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在海峡两岸] 富春山居图价格多少钱

    时间:2020-08-15 07:18: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元代画家黄公望被称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他的山水画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堪称山水画的最高境界。而《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呕心沥血的作品,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富春山居图》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它一分为二后,有一半留在了祖国大陆,另一半后来到了宝岛台湾。在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是《富春山居图》前卷的一小部分,长度为51.4厘米。经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被誉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富春山居图》长卷的大部分,又被称作无用师卷。后半卷长达636.9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淡泊世事黄公望八旬创传世巨作
      
      
      
      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是一位历尽人生坎坷的画家。幼年时期父母双亡,贫困无依,过继给永嘉《今浙江温州》黄公为养子,这时黄公已经年届九十,膝下无子,得收养子后万分欣喜,感叹道:“吾望子久矣”,于是为其改名黄公望,宇子久,号一峰。
      黄公望,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出狱后,年近五十的黄公望对仕途心灰意冷,远离官场,并加入全真教,改名为“苦行”,由原来的热衷于功名的书吏,变为淡漠世事的方外之人,从此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
      黄公望年轻时曾师从赵孟烦学习绘画,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加入全真教生活稳定之后,他经常在苏州,杭州,太湖一带云游,外出时总是随身携带一个装着画具的皮囊,遇见怪异的树石就写生下来,日积月累,画艺大增。
      黄公望深爱富春山水之绮丽,晚年筑草庐“小洞天”于江边山麓,每当春秋时节,无论明月当空还是清晨黄昏,他都在那里游玩止息,凭栏远眺,黄公望在对自然山水用心观察体会的过程中,遇到可感的景色就取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勾画下来,颇有些类似今天的风景速写。
      在这种忘却尘寰的心境下,元至正七年《1347年》,79岁高龄的黄公望应好友无用禅师的请求,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他提笔描摹,把自己心中的山水尽情描绘在画卷中,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标志其艺术最高成就的山水画长卷――《富春山居图》。
      此画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中国南部富春江沿岸的初秋景色:两岸连绵起伏的丘壑峰峦,云霭烟树,疏密有致地矗于江畔;沙汀村舍,渔舟小桥散落其间,画作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抒发出作者淡泊悠远的心境,被后世称为中国山水画长卷“第一神品”。
      
      推崇备至明画家沈周背临全卷
      
      《富春山居图》浓缩了黄公望毕生的追求,无论布局,笔墨,还是技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在技法上,以前的山水画都是运用双钩填色的方法,而此画用帅笔写意的方法,笔法不像过去呆板,并是更为灵活,萧洒,在构图上,此画把高远,深远,平远三种构图方法结合在一起,从而打破了时空的观念,将不同的景物都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来,黄公望的山水画,无论在技法,构图,体裁,内容方面都有较大发展,《富春山居图》由宋人的那种刻意求工和高度写实,向追求简,清,淡,相对写意方向发展,堪称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典范。此卷画成后深得后人推崇,将它比作书法中的《兰亭序》,对明清山水画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代文人都把能够目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当作平生的一大幸事。1350年,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题款送给了无用上人,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被世人竞相收藏,流传至今,可谓历尽沧桑,颇富传奇色彩。
      100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手里,他推崇备至,将画予一位朋友题跋时,却被朋友的儿子藏匿而流入他人之手,后来此画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他甚为痛心,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沈周思画心切,念念不忘,竟然凭借记忆,动笔背临了一幅《富春山居图》全卷以慰情思,沈周的仿本除尾部增加了一段山坡外,几乎与真迹一模一样,可见他对《富春山居图》的熟悉和喜爱程度,此幅仿《富春山居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至明万历年间,晚明画家董其昌也曾有幸收藏此画,并在题跋中对之大加赞赏,称之为“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子久平生最得意之笔”。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正志。后来其孙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这才出现了此画遭火焚,断为两段的―幕。
      
      焚画殉葬火中救画已烧成两段
      
      清顺治年间,吴洪裕得到《富春山居图》后,更是珍爱之极,他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富春山居图》后面有题跋记载,此人不但吃饭睡觉都要带着它,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什么家财都可以不要,就只有这卷《富春山居图》一直带在身边随自己一同逃难,吴洪裕太爱这幅画了,甚至要求将此画“焚以为殉。”
      一日,吴洪裕病危了,气如游丝的他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半响,吴洪裕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老爷这是想仿照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决定将它烧掉为自己殉葬!
      这幅在吴府里已经传承了三代人,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画被点燃了!吴洪裕因体力不支返回卧室,眼看一代宗师的名作就要化为灰烬。这时,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偷偷以另外一幅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但抢救出来的画,其前段已烧去寸许,整幅画卷也已经被烧成长短两段。
      《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后,被吴家子弟分别加以装裱,前段画幅虽短,但将画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真假画卷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笑谈
       《富春山居图》在流传中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其真伪之争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桩公案。 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冬天,《富春山居》无用师卷《长卷》来到了弘历面前,但此前弘历已经得到了一卷《富春山居图》,后世称之为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富春山居》无用师卷。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题款,并且还伪造了邹之麟等人的题跋,这一切都把弘历蒙骗了。
      事实上子明卷仿制的漏洞并不难发现,元代书画上作者题款都是在绘画内容之后,而子明卷却将作者黄公望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这明显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这卷后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弘历视为珍宝时时带在身边,对此画大加叹赏,屡屡题赞,加盖玉玺,甚为喜欢,而且真迹无用师卷的出现,也没让他推翻自己的错误判断。   他一边坚定地宣布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理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来,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来观画的大臣无一例外地歌颂皇帝热爱艺术,不拘泥真伪的广阔胸怀,但谁也不敢点破,这幅画本来就是真迹。乾隆在梁诗正,沈德潜等大臣的附和下认定后者是赝品编入了《石渠宝笈》,并将无用师卷列为次等,还命梁诗正书贬语于此本上,构成绘画鉴藏史上的一桩著名冤案。
      不管乾隆帝如何鉴定,《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确实从此进人宫廷,被定为伪作打入冷宫,静静地存放了近187年。也幸而如此,无用师卷真迹倒借此得以“全壁”。
      1933年,故宫文物南迁,万余箱的珍贵文物分5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间,古画专家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根据1878年无用师卷已被正名编入清嘉庆帝编纂的《石渠宝笈》记载,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御笔题说是假的那张,实际是真的。而乾隆题了很多字说是真的那张却是假的,推翻了先人的定论,还它一个真实的面目。而今,这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
      
      两岸圆合富春江畔名画珠联璧合
      
      《富春山居图》画的前段,即《剩山图》,最后被近代画家吴湖帆购得。当时在浙江省博物馆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想将此图收归浙江省博物馆。吴湖帆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经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经历种种磨难和长久分离的《富春山居图》,至今各自东西,一条浅浅的海峡又把它们分隔开了。由于原画已经一分为二,并且一直被小心珍藏,目睹全幅真迹《富春山居图》的愿望,几乎变成了一种奢望。于是人们就期望着有一天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能够以完整的画面呈现在世人面前。
      1999年,海峡两岸的书画家共同发起了《富春山居图》圆合活动。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两岸书画家都做了精心准备,浙江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组织大陆画家事先临摹了浙江博物馆珍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卷,台湾中华文艺交流协会组织台湾画家临摹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他们翘首期待着圆合《富春山居图》的那一天。
      1999年7月15日,海峡两岸书画家相聚在风景如画的富春江畔,在频频闪烁的闪光灯下,他们依照古代摹本共同挥亳临摹了长约65厘米,在“焚画殉葬”中被烧毁的那段画卷。海峡两岸的画家把现场临摹的画卷,与各自事先临摹好的《富春山居图》前后卷连接在一起,分隔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圆合了。
      2001年8月,富春江畔的华宝斋又宣布了一条让两岸书画界欢欣鼓舞的消息:华宝斋依托独特的制版和石印工艺,选用传统手工生产的宣纸,按照原作大小成功地影印了《富春山居图》。
      一幅《富春山居图》,不但绘尽了富春山畔的山水,还一路承载着悠长的人世风景。600多年过去了,山水依旧,而人世盘桓回旋,到了这一站,世人希望的是团圆之站。在《富春山居图》圆合活动上,台湾画家李其茂先生说:“我们汇聚在富春江边,就是希望《富春山居图》永远合在一起,不再有分离,不再有残缺,我认为中华民族只有“圆”字,而没有“分”字!”

    推荐访问:山居 海峡两岸 为二 《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在海峡两岸 富春山居图 清明上河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