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开放式小区防卫性景观设计研究

    时间:2021-05-07 00:05: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在城镇化发展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开放式小区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下一个主导方向。传统封闭式小区的安保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开放式小区公共安全的需要,防卫性景观的研究迫在眉睫。纵观世界各国经验通过对国际先进经验的研究,认为住区景观设计在保证小区公共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区景观设计中应考虑防卫性景观的运用。
      关键词:开放式小区;公共安全;防卫性景观
      引言
      改革開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镇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如交通拥堵、公共安全、城市空间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病,2016年2月21日,中央发布文件要求建设开放式小区。新型小区的建设将打破原有封闭式小区的空间形态,小区围墙消失、住区多元化和外来人员流动性增加都给居民的公共安全带来隐患。传统安保措施已不能适应新型小区的公共安全需要,小区防卫性景观的研究和应用日益迫切。
      1防卫性景观研究进展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渐认识到城市环境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在美国和英国产生了城市犯罪空间理论。1969年,美国犯罪学家和行为建筑学家奥斯卡·纽曼(OscarNewman)提出”防卫性景观”理论,该理论认为划分为领域的环境是可防卫空间,按照不同的功能要求划分领域层次,形成空间序列能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对建筑设、城市规划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相关领域的防卫性研究实践。
      防卫性空间理论传入中国后,在城市规划、犯罪学与公共安全领域产生影响,在住区和建筑的防卫性方面有建设性研究,但对住区的研究停留在封闭式小区层面,主张通过设立围墙和门禁,封闭小区达到加强公共安全的目的,不适用于目前提倡的开放式小区。此外,在相关的居住区景观的标注和规范中,也没有关于景观安全性、防卫性的条款。
      2目前开放式小区的公共安全现状
      目前,开放式小区面临诸多安全问题,例如小区围墙消失、住区多元化和外来人员流动性增加等,而传统安保手段存在一定弊端。
      2.1安保问题
      开放式小区取消门禁,使得外来人员可以随意进出,增加了小区发生的犯罪风险。很多开放式小区采用增加安保人员和监控摄像头等手段来维持治安,虽有一定效果,然而存在不足。
      加强门卫和巡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区安保压力,但是一方面门卫只能起到初期的筛选作用,不能做到百分百阻止危险人员的进入,巡逻人员按照固定时间固定线路巡逻,不能做到全天候全方位预防;另一方面安保人员的增加也会提高物业公司的运营成本和管理难度。
      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城市治安环境,检索媒体报道,在完善地铁摄像头系统后,纽约地铁的犯罪率较上年下降了37%。但小区内建筑和绿植等使室外空间构成复杂多变,摄像头监控区域有限,会造成监控死角,同时过多的摄像头也会对小区居民的隐私构成威胁。
      此外,一些位于低层的住户会选择安装防盗窗来保障自身安全,但这种方式既影响小区整体美观,在发生地震、火灾等危及情况时,也会阻碍室内人员逃生。
      2.2人流与车流问题
      传统理论认为,在外人相对不易进入到小区中犯罪率较低,而渗透性较高,更易进入到街道空间则有较高的犯罪率。开放式小区将公共设施和小区绿地对外开放,势必会造成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增加小区安全隐患。部分传统理论也已不适应目前的新型小区,例如之前的理论认为,在小区内设置尽端路可以有效的减少外来人员的流动性,但目前的小区多以高层住宅为主,必须设置围绕建筑的环形消防路,所以在开放式小区中应通过防卫景观来起到对外来人员的控制、监视作用。
      推行开放式小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打开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促进道路微循环。而大量机动车进入小区干道会对居民出行造成安全隐患,在目前不能限制车辆进入的情况下,如何减少车流对小区居民的影响,降低车辆对行人的威胁,成为景观设计者应考虑的问题。
      3开放式小区中的防卫性景观
      3.1熟识感与领域感
      纽曼的防卫性景观理论认为,一个彼此熟悉的社区发生犯罪的可能性会下降,陌生人在社区中出现会引起居民注意,从而提高犯罪难度。现代小区大都以高层和中高层为主,邻里之间交流减少、感情淡漠也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课题之一。小区通常以组团为单位进行划分,组团的规模对居民之间的交流有重要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小规模组团更有利与居民之间的交流。以组团绿地为例,过大的组团绿地要容纳更多的使用人群,会使居民感到拥挤,从而降低了使用效率,阻碍了居民的交流。而规模更小、服务人群更少的组团绿地更容易使居民之间建立起熟识感。
      当一个空间具有领属感时会更安全。通常人们对于私密或半私密空间内的陌生人会提高警惕,而明确半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能更好的识别陌生人,领属感不但可以通过颜色、材料、标识物来建立,也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来实现。例如在组团入口设置护栏门、挡车柱,通过灌木带将组团绿地与外界隔离等措施,可以起到对组团所在空间的强调作用。
      3.2重视自然监视
      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认为,人是保障小区安全的重要因素。她将一个安全的开放街区应具备的条件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应有明确的分界线;二是确保街道一直处于被监视状态(例如楼内居民对街道的监视);三是街道上必须有行人,一条经常被使用的街道肯定是一条安全的街道。明确的地块划分和较高的人口密度都起到了自然监视的作用。
      欧美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CPTED理论认为,人流量越大的地方其发生犯罪的可能性越小,人本身就是一个监控元素。但在现实环境中,有些区域人流量很少,例如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期之后,因此需要通过认为的增加人流量来强化自然监视的效果。可以通过对社区街道进行商业植入,增加商店、饭店、会所等商业设施,一方面可以吸引人流量,另一方面会使街道充满生机,增加邻里之间见面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居民之间的熟识感。尽量保证公共空间处于自然监视之下,也可以有效的节省监控设备的成本。

    推荐访问:防卫 开放式 景观设计 小区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