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基层文化管理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以文化建设破解农村城镇化难题】

    时间:2020-03-12 07:19: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 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经济发展,为农村人口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以满足城镇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创造条件。
      关键词 城镇化;文化建设;外部性
      作者简介 卓纳新(1972-),男,经济学硕士,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讲师;黄向阳(1971-),男,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硕士。(湖南常德 415000)
      本文系2008-200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中部农村地区文化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编号0801018B)阶段性成果之一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一直将城镇化作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提升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又推动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在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农村文化建设以其外部效应加速了我国城镇化进程。
      
      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城镇化是与城乡人口比例和产业结构比例联系在一起的,城镇化程度的高低与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农村就业人口总量在国家就业总人口中的比重成反比;而与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城镇就业人口总量在国家就业总人口中的比重成正比。从直观标准来分析,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就是城乡人口比例,因此,要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就必须持续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农村人口能否成功向城镇转移,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城镇的容纳能力,即城镇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多少;二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进城人口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从我国城镇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我国城镇经济容纳就业的能力大幅度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的就业容纳水平也在不断提升。1979-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㈨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镇的就业容量不断增加,1978-2007年,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而同期乡村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76.3%下降到2007年的61.9%。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1979-2007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上升了27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0.9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1453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216万人。
      当前制约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关键性因素是农村人口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高低。因为城镔经济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识和基于知识的技能基础上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知识在城镇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就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发展更是决定了城镇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这也就意味能够转入城镇并在城镇中生存下来,实现由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换的首先就是那些具备一定知识素养的农村居民。
      农村人口外出就业的主要领域是城镇,而外出就业也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前奏。从表1我们看到,当前我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构成中,初中及以上文化学历的人口占到了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的80%以上,人口总量达1亿,占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五分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农村居民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高低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关键性制约作用。
      
      二、文化水平成为制约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三十年间,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城镇总人口增长了2.44倍,乡村总人口减少了7.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7年的44.94%,提高了27.02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0.9个百分点;乡村人口所占比重由82.08%下降到55.1%。但我们同时还要注意到,我国城镇化水平离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城镇化的压力依然相当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中国城镇经济对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高,必将阻碍大量低素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表2反映了2006年末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构成情况,可以看出,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口占到了近四成,西部地区更是达到一半以上。同表1转移劳动力素质比较不难发现,转移劳动力的知识结构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的知识结构水平。
      低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导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严重受阻,一方面,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导致他们在外出前基本上未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和服务行业的基本规划,在进城以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技术简单的工作,收入水平低下,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2006年的调查,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966元,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占了被调查的农民工总数的33.66%,只有一成的农民工的月收入超过了1500元。而农民工每月个人的平均支出为463元,有一半左右的农民工每月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达40%以上,有14.01%的农民工每月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达70%以上,2.42%的农民工是挣的钱全部花光。由于收入水平偏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很难凭借其自身收入在城市生存,因此也就不可能实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愿望。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村劳动力在进城以后无法在观念上跟上城镇的发展步伐。城市经济结构的活跃性要远高于农村地区,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城市经济结构变迁速度较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快,结构性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现象。应对结构性失业的办法就是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对于全国农村两亿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劳动者而言,他们的学习的意愿和学 习的能力都较差,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知识结构根本无法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因此产业结构一发生变化,他们就面临着淘汰的危险,而一旦丧失劳动机会,他们就只能回农村,从而丧失向城镇转移的机会。
      
      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破解制约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瓶颈
      
      一是要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解决农村居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使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经济学研究证明,生产或消费除了对自身产生影响外,还会产生外部影响,“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产生了;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的人却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更为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农村文化建设便是如此,在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时,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提升了,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内部效应,但农村文化建设除了内部效应以外,还存在着外部效应,即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将促成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推动城镇化进程,这就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正外部性现象。
      二是要抓好农村教育,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启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2007年,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中部地区和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同时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费义务教育,有效地降低了受教育成本,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环境。当前农村地区文化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为此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中央计划从2007年到2010年投入资金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2007年,中央投入1亿元进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试点,2008年年初投入2亿元用于文化站建设。在2008年第四季度紧急安排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中,又安排了8亿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截至2008年底,中央财政总共投入11亿元,支持全国700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占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任务的1/4。政府同时还加大了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工程和“文化低保”工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农村居民基本文化生活权益。
      城镇化进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要推动城镇化的顺利推进,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统筹城乡发展,在保证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城镇的人口容纳力的同时,通过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素质,这样才能顺利地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

    推荐访问:文化建设 城镇化 难题 以文化建设破解农村城镇化难题 农村文化建设试题 新农村文化建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