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从接受美学看《走进科学》的制作] 走进科学(制作玻璃)

    时间:2020-08-13 07:21: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它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新闻传播活动同样经历了由“注射论”到“受众本位”的转变,而受众本位与读者中心有着相似的特点。本文以《走近科学》为例,浅谈接受美学对于新闻节目制作的启示。
      【关键词】接受美学 《走近科学》 受众本位
      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提出“接受美学”这一概念,他认为美学的研究应集中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①其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接受美学中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对于新闻传播学具有借鉴意义。一方面,新闻传播活动和文学传播活动一样,都是以接受为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文学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具体化才能实现,新闻传播活动也必须经过受众的接受才能真正完成。另一方面,新闻作品毕竟不同于文学作品,它不能凭空臆断、充满想象,而是具有鲜明的客观性,因此它更应该致力于直白陈述。而以怎样的方式告知受众,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则取决于传播内容的新闻价值,即重要性、显着性、新鲜性、接近性、趣味性。
      《走近科学》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大型科普栏目,2001年7月9日央视科教频道开播,它作为主打栏目进入十套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近十年来,《走近科学》制作了大量优质的电视科技节目,充分体现了接受美学在新闻节目制作中的应用。
      一、传播的内容要符合受众的需求
      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对作品的影响远远大于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强调读者的反馈作用。读者引导作家的创作,这个群体推动了文学进步,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文学作品的价值通过读者的实际阅读来实现,同样在广播电视中,只有赢得了观众的青睐,才能产生实际的传播效果。
      《走近科学》“秉承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的栏目宗旨,坚持定位“生活中的推理故事;热点、疑点的科学解析”。在选题上不仅坚持普及科学知识的思路,同时注意从身边的日常生活、社会焦点和热点出发来寻找选题。这就使所传播的信息具有了接近性和重要性。这方面的选题如《小个儿鸡生金蛋》《老王家的九亩麦》《老金的太空梦》《老钟家的“自来水”》等。所谓从热点中找选题,即科学不是形而上的、枯涩的,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栏目制作的《SARS疫苗人体试验》《汶川地震原因初探》(上下集)等都紧跟新闻时事的步伐,在追随新闻报道之后作出科学知识上的解释,满足观众获得知识、消除疑虑的欲望。另外《谁弄丢了我的家乡话》系列是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得到的启示,选材于具有特殊语言功能的中年妇女,着眼点却是在于揭示医学上关于大脑中枢的问题。为了增强传播内容的新鲜性和趣味性,吸引更多受众的眼光,《走进科学》在选题上不仅坚持科普性与生活化,还强调“奇”的特点。节目在制作编排过程中不仅对所述事物表面上的解释,更注重对其深层的探究,这从有些节目的题目上就可以表现出来,如《揭秘祖传蛇药》(上下集)、《史前疑案》系列、《谜影穿越二十年》系列、《珍珠“产崽”之迷》等。
      二、传播的过程要超出受众的期待水平
      接受美学中提出“期待视界”这一概念,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已经具有了自己特定的思想意识。不仅作为文本接收者的读者有“期待视界”,广播电视节目的观众同样也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他们一般都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相符合的信息,而对于与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不符合的信息,则往往会表示怀疑或者拒绝。②所以,如果电视节目充满新鲜和刺激,就能超出观众的期待视界,使他们对节目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也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如果节目平淡无奇,就会使观众感到乏味,减少以后对节目的关注。电视传播最擅长表现的内容就是讲故事,正如优秀的电视剧深受观众喜爱一样,观众也倾向于以听故事的方式收看节目。《走近科学》总是运用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最终向人们揭示真相,使人豁然开朗。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叙述有情节、有悬念的故事,揭秘其中隐含的科学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短短的30分钟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必须使叙事节奏紧凑,形成严密的讲述逻辑,所以《走近科学》的最大特点是用悬念贯穿叙事。就是在节目开头设定总悬念,用设问的方式提出疑问;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悬念;同时使小悬念表现在具体的镜头中和解说词上,通过连续不断的悬念,层层递进,吸引观众完整地看完节目,待到节目结束有恍然大悟和原来如此的感受。这样就避免了科教知识的说教式,形成了寓教于乐的科普过程,观众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科学知识。为适应悬念叙事的需要,《走近科学》在节目包装上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充分利用了多元的电视元素。主持人张腾岳随意的着装,充满朝气、语气亲和地向观众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普及科学知识。在有些节目中,为了使观众更好地进入主题,主持人还会选择更形象的着装或持有更显真实的道具,令人眼前一亮。此外,大量的外拍镜头,也使画面更加生动。
      三、传播活动要追求获得受众的注意力
      今天的传媒业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高尔德・哈伯指出,在物质和信息充裕的网络信息社会,稀缺的是注意力,注意力创造经济。接受美学认为把效果看成是作品单方面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极片面陈旧的看法。强调客观环境对受众接受意识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作品的创作。所以受众的关注度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引领线,也就是受众的注意力是创作活动的起源和归宿。李普曼也曾经提到获得读者的注意力,是为了激起读者共鸣,达到感情上的一种共通。科普节目的传播现状,它的价值和意义将更深一步,这是一个与受众息息相关的传播,同时影响着受众的日常生活。《走近科学》以制作系列节目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如《祖先的生活》、《惊天大墓》系列、《UFO追踪、UFO探寻》系列、《谜影穿越二十年》系列、《史前疑案》系列等。栏目采取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培养了受众的观看习惯,从而也达到了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走近科学》以受众为本位,能够选题创新、叙事创新、形态创新、手段创新,充分体现了接受美学在新闻节目制作中的应用,从而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一点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省略/view/676669.htm
      ②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169
      (作者: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09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美学 走进 接受 从接受美学看《走进科学》的制作 从接受美学看 走进科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