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网络学习共同体:滕尼斯共同体理论的现代演绎】

    时间:2019-05-04 03:20: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伴随现代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网上学习者所构成的虚拟实体迅速繁荣,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已成为诸多学科关注的课题。本文借助社会学家滕尼斯所提出的“共同体与社会”这一体系作为理论分析的框架,从社会学的视角解析了这一现象,论文首先从共同体的视角解读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进而从共同体变迁的路径中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网络学习共同体何以繁荣的原因,最后探讨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未来。
      关键词 共同体 社会 网络学习共同体 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 概念审视:共同体视域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或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这一概念,学术界比较认同地阐释是: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基于网络的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在共同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围绕共同的主题,通过参与、活动、会话、协作、反思、问题解决等形式彼此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为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建立的突破时空限制的在线学习共同体。①可见,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共同体,即由学习环境的网络化所带来学习方式、交互方式、资源呈现方式的变化,但这一描述并未揭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学本质。
      共同体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在他的著名论著《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的。滕尼斯提出共同体概念是对工业社会所带来的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疏离、人类情感的冷漠的批判,他试图用一种纯社会学的观点分析在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的先前共同体,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学问题。在滕尼斯的论述中,共同体分为三类,分别是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血缘的纽带成为共同体最原始的形态,地缘共同体由血缘共同体发展的分化而来,地缘的临近代表着现实生活空间的密切关系。而精神共同体则是真正属于人的、最高形式的共同体,其关系脱离了单纯的血统关联和可见的空间联系,发展成为一种心灵与精神的亲近。这三类共同体具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即“共同的关系和参与”,在血缘共同体中“共同的关系和参与”活动创造的是公共体财产,在地缘共同体中“共同的关系和参与”活动建立在所占有的土地基础上,而在精神共同体中,“共同的关系和参与”则涉及神圣的场所或受到崇拜的神。②依此逻辑推演,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界定为,建立在共同的学习旨趣、知识追求及价值认同之上,其“共同的关系和参与”是为寻求共同的情感体验与知识获得。可见,社会学意义上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精神共同体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功能分化发展到今天在教育领域内的具体展现。
      2 沿革脉络:共同体的嬗变
      从最初滕尼斯提出共同体到今天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所遵循的逻辑思路是什么,这是我们要进一步考察的问题。
      2.1 社会学语境中的共同体
      论及社会学中共同体概念的引入,首先要考察滕尼斯提出这一概念的前提。滕尼斯认为,人有两种意志:一种是来自人性自我的最深处,称之为本质的意志,本质的意志是一种整体的意志,思维过程与生命、情感及全部的人类经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另一种是选择的意志,选择的意志是独立的。本质意志意味着内在动机驱使的行为,而选择意志意味着与所欲达到的外在目的的有关行为。社会关系正是由这两种意志所塑造的。本质意志产生共同体,而选择意志导致社会。③可见,共同体是人类生活联结的最初方式,也是人类对自我本质意志的最深切关照。正因为如此,无论现实社会如何变迁,共同体始终是人类向往的一种理想地结合方式。当社会进入现代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出现营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空间,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地交流、融洽地相处、产生亲密的友谊,将人们重新带回到渴望已久的共同体时代。于是,虚拟共同体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吸引了无数的人沉浸其中,滕尼斯当年所论述的纯社会学概念的共同体,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成为现实。由此,社会学意义上的共同体经历了一个从现实到概念再回到现实的过程,完成了一次蜕变循环,并在其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
      2.2 教育学语境中的共同体
      滕尼斯用共同体来表征建立在自然情感的一致的基础上的、联系紧密的、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休戚与共、守望相助、亲密无间。其中,精神共同体便是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里实现,而最初的教育关系(师徒关系)正是精神共同体的部分呈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教育对社会的日益重要,学校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产物出现,从此教育便开始了其社会性工具的演进。现代网络技术所营造的虚拟空间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进程自由地选择所要加入的群体,在其中充分地体味互助互惠、亲密无间的人际关怀与知识汇集、价值共享的学习氛围。网络学习共同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回归到其最初的形态,它不仅是超越了学校情境的一种精神共同体特质的体现,更是对学习者独特的人文关照和对学习本质的全面展现,因而得到了学习者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3 信息时代的延续: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繁荣
      如前所述,学校是教育社会化的产物,具有社会的特质;网络学习共同体则是由学习者本质意志所构成的群体,具有共同体的特质。通过二者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同时,对比所呈现的价值和理念也值得现实社会中的学校教育借鉴和反思。
      3.1 融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怀是保持网络学习共同体存在的“软制度”,是使得共同体成员的长期停留其中的维系纽带,因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增长与经验的积累,同时也是情感的体验与陶冶,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参与为学习的顺利、有效进行提供有力的支撑。实践表明,在一个没有情感投入与参与的组织中学习,不仅是毫无乐趣和效果的,甚至是乏味和令人生厌的。这种对于情感交互的需求是学习者作为个体寻求归属感的具体体现,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一旦学习者在其中满足了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在此基础之上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教师是文化传递者,学生是文化学习者;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学生是社会未成熟者,一句话,教师与学生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背,他们在学校组织中互为异质成员。”④因而无法形成交往融洽、亲密无间的关系,但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由于网络中身份未知的特性,可以毫无拘束地交流,并不会估计身份和地位的差别,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为成员之间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提供了机制。相对于学校中具有身份差异的交往而言,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和睦,身处其中,学习者可以找到一种归属感和人际关怀,此时的学习变成同伴之间的共同成长与进步,可以充分体味学习的乐趣。
      3.2 共同的学习愿景
      网络学习共同体建立的最初目的是成员之间共同的学习需要,而作为一个以学习为主要目的构成的群体要得以持续、良好发展则必须是成员互相认可的、向往的和渴望达到的目标,即共同的学习愿景。共同愿景作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引领着共同体的发展发展方向,并且形成共同体成员认可的文化信念。在共同学习愿景的引领下,共同体中成员能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参与程度,时刻保持共同体的活力与生机。所以,“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⑤
      在现实社会中,学校的发展愿景是既定的,学习者处于一种被动甚至是消极的接受状态,无法参与愿景的讨论和最终决策,不能形成对愿景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因而很难真正成为学校发展愿景的积极参与者。而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愿景是由参与的成员经过协商确定的,符合学习者对知识旨趣和价值追求,因而愿景一旦形成便能得到共同体成员的普遍认可,学习者在积极为共同体的愿景奋斗的同时,也在实现着自身对知识和所认同的价值的追求。同时,由于共同体中愿景的民主性,当外在的技术、支撑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共同体成员的行为便能通过协商随之调节,从而时刻保证共同体成员能以这个愿景为目标,积极地参与共同体的活动,与共同体的发展一起成长。
      3.3 共享的自治伦理
      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组织,要得以良性持续的发展,必须有若干调节成员之间、成员与共同体之间利益与责任关系的规范和礼仪,无论这种规范和礼仪是显性可见的文本规章还是隐性不可见的泛在约束。当然,规范与礼仪也须具有一定的适度性,既不致使成员游离于共组织之外,也不致使成员束缚其中。理想的状态应是,成员自主地建立自己在共同体中的身份意识,明确自己作为共同体成员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同时也能主动担负起共同体规范维护者的职责。
      相对于学校条例式的规范,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规范和礼仪具有生成性和灵活性的特质。在学校中,规范和礼仪是通过其权威性得到实施的,当学习者违反时轻则受到群体舆论的谴责,重则受到惩戒。因此,这种规范和礼仪是以其违反所受到惩处的畏惧感迫使学习者遵从。而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成员对于规范和礼仪的遵守是完全出于自愿、内发的,因为这是他们共同活动、成长的集体,集体的秩序是他们,对于这个集体共同秩序的捍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只是希望,学校——教育社会化的产物——在不失其功能的前提下,借鉴作为社会成员理想结合方式的共同体的特质,为学习者个体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空间,吸引他们融入其中。
      4 结语: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未来
      滕尼斯的思想从社会学的角度为解释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与繁荣提供了分析框架,可以看到,共同体(下转第23页)(上接第2页)与社会区别的理论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仍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在理解了诸多的现象之后,留给我们的问题便是如何构建与保持网络学习共同体,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命题。有研究者提出了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四个环节,分别是规范制定、边缘性参与、积极互动、冲突调整。⑥当然,无论网络学习共同体以何种策略与方式保持其凝聚力和发展动力,其都将作为与学校并存的虚拟群体,为学习者提供具有自我归属感的人际场域和知识旨趣与价值追求的群体环境。

    推荐访问:共同体 尼斯 演绎 理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