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刘邦是个好领导――领导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

    时间:2019-01-20 03:32: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分析楚汉战争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独到的用人策略。根据对刘邦、项羽不同的用人标准进行比较,得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进而描述领导岗位的工作职责,构建领导岗位的胜任力模型。最后总结出好领导最重要的资质是:团队协作、分析性思维、充分授权这几方面的能力。为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公务员的选拔招聘,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用人标准;性格特征;工作职责;胜任力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61-02
      
      一、概述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卒于公元前195年,字季,即位易名邦,平民出身,好酒及色。他48岁起兵,56岁称帝,短短八年时间,他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最终缔造了巍巍汉朝盛世,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帝王,这样的案例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他利用自己天生的领导才能创造了他辉煌的历史,而他的领导天才在他独到的用人艺术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项籍,生于公元前233年,卒于公元前202年,字羽,贵族出身,力能扛鼎,自立为西楚霸王。他是刘邦最强大的对手,比出身,比力气,比人品,甚至比年纪,刘邦都不如项羽占优势。但是最终项羽却由于在人力资源测评技术上的弱势,落得一个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下场,成为历史上令人扼腕的悲剧英雄。同样是领导者,堂堂一个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西楚霸王最终竟输给一个带有流氓气质的刘邦,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刘邦赢就赢在了他独到的用人艺术上。下面,让我们走进那段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历史的余韵中领略秦汉之际那些先人的用人智慧。
      二、同样的高歌,不同的用人标准
      秦汉之际,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风起云涌的历史将处于那个时代的人物打造成骁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而诸子百家的余韵又赋予他们文学的风骨。在狼烟四起的古战场上,楚霸王用一首《垓下歌》作为他悲剧性的谢幕,而刘邦也用《大风歌》开启了汉朝的巍巍盛世。同样的高歌,却是截然不同的用人标准。
      (一)《垓下歌》――楚霸王的“任人唯亲”
      在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之时,项羽关心的只有美人虞姬和宝马骓,他一心只担忧着所爱之物,放弃了召集谋士商讨突围策略的时机。这首流传千古的《垓下歌》向我们展示了项羽个人的英雄气概,却也恰恰应了韩信对他的评语:“妇人之仁。”他这种对不同人的强烈的态度反差也体现在他的用人策略上:众所周知,作为一个领导者,任人唯亲是大忌。项羽在用人上就犯了这个大忌。他对人、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鸿门宴上放虎归山时是如此:仅仅因为项伯为刘邦做了解释并在鸿门宴上“以身翼蔽沛公”就放弃了范增的建议。大封天下诸侯时是如此:不以功绩封诸侯而以亲疏封诸侯。到了生死关头,还是如此,全凭个人主观喜好和判断。他的这种“任人唯亲”的用人策略,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可悲的是,直到最后楚霸王还是没能明白自己在人力资源测评上的失误,他对自己失败的总结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大风歌》――刘邦的“任人唯才”
      汉十二年十月,刘邦荣归故里,在家乡同父老乡亲喝酒叙旧,酒酣,击筑而唱《大风歌》。衣锦还乡,刘邦念念不忘的还是对人才的渴求,他用一曲《大风歌》为自己的王朝打了个免费广告,邀请各路英雄来归大汉。刘邦用人是不拘一格的。他任人唯才:汉朝的开国元勋,除了张良有贵族背景以外,其他人都是三教九流,来自各个社会阶层:萧何、曹参是县吏,陈平是游士,樊哙是屠户,彭越是强盗,韩信是无业游民。
      三、夯实基础――领导者的心胸、眼界
      从上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项两人不同的用人标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截然不同的人才观,在“任人唯才”的人才观的指导下,刘邦十分擅长留住人才、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秦汉之际连年的战火,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影响,使秦汉之际人才的流动率相当高,人才可以频频“跳槽”。但是,许多人才却从强大的项羽麾下转而投向相对弱小的刘邦集团,在刘邦身边凝聚成一个巨大的智囊团。在这个团队中,萧何主管粮草、后勤,张良负责出谋划策,韩信是战无不胜的大将,曹参是情报人员负责人员监控,还有樊哙、窦婴等等。他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为团队目标的实现共同努力。
      在“任人唯亲”的人才观的指导下,项羽则是频频失去人才,最终还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气走了集团内唯一有远见的谋士范增,落得一个孤家寡人,四面楚歌的下场。
      秦汉之际,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时代,而刘邦对项羽的胜利却是典型的以“智”胜“勇”。比起“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刘邦没有项羽那样的“勇”,即使在他的臣子韩信眼中刘邦也算不上顶尖的“将才”,但韩信说了,刘邦是“善将将”之才。他善于建设团队,正如中国一句古话说的:“人多力量大。”,他的胜利是“众志成城”对“匹夫之勇”的胜利。
      是什么让刘、项两人形成了不同的人才观呢?就像李嘉诚在一次演讲中说的:“性格决定命运”。两者不同人才观是由他们不同的心胸、眼界决定的。
      (一)刘邦的“无为”
      刘邦把“无为”这一识人、用人的最高境界运用得恰到好处:首先,他相当的坦率、有自知之明。有例为证:在韩信与刘邦的初次谈话中,韩信问了刘邦这样一句话:“大王自料,勇悍强仁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史料上记载的这样坦诚的谈话还有过很多次,即使在下属面前,他也没有避讳自己的短处,这样的心胸值得钦佩。
      (二)项羽的“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
      反观项羽,他自视过高,过分自信,大权独揽,完全无视团队的作用,有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导致手下众多员工如韩信、陈平等有奇策却无从诉诸,最终选择弃项王而去。韩信这样点评项羽的用人特点:“项王暗�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这里,韩信精准地指出了项羽性格上的一个重大缺点:“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正因为这些性格上的弱点,项王对自己的界定不客观,他刚愎自用,完全容不得团队其他人的“逆耳之言”,不愿意把自己的权力下放给员工。他在做决策时,往往从不分析大局,从个人的喜怒出发,一人独断,全然不听员工意见,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对比刘、项的这些事迹。我们看到了一个高瞻远瞩、爱才、惜才、善于反思的领导者刘邦,也看到了一个目光短浅、多疑、自负、蛮横的西楚霸王。孰胜孰负,已是一目了然。虽然,刘邦由于其并不完美的道德品质饱受历史上卫道士们的诟病,但刘邦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抓住了机遇,利用了项羽的众多失误,发展壮大,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四、结论:领导岗位的胜任特征
      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楚汉相争的硝烟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散,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留下的古人的智慧却在历史的湍流中熠熠生辉,让人产生无限感慨。刘邦项羽不同的用人策略给了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一)什么是好领导――好领导的职责描述
      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他的职责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团队建设:作为领导最先考虑的如何实现团队目标,为完成团队目标寻找合适的人,将他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团队功能优化:领导者应当通过充分授权等手段激励员工将团队目标与成员个人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团队协作,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功能;团队控制:领导者应监督和管理员工完成工作,根据绩效进行奖惩。
      (二)领导者的胜任力模型
      
      (三)启示
      以上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主要基于史书记载的一些史实,所赋权重依据绩优者(刘邦)与绩效较差者(项羽)的比较得出,权重为5和4的维度是作者认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制胜领导人胜任特征,以下为两者皆有之胜任特征。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及历史人物,此模型只提供借鉴、参考作用,不具备科学效力,不能完全反映领导者的胜任特征。
      通过以上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对公务员、领导者的选拔应当尽量全面,考虑到以上所列的胜任因素。在领导测评中,可以以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情景测试方法或者心理测验等测评量表的形式着重考察领导者的团队协作意识及分析性思维的能力。而不是单纯根据学历、资历等维度来进行领导测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齐嘉阳(1989年-),女,汉族,浙江台州市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06级管理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安作璋,孟祥才.汉高帝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第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领导 是个 刘邦 胜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