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风光,自然,人文|自然与人文优美语句

    时间:2020-03-14 07:19: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清代鸿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就长白山题材纪录片而言,笔者认为其创作也大致经历了风光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等三重境界的演进和叠加。
      
      境界之一:《长白山四季》与风光之美
      20世纪80年代,我国纪录片涉猎的题材广泛,艺术形式有也有所发展,其中最先得到发展的就是风光纪录片。[1]这一时期的风光纪录片采用解说词加画面再加背景音乐的艺术,主题先行,解说词带有较为浓厚的主观色彩。而且创作者在创作前就已经为整个纪录片定下某种情感基调。这些感情色彩使节目在选取题材、撰写解说词等方面具有某些倾向性。
      中央电视台臧树清20世纪80年代初编导的《长白山四季》,就是一部介绍长白山和赞美长白山的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风光纪录片代表作。该片分为《春赞》、《夏赏》、《秋颂》、《冬咏》四集,将华丽的辞藻、飞扬的文采和精彩的画面有机地融为一体,声画并茂地展现了长白山四季自然景色的变化。譬如,作者在片中描绘长白山天池周围环湖而立的奇峰“像顶天立地的流,伸出一双双巨手,将天池捧上两千多米的高空,供天下人欣赏美”。再譬如另一段谈到雾,解说词没有拘泥于画面,而是在画面的轻轻移动中展开了浪漫的联想:“我从小就喜欢云雾,并很幼稚地给云雾加上神的色彩,以为云雾是龙嘴里呵出来的热气,也只有神仙能在云雾里出入。如今对云雾虽然有了新的认识,眼下,云雾飘到我的身边,还是觉得有点仙境味道。”观众的思维随着解说词的娓娓述说而跃动,渐入佳境,仿佛置身长白山的云雾之中。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诗词文化也被融汇到解说词的创作中。譬如作者引用“几处早莺争暖树”和“叶底莺鹂一两声”的诗句来描绘早春季节悦耳动听的鸟鸣声。
      当然,在《长白山四季》中,编导并没有完全停留在纯粹自然风光的展现上,而是将自己对于四季的生命体验与长白山特有的自然景观、社会风情、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浓浓的画境诗情。譬如在片中编导从长白山的红叶联想到抗日的烽火,联想到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悲壮历史,联想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勇性格,进而由长白山红叶推及长白山所有的自然景观,将这里的山石草木都融入了“英雄”的气质与精神,以其深刻的思想,使这座自然状态的长白山升华到一个不同凡响的境界中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境界之二:《远离的愿望》与自然之美
      20世纪90年代,源于西方的以自然界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为拍摄对象的自然纪录片形态被介绍到中国。这类纪录片一度被中国影视界演变为科教片,被赋予了纯粹科学的观念。其实,西方的自然纪录片并不是单纯地推介某种科学观念,而是对于自然界和动物本身给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一个约定俗成的作法是:在对某种动物的称谓上,不用it,而是用she或he来描述;当它们组成家庭的时候,雌性和雄性被称作“母亲”和“父亲”等。吉林电视台1992年拍摄的长白山题材纪录片《远离的愿望》就是一种深得西方自然纪录片形态精髓且通篇浸润着人文关怀的自然纪录片。
      《远离的愿望》由申晓力和程捷编导,以联合国设定的重点保护区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跟踪了一位摄影师寻找父亲的经过,在唯美地展现了长白山风光的同时,通过诗意的空间想象抒发了人对自然的依依亲情。正如该片编导程捷、申晓力在1991年意大利国际电影节上宣传的论文《面对自然的宣言》中所写的那样:“我们不是让人们热爱我们的电视纪录片,而是想让人们通过我们的电视纪录片去热爱、珍惜自然。”[2]《远离的愿望》荣获挪威特罗姆索电影节获得最高荣誉奖、意大利桑迪欧国际电影节获特别奖,获奖的评语是:“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传达了一个中国自然保护区摄人心魄的美丽。”
      《远离的愿望》所体现的自然之美,在吉林电视台在新世纪里创作的另外两部长白山题材纪录片《山之魂》和《长白山》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两部作品都由李晓兵编导,其中《山之魂》荣获2008年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最佳短纪录片奖;高清纪录片《长白山》荣获2009年第十届“金熊猫”国际纪录片入围奖,并被组委会推荐,代表中国参加2010年度澳大利亚国际纪录片节。
      
      境界之三:《长白山》与人文之美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即拥有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遗产。”[3]进入21世纪,以关照历史、探察现在、思考未来等为特征的一系列人文元素不断被融入自然纪录片创作中,并通过不断叠加和累积,最终成为主导元素。长白山题材纪录片创作,遂由自然之美的境界进入了人文之美的境界。其代表作即为吉林电视台承制并于2011年11月12日22时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首播的6集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长白山》。
      作为吉林省确立的重点文化宣传项目,6集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长白山》不仅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长白山的风光之美和自然之美,而且首次全景式地展现了长白山的人文之美。
      (一)在自然风光的拍摄上达到了新高度
      多年来,有关长白山风光的画面虽然一拍再拍,但由于主题、篇幅、结构等各种原因,大都差强人意,没有能真正全面立体地反映出雪域长白山那种雄奇大美。6集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长白山》终于弥补了这个遗憾!在《长白山》中,摄影师综合运用高清水下摄影、钢索山涧取景、陀螺仪航拍等高端技术手段,拍摄到了很多令人赞叹、不可复得的珍贵镜头:16峰高耸入云,陡峭嶙峋;大峡谷穿梭深山,宽阔狭长;苔原带宽阔平坦,五颜六色的花草迎霜傲雪,容颜不改;赭黄色的岩石群硬骨铮铮、铿锵劲健;深绿色的阔叶林挺拔雄俊,遮天蔽日;灰白色的白桦树迎风挺立,不屈不挠;浓绿色的植物带枝繁叶茂、披山覆地……
      (二)在情景再现的运用上达到了新高度
      真人扮演和三维动画等情景再现的手法是否被纪录片的真实性所容尽管还存在一些争议,但事实证明,这种手法已被纪录片市场逐渐接受。在纪录片《长白山》中,具有比较严谨的规范和法度的情景再现成为主要画面语言和叙事手段之一。摄制组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不但走遍长白山,还先后赴北京、上海、西安、俄罗斯海参崴、日本扎晃等地进行情景再现拍摄。通过这些史实确凿而又富有诗意的情景再现,观众在纪录片《长白山》中看到了亦失哈、康熙帝、刘建封等一个个历史人物,欣赏到了亦失哈开辟东北亚丝绸之路、康熙帝东巡松花江、刘建封踏察长白山等生动场景,接收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除了真人表演外,纪录片《长白山》还制作了40余分钟的三维动画,生动再现了史前火山喷发、渤海古城、巨型航队远赴海参崴等场景的磅礴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在叙事方式的创新上达到了新高度
      纪录片《长白山》大量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策略,通过《天铸神山》、《王朝圣地》、《生灵之源》、《山海相望》、《生生不息》、《大美长山》6集的篇幅和30多个大小故事点,全景式、大纵深、多角度、宽领域地展示了长白山雄奇的山川风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譬如第二集《王朝圣地》用天女浴躬“吞食红果”这一故事,引出了清王朝视长白山为龙脉发祥地,历朝历代祭祀拜谒的历史事实,清晰地道出了清王朝发祥的根基和成长的脉系;第三集《生灵之源》以国宝中华秋沙鸭一家的迁徙和繁衍为主线,串联起了长白山生生不息的野猪、黑熊、梅花鹿、美人松、牛皮杜鹃、高山罂粟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以及源于长白山的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和放山、放排、祭江等民风民俗。
      (四)在人文内涵的追求上达到了新高度
      作为“传播者对历史解读后通过电视元素表达出来的影像作品”[4],人文纪录片“追求丰富和密集的知识含量,科学和充足的学术含量”[5]。纪录片《长白山》就体现了这些特点,并且通篇浸透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理念。譬如,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了天下闻名的丝绸之路,而实际上,在古代长白山文化辐射半径内,还有一条由明朝使臣亦失哈开辟的东北亚丝绸之路。本片带领观众追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使这条布满斑驳历史遗迹的东北亚丝绸之路再现荧幕,让世人重新发现它、了解它。通过唯美的画面、唯美的故事、唯美的解说和唯美的音乐,纪录片《长白山》使观众赏心悦目、潜移默化地了解了长白山厚重多姿的人文内涵,堪称一部“影像版简明长白山通史”[6]。
      (五)在地域文化的呈现上达到了新高度
      “地域,是广义上的乡土、家园,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具有归属感的文化象征,一面具有人文性的精神旗帜,自然也成为一种无形的号召力量。”[7]把握并忠实纪录地域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的地域属性,不仅是人文纪录片的绝佳视角,更是作为时代变迁影像见证者和记录者的重大责任。
      长白山是吉林省和东北地域文化的象征。对吉林和东北地域文化根系的追溯,成为纪录片《长白山》的一种文化自觉,目的是展现吉林和东北先人的文化方式,寻找吉林人和东北人精神上的共同家园。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文化是长白山地各族人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辐射范围,以长白山天池向外延展,包括长白山脉,松花江、图们家、鸭绿江三江流域,西部草原直到镜泊湖以及俄罗斯远东、日本、朝鲜、韩国等东北亚的广阔区域都可归入东北大文化圈的概念。
      多年来,对于长白山文化,吉林广电人一直有一个情结。笔者1994年毕业分配到吉林电视台国际部工作后参与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闯关东》。在制片人许云朋的带领下,申晓力、胡东林、史册、胡志军、孔庆元和笔者组成的主创团队围绕长白山文化进行了一年多的前期采访和后期拍摄,其中大部分采访点选在了长白山区的通化、白山、延边等地。17年后,纪录片《长白山》在第五集《生生不息》中反映了以“木把”为代表的闯关东人的生存图景。
      新世纪以来,吉林电视台以打造电视精品、弘扬先进文化为主题,“着力打造吉林卫视的文化品牌”[8],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吉林卫视成长为“传播地域文化特别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阵地”[9]。2010年7月19日召开的吉林省第六次长白山文化研究会启动了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提出要“加强长白山文艺创作和宣传推广,推出一批以长白山文化资源为题材的文艺作品”[10]。6集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长白山》的横空出世,就是吉林广电人实施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取得的一个阶段性重大成果,同时也是吉林广电人长白山文化情结的一次集中释放:吉林电视人用电视影像语言全面反映长白山文化这一多年的梦想终于开始照进现实。
      
      结语
      从《长白山四季》到《远离的愿望》再到《长白山》,长白山题材纪录片大致经历了创作风光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等不断演进和叠加的三重境界。而无论是风光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可用“天地有大美,雪域长白山”一言以蔽之。
      正如该片第六集《大美长白》所提示的,作为天地铸就的神奇造化、作为万物之灵的精神家园,长白山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还蕴藏着无尽的自然奥秘和人文密码,值得吉林省乃至中国电视人去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不断地记录和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用影像语言传播长白山文化的历史使命还只是刚刚开始……
      注释:
      [1] 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
      [2] 申晓力、程捷:《从回归到远离的对话》,载《电视研究》1994年第5期,第31页。
      [3] 仲呈祥、包新宇:《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审美品格》,载《中国电视(纪录)》2010年第2期,第21页。
      [4]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载《人民日报》2006年8月17日,第9版。
      [5] 胡智锋:《人文纪录片的“热”和“冷”》,载《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年第5期,第100页。
      [6] 孙宝国:《影像版简明长白山通史》,载《吉林日报》2011年11月1日,第8版。
      [7] 罗时进:《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载《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第139页。
      [8] 冯晨:《“点”式经营 突破创新――浅谈吉林电视台的发展策略和栏目的经营实践》,载《当代电视》2003年第10期,第21页。
      [9] 任凤霞:《创造长白山文化的声屏形象》,载《学问》2002年第1期,第8页。
      [10]荀凤栖:《启动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在长白山文化研讨会上的书面讲话》,载《东北史地》2010年第5期,第3页。
       (作者单位:吉林省北方传媒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赵曙薇】

    推荐访问:人文 风光 自然 风光 自然 人文 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自然风光和人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