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阅读教学中批注的误区及其对策】初中物理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时间:2019-04-22 03:15: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阅读过程中,在文章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评价写下来,这就是“批注”。这是一种有思考的阅读,是有深度的阅读,是有个性的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阅读。
      然而,许多教师对自己大力推崇的“批注式”阅读法却没有深刻、全面的认识,也无法具体地引导学生,更不能身体力行,导致学生所作的“批注”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案例1】《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读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有学生这样写道:“原来砍下的树木可以变成那么多的东西呀!”“小村庄的人们真勤劳呀!”
      【点评】批注本来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咀嚼味儿”(朱自清语)。学生缺少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因此下笔总是跳不出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大多言而无物,言之无理,言之无据,语言总是大而化之、苍白无力。
      【对策】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帮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这段话时的教学片断。
      师: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
      生: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谁家想做各式各样的工具,就——
      生: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谁家想要大捆大捆的柴,就——
      生: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在教师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连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将斧头在村民心目中的种种功劳做足、做透后,学生的批注就变得深刻而有力了:“这把斧头是村民无知、贪婪、自私、愚昧的象征,在村民们的砍树声中,我仿佛听到了小村庄在哭泣,让人痛心。”
      二、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案例2】教学《路边的橡树》:“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这段文章我让学生写下批注并交流。一位女生站了起来,大声地读出了她的批注:“文章通过记叙工程师和工人为了保护路旁的一棵橡树,想法把一条本应笔直的公路在橡树生长的地方弯成了马蹄形的事,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自觉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美好心灵。”
      【点评】乍听到这位女生充满自信的精彩发言,会不由得为她准确、精辟的感受叹服。可再翻开学生放于桌角的《跟我学语文》,在“句段评析”中赫然就有着她刚才的发言,而且一字不差。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批注就不能称之为创造性劳动,学生一旦沦为书奴,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策】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样一种开放的阅读方式,就应该完全把读书思考的空间交给学生。尽管学生写的批注有些稚气,但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的脉动。如果坚持这样读下去、写下去,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形成独立的阅读个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于是,我重新指导学生围绕“沉默不语”写了批注。
      师:孩子们,你们觉得此时此刻沉默不语的工程师和工人们在想些什么呢?请你们用心地读读课文,写下他们的想法。
      生1:工程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表明他在此时也注意到了那棵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感的橡树,内心深处同样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没有命令工人将其砍倒,但该怎样做呢?他还没想清楚,于是工程师沉默不语。
      生2:工人们不想砍掉这棵橡树,但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他们沉默不语是在等待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
      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案例3】学习五年级下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学生在交流自己的批注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感觉叶老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真惹人喜爱”……
      【点评】学生交流批注时各抒己见,但出现的都是一些文本的散点,无法找到把握文章重难点的切入口。教师顺学而导,很容易被学生牵着走,导致对课文理解的零乱无序和支离破碎。
      【对策】师生一起梳理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形成一个交流的“话题”。再以话题形式引领,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定向批注”,引领学生追寻探究,交流深化,并做二次批注的尝试。
      在教学中,我用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作批注。
      (1)回顾要点: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文章写了这样两件事——
      (结合板书,学生回答:修改文章/邀请做客)
      (2)尝试命题:如果让你来给文章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呢?
      (学生自由命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3)引导质疑: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课件出示课题,字体逐渐放大后出现红色大“?”)
      (4)批注解疑: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那一墙爬山虎的?景和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并写一写自己所想到的。
      四、重“意”轻“文”,形式单一
      【案例4】第七册《长城》一课,学生读到“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时,他们这样批注:“劳动人民真伟大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值得我学习”……
      【点评】“批注式”阅读实属个性化阅读,可学生的“书间笔痕”却是惊人的雷同,矛头皆指向“意”。而对表达的方法、技巧却关注不够,出现重“意”轻“文”的现象。
      【对策】这是另一位教师执教这段话时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先把“单看”改为“先看”——
      出示:先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再看那   ,那时候   ,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生1:再看那宽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时候最宽的路也不过几个人并排行走,这样的设计简直是个奇迹。
      生2:再看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呼应,那时候谁能有这样好的设计本领呢?我太佩服了!
      生3:再看那糯米和石灰黏结成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那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技术呢?这真是一个奇迹。
      师:同学们的话语飞扬着智慧,可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生陷入沉思)
      生:一个“单看”就让我们产生了无穷想象,长城简直就是伟大的奇迹。
      师:同学们,课文中像“单看”一样精妙的表达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通过品词、赏句、悟段再来做做批注。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即叶老提出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学生在批注式阅读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充满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行为习惯——对学习的规则,一以贯之,表现出良好的学习品质;语文能力——不仅爱学习,也会学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形成较强的语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方式——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和不同情境,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责编 刘宇帆)

    推荐访问:批注 误区 对策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