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浅谈江苏民间舞蹈“跳马�”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时间:2020-03-02 07:17: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跳马�”是江苏地区一种具有浓郁宗教色彩和深厚民俗文化的男子民间舞蹈。作者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对“跳马�”的舞蹈体态、舞蹈动律和舞姿造型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与归纳其风格特征,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江苏民间舞蹈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跳马� 民间舞 风格 特征
      一、“跳马�”的历史概述
      江苏民间舞蹈“跳马�”最初为迎神赛会中的祭祀舞,主要流传在江苏南通的如东县,其中尤以丰利、掘港、潮桥为盛。每逢农历五月十八日的都天诞辰(亦有定为农历三月十五、三月十六),当地人都会举行“都天王爷出辕活动”,俗称“行会”。
      这样的行会在当地往往非常隆重,例如潮桥(如东一古镇)的都天行会:神桥前有“龙灯”“荡湖船”“站肩”“高跷”“河蚌”“杂耍”的歌舞彩灯;有“烧马�香”(即“跳马�”)和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僧道尼姑等;还有旗、双棒罗及拿金瓜、钺、斧、刀、抢、剑、戟的仪仗队,前后绵延三里有余。整个队伍以烧马�香为前导,多至三五百人。舞者往往“头扎彩色布巾,上戴黄元纸帽,身着马�服装,脚蹬草鞋,腰围一圈铜铃,手持铁钎,嘴衔银针……跳跃着前进,铃声叮当响几里许”①。舞蹈常模拟传说中众将士吓退敌人的情景,粗犷剽悍、威武雄壮,充满了强烈的战斗气息。这种劳动人民以民间传说为依据,以崇敬都天王爷为愿望的形式,在迎神赛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舞蹈,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可谓影响深远。
      关于“跳马�”的来源,当地还流传着很多说法。其中有一则记载:相传自宋以来,掘港、丰利就是个盐场,有位名叫张士诚的盐商曾多次来此贩卖私盐。因为不堪盐警的重负和欺压,反对当地官府的统治,张士诚曾在掘港附近的杨家坂一带率领盐民跟官府作顽强斗争,最后机智地用鳓鱼(此鱼为中国渔业史上最早的捕捞对象之一,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当大刀吓退官兵,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后来,盐商张士诚在苏州当上了吴王,如东一带是他的管辖属地,他下令废除元朝施加在农民和盐民头上的苛捐杂税,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推行经济和文教改革,对这里的人民群众关爱有加,受到了广大劳苦人民的热烈拥戴。但自从他与朱元璋对峙、战斗败下来后,苏州地区不少与他有“牵连”的人都被逐放至此。所以,这一带的老百姓迫于无奈和官府的重压,不方便公开纪念他,只能以祭都天王爷为借口,寄托他们对英烈的无限追念和对不屈斗争精神的崇敬。
      如此,“跳马�”自形成以来,通过一代代的传播和发展,在后来城隍、华王和其他菩萨的迎神赛会等一系列祭祀活动中也有了“跳马�”的舞蹈表演,成为了当地群众一种表示虔诚的敬神活动。“有的马�竞相打扮,看谁最英武、最漂亮;有的马�竞相作舞,看谁跳得最起劲;还有些地方的群众甚至结伴相约去数十里或上百里以外参加都天王爷的出辕活动”,这种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在传承过程中逐渐传播扩散开来,并慢慢趋向单纯的表演娱乐,更加注重“跳马�”的舞蹈性。由此不难看出,《跳马�》从最初群众敬神和娱神的宗教祭祀活动已逐渐演变成了现在“娱人”和自娱的民间舞蹈,既包含着浓郁的宗教祭祀色彩,又寄托着当地百姓追思英烈、祈福消灾的美好祝愿,成为了当地人们每年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跳马�”的风格特征
      一直以来,不论是祭神还是怀念烈士,“跳马�”都有一套传统的表演形式和特定的表现内容,笔者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影像资料,从基本体态、基本动律和舞姿造型等方面对其进行风格的归纳与分析。
      1.基本体态
      马�脚站八字、上身挺直,手臂屈伸,有“挺胸收腹要沉稳,气贯丹田身如松”之口诀,呈现出梗而不僵、沉而不懈的身体体态。由此可见,这种基本体态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决定了“跳马�”威武稳健的基本风格。
      2.基本动律
      “跳马�”顾名思义就少不了“跳”,而所谓的“跳”,实际就是其基本动律的一个泛指,其中包含了许多的“跳法”。如“跺”:通过下肢有节奏的跺地动作,如“一跺一颤”“一跺两颤”,既表现马�的刚劲有力,又保持着祭神舞蹈的庄严肃穆,是基本步法中的一个主要动律;“颤”:基本步法“一跺两颤”中的颤,着重强调了下肢动律的沉。演员通过膝盖的颤,继而带动马铃发出响声,既模仿马在奔跑时的动态形象,又展现出“马�”稳健、威武的男子气概;“振”:主要是上肢手臂的振颤动律。舞者手持马扦,通过高频率、快节奏的双臂振颤,一方面控制马铃的声响,一方面又展现战马奔跑的景象。
      3.舞姿造型
      传说“跳马�”的人多为平时逢灾遭难时对神灵许下烧“马�香”的誓愿者,他们愿意当牛做马在都天王爷的銮前驾后,祈祷神灵、追悼英雄。因此,对于“跳马�”的舞者而言,他们既是“马”又是“马�”,可谓“人马合一”。在舞蹈造型方面,既有“战马奔腾”的壮观景象,也有“战马嘶鸣”的仰天雄姿,时而威武雄壮,时而庄严肃穆,不仅模仿马的动态动作和静态造型,也有马�特有的驯马动作和马�造型。如马�快节奏的挥鞭驭马、俯身起马、荡步跨马等动作,一方面表现了“跳马�”所“跳”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不断地通过马�下跪低头、持扦拱手等动作表现其虔诚与敬仰的心理,达到祭祀神灵、祈福消灾之目的。
      4.表演特色
      “跳马�”作为男子群舞,表演者少则十几人,多至几千人。据丰利镇的王昌文(1901年生)等老人回忆,丰利都天王爷出坛规模最大,其中仅跳马�就达3600人。在舞蹈队形方面,“跳马�”既有单、双排,也有三四人为伍的方阵,排列整齐,气势威武。他们有时挺直前进,有时倒退向前,或相互穿插,或独自转圈,变化丰富。
      在舞蹈音乐方面,“跳马�”也独具特色。整个舞蹈无音乐伴奏,而是巧妙地运用马�身上佩戴的马铃、马�的吼声以及锣等乐器声进行伴奏和渲染。在舞蹈过程中,几百只甚至上千只铃铛同时发出响声,和着马�不时发出“呵呵,哈嘿”的雄壮吼声,形成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充满了尚武精神,洋溢着战斗气息,仿佛纵身于古代纵马厮杀的战场,渲染出一种壮烈的气氛。
      除此之外,马�身上的3件特殊饰物――银针、马铃和马扦也是“跳马�”的一大特色。口衔银针表示甘做牛马,“结草衔环”相报,执辔效劳之意,在宗教文化中也象征着野兽的尖嘴獠牙,以此吓退敌人。马�身佩马铃,不仅是为了模仿战马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一跺一颤”“一跺两颤”的过程中,使马铃有规律地发出响声。十数只马铃有斜背在身的,有缠在手腕脚腕处的,也有围在腰身周围的,既进行了音乐伴奏,又渲染了气氛。另外,马�手中还有一根银扦,谓之“马扦”。有人认为马扦主要用于探路,但也有人认为马扦象征用于拴马的马桩,手执马扦就像本人是神灵的马牢系在马桩上,做神的驯服工具。在舞蹈中,马扦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表达,更增添了马�威武刚健的英勇气概。
      
      结语
      通过以上对“跳马�”历史的概述,我们看到了“跳马�”从单纯的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民间舞蹈,充满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深厚的民俗文化,是当地百姓祭神娱人的一种表演形式。同时在对其风格特征进行分析后,可以初步归纳出其威武刚健、庄严肃穆的舞蹈风格。“跳马�”不仅是江苏民间舞蹈男子舞蹈的一个典型代表,更是我们进一步了解、研究江苏民间舞蹈男子舞蹈形态的一个主要切入口。作为舞蹈工作者,我们应该继续关注和研究“跳马�”的舞蹈文化内涵与舞蹈审美特征,更深入地挖掘、提炼江苏民间舞蹈的男子形态,从而不断推动江苏民间舞蹈的前进与发展。
      注释:
      ①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88.8.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鞠向玲)

    推荐访问:民间舞蹈 跳马 江苏 浅谈江苏民间舞蹈“跳马�”的风格特征 民间小调十二月哭娘 二胡独奏苏北小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