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历史时刻|历史朝代顺序表顺口溜

    时间:2020-02-13 07:28: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邓小平翻译追忆中美建交的一波三折   1979年2月,邓小平访美结束后曾对施燕华说,他已经完成了外访任务。当时施燕华并不理解邓小平话中的真正含意,后来她才认识到,邓小平觉得有责任在“文革”后改善与美日的关系,并前往美日访问,打开中国通往现代化的大门。在15个月时间内邓小平访问了5个国家,并且都取得了圆满成功。访美结束后,在他有生之年再也没有出过国。
      
      从1977年会见万斯时,邓小平明确提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必须坚持废约、撤军、断交三个条件,到1979年1月底邓小平访问美国,为中美经济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再到1982年8月,签订《八一七公报》,解决《中美建交公报》遗留下来的美方售台武器的问题。
      邓小平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无疑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他外交生涯的一座高峰。
      “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
      1989年,邓小平在中美关系跌入低谷时,提出了上述十六字的箴言。在原外交部翻译室主任、原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长期担任邓小平翻译工作的施燕华看来,这正体现了邓小平的大智慧,这十六个字对于今天乃至今后中美关系的发展都是适用的。
      
      大智慧与灵活性
      
      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道路并不平坦。
      1977年初,美国总统卡特执政后,曾于1977年8月派国务卿万斯访华,就中美关系正常化进行磋商。但万斯访华时,美国政府尚未对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下最后决心。直到1978年5月,卡特政府才最后下决心实现对华关系正常化。当时,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受命访华,卡特政府已决定先与中国建交,再以优势地位与苏联谈判,谋求遏制苏联的扩张势头,增强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地位。
      时任邓小平翻译的施燕华回忆,邓小平对布热津斯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痛快,就看美国下不下得了这个决心。”施燕华说:“‘痛快’两个字很难翻,我翻译得不是很好,我当时用了‘We Chinese prefer a clear-cut solution’。其实,这还不是很接近他说的‘痛快’,因为‘痛快’还有马上行动起来的意思。”
      布热津斯基当即回答,卡特总统已下了决心,在第一届任期结束前,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还表示美国愿意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同台湾当局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出美国军队,但希望在美方作出期待纯属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得到和平解决的表示时,不会明显地遭到中国的反驳。布热津斯基同时宣布美国已授权其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同中方就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具体谈判。
      中国方面对布热津斯基带来的信息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双方于1978年7月初在北京开始建交谈判。
      美国东部时间1978年12月12日下午,布热津斯基、克里斯托弗和奥克森伯格一起准备了美中关系正常化的最后文件。傍晚,时任总统卡特来到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的办公室,再次逐行审阅美中建交公报。他们一直工作到午夜。12月13日上午,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在新任副手芮效俭陪同下走进人民大会堂,两位重要的美国谈判代表都是第一次与邓小平会见,强烈地感受到了邓小平的自信心。
      14日,伍德科克的报告按预定时间发来,布热津斯基拿着电报不待通报就推门走进了卡特的办公室。卡特听到关于伍德科克的报告笑逐颜开,马上站起来和他握手,要求布热津斯基立即约见柴泽民,请他转告邓小平,提议双方于12月15日的同一时刻宣布中美两国建交公报,并提议,邓小平对美国的访问时间可安排在1979年1月下半月。卡特还抓起电话,打给正在以色列访问的国务卿万斯。万斯同意在星期五公开宣布此事时飞返华盛顿。下午,伍德科克又来到人民大会堂,拜会邓小平。见面之后,伍德科克向邓小平说明,为了防止泄密,美国提议,将宣布两国建交的时间提前为美国东部时间1978年12月15日晚9时(北京时间12月16日上午10时),同时希望邓小平于1979年1月下旬实现访美。
      邓小平对于伍德科克前来只是为了通知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感到有些惊讶。他原本是以为美国会对公报的最后文本表示意见的。邓小平想了想,表示同意他的意见,并表示愿意接受卡特总统的邀请。伍德科克表示,他将回到联络处对建交公报的英文文本作最后一次确认,并将在当晚亲自递交给邓小平。
      建交公报的事看来已经进入尾声,谁也没有想到波澜突起。
      “12月15日,他(伍德科克)又来了,我看见他神情有点沮丧,觉得自己有点理亏似的感觉。”施燕华在接受采访时说。原来,布热津斯基向伍德科克发出详细指示,美方要求伍德科克再次向中国领导人“澄清”:美国在与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终止前一年内是“暂停”向台湾出售武器,并非“永久”停止售台武器。
      听完伍德科克关于要求中国领导人“澄清”的那段话,邓小平震怒了。根据美方人员后来的讲述,邓小平当时猛地拍了一下沙发的扶手,大声说:“我们是愿意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但美国坚持要卖武器给台湾的话,它只能在台湾问题和平解决方面设置障碍,最终可能迫使我们不得不使用武力。”说话之严厉,是他同外国人谈话时绝无仅有的。
      凭着对邓小平性格的了解,施燕华说,这位深沉的政治家是不大会拍桌子的,“但邓这话很厉害”。
      这次会见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双方要说的话基本上都表达了。会见厅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伍德科克心情非常沉重,以为美中建交的事已经一风吹了,几个月来的努力都白费了。他问邓小平:“你已经告诉我们许多了,但是你还没有说,建交的事怎么办呢?”
      邓小平果断地说:“要么什么都不算,要么留待以后专门解决!”
      伍德科克说,看来也只能这样办。
      邓小平盯着伍德科克凝视片刻,嘴里迸出一句话:“好,按原计划进行。但中国方面将保留继续与美方谈判对台军售的权利。”
      邓小平与伍德科克的会见即在此结束,他一锤定音:中美建交按原计划进行。
      施燕华认为,当年邓小平所以表现出“大智慧和灵活性”,是基于美方在建交公报中对中方做出以下承诺:美利坚合众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她说,这是大原则,这就为后来售台武器的谈判问题掌握了主动权。
      “我想,当时邓小平首先要考虑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外求开放,就不能不考虑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打开关系。有些事不能太急。”施燕华说,正是邓小平,在中美建交的关键时刻,使危机化险为夷,“至于对台军售问题,我们(中国)并没有退让,而是对美国人说,这个问题没有解决,还要谈判。在这个问题上,显示了邓小平的智慧,也只有他能够拍板。”
      施燕华表示,中美建交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很大,“到1979年底,有119个国家和我国建交,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转折。”
      在1979年元旦到来的前一天,所谓的“中华民国”驻美“大使馆”降下了旗帜。1979年1月1日,华国锋、邓小平分别以总理、副总理身份致电卡特总统和万斯国务卿,祝贺双方建交。这一日被记载于史册上。1979年1月15日,柴泽民与伍德科克分别被中美提名为各自国家的首任大使。
      
      小平旋风
      
      邀请邓小平访美,是伍德科克在1978年12月14日提出来的,约见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起草的建交公报给我们看。小平同志看了以后说基本原则可以,具体还有细节问题再讨论。他见小平有些松口,继续说,卡特总统想建交后请中国领导人到美国访问。因为当时国会里有很多反对派,他们想借助邓小平的力量帮他们进行建交宣传。没想到,邓小平回复之快出乎美国人意料,1979年1月1日建交,1月28日访美,此事也颇能代表邓小平的行事风格。
      1979年1月28日,大年初一的爆竹声刚刚响起,大洋彼岸,一架中国民航的专机缓缓停在华盛顿特区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时任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的柴泽民记得:严寒的空气中,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和国务卿万斯迎候在机场。
      他们等待的是邓小平。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总统卡特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时表示:“我们将向中国人民表明美国人民的友谊。”27天后,邓小平成为第一位访美的新中国领导人。其实,在抵达美国之前,邓小平就已经成为自1956年赫鲁晓夫访美以来最让美国公众感兴趣的外国领导人。美国媒体连篇累牍地介绍邓小平在政坛起伏的故事、他做出的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定、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决定以及此次美国之行。《时代周刊》在1月号上把邓小平评为1978年风云人物。《时代周刊》说,邓小平是改革的“总设计师”。刊物用“新的长征”来比喻中国刚刚启动的改革进程。
      从12月15日到1月28日,中美双方都在为邓小平访美做准备。从他到达安德鲁斯空军机场后转车到国宾们通常下榻的布莱尔宫,一切运行得像钟表一样准确。为便于中国官员用餐,厨师都按要求把肉切成小块。在亚特兰大的工作人员听说邓小平喜欢吃小牛肉,连续给邓小平上了三顿小牛肉。邓小平和美国主人开玩笑说:“你们美国人每顿都吃小牛肉吗?”这样下一顿才更换了菜谱。考虑到邓小平访美期间的交通天气状况,除华盛顿外,美方还选定亚特兰大等三座城市,亚特兰大和休斯敦气候温暖,西雅图气候宜人。
      邓小平来了。他争分夺秒、不知疲倦地走访美国各地,同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有人统计,访美9天,他出席了近80场会谈、会见等活动,参加了约20场宴请或招待会,发表了22次正式讲话,并8次会见记者或出席记者招待会。美国人第一次近距离领略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风采,并且为之“深深着迷”。
      邓小平与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会谈后的笑容,被历史所定格。他愉快的神情,流露出对会谈成果的满意,蕴含着对中美关系的积极展望、对未来合作交流的期待。第三次会谈后,邓小平和卡特紧紧握手,并且说:“现在两国人民都在握手。”这句话,卡特后来说,令他深深感动。
      邓小平的魅力还表现在“原则问题毫不让步,但永远准备寻求双方的共同点”。在会见美国议员时,一些议员就台湾问题提了一些挑衅性问题,邓小平总是态度明确地强调: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的政策是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我们永远不放弃使用武力。因为那样反而不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邓小平所到之处,很多人拿着以他的肖像为封面的《时代》周刊,列队等候与他握手,请他签名。美国主流电视每天的黄金时间变成了“邓小平时间”或“邓小平频道”。
      卡特在日记中写道:“邓小平的访问是我担任总统期间非常愉快的经历之一。对我来说,一切进行得很顺利,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看起来也同样高兴”,邓小平“性格坚强、睿智、坦率、勇敢、气宇不凡,自信、友好。”
      事实证明,访问所象征的前景――两国携手创造世界和平――令两国公众十分向往。如果说这次访问成功来自邓小平个人魅力的话,那么,这种魅力是多种因素的结合:他对改善中美关系的真诚投入,他的机智,他的热情等等。
      邓小平的这次对美国的访问构建了中美两国新的合作基础,象征着新中国外交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与此同时,中国国际战略的重大调整也从这次飞渡太平洋的历史性跨越开始了。正如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在看到邓小平访美的电视报道后做出的评价:“中国开放的大门以后恐怕再也关不上了。”
      1979年2月,邓小平访美结束后曾对施燕华说,他已经完成了外访任务。当时施燕华并不理解邓小平话中的真正含意,后来她才认识到,邓小平觉得有责任在“文革”后改善与美日的关系,并前往美日访问,打开中国通往现代化的大门。在15个月时间内邓小平访问了5个国家,并且都取得了圆满成功。访美结束后,在他有生之年再也没有出过国。
      
      美国的信誉
      
      1982年,中美两国就美对台军售问题发表了《八一七公报》,其核心是解决《中美建交公报》遗留下来的美方售台武器的问题,让美方承诺逐年减少售台武器,直至最终解决。
      施燕华形容:“中美关于《八一七公报》的谈判进行得十分艰苦。从1981年12月开始,到1982年8月17日才达成协议。在谈判的过程中,双方会就公报中的一个措辞互不相让,只好休会,各自出去请示,他们向国内请示,我们也打电话请示中央。”
      “根据《建交公报》的原则,美国本来早就应该完全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由于考虑到这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所以中国政府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同意分步骤解决。《八一七公报》的关键是:要让美国承诺完全停止售台武器。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协议。美国在公报中承诺其售台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不超过两国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逐步减少,并经过一段时间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施燕华回忆。
      同时,施燕华表示,在中美关系中,售台武器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我们把这些话写入公报,表明了美国售台武器是违背两国建交原则的。美国可能会说,我们从什么时候执行,什么时候逐渐减少,并无时间表。但这是美国对中方的承诺,关系到美国的信誉。随着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当台湾问题解决了,还要什么武器?”
      而邓小平为敦促美方守信,专门在与美国大使会谈时说:“让你逐年减少,但总不能一年减少一美元哟。”美国大使闻言笑了,连说:“不会的。”
      其实,这份公报是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公报,但它的意义和作用不仅限于此。公报说,美国政府“无意侵犯,无意干涉,无意执行”;这三个“无意”都是较之《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更为明确的承诺。
      同在这一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为《八一七公报》提供了最好的注脚。在外交政策上,我国一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在国际舞台上也不断展现出自信自强的大国姿态,有了经济这个助推器,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在与英国、葡萄牙的外交谈判中,中国顺利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而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也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好。
      《八一七公报》发表后,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取得了更大程度的共识。此后每当遇到涉及台湾的问题,中国都在反复重申,双方应以《八一七公报》为基础,坚持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和处理两国关系。只有处理好台湾问题,中美才能在其他领域加深交往与合作。
      《八一七公报》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碑上虽然已依稀可见岁月的斑驳,但其历史功绩和意义却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施燕华曾在接受香港《大公报》专访时表示,过去30年里,中美关系虽然发生了很多的磕磕碰碰,但是,中美关系始终是向前推进的,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从双边贸易和交流就可以看出来。中美关系具备四个坚实的有利条件――基础好、定位好、机制好、奥巴马上台后开局好,中美关系将进入新阶段。
      谈到中美两国之前发生的贸易摩擦,施燕华表示,贸易摩擦在双边贸易中所占份额很小,中美之间不会出现贸易大战。而且,中美双边贸易现在已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谁想破坏都破坏不了。

    推荐访问:时刻 历史 历史时刻 见证历史的时刻的句子 中国历史事件时间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