弱化,呈“边缘化”的状态。[6]导致这种村级党组织边缘化的根源首先在于农村经营体制的变化。个体的经营使得村民获得独立的经济资源,而村集体经济组织涣散,村民对村级组织依赖性降低,村级组织对村民的控制力下降;其次是村庄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村民自治制度确认了村民对村庄事务的各项民主权利,村民总是通过村委会行使自治权利,村庄权力两极的一张一弛中冲抵了村党组织的权威;再次是因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农村社会的流动性与开放性,形成了不同村庄精英,农村党组织缺乏将这些精英吸收到党内的有效机制,农村党员队伍的老弱现象难以适应村庄建设的需求而导致党组织权威下降,影响到村党组织功能的发挥。
       为了防止所谓“两委矛盾”的发生,实践中创造出了“两票制”、“公推公选”、“公推直选”、“海选”、“一肩挑”等多种富有乡土气息的中国式基层民主,使村级党组织成员的选拔标准从政治挂帅转向经济能人。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加大了农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覆盖面,加强了农村党组织对村民及“两新组织”的服务功能,村级党组织获得了村民的认可,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权威,也保证了村民自治的实现,完成了村级党组织角色的回归。
       二、价值认同:党组织社会整合的关键
       政党政治理论认为,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表达渠道,一方面,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即政党功能的发挥是沿着利益代表——利益整合——政治社会化——价值认同——组织凝聚的逻辑展开的。
       1.利益因素是价值认同的基础。认同原本是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概念,是指某社会行为体的自我同一性和个性,是一社会行为体区别于其他社会行为体的规定性,或者说是社会行为体之所以为“我”而非“他”的规定性。[7] 涂尔干认为,认同是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的东西,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8]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社会的权威就来自于对农民利益的尊重,使政党的价值观得到村民的认同,构建了村民利益与政党权威之间的良性关系:政党代表村民利益,村民认同政党价值。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政党的核心价值,目的就是实现、维护和发展群众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只有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确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才能够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真正贯彻群众路线。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9]邓小平提出的检验党的方针政策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胡锦涛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不是对共产党的群众利益观的阐述。

    推荐访问:凝聚力 基层党组织 忠诚 嵌入 认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