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第三种视角:愚公之妻是移山计划的中间派】 愚公移山文言文

    时间:2019-01-30 03:23: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多年来,围绕智叟和愚公之妻对待愚公庞大移山计划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的质疑声,从来没有断过。近日,笔者听课,课堂上学生对此争论气氛活跃,谁也不服谁,最后以老师“愚公之妻不是反对者,而是支持者”盖棺定论。课后上百度搜索“愚公之妻不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共有十多页,其中以湖南岳阳县三中方发贵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11期)上的文章为代表,几乎全都一个调子――“愚公之妻是一位积极关心移山事业、行事谨慎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掩卷反思,总感觉给出的理由不足以完全服众,笔者不敏,斗胆抛出第三种观点,以求教于方家:愚公之妻是移山计划的中间派,即:对愚公移山,其妻在众人释疑后,投了“弃权”票,走的是不得罪众人的“老好人”中间路线。
      
      一、产生分歧的原因
      
      为什么在多数人认可愚公之妻是支持者的情况下,还是会有人坚持认为愚公之妻和智叟一样都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呢?这是因为:
      1.从态度上看,向愚公提出问题时,两人的言语都持怀疑态度。
      (1)其妻献疑曰:“……如太行、王屋何?”。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如土石何?”
      2.从句式上看,二者都是反问语气。
      (1)其妻献疑曰:“……如太行、王屋何?”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如土石何?”
      3.从内容上看,都认为愚公已经年老体衰,对太行、王屋二山奈何不得。
      (1)其妻献疑曰:“……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从效果上来看,都有很强的劝阻效能。
      文中其妻“献疑”后,愚公并没有在随后的“杂曰”中立即予以回答,而是抛开第一个问题,以众人“纷纷的说”回答第二个问题,这是否有避重趋轻之嫌?智叟与愚公的论争不可谓不精彩,我们在分析此处时,多数关注“河曲智叟亡以应”,仿佛智叟理屈词穷,但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智叟作为无关的第三方提出善意的批评,阻挡人力不可为的事情又有什么不妥?如果对方执意不听,且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来对答,即使你有更多的理由,你还会劝他吗?我们常说,“听人劝,吃饱饭”,既然人家一意孤行,我何苦再争论下去!有词我也要让它烂在肚子里。但是愚公这种把希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难道不是主观臆想?如果没有神力相助,结果如何,我们无法想象。文章结尾可看出,移山成功并非愚公所为,只是我们把功劳记到愚公头上罢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愚公之妻与智叟都在质疑,仿佛两者都是愚公移山的反对者,其实不然,愚公之妻与智叟又有不同,智叟是彻底反对,而愚公之妻却是不再争辩,态度莫名,实则成了中间派。
      
      二、两者论争的不同
      
      1.“其妻献疑”与智叟“笑而止之”性质不同。
      愚公妻子,首先是“献疑”,是提出,没有嘲笑和讽刺。“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没有态度鲜明的反对,这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而智叟却是“笑而止之”,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是坚决反对,他的“笑”是讥笑。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谓语“甚矣”提前――“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
      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根本出发点不同。
       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人力”和“土石的处置”。智叟则不同,他是压根儿反对,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切合实际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截然不同。
       3.愚公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针锋相对――气氛不同。
       愚公与家人的论争,是“聚室而谋”,允许“杂曰”,是一场热烈的“民主集中讨论会”,在大家思想基本统一后立即付之行动。而与智叟的论争则是针尖对麦芒,毫不相让,直至智叟“亡以应”。
      
       三、愚公妻子为什么是中间派
      
       愚公的妻子虽然没有做到彻底反对愚公移山,但也没有旗帜鲜明的表示支持移山计划,这说明她是在无奈中走了第三种路线。
       1.作者哲学观点决定了文章思想。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其作者是列御寇,郑国人,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道家人物所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怎么可能在寓言中标榜人力胜天的积极有为的思想?
       2.愚公妻子是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的代表。
       愚公妻子的“献疑”,实则是善意的批评,“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说明了她对愚公冒险行为的担心。所以紧跟着做了一个假设:即使你能“叩石垦壤”,但是“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这是她在一家之中作为“附属品”无奈之中的抗争,是对于丈夫尽到的最后的劝解和关心。当愚公与儿子们一意孤行,实行移山计划时,作为家庭主妇只有默默地提供“后勤保障”了。愚公避而不答妻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因为他知道把希望寄托在子子孙孙身上,那是多么牵强的托词!这是说不服妻子的。家庭会议在一片杂乱声里结束了,并非意味着意见达到了一致,而是愚公的妻子质疑无效,微弱的声音被淹没了。她的这种孤独无助,说话无关大局,被迫无奈的形象岂不就是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低下,在重大决策和行动时无法得到重视的真实体现吗?
       3.“聚室而谋”与“杂曰”的内蕴究竟是什么?
       愚公“聚室而谋”,并不代表搞民主作风,研究“可乎”,而是为了召集更多的帮手,此时愚公已经铁定了心肠要干一场丰功伟业,商量只是一种形式,是走一种程序罢了。所以,在妻子“献疑”后,自己并没有单独表态,文中用“杂曰”予以回应,开完了可行性论证的程序会。也许有的人说“杂曰”,岂不就是代表大家意见一致吗?此言差矣。大家“纷纷的说”,只是表明一种说话状态,这期间是否有除愚公之妻外还有反对者,已无从知道,但愚公妻子不可能自己会自问自答吧,最起码,她不属于这“杂曰”里的。愚公一家在会后,按部就班的“移山”,也许是这个家庭里,“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起了作用,由此可看出,愚公一家既不是所谓的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也无法表明愚公之妻对移山事业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愚公的妻子和智叟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愚公之妻不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但也不能说是支持者,而是移山计划的中间派。即使这样,也无损愚公移山精神的伟大,他那种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的精神,必将鼓舞着我们后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走向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 山东省阳信县洋湖中学)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愚公 中间派 视角 第三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