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新课程,让我欢喜让我忧】让我欢喜让我忧

    时间:2018-12-29 03:27: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半年中的困惑、反思与感悟,提出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具体分析教材和学生特点;善于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多元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新课程教学 困惑 反思与感悟
      
      自2008年秋季起,我省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半年来,广大政治教师积极响应号召,认真学习《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切实领会课改精神,革新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挑战与机遇并存,半年来的政治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有困惑亦有收获,同时对新课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
      
      (一)新教材内容处理中的困惑。
      1.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高一《经济生活》把旧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基本打乱,打破了原有的理论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删除了一些旧的知识点,也增添了许多经济学知识,比如需求弹性等。总体来说,新课程淡化了理论,教材内容偏重于建立一种生活化的经济学,在内容的处理上倾向于“通俗易懂”。表面上看好像简单了许多,实际上却给教学增加了难度。比如,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概念出现在“货币的产生过程”中显得突兀,不利于学生对之进行深入理解,而把该内容放在“多变的价格”似乎更为合适。再比如,第八页的货币流通规律这个相关链接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通货膨胀和通化紧缩问题,放在第七页货币的职能中似乎有些突然。旧教材的知识原理较多,但新教材把有些必要的知识点也删除了,且有些知识点有所疏漏。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减少知识容量,使他们真正能把知识融入生活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些知识点的删除却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材中提到了恩格尔系数,但另一个重要的系数也就是基尼系数却未涉及,但在收入分配这一课却多次提到了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在新教材中宏观调控部分讲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问题,针对哪些是货币政策,谁来实施货币政策等问题很难讲清,因为在银行部分删去了中央银行的内容,只保留了商业银行。再比如,在市场经济这一内容中新教材涉及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由于删除了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的有关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地方保护主义这一现象。在讲解公司的有关知识点时,书本中只提到了法人和自然人,把企业法人这个内容删去,则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公司的含义和公司、企业及企业法人的不同。三大产业的有关内容也几乎被删去,而新材中又多次出现产业结构问题,连三大产业的基本划分也不清楚,那么学生又如何深入理解产业结构问题呢?
      2.教材容量过大,处理的难度增加。
      新教材中的《经济生活》(必修一)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精髓,每课标题背后都隐含着许多知识点,导致课时不够用。经济学理论本身就是复杂的,要把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知识揉合,并且讲清楚是很难的。新教材经济学的内容比较灵活、多样,既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又强调知识的科学性,教师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比较困难。此外,新教材中大量的名词、理论、观点都是教师在以往教学中没有接触到的,教师的知识体系需要重新建构。教材呈现的知识比较基础,但有的课后题难度大,甚至有些教材根本未涉及,如新型工业化的“新”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庞杂的教材内容,灵活的课后题对于新课标精神的贯彻、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实现都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1.是否每堂课都需要“自主、合作、探究”。
      比如,第一课“神秘的货币”中就有七个探究活动,虽然在《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中未曾明确规定可不作拓展或不作要求,但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的内容要么略去不讲,要么只能详讲,不可能做到点到即止。陈友芳教授曾经指出,不要求在课堂上讨论所有的探究活动,每一目讨论1―2个即可,剩下的交给学生课后自己去钻研、学习。①然而,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却产生了“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这样机械、刻板的操作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讨论过多,导致课堂时间不足或者难以掌控等情况。“自主、合作、探究”是政治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究竟需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需要对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2.如何把握知识点落实的度。
      《指导意见(试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降低了知识掌握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上都淡化了,如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还有一些尽管在正文中出现,但《指导意见(试行)》中却降低了记忆的要求,这就给教师出了一个难题:如果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那么对这些知识的“死记硬背”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做是否又违背了《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呢?
      3.如何提高新教材实施后的课堂效率。
      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尊重,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基于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有的课程专家甚至建议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的讨论看似热烈但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教师讲得少正好又可以掩盖部分老师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以往的课堂也许沉闷,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对知识的收获颇丰。如今的课堂效率似乎降低了。课堂的“失控”导致预设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教师该如何练就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本领,把握好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效率呢?
      (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1.如何开展综合探究活动。
      综合探究活动是政治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它着力于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使教学不局限于对知识的复制,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综合探究以活动为主要的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笔者在组织四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正确对待金钱》这一探究基本上只能采取围绕某一事件展开讨论、作问卷调查或辩论几个形式,但真正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活动形式却很少,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又如,《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一课,本来最好的活动形式是到劳动力市场去观察、体验,但现实条件不允许。最后一个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中,有许多概念,如产业转移、数字鸿沟、绿色壁垒、倾销等,都涉及许多知识和典型案例,需要学生自己去搜集和整理,但是条件不具备。总之,综合探究的开展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矛盾,其一是探究内容与课时不足的矛盾,其二是探究内容与活动形式采用上的矛盾,其三是探究的创新设计和客观条件的矛盾,其四是综合探究活动与学科的整体教学和学校教育管理秩序的矛盾。
      2.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新教材开始使用后,很多教师就在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问题。新课程的理念是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改变以往一考定论的方式。但是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惑,如,是否要记录学生平时上课的发言情况,是否要记录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何评价学生在综合探究中的表现,等等。对于新课程实施后试卷如何出,出什么样的题型,期中考是出试题还是写小论文,学分制到底如何实施等问题都没有深入地讨论和研究。大部分学校对教师仍然是以高考成绩论英雄,致使教师无休止地争时间,抢课时,片面追求成绩,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三年后的高考方案如何,教师也只能猜测而已,所以许多教师只能采取保守教法,做好几手准备,这样无疑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中的反思与感悟
      
      尽管新课程的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任何一次改革必定都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应着眼于微观教学领域,这其中最值得考虑的是如何上课的问题。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目标。那么,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该如何授课呢?就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目前施行的新课程改革,被说成是空前深刻、天翻地覆的教育变革,于是很多人认为新课改就是将原来的一切推翻,彻底破坏,重建教育教学秩序。这显然是认识上的偏差。新课改是要破,而且有些方面必须破得彻底,但绝不是全破全立,而是有破有立。简言之,就是要对原来的模式进行批判的吸收,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应认识到,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与时俱进,才能给学生营造出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探讨。旧的教学理念注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教学的要求,这正是新课程要破的东西。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倡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主动学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里教师的传授。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具体分析教材和学生特点。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新课程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于容量过大,砍则担心影响考试成绩,不砍又完不成教学任务,到底该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前仔细研究《指导意见》非常必要。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备教材、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大致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新瓶装旧酒”,按照原来的套路,对于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完全以个人意愿随意处理教材,甚至弃教材于不顾,还美其名曰“个性化”。这两种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没有摆正政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所致。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立足于教材,将其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绝不可弃之不用。此外,由于政治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广泛吸取一切有利于教学的资源。
      教材被誉为教材群之“母港”②,是教材系统中最主要的“教材”,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来源。在教材使用上,应吃透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根据需要,对教材的结构可以适当变通,以适应教学的需要。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素质不同,而且现在的班级都是“超负荷”运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各个教学班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对教学方法方式作出调整。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
      (三)善于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多元教学方法。
      新课程仍需要教师的讲,但这个讲是建立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之上的,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现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最传统的是讲授法。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单纯使用讲授法肯定会回到以前一味灌输的老路,因此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上可采用讨论法,抛出一个典型的、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让他们讨论(如收入公平问题);或者采取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仿佛真正在实践该项活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投资理财问题)。新课程的信息量较大,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应该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呈现丰富的信息(小康社会问题)。实物真人展示教学法也可多运用,使学生能真正把书本中的理论结合现实(信用工具问题)。
      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学方法不能单一要多元,可以融合使用,只要使用的时机恰当即可,不必拘泥于某一课固定使用哪种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号角已吹响,声势浩大,每一位教师都应借新课改之风不断完善自我、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尽管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有困惑和问题,有些教师发出了“政治新课程,爱你为什么这么难”的感叹,但是困惑和问题并不可怕,它们是引领我们进步的阶梯,推动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真正的一堂好课,靠的是教师的勤奋与努力、辛苦与汗水的付出。只要我们在面对困惑的时候不是后退而是多想一想“新课程,如何上好课”这个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所收获。
      
      注释:
      ①http://www.省略/sxzz/jszx/jcpx/jcjs/wzjs/200703/t2007 0305_294777.htm.
      陈友芳.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结构分析.
      ②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283.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作者林靖云系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让我 新课程 欢喜 让我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