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基于避开“共性知识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共性

    时间:2019-04-15 03:12: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我说的课题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这篇文章,编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文章借助自然景物跨越时空,怀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表现了大自然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文化、审美和艺术启迪,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珍爱、对生命的珍爱。
      本课的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最佳。根据单元要求和课题《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特点以及高中生的主观认识特征,最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数和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句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作者对自然万物不事喧哗、静默、守恒和执着朴实的生命价值意义的抒写,珍爱自然,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怎样通过“草木之间”这种平凡的自然,去怀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
      2.领悟文章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也即具体的“介质”)。
      三、教学课时数
      2课时。这是一篇散文。冯至作为写内心世界和自然风景的“最伟大的抒情诗人”,这篇文章也充满了诗性的风采,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充满哲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故安排2课时为佳。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预习:了解冯至及其文学创作特征
      预设目的:让学生对冯至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生命体有一个整体感知。这一设计涵盖了“共性知识”——作者介绍(掌握文学常识:知人论世),但指向性更明确,且隐含归纳思维的训练。(给予学生的资料:《冯至与里尔克》、冯至的诗歌《有加利树》《鼠曲草》)
      (二)课堂教学过程
      1.速读全文,解决两个小问题:
      ①说说作者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怀想消逝了的山村的?结合文本,找出一句具体话语。
      预设目的:将关键句作为本文理解的钥匙,化难为易;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第四自然段中“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一句。
      ②课文的1-3小节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预设目的:回顾前文,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气、文脉、文意,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从而深入理解冯至的行文之美。
      2. 精读文段(5-10),说说作者具体通过哪些介质来怀想消逝了的山村?
      预设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对文章中意象的解读(具体的介质)。①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者的心灵密码,通过触摸具体的语言文字,接近作者的心灵;②溪水(水源)、鼠曲草、菌子、有加利树、风夜中的嗥声、消失了的鹿群,都是作者借以怀想消逝了的山村的具体介质,在对每一个意象的解读中,引导学生对自然的纯洁、坚强、美好、崇高、威严、温情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从而整体地理解文本、理解作家。
      为提升学生对冯至在文中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的理解能力,在第5小节,可以进行示范性的解读。因时间原因,仅举一例“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通过对眼前泉水的描写,想象逝去的山村也曾一样被同样的泉水养育,巧妙的将过去现在联系起来。另外,古典诗词的引用,也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这一环节更有可能激发学生的个性阅读,通过学生的个性解读,跳出“共性知识”圈,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
      ③思考归纳(朗读第11自然段):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个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联”呢?
      这“关联”是多方面、多重意味的,如小溪的水源:“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关联”观,使得这篇散文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厚度,一些看似无“关联”,实则有紧密内在“关联”的自然和人事、动物、植物,都构成了给人以许多启示的有机的艺术品。
      ④若时间允许,可补充介绍“风雨如晦”:文章写于1942年,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更需要这种恒久的平静和美丽来支撑人们活下去,珍爱生命,珍爱自然。
      预设目的:通过学生对文章的总体感悟,深入探讨,结合冯至“同时使我‘看’植物不亢不卑,忍受风雪,享受日光,春天开它的花,秋天结它的果,本固枝荣,既无所夸张,也无所愧恧……那真是我们的好榜样”这句话,再次领悟作者运用多种意象表达出的丰富情感。
      (三)课外延伸
      1.将预习材料中冯至的两首诗歌和文章进行对照阅读,进一步了解冯至善于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发现了诗”(朱自清语)的风格。
      2.平常的事物一旦成为冯至笔下的对象,便具有了灵动的生命韵味与鲜活的生命气息。比如,第1-2自然段中几次出现的“路”该作何解?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武进洛阳中学]

    推荐访问:共性 教学设计 避开 知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