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动物世界_《唐汉解字》之《汉字与动物世界》浅议

    时间:2019-01-20 03:32: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针对《唐汉解字》系列《汉字与动物世界》第九章“万物皆为虫乎”的解字进行评述,用相关资料证明了唐汉解字的谬误。   关键词:主观臆断;混淆声符形符;音近义通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57-01
      
      2003年,唐汉出版《唐汉解字》系列,赢得了《新民周刊》、《�望》等众媒体追捧。细读唐先生的作品,我们发现他解字过程有很多偏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论证多主观臆断;混淆声符与形符;狭义理解音近义通。下面以《唐汉解字》之《汉字与动物世界》第九章“万物皆为虫乎”为例来讨论。
      一、主观臆断:(一)缺乏书证,观点明显错误。唐汉先生的结论基本上都无文献参证,例如唐汉认为:“如‘属、烛、独、触、镯’等字,都与身体可蜷曲的毛毛虫或柞蚕有关。”
      “属”是“”的简化字,“”:《说文解字》:“,也。从尾,蜀。”《汉语大字典》“属”字列两种读音:1)zhǔ,共21个义项。2)shǔ,共11个义项,并不与身体可蜷曲的毛毛虫或柞蚕有关联。“烛”是“”的简化字。“”:《说文解字》:“,庭燎,火也。从火,蜀。”《汉语大字典》“烛”字共8个义项,并不与身体可蜷曲的毛毛虫或柞蚕有关联。“独”为“”的简化字。“”:《说文解字》:“,犬相得而也。从犬,蜀。羊,犬也。”《汉语大字典》共11个义项,并不与身体可蜷曲的毛毛虫或柞蚕有关联。“触”是“”的简化字。“”:《说文解字》:“,抵也。从角,蜀。”《汉语大字典》共11个义项,并不与身体可蜷曲的毛毛虫或柞蚕有关联。“镯”在《汉语大字典》中:1)钟状的铃2)套在手腕或脚腕上的环形装饰品,一般指手镯。与身体可蜷曲的毛毛虫或柞蚕并无关联。唐汉先生的这些论断纯粹是臆断,并无文献例证。(二)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等混同于语言上的同源关系。唐汉先生在解说汉字时,常常混同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与词的同源关系。例如:1,唐汉说:“‘禹’和‘禺’是同形分化出的两个字。‘禹’为名词,表示捉蛇之人;‘禺’为动词,表示见蛇就捉。”此说完全不知是据何而来,唐先生认为‘禹’和‘禺’关系密切,‘禹’为名词,那‘禺’就一定为动词吗?解释过于牵强。2,唐汉说:“‘蛾’字从虫从我,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这里的‘我’,乃假借后表示第一人称的自己,本源是一种有礼仪性兵器所表现出来的象形字,在此表示‘大’和‘美’的意义。‘蛾’以虫和我会意,取意‘蛹’一旦蜕变为蝶类有翅昆虫后,便成为一种美丽的大虫子。”《说文解字》:“蛾,也。从虫,我。”“蛾”,是个形声字,“我”为声符,不表义。且“我”并没有“大”和“美”之义。3,唐汉说:“蚤在古文中又通‘早’,如‘蚤世’是说早夭,‘蚤出’同于早出;‘蚤作’即早起的意思。大概由于跳蚤在黎明来临之际,会及时而疯狂地吮吸人血,迫使人们在将醒未醒的状态下,不得不早早起身的原因吧。”“蚤”通“早”,是一种通假,原因在于两者同音,而不是有意义方面的关联。唐先生将现实逻辑关系等同于语言上的同源关系。4,唐汉说“蚊”的俗体字为“”,“战国时期的陶文有‘’字,小篆缘此而来。‘民’在古代本指遇到达官贵人眼睛便低眉顺眼的民众。‘’字‘从双虫从民’,源自古人认为蚊虫在黑暗中活动,如同草民在夜晚中行动一样无法管制。”唐先生简单的将现实逻辑推导出“蚊”和“”的同源关系,是没有根据的。
      二、混淆声符形符:(一)错把形声字当会意字。1,唐汉:“‘椽’为什么从木丛彖?因为椽乃屋顶承瓦的木条,就象蚕茧一样把屋内之人包裹其中。”首先,“椽”并不从木从彖。《说文解字》:“椽,榱也。从木,彖声。”唐汉认为彖本义为蚕,从而椽象蚕茧一样把屋内之人包裹其中,进而推导出椽是屋顶承瓦的木条。这是说不通的。“彖”仅仅只是声符,并没有蚕之义。而且为了说明“椽”与“彖”的关系就说是象蚕茧一样把屋内之人包裹其中,这仅仅只是唐先生的主观想象。2,唐汉:“‘蛹’字‘从虫从甬’。从‘虫’,表示类属;‘甬’,原指从口到肛门的穿通。”《说文解字》:“蛹,茧也。从虫,甬。”蛹是形声字,甬作声旁,不表义。且“甬”并不是原指从口到肛门的穿通。甬:《说文解字》:“甬,木甬甬然也。”杨树达《微居小述林》:“甬象形,乃字之初文也。知者;甬字形上象,中象。”《汉语大字典》中“甬”字10个义项,都没有从口到肛门的穿通之义。(二)认为所有声符同时表义,有时表多重含义。1,唐汉“‘篆’,从竹彖声。‘竹’在这里表示它是一种适合写在竹片上的文字;‘彖’的本义源自‘蚕吐丝时的绕圈作茧’。在此,用来喻意篆书笔体上独特的圆润弯曲。”《说文解字》:“篆,引也。从竹,彖。”在这里,“彖”仅仅只是一个声符,不表义。2,唐汉:“小篆的‘蛉’字舍弃象形,另起炉灶,创造了一个‘从虫、令声’的形声字。其中的‘令’字,大概与蜻蜓不断用尾巴向水面弯曲,就像人们听从命令而不断躬身点头一样,也可能与蜻蜓交配时一个驮着一个飞行有关。”既然小篆的字形与甲骨文、金文字形没有关系,那么“令”只是一个纯粹的声符,就不存在表义问题。
      三、狭义理解音近义通:汉字的同音字并不是所有同音字都意义相通。何况现代读音相同也并不意味着古音相同。在论及虽()字时,唐汉说到:“‘虽’的发音同‘遂’,因而有完成义。”这是简单的把同音等同于同义。其实,“虽”字并没有“完成义”,《汉语大字典》“虽”字的四个义项可以证明。又如《唐汉解字》:“‘噩’与‘饿’音同义近”。“‘噩’的本义为蚕无食而即将饿毙。”从现代音来说,两者音同;但从古音来说,两者韵部并不相同。《广韵》中“噩”为五各切,入铎疑。铎部。《广韵》中“饿”为五个切,去疑。歌部。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周婷,女,1984年出生,湖南常德人,现为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张瑞媛,女,1982年出生,山西潞城人,现为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唐汉《汉字与动物世界》,书海出版社,2003年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

    推荐访问:汉字 动物世界 唐汉解字 浅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