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浅析《大唐西域记》的散文艺术_大唐西域记 18集

    时间:2019-01-10 03:29: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作为一部不朽的巨著,《大唐西域记》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很多研究者从不同方面探究了其价值,如西域政治、民俗、地理,尤其是《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史学的贡献,但很少有人探究它作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散文的影响。本文着重从散文的角度来研究《大唐西域记》,希望拓宽散文研究领域。
      关键词: 《大唐西域记》 散文艺术特色 散文价值
      
      一、引言
      《大唐西域记》这部蜚声中外的巨著是由玄奘法师口述、辨机编写,历时一年所完成的。“玄奘是举世闻名的佛学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的事迹一直为中印及其周围佛教国家所传颂,是这些国家家喻户晓的人物”,(白杨,2008)而他所完成的《大唐西域记》更是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推崇。《大唐西域记校注》前言中介绍了玄奘西行求法的基本情况,“他到印度去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学习大乘《瑜伽论》”,最终根据自己的经历完成了《大唐西域记》。
      “《西域记》共分十二卷,十余万字,详述玄奘身历之国家、地区、城邦一百一十个,以及他从传闻得知的国家、地区、城邦二十八个,涉及的范围包括南亚、中亚直至地中海以东地区、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王世平,1991)《大唐西域记》补充了中亚南亚史籍的不足,又因其对印度情况的大量叙述,因此,此书对研究印度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今日印度学者和各国学者研究戒日王时期的印度史以至七世纪前的印度史,无论是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宗教方面或文化方面,没有一个人不引用《大唐西域记》的材料”。(林承节,1994)同时,此书也是研究西域民俗不可多得的材料。
      二、《大唐西域记》的散文艺术特色
      作为一部散文巨著,历来的研究似乎忽略了其在散文史上的价值,本文着重对它的散文价值加以论述。
      既然要研究《大唐西域记》的散文价值,我们有必要先明确“散文”的定义。然而,“关于古代散文的界定,古往今来,分歧很大”。(陈飞,2005)[1]现今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散文是“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称之为散文”。(陈飞,2005)[4]
      我们把《大唐西域记》作为散文中的游记散文来探讨其艺术特色。以往的散文著作很少对这方面有所研究。
      第一,作为散文,《大唐西域记》突破了骈文的限制,实现了骈散结合。虽然以四言居多,但同时也大量使用三言、六言和八言。如卷九《摩揭�国・下》:“菩提树东渡尼连禅那河,大林中有�堵波,其北有池,香象侍母处也。如来在昔修菩萨行,为香象子,居北山中,游此池测。其母盲也,采藕根,汲清水,恭行孝养,与时推移。属有一人游林迷路,彷徨往来,悲号恸哭。象子闻而愍焉,导之以示归路。”(季羡林等,2004)这段叙述,用了十言、八言、七言、六言和四言,是真正的散文式叙述。再如卷三《乌仗那国》:“龙女惊寐曰:‘斯非后嗣之利,非徒我命有少损伤,而汝子孙当苦头痛。’”(季羡林等,2004)这段话语叙述用了六言和八言,语句通顺,有口语化的倾向,体现了散文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是散文区别于骈文的主要特征,我们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像《大唐西域记》这样的佛教游记曾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其流传客观上使文人意识到文章叙述对散文式文体的急迫需要,而且朴素的文风也是古文运动所倡导的。因此,我们认为它催生了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先驱,而《大唐西域记》却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或者说启发作用。
      第二,《大唐西域记》在行文中加入了小注的形式。这种形式在此书中随处可见。如卷十《恭御�国》:“从此西南入大荒野,深林巨木,干霄蔽日,行千四五百里,至羯[�](力甑反)伽国(南印度境)。”(季羡林等,2004)这些小注很短小,大概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标注读音,二是纠正当时的一些错误说法(先不论其纠正的对或错),三是一般性的解释说明。这种形式不多见,尤其是游记散文中。但这样可以方便叙述,又使叙述有主有次,其后的《徐霞客游记》也使用了这种形式并有所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特点。
      第三,《大唐西域记》的叙述语言具有客观性。虽然玄奘西行求法,目的明确,就是为了求得佛法,在著作中难免会有褒贬的色彩,会借用神话故事不自觉地褒扬信仰他所信奉的教派的国家或君主,“不过这些都只能算是白玉中的微瑕,绝不能掩盖这一部奇书的光辉。而且这种情况仅仅限于宗教方面,一讲到地理、历史就仿佛从神话世界回到现实世界,记载都比较翔实可靠了”。(季羡林等,2004)再如,季羡林先生提到的提婆达多这个人物,虽然很多佛典说他一无是处,但玄奘却对他进行了客观评价,由此可见,客观性是《大唐西域记》的一个重要特色。
      第四,《大唐西域记》也有很多文学性的语言描述。卷一《屈支国》:“照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季羡林等,2004)卷一《迦毕试国》:“迦腻色迦王未之从也,龙即还池,声震雷动,暴风拔木,沙石如雨,云雾晦冥,军马惊骇。”(季羡林等,2004)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如“状如海蛤”“暴风拔木,沙石如雨”,充分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将自然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将战争场面写得很逼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虽然从整体上而言,全书是以平实晓畅的语言为主,但类似于这样的文学艺术手法在这篇鸿篇巨制中仍然是俯拾即是。所以,这片游记散文不仅仅是提供翔实的地区概况,也不失为一篇文学读物。
      第五,用词的准确性是《大唐西域记》另一重要特点,尤其是数字。此书在介绍国家概况时,基本上都会说到距离,如“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照怙厘,而东西随称”。(季羡林等,2004)这些距离都是玄奘用自己的步子实际测量出来的,据研究,“玄类用脚步量出的里程,竟准确到一里不差,使斯坦因感佩到五体投地的地步”。(王世平,1991)还有很多关于佛像、伽蓝的叙述,也具有高度准确性,如卷三《迦湿弥罗国》:“新城东南十余里,故城北大山阳,有僧伽蓝,僧徒三百余人。其�堵波中有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或至斋日,时放光明。”(季羡林等,2004)这些数字绝不是玄奘道听途说,而是经过他的实地调查和访问,不排除有的数字或记载也不够准确,但绝大多数都是可以信赖的数字,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还有对各国的风俗、文字等的记载也是相当准确的。《衣饰》部分讲道:“国王、大臣,服玩良异,花里宝冠,以为首饰;环钊瑛路,而作身佩,其有富商大贾,唯钊而已。”(季羡林等,2004)通过这段详细准确的叙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印度不同阶级人的服饰特点,而且可以判断其等级制度在服饰上的表现。其后的作品如《徐霞客游记》被称为“中国游记散文史的一个奇迹”,(王立群,2008)他叙述的准确性也是公认的,但我们不得不说,《大唐西域记》的创作态度为其树立了典范,《徐霞客游记》是在其基础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第六,不容忽视的是《大唐西域记》中有很多传说、灵异故事的描写。对这些描写的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把《大唐西域记》作为一篇游记散文,这样的叙述似乎很不真实,不符合游记散文的特点,但仔细想来,这些描写从侧面也提供了当时各国的社会风俗情况,是研究当地民俗不可多得的材料。所以,这些传说故事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三、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大唐西域记》的历史价值,并主要探讨了其散文艺术特征,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散文研究。总之,《大唐西域记》以其独特的学术和艺术价值,将会在学术界继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白杨.玄奘研究综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1).
      [2]陈飞.中国古代散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林承节.《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历史学的贡献[J].南亚研究,1994,(4).
      [4]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王世平.大唐西域记价值的再认识[J].文博,1991,(1).
      [6][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推荐访问:西域 大唐 浅析 散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