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看中国手语]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时间:2019-05-04 03:20: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里象似性理论的角度分析象似性在中国手语中的表现情况,从而总结出中国手语的七种象似手段:直接表达所指,数字表达所指,形状表达所指,动作表达所指,尺寸表达所指,部分代整体表达所指和借喻、转喻表达所指。
      关键词 象似性 中国手语 语言符号
      中图分类号:H12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手语是由听力有障碍的人群或者和这些人交流的人群所使用的,是这些人群重要的交际工具。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一种语言,一种不同于听觉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来作为他们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手语作为一种语言,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对于听力有障碍的人群或者和这些人交流的人群而言,手语的作用是有声语言无法替代的。
      手语在世界各地都有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权威史多基博士(Dr. William C. Stokoe, Jr.)对手语进行研究,得出了手语是一门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的结论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语言学家也都对本国的手语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手语可以表现出自然语言所具有的所有的重要属性。
      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从认知语言学里象似性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手语,对中国手语的象似性在词汇层面的表现进行分析,从而丰富中国手语的语言研究。
      1 研究背景
      手语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人类语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手语的研究在国外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发展很快,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William C.Stokoe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著作Sign Language Structure和其1965年的合著A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ign Language on Linguistic Principles使学术界公认聋哑人使用的手语也是一门真正的语言。于是,手语被普遍认可为具有系统的语言结构,比如语音、音位、形态、句法等等。手语的基本表达要素有手的形状,手的位置,手的运动,运动的方向以及面部表情。自从手语的地位得以确立,一些关于手语理论研究方面的著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手语研究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重视。
      在我国,对手语的研究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手语是聋人交际的工具,它作为一种语言,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近几年来,手语研究在国内也引起了许多教育专家和语言学家的兴趣,并有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但相比较而言,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还没有引起更多的重视,对这方面的介绍和引入也不多。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如同汉语有各地方言一样,手语也有各种不同的地方手语。目前中国大陆所使用的手语主要有北京手语和上海手语,其中上海手语使用尤为普遍。除此以外,还有香港手语和台湾手语。在本文中,笔者所提及的中国手语是指中国大陆所沿用的较为普遍的上海手语。
      2 象似性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语言相对于任意性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识到语言中广泛存在象似性现象,而且他们几乎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象似性不是像镜子一样地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类对世界的经验以及认知。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的方式使象似性更倾向于理据性(周红2005;王寅2006)。
      象似性的定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是对象似性作全面论述的是哲学家皮尔斯,他给象似性的定义是:“由于与某物相似而代表某物的符号就是象似符号”。这种象似性是用以指别“概念”的语言符号和所指对象有相似的特性而引起的。王寅在《象似性与语言世界观》中也对象似性下了定义: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形式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王寅1999)。最突出论证语言符号象似性的是中国的象形文字。王寅还在《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一文归纳出距离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等具体的语言符号象似性特征(王寅1999)。
      作为一个符号,象似性概念主要指语法形式和其所指概念结构之间的一种映照性或可论证性。象似性是一个符号和所指物之间的相似关系(Trumble W. R. & Stevenson A. 2004: 1309)。皮尔斯第一个根据所指和能指的关系将符号分成三类:象似符、引得符和象征符( Rosenstock 2008)。象似符是用能指的特征来表达所指,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意向象似符、图式象似符和隐喻象似符(Rosenstock 2008) 。
      3 中国手语中的七种象似手段
      在手语中,所有的手形都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象似性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在手语中表达各种不同的想法和事情的时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中国的手语表现出了丰富的象似性,具体表现为:直接表达所指,用数字表达所指,用形状表达所指,用动作表达所指,用尺寸表达所指,用部分指代整体表达所指和用转喻或借喻表达所指等等。
      3.1 直接表达所指
      直接表达即通过手指或手的指引来表达所指的实体,是最明显的象似手段。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手语在表达身体部位词汇和人称代词的时候都是直接用手指。中国手语也不例外。这时,能指和所指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比如说,“鼻子”在中国的手语中就是一手食指指鼻子。而一手手指指向自己就表示“我”,一手食指指眼部的手语意指“眼睛”。
      3.2 用数字表达所指
      用数字表达所指是指用手指来直接表示所指的数字,这也叫“数字与数字的象似”。中国手语中的“三”就是通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来表达的,而五指一齐伸出则表示“五”。
      3.3 用形状来表达所指
      这种象似手段指的是使用手语的人用特定的手形和前臂来描述所谈及的某种特殊形状的实体。Taub(2001)提到这种象似手段将它喻为“形状与形状的象似”。比如说在中国手语中“鸟”的表达。这个表达是一个复合的表达——首先手语者用右手来代表鸟的嘴,然后用双手和前臂来代表鸟的翅膀,上下动做出飞翔的动作。同样在表达“山”的时候,手语者双手放前,用一只手向另一只手方向移动描绘出山的形状。用手语表达“叶”这个概念的时候,双手拇指、食指相对,向左右拉开表示叶形,就是用手形动作模仿叶子的形状。   3.4 用动作表达所指
      用动作来表达所指是指通过手,手指和手臂的移动来描绘出所指。Taub(2001)指出这种象似手段通常是与“形状与形状的象似”相联系的。这时手就像一个施事一样,表演着和所指相关的动作。在之前所谈及的第三种象似手段“用形状来表达所指”中提及的中国手语里“鸟”的表达中其实也就包含有“用动作来表达所指”这一象似手段。再比如说,中国手语中 “蛇”的手语为一手伸出食、中指,指尖分开,腕部贴近口边,向前下方作游动状,象征蛇分叉的舌头。“花”的手语为一手五指撮合,指尖向上,然后向上移动,并放开五指。“风”的手语为一手五指分开微曲,指尖向上,左右来回扇动,象征空气流动(即刮风)。
      3.5 用尺寸表达所指
      Taub (2001)到这种象似手段时是将它看做是“施指的尺寸代表能指的尺寸”,是“尺寸与尺寸的象似”。比如说,中国手语中对于“长”和“短”的表达。在表达“长”时,手语者伸出两手的食指,两指靠近,指尖相对,然后手指朝相对方向分开,两手间距离增大,从而表达出“长”的概念。而在表达“短”的时候则是通过将分开的两个手掌慢慢收拢缩短手掌间的距离来实现的。
      在中国手语中,这种尺寸与尺寸的象似并非绝对的,它可能是与所指完全的象似也可能是相对的象似。
      3.6 用部分指代整体表达所指
      Tai (2005)在其书中提到,在这种象似手段中,其实是用所指的特征来代表所指。比如说,在中国手语中通常就是用猫的头(特别强调出猫的胡须)来表达“猫”的手语概念。手语者通常是将脖子向外伸,用脸来模拟猫的脸,两手掌心向着手语者,食指和拇指弯曲相互紧扣,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尖分开放在两边脸颊来代表猫的胡须,从而模仿猫头。“狗”的手语概念就是左手五指撮合成尖形,指尖向前不动。右手伸食、中指,指尖分开,贴在左手背上,模拟狗头的外形。除此以外,在表达“行走”这一手语概念时,手语者是用食指和中指来表示人用于行走的两条腿,同时指尖朝下,两个手指交替向前移动来表达出“行走”的概念。
      3.7 用转喻或隐喻表达所指
      Tai (2005)指出,就像在口语中,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中国手语中,“女人”的手语概念是手语者捏耳垂来表达女性所戴的耳环这一概念从而与“女人”这一概念相联系起来而实现的。
      4 结论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是事实归纳和逻辑演绎相结合的结果,象似性的研究也是如此。象似性在手语词汇层面上表现非常广泛,手语研究又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人类语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手语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于中国手语的研究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Rosenstock,R.2008. The role of iconicity in International Sign[J].Sign Language Studies,Vol.8 No.2.
      [2] TAI,JAMES H.-Y. 2005. Modality effects: Iconicity in Taiwan Sign Language. POLA FOREVER: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essor William S-Y. Wang on his 70th birthday, ed. by Dah-an Ho and Ovid J. L. Tzeng,19-36.Taipei: Academia Sinica.
      [3] Trumble,W.R.and Stevenson, A. 2004.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4] TAUB,SARAH F. 2001.Language from the body: Iconicity and metaphor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Stokoe, W. C. 1980. Sign language structure[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 9.
      [6]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主编.中国手语.华夏出版社,2007.
      [7] 王寅(1997).再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
      [8] 周红(2005).汉语象似性研究述评[N].滨州学院学报(4).
      [9] 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推荐访问:国手 看中 符号 语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