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高寿的近义词 [温柔的死亡]

    时间:2020-03-24 07:26: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国内学者从新批评角度分析其名篇《秋颂》有两大趋势,一是研究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而是聚焦于美丽景色下掩盖下的秋的险恶用心和死亡意味。本文以新批评理论为支撑,认为《秋颂》中美景下的死亡并非是面目狰狞的,而是完美的一部分。诗人毫不露声色地带领读者体验死亡前的大美,热情讴歌了成熟,死亡,与美的统一。
      关键词:新批评,济慈,秋颂
      作者简介:高月华(1984-),女,河南省商丘市人,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国文学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083-01
      一、新批评理论回顾
      新批评于20诗节20年代产生于英国,认为要从文本内部入手,反对 “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提倡要从文本的语言,内容,修辞等方面对文本进行理性的解读。“艾略特把文学作品看作客观的、有机的、独立自足的象征物,提出了诗歌的非个人化理论,这对新批评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因此,诗歌的生命与精华并非存在于作者所经历的人生中,其所表达的情感也并非是个人的情感,它是通过诗歌为载体来传达的人类共同的情感。 所以文本本身是唯一参照物,其他的关于作者或历史的资料都不足为证。“有许多文学作品并非社会历史产物,并非社会历史的反映。文学作品不是社会历史的镜子,文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或历史学家” [2]。
      二、新批评下济慈《秋颂》的新阐释
      全诗共有三个诗节,秋景,秋收和秋声,由静到动,产生一种空间上的错落感。表面上,秋的圆熟与丰收跃然纸上,实际上在不经意中,秋展现了死亡与美丽的统一。死不再是面目狰狞,而是一种温柔的消退。
      (一)秋景――伊甸园中的死亡意象
      第一诗节展示了一片大好秋景。其中的意象有太阳,葡萄藤,苹果,瓜果等。所有这些都发生在“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的背景之下的。在这个语境中,让人联想到伊甸园:朦胧而不真实,一切又都在极盛之中。在这一诗节中,矛盾意味的张力随处可见。“张力就是词语内涵与外延差异和对抗形成的对立统一力量”[3]所有瓜果在秋天成熟,也在秋天被采摘。鲜花是一年中的最后一茬,盛开后必定是衰败。蜂巢已满,满则溢。诗人描述了严寒到来之前的全盛时代,也是生命的巅峰时刻。诗中“秋”是以孕育万物的女性形象出现的,“成熟的太阳”让人联想到太阳神阿波罗,代表男性。他们密谋催发万物,同时又掌控着万物的枯荣。这种内在的张力结构消融了死亡意味,缓解了主体面对死亡的心理的撕裂感。
      (二)秋收――被解构的大丰收
      第二节是大丰收的场面。却也让人想到丰收后的萧条景象。所有成熟的果实都将在这里结束生长,压弯的枝桠马上变得光秃秃。被收割的庄稼地和果园即将由生机勃勃变得一片荒凉。诗人在此对秋收进行了解构。谷仓,田野,打麦场,簸谷的风,田垄,拾穗人,谷袋,榨果架等这些意象显示了拟人化的秋天在收割打谷榨果汁的情形,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秋收应该是忙碌的场景,此刻的秋收人却是慵懒的。“sitting careless”(随意坐在)“soft-lifted”(轻飘)“sound asleep”(沉迷酣睡)“patient look”(耐心地看),这些词的运用使本该热火朝天的秋收变得昏沉无力,懒散娇憨, 构成一个明显的张力。
      从结构上看,第一诗节是给予到极致,到处果实累累,鲜花盛开,第二诗节是索取到极致:在田垄里,把熟透的庄稼收割,为了不落下偶尔掉出的麦穗,秋幻化为拾穗人,捡起每一个麦穗;在榨果架下,耐心地等待,只为得到最后流出的酒浆。忙碌的丰收的主体被解构了,随之建立起来的是一种闲适的随性的秋收,争分夺秒抢收的丰收主体被解构了,随之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消融了死亡意味的诗意的秋收。
      (三)秋声――以动衬静,共唱挽歌
      这一诗节中的意象有云,田野,小飞虫,蟋蟀,知更鸟,羊羔,和燕子。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表面上描绘的是秋日的美丽的黄昏,但其中的“soft-dying day”(将逝的一天)“stubble-plains”(残梗散碎的田野)却充满着死亡意味,然而,在这将逝的一天的天空里却有美丽的“波状的云”,在残梗散碎的田野中,却覆上了一层柔美的“胭红”“这句诗呈现的不仅是一片秋收后空茫的天地,而且是一幅暮秋美丽的黄昏。秋天表现出一种柔美而又决绝的姿态.像是在逝去前对生命最后的一次妆饰。”[4]
      诗人以一个全知的视角包罗了空间的全方位:从河畔到篱下,从枝头到羊圈,从天空到田野,处处皆声却衬托出了处处安静。秋天的美景与万物同歌本应透露出大丰收的喜悦,但是却是对前途和归宿的哀鸣。这一组组的内涵和外延相互对抗的矛盾统一体,构成了一组组的理性的张力。让人们不禁感叹:秋天既是成熟的时节,又是死亡的时节。
      三、结语――成熟,死亡,与美的统一
      济慈在他的《秋颂》里,熟练的运用张力和各种意象。在整体结构上,第一,第二诗节相互呼应,从成熟到收获,从给予到索取。前两诗节作为一个整体与第三诗节呈递进趋势,由静到动,以动衬静。各种意象的使用在表达圆熟完美的同时又蕴含着死亡意味,而这种死亡意味又是通过圆熟完美来得以呈现的,通过审美对死亡进行消融,缓解了主体心理上的撕裂感。整个诗中, “人”已经完全隐退,但是却处处有着“人”的痕迹,这样隽语似的矛盾意蕴体现了另一个角度的张力,也是对“人类中心论”的一种解构。济慈引导读者领悟成熟,美,死亡的统一,强调只有在死亡前的那一瞬才是最美的。这时的死亡不再是面目狰狞,而是一种美丽的逝去。
      参考文献: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20。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3---155。
      [3]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
      [4]黄智倩.美丽背后的遗憾――浅析济慈《秋颂》【J】,文教资料,2006,(10月下旬刊):154。

    推荐访问:温柔 死亡 温柔的死亡 十大死亡之花花语 死亡之花彼岸花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