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高职《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课程“四化”改革研究

    时间:2021-04-08 04:01: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wyj/ywyj201903/ywyj20190315-1-l.jpg
      《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是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从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两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和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本文以课程的改革“四化”意识和趋向为主要突破点,研究在义务教育阶段“部编本”语文新教材背景下如何改革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引导职前师范生准确把握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教材和新义务教育的语文教学工作。
      近年来,随着教师资格证“国考”和教师入职“公考”双重压力的到来,高职院校的师范专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压力,新时代和新形势迫切要求高职院校的师范类专业进行改革和创新发展。目前,四川省省内和省外的多所高职院校开始从课程的设置上进行反思和研究,来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如以实践为导向所提出的“顶岗实习”“顶岗支教”“产教融合”等模式要求加大对教学实践的投入;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来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师范类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双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平时的期末考核也可以模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流程,增加面试考核,让学生熟悉面试环节,为今后的面试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如此确可在短时期内提升学生的资考过关率和就业率,但师范教育一味追求单一的实践性和应试性,就会导致师范教师能力的“缺钙”和“萎缩”,教育教学的未来性被时代所制约,导致未来基础语文教育的偏失和滞后。
      因此在提倡能力教育的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加强素质的提升,使其作为人才发展的内驱力和潜力。高职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要求每一位高职教育者从本校出发,做好基础调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革研究方向,通过实践得出研究成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本人提出对师范生的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提升应以立体化、实践化、信息化和生命化为主要趋向“四位一体”地进行课程的改革。
      一、课程的立体化
      课程的立体化一方面是指师范教育中解读教材的时空意识;另一方面指课程设置的项目化和活动化。
      国内对部编新教材的解读和研究主要以报告会的形式,对在岗中小学教师进行教材解析与教学指导。对于师范院校的职前师范生则缺少专门性和针对性的培训,这导致多数师范生对新教材的编写理念、课文内容、主要特点等不熟悉,一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将很难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工作。
      语文课程解读教材的时空意识,是引导师范生在解读部编新教材时不仅要考虑时间的维度,如民族文化的传承、未来科技的运用,时代的需求,也要考虑现实生活中地域的因素、全球人才能力的需要,一方面使课程的改革顺应历史时代的需求,注重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重视对当前文化现象的溯源解读,这一点如在进行《识字与写字教学》时,我们关注到目前小学教师在进行识字与写字教学时,往往针对汉字不仅进行音、形、义三方面的教学,还会经常将某汉字的甲骨文、篆文、金文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汉字的造型美学特征。如群文阅读课《走进牛文化》中,老师将犀、牵等和“牛”有关的字的篆文呈现,并以唐朝韩滉著名的《五牛图》来串起整个课堂,既有主题性,也有文化性。(如图1)
      针对这一点在进行师范生教学时,大多数师范生都会注意到教师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要去模仿寻找汉字和中华文化的起源,但学生并不能注意到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即是我们语文课程应有其历史的延续性和时间性,知识的教学不仅要体现其历史的渊源,还要去挖掘历史文化的当代意义及未来将有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知识时间流意识。
      在空间上来说,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空间呈现出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具有空间的意识,如新版部编本八年级下第一单元阅读版块的四篇文章《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本单元呈现了中国各地区“民风民俗”的差异性以此培养学生对中国丰富民间文化和多元民族精神的了解。此版块的教学就需要引导师范生从空间上来解读教材,解读教材中呈现的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的项目化和活动化指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抛弃传统单一和扁平化的理论讲述,追求知识、技能的培养在立体的活动和项目中呈现。在进行课程的改革时,首先必须进行基础调研和一线专家座谈,了解师范毕业生未来工作岗位的特点和真实能力需求,其次以调研的结果来划分真实的工作情境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划分和呈现。如“识字游戏的设计”“错别字成因探究”“古诗朗读”“课本剧排演”“作文批改”“说话训练”“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考试试卷编排”“教学资源整理”“教研活动开展”“磨课”等,以活动和项目来建立研讨会议、名师对话、活动探究、游戏设计、教研活动、以赛促教。以其建立起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立体化。
      二、课程的实践化
      课程的实践化不仅要求课程教学以“实践取向”为主,加强学生的说课、讲课。更多的是如何将学生在先修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化的过程。《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课程普遍开设在二年级或三年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先修课程中会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包括思想素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人文科学素养课(《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自然科学基础》《教育法学》);职业岗位课程:包括职业基础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三笔字》《普通话》)和专业核心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學》《外国文学》《写作》);职业能力课程:包括专业技能实训(《德育和班主任工作》《课件制作》《教育科研写作指导》)等。
      这些先修理论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职业素养、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三方面的认知和能力。《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处于对前导理论的总结和后续指导实习与工作的重要过渡时期,因此其课程的实施重点是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化的转化环节,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将自身所学实践化,缩短其职前过渡期。如以下的五个方面:

    推荐访问:高职 教学设计 四化 语文 训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