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向西方家长学些什么?] 米学家长

    时间:2019-02-04 03:23: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人是社会的组成,社会是人们共同的约定,社会进步与文明受制于人的综合素质,社会的风俗与人文又影响着人的自然生命。我们无法过多地评论传统与时尚的魅力,却能从鲜活的事实里体验民主情怀的虔诚,在丰富的情趣中感悟人性关爱的纯真。经过近现代文明的洗礼,西方文化也不断地影响东方的教育,羡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抱怨只能丧失尚存的自尊,在人本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习惯养成和环境更新都需要你生命的激情。
      
      ■孩子需要尊重和理解
      
      ● 西方家长:尊重并理解孩子的心理选择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促进潜能的发展。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孩子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出选择,更不能强制孩子去做违反其意愿的事,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她)是自己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该说什么话,教育者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根本。
      ● 中国家长:孩子就是不该长大
      中国的父母总是把子女当作小孩子,即使孩子大学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得在他们职业发展、社会交往、恋爱成家等问题上不断操心。
      
      ■让孩子学会独立
      
      ●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从小就要学会自己劳作、自己生活,从劳作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我们不能剥夺孩子适应社会生存的权利。
      
      ● 中国家长:儿女是父母永远的牵挂
      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是父母永远的牵挂,这是中国家长对子女的爱心与责任,自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孩子就成了父母生命的全部。
      信息的便捷交流,交通的快速实现,今天的独生子女和寄宿封闭管理,许多孩子不明稻子怎样长成,不见工人如何做工,不知产品如何交换。许多孩子几乎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学习没有跟上身体也搞坏了,自己独立发展都很成问题,又怎么去履行对家庭及社会的责任呢。如今许多大学生还以自己是小孩子为荣,年满十八周岁男女生还不明白自己已经成人。专家认为:这些现象折射出孩子责任意识的缺失,它正是我们这个社会面临的一种不幸。
      
      ■让孩子自然发展
      
      ●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期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和对社会的适应,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以强化责任意识为出发点,努力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我们曾见过许多事例报道:哺乳期的婴儿跌倒了自己爬;幼稚园的学生打坏玻璃自个买去赔。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许多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许多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 中国家长:期望过高只重学习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能“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只要学习好就是万能,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从孩子出生到成年的二十多年,家长几乎把子女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后,还得在风烛残年替孩子们养儿育女等等。
      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因为未来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品质、心理状态和做人做事的比拼。
      
      ■重视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 西方家长:经常沟通重视心理健康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会和孩子一块外出游玩,广泛地讨论各种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这便是心灵沟通在家庭生活中的反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情感交流是促进心态开放的诱因。
      ● 中国家长:更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其沮丧、颓废、自暴自弃,部分孩子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教育”
      在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正确思维方式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教育”。
      我们一直在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
      
      ●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探索
      西方家长常常“鼓励去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努力超越前人,并迎接幻想后奇迹的发生;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能自觉止步,要沿着先辈光辉的足迹去搜寻。
      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协同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
      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更不会强行制止,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适度地引导他们及时予以纠正。
      ● 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甚至是禁止。
      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自己动手装好,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好,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够装好,恐怕也没有几个敢告诉家长的。
      中国家长很少能走近并与孩子同乐,常常采取“封闭”或“严禁”等手段来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不仅熄灭了创新的火花和成就的激情,而且滋生了厌世轻生和违法犯罪的心病。
      
      ■结语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家长对孩子能力培养、个性品质教育、创造性激发、责任观塑造等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学习。

    推荐访问:些什么 家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