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意料之中的一笑]初识不知曲中意 谁写的

    时间:2019-01-07 03:32: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对《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夫子哂由”的释义分歧进行分析;提出扩大语境的阅读方法,结合《论语》全书的大语境来理解“夫子哂由”之前因后果;得出结论:孔夫子此“哂”,乃意料之中的一笑。
      关键词: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夫子哂由 前因 后果
      
      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结构最完整、描写最传神的一章。然而尽管神态描写生动,语言记录具体,结构照应完整,后人对文意的理解仍然产生了争议。比如“子路率然而对”、“夫子哂之”、“夫子何哂由也”就有着多种解释。
      依据上下文,可判断出这三处文字之间存在着语义关联:“子路率然而对”,使得“夫子哂之”;而夫子之哂,又引发了与子路一同侍坐的弟子――曾点的疑虑,他在“课后”问老师:“夫子何哂由也”;夫子也作出了相应的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可见,三处文字相互照应,互为因果,应当作一个整体来解读。
      二
      以下文字,试析《侍坐章》中夫子“哂”的原因(前因)和这一举动造成的结果(后果)。
      “哂”之“前因”的疑点之一。先在“夫子哂之”。“哂”字始见于《论语》。从辞典义来看,《康熙字典》根据《玉篇》和《洪武正韵》,释“哂”为“笑”、“微笑”、“大笑”三个义项;新版《辞源》有“微笑”、“讥笑”两个义项并列。从《论语》注解来看,邢�《论语注疏》注为“笑”,朱熹《论语集注》中注为“微笑”,杨伯峻《论语译注》作“微微一笑”解,袁世硕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亦解“哂”为“微笑”。
      以上释义,除“大笑”一义与文意不甚相合(在弟子言志后大笑,这和孔子本人一贯的庄重形象不符,与本章的氛围也多龃龉)之外,“微笑”“讥笑”的义项各有取信者,并随之引起了对文意理解的差别,即在解读夫子对子路的态度上产生了分歧。例如,《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几个问题》的作者认为,应取“讥笑”义,表达孔子对子路的不满;[1]p90《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人物形象》的观点则是:“子路谈的大道理是不错的,但话语中不够谦让,这是美中的不足,所以,孔子抱以微微的冷笑。”[2]p57
      “哂”之前因的疑点之二。不仅仅对“哂”的理解不同,对此章末处孔子正面回答的“哂由”原因,即“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朱熹《论语集注》云:“夫子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3]认为孔子只是批评子路态度不够谦逊;刘宝楠《论语正义》言:“子路自负太甚。”[4]p468则包含对其才能的怀疑;《〈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语言试析及内容琐谈》却说:“孔子以哂笑方式基本上否定了子路的设想,其理由是不能‘为国以礼’,是‘其言不让’。子路‘率尔’夸夸其谈,而且所谈具体内容与‘为国以礼’较远。”[5]p83这位作者认为孔子根本否定了子路的治国方式。
      三
      笔者以为,研究者所言皆有一定理据,但也因此易于造成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要取得一致,就应当进一步开阔视野,将本章与《论语》全貌相结合,使语境从全文进一步扩展至全书。子路少孔子仅九岁,也是《论语》中孔子所提最多的弟子。在此试将《论语》中与子路相关的词句找出,据之以助于判断夫子的态度。
      首先,孔子对子路的性格十分了解:“野哉,回也。”(《子路篇》)“由也�。”(《先进篇》)“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篇》)
      其次,孔子对子路的才能也有着精准的评价:“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篇》)更有《公冶长篇》中几乎和子路自评一模一样的:“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最后,子路采用的治国方针,其实是汲取了夫子思想系统中的“齐之以礼”(《为政篇》),“足食足兵”(《颜渊篇》),结合自己的军政才能,来治理“千乘之国”。
      四
      掌握了以上信息后,再回到文本,看《侍坐》的具体情况。孔子作为设问者,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主要目的是了解弟子们的志向;但他又是和这些弟子朝夕相处的恩师,对各人的性格、才能、愿望都有一定的了解,心中对答案已然有一定的预设。这是符合正常心理规律的。而子路所回答的内容和态度毫不例外地与此预设相符,尽在孔子意料之中,他自然不禁一笑。此一笑并未包含太多情绪,因为夫子意在鼓励,亦有“各言其志”的表态。这也和夫子全篇除赞许曾点外没有当面批评任何人这一点相符合。对子路的态度,仅仅是在曾点问起后,为给弟子解惑,夫子才详细说明:子路为国以礼,自己却“不让”。若说孔子根本否定子路,那就不啻否定了自己的思想和以往对子路才能的肯定,此说是不成立的。
      至于“哂”之后果,与笔者意见向左者认为,此一笑并非无情绪,而是包含了较明显的否定意味,并造成了后三子回答时的小心翼翼、不被点名就不回答。如《〈论语・先进篇・侍坐章〉别解》:“冉有、公西赤之所以降低‘调门’,乃在于孔子对子路的‘一哂’;这‘一哂’是否定性的,而不是鼓励性的。”[6]p62“大师兄之被哂笑深深地震动了他(曾点),他不敢贸然回答了,装着在旁边鼓弄起了琴瑟,其实是仔细倾听其余两位师弟的应对,考虑自己的回答。”[7]p63又如《从〈侍坐〉看孔子的教育家形象――兼及高中语文新教材的选篇缺憾》:“只有子路‘率尔而对’,其他弟子却没有主动接着发言。这里一定出现了障碍。这个障碍主要是老师对子路的哂笑。……可见,尽管是含蓄委婉的批评,学生也是很敏感的。所以教学活动中发表批评意见一定要慎重。”[8]p139这样的意见其实是只知子路之不合礼,而未知何为合礼所致。
      解答此点需进一步将视野从《论语》扩展至儒家礼法体系。关于“侍坐”,《礼记》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礼记・曲礼上》)按照儒家“礼”的要求,子路虽年最长,但率然骤对、言辞不加谦让,确实有失礼之处;而其余三子指名而答,多有谦辞,则是合礼的表现,并不是受打击、畏缩不前。《〈论语・先进篇・侍坐章〉别解》一文评论曾点言行“实在有装腔作势之嫌矣”[9]p63,恐怕没有考虑到儒家礼法的常规要求。
      “夫子哂由”的前因后果,至此已基本讨论完毕;笔者愚见,更重要的是掌握综合的分析方法:对文字要详加考据,对文本要联系品读,对相关作品、人物也要有全局上的把握。在单篇语境不足以得出一致答案的情况下,不妨进一步拓展语境,将阅读扩展至多篇。这样才能保证最大的正确性。笔者才疏学浅,仅作一家之言,多有不备之处,愿聆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闫笑非.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几个问题[J].北方论丛,1996,(4).
      [2]伍海霞.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人物形象[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学术研究,2008,(2).
      [3][宋]朱熹.论语集注.卷六.先进(第十一).省略/confucius/lunyujzh11.htm.
      [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全二册),高流水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韦令.《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语言试析及内容琐谈[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3,(1).
      [6][7][9]徐乃为.《论语・先进篇・侍坐章》别解[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8]关阿津,詹小莉.从《侍坐》看孔子的教育家形象――兼及高中语文新教材的选篇缺憾[J].学术交流,2000,(6).

    推荐访问:一笑 意料之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