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青藏铁路为藏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青藏铁路路线图

    时间:2020-07-15 07:28: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青藏铁路开通一年以来,各种事实和数据表明,这条神奇的“天路”极大地推动了沿线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沿线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青藏铁路被当地群众誉为“经济线”、“团结线”、“幸福线”、“生态线”。2007年7月9日至17日,《对外大传播》记者随中央外宣媒体采访团走进了铁路沿线的青藏两省区,通过与当地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普通民众的接触,感受到了正如他们所说的,“青藏铁路也是一条文化线”,“青藏铁路为藏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唐卡等藏族艺术品借“天路”走出去
      
      青藏铁路横贯青海、西藏两省区,与众不同的高原生态景观,星罗棋布的文化古迹,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境内外的游客涌入青藏线旅游。青藏线更是把青海湖、塔尔寺、三江源、可可西里、藏羚羊等带有浓厚青海省地域文化特色的名称与西藏连在了一起。很多人也许是奔着梦想中的西藏而去,但为了调整身体适应高原,会选择青海作为青藏旅游的起点。在青海停留了几天以后,他们会发现青海的藏族文化、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厚。
      在与中央外宣媒体采访团座谈时,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指出,青藏铁路的通车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青海省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他谈到,青海的唐卡制作技术是世界级水平的,民间有很多工匠被国家和省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培育以唐卡艺术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唐卡一词为藏语,意为彩色卷轴佛画,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其主题涉及天文、地理、医学、宗教生活等,是藏文化传承的载体。2007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吉狄马加
      说,明年6月在青海举办的博览会上将展出绘画唐卡、堆绣唐卡、刺绣唐卡、提花唐卡等不同品种的唐卡,观众通过观赏唐卡,既可以欣赏这种独特的艺术,也能够对神秘的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吉狄马加是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一年前出任青海省副省长后就一直致力于推广青海民间艺术。在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他特别提到了“热贡”――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地
      区,那里的唐卡艺术独树一帜。目前在热贡地区从事唐卡艺术品生产的艺人有近万人,从艺户数占总户数的80%以上。博览会期间,将有以前足不出户的民间艺人为观众们现场展示唐卡、堆绣等民间艺术。吉狄马加说:“希望借助这种形式,尝试着在数字化、商业化的时代,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记者在格尔木登上从兰州开往拉萨的K917次列车时,不仅看到车厢内铺的是精美的藏式地毯,乘务员身穿藏式花纹装饰的工作服,在餐车里还看到了大幅的唐卡,让记者眼睛一亮。7月是国内外游客进入西藏的高峰期,据介绍,这些唐卡是青海省湟中县职业技术学校唐卡专业的学生主动与青藏铁路客运公司联系,并积极推荐将湟中县的唐卡作品悬挂到西宁到拉萨的列车上的。近年来,湟中县兴起唐卡、堆绣、农民画热,湟中县职业技术学校就开设唐卡、堆绣、农民画专业,让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部分残疾人学习唐卡、堆绣、农民画的制作与创作。通过几年的努力,这些学生的作品已走向县内外市场,有的作品还打入国外文化市场。
      据青海省发改委交通处处长胡珊介绍,受益于青藏铁路的开通,民间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产自西藏和青海的手工艺品可以更方便地走出去,运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文化市场。在前不久举办的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节中有一个民族工艺品展览,参展的人和作品很多。现在,青海从事民族工艺品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许多牧民从农牧业转向了手工业后已经尝到了甜头,收入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除了唐卡,藏药、藏毯和其他藏艺产品也都得到了重点开发,借着青藏铁路带来的旅游热潮,成为青海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招牌”。
      
      藏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与不变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对藏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多大的改变?对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针对外宣媒体采访团记者们普遍关心的这一问题,青海省民委副主任司法臣在与记者们的座谈会上,结合他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河卡镇等地的实地调研,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发生变化。“你们看青海湖周围的一些旅游景点,宾馆的外观是民族风格的,内部却是现代化的。可见,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可以嫁接到一个新的载体上。如今广大藏民也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物质条件丰富了,不可能让藏民还是只吃糌粑,过着食品匮乏的生活啊。”
      河卡镇位于三江源的核心区,是藏、回、土、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藏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过去他们主要以放牧为生,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草场承包到户后,当地政府引导牧民合理利用草场,由单一的游牧变牧商结合,提高了经济效益。有的牧民在搞好家庭畜牧业生产的同时,又修建了临街房屋,经营副食百货和旅馆、饭馆,生意兴隆,有剩余的铺面房还出租了,收入颇丰。牧民群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也成为过去,不用再住在海拔三四千米四面透风的牛毛帐房里,而是住进了水电和现代家具一应俱全的永久式住房。
      这次调研给司法臣印象最深的是,河卡草原牧民已经打破了传统“惜售”观念的束缚,商品经济观念逐渐养成,由过去的“帐房门前牛羊多就是富裕”到现在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增加实际收入。同时,也减轻了草场压力,解决了蓄草矛盾。
      司法臣认为,西方在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对我国的指责,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他说:“社会发展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也应该随之提高。但并非提高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就意味着民族文化在消亡。改革开放后,我们享受着源自西方的现代技术文明给工作、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我们的日常语言中也夹杂着不少外来语词汇,但我们依然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现在寺庙里有一些藏族教职人员坐轿车、用手机,会讲汉语和英语,但他们作为藏传佛教的教职人员的身份并没有任何变化。”
      
      在地处青海省“三江源”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世居在唐古拉山上的128户藏族牧民自愿搬迁到了这里。唐古拉山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牧草生长期不足90天,过去几年由于人口增长,草场超载,山上的草场已经严重沙化。2004年山上开始实施退牧还草工程,128户牧民手持10年禁牧合同自愿搬到新村,住进镇里盖的独门小院,并且每户每年可以得到6000元人民币的补助,持续领取10年。10年后,他们可以自愿选择回到自己的草场放牧或是继续定居。
      走进长江源村藏族牧民赞扎的家,一套三室一厅的砖瓦房,桌椅、沙发和墙壁上的装饰都带有浓郁的藏式风格。客厅旁边的一间房就是经堂,供奉着佛像、酥油灯、供碗、香炉等宗教用品。这样的经堂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有的人家简单一点就供奉泥塑佛像或佛像照片。赞扎八十多岁的老岳母在家每天都拜佛、念经,还可以靠在沙发上一边转经一边看电视,收看藏语节目和汉语连续剧。赞扎在自家院里开了一家小卖部,所处地段好,生意挺红火。门口就是公交车站,花上一元钱就可以乘车到格尔木市区补货。他的女儿在格尔木民族中学读书。
      54岁的藏胞仁青在自家院子里开了个茶馆,供人们喝茶、打牌、聊天。他对记者说:“住房子比住帐篷好,房子暖和,沙尘、雨水进不来,有自来水和电,通信也方便。”仁青从小在沱沱河边放牧,放了半辈子牛羊,尽管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他还是有些怀念过去住帐篷、放牛羊的日子。他在茶馆旁支起一座帐篷,但不是用来住的,而是摆了一个服装摊。他的女儿、女婿在乡里开了旅馆,又开着车跑运输。小外孙和仁青住在一起,就在不远处的村小学读书,他将来能有出息是仁青晚年最大的希望。
      
      新村里开着一家藏毯加工厂,八十多名藏胞在这里操作织毯机编织藏毯。在接受藏毯编制技术的培训前,他们除了会放牧,没有别的谋生之道。长江源村对搬迁牧户还进行了其他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
      力,并积极探索发展后续产业,建立长效的收入机制。唐古拉山镇党委副书记、藏胞钱华桑说:“接着要建藏族风情园,开展旅游,吸引大家来唱藏歌、跳藏舞、吃藏家酸奶,让藏族同胞的日子富裕起来。”
      
      青藏铁路也是一条文化线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邓小刚对中央外宣媒体采访团表示,铁路交通走进高原,对于世界各地文化与藏文化的交流来说,起到了促进作用。一方面,交通发达有利于藏文化走出高原;另一方面,让世界上喜欢藏文化、热爱藏文化的人能够更容易、更方便地来西藏,近距离地观察西藏、体验西藏。
      采访团近距离接触青藏铁路的第一站是西宁火车站,正好赶上拉萨至北京的火车进站停留,站台上一群来自奥地利的外国游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与他们交谈后发现,有的人并不是第一次去西藏,但都是第一次坐火车行走在青藏高原,这让他们觉得很难
      得,都显得兴致勃勃。他们各自对青藏高原的认识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说自己之前只是通过电视认识了西藏,觉得神奇并且向往,现在感受过了真正的西藏,“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旅程”。还有一位女士则不只是普通的了解,从她谈及的青藏铁路建设对冻土层的保护、西藏的文物保护等方面,可以看出她对西藏的环保、文化特别感兴趣,在旅行前就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而走进西藏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先前的了解加以验证。
      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研究》杂志副编审保罗在与中央外宣媒体采访团座谈时,从青藏铁路开通有利于藏学学术交流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由于铁路的便利,内地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有了更多来藏考察和调研的机会,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可以更深入地从事研究工作。通车后,我们还可请进来更多的国外专家学者作研讨,在西藏举办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我们的人也能更多地走出去了解国际方面的学术动态,与国外同行增进交流,这样不是可以更好地研究怎样保护和发展西藏文化吗?”
      保罗还指出,铁路的运行,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这其中都含有文化的成分。文化人的来访、文化产品的流通、文化信息的交流都促进了西藏文化的繁荣。他在西藏大学有很多学生,可以利用假期乘火车从拉萨到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藏区作实地调查,亲身感受西藏的民俗、宗教文化,完成相关研究。而在过去对普通学生来说就没有这么便利的交通条件。
      青藏铁路开通后,没有经济条件乘坐飞机的藏族群众可以比以前更方便地去朝拜外地寺庙。他们不用再像以前一样跋山涉水或是乘公交车长途颠簸,就能去布达拉宫、塔尔寺等圣地朝拜。即便如此,仍然有藏胞愿意按照五体投地的传统方式等身“丈量”漫长的朝圣之路。采访团从昆仑山口下来,在青藏公路上,就见到一位来自青海的藏族男人在磕长头。为了给去世的父母祈福,他带着妻子、孩子和2万元钱,从青海的塔尔寺开始磕头,用长达3年时间,才能到达拉萨的布达拉宫和三寺。当然,等他在拉萨祈完福,一家人就可以选择乘坐火车回家了。
      谈及青藏铁路带来的旅游热潮对藏文化的传扬有什么影响时,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藏胞次仁平措对中央外宣媒体采访团说,铁路通车促进旅游业发展,拓宽了西藏传统文化生存的空间,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青藏铁路通车后,大批国内外游客的到来,为西藏各地各具特色的文化节、艺术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推动了对藏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开发。游客远道而来西藏,绝不仅仅满足于享受西藏的蓝天白云,或是到藏族人家喝碗酥油茶。保罗指出,要挖掘出藏族民间丰富文化资源中独特的东西,展示给中外游客,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护。
      拉萨的雪顿节、那曲的赛马文化节、山南的雅龙文化节、日喀则的珠峰文化节等,都是当地盛大的节日,这些民间艺术节为当地民间艺人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成为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台和活的保护库。青藏铁路通车也带动了各种民间艺术团体的发展。目前,西藏的藏戏团已经有一百六十多个,山南地区就有三十多个。通过商业化的运作,这些优秀的藏族民间文化和原生态艺术得到了宣传和弘扬。
      例如,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加热村的觉木隆藏戏队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闻名全藏区的藏戏队,因多种原因经历了多次断演和恢复上演。2006年,觉木隆藏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路通车后,藏戏队又携手拉萨拉姆神韵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打造“拉姆神韵”西藏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演出品牌,中外游客可以在拉萨最大的演艺帐篷中一边品尝藏族特色自助餐,一边欣赏觉木隆藏戏队的精湛献艺。藏戏队的成员都是地道的农牧民艺术家,其中不乏年轻人,传承着古老的藏戏艺术。
      采访团现场观看了一场他们的演出,从山南地区白面具戏的代表作《扎西雪巴》到有贵族宫廷舞之称的《朗玛堆谐》,从日喀则男子《六弦弹唱》到藏族妇女劳动号子《打阿嘎》,尽情展现了藏民族能歌善舞的风采,赢来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几位外国游客手持相机和摄像机,对着舞台拍个不停,有的人甚至跑上舞台把演员献出的哈达回敬给自己喜爱的演员,场上气氛热烈至极。藏戏表演结束后,激动的外国游客又在演员们的带领下走出帐篷,围着篝火跳起了藏族锅庄舞。
      2007年“春晚”的藏族原生态舞蹈《飞弦踏春》曾给海内外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表演者全部是西藏日喀则拉孜县土生土长的农牧民,他们演绎的是西藏农村民间传统歌舞“堆谐”,边弹六弦琴边唱边跳,老牛皮靴子踏得舞台地板震天响,看得人热血沸腾。这七十多名演员来自日喀则拉孜县农民艺术团,如果没有青藏铁路,他们可能不会有这么多人同时乘坐火车从拉萨到北京,让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为这种在他们县里几乎人人会跳的藏族“踢踏舞”震撼。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他们将把西藏独特的“堆谐”资源与火暴的旅游文化市场相结合,让更多的进藏旅客认识和了解“堆谐”,让更多像他们一样的普通农牧民通过“堆谐”走上致富之路,也让这一历经千年的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扬。
      责编:少鸽

    推荐访问:藏文 青藏铁路 契机 青藏铁路为藏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 带来西藏发展新机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