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林毅夫:迎接中国经济学家世纪的到来

    时间:2021-07-08 12:01: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前提条件,我们在西方发达国家学到的理论,都是以它们的社会经济作为前提条件的,
      而处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条件并不一样,简单照搬西方的理论,
      用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实践,就难免会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结果。”
     林毅夫

      林毅夫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全球视野的经济学家。不论是总结经验,还是剖析问题,他总是将其置于世界范围内,并给出解释。
      与那些对中国经济持悲观论的经济学家不同,林毅夫认为尽管存在很多不足,但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成就仍是第一位的,“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从1978年到2016年的38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9.6%的增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2.3%提升至14.9%。“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林毅夫说。
      但从现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来看,中国到处是问题,对这一成绩无法做出解释。在林毅夫看来,中国经济能够创造奇迹,恰恰是因为没有照搬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1994年出版《中国的奇迹》,2005年出版了《解读中国经济没有现成的模式》,在2009年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概念。
      新结构经济学对中国近30多年经济发展和改革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别于现有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理论体系。它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经济学“中国学派”最完整的理论成果,是一项破冰之作。
      我为什么放弃西方理论思维?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知道,你在2009年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概念,能不能讲一讲当时的背景?
      林毅夫:这个概念是2009年提出来的,但这个工作很早就开始了。我记得那是1988年,当时我刚从美国回来。在那之前我和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是以西方主流理论的现成观点来观察、解释出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现象。
      我在农业经济学上所做的工作就是例子,绝大多数的研究是以现有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象,或以中国的实证资料来验证主流经济学现有的理论假说,顶多也只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了一点延伸的工作。如果有独创的见解,像退出权假说等,也只是零敲碎打的观点。
      但那年有两件事让我放弃了这种思维方式。第一件是当时中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高的通货膨胀,按照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利率。但中国并没有用这个办法,而是依靠行政手段,砍掉了很多投资项目,把通货膨胀压了下来。
      依据西方的理论,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砍掉在建的项目,会导致很多烂尾工程。当时我印象很深刻,正在建造的北京新大都饭店建到13层,被迫停工,成了半拉子工程。这样看,中国政府好像做得不对。那为什么从1978年到1988年,中国还能保持9%的平均增长率呢?它一定是有道理的。
      后来我才明白,因为中国有很多资本密集型的国有企业,这些大型的企业关系到国防安全、国计民生。它们违反比较优势,没有自生能力,之前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1983年拨改贷以后,靠低利率补贴维持运转。如果把利率提高了,这些企业就会亏损。亏损的话,只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让它倒闭,那国防安全怎么办?国计民生怎么办?如果不让它倒闭,就必须给它补贴;补贴从哪里来呢?只能从财政中来,那就会增加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增加了,到最后还是要货币化,增加货币供给,反过来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通过砍投资、砍项目的行政办法来“治理整顿”高通货膨胀,就比简单地提高利率更加合理。
      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前提条件,我们在西方发达国家学到的理论,都是以它们的社会经济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处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条件并不一样,简单照搬西方的理论,用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实践,就难免会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结果。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例子很有意思,那另一件呢?
      林毅夫:另一件事也是那一年,我应邀到印度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会议期间,主办方安排我跟印度国家计委座谈。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印度是一个以产权私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国家,怎么会有国家计委呢?座谈中,我发现他们的工作也是怎么调配钢材、化肥、粮食等等,跟我们国家计委完全一样。
      后来我才了解到,二战后,“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其他社会性质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拉美和许多非洲国家。當时他们的思想认识跟我们一样,为了民富国强,也都去追求在一穷二白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资本密集的现代化重工业体系。
      重工业最重要的生产成本是资金的成本,发展中国家普遍资本短缺,资金的价格非常高,生产成本就会比发达国家高,没有比较优势,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企业没有自生能力。为了保证这些重工业的发展,只能由政府直接按计划配置资源来保证重工业的发展和生产能够得到所需资源。所以,印度设立国家计委这种调配资源的部门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让我对原来的计划体制的产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也是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中所构建的“宏观价格扭曲、资源计划配置、微观剥脱企业自主权”的三位一体计划管理模式的根源,和后来在新结构经济学中分析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任何特定时点,每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是相对给定的。这一禀赋结构决定了这个经济体在那一时点的比较优势和最优的产业结构。比如,发达国家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而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短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违反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的重工业,只能靠政府的干预和补贴,效率就会非常低,跟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推荐访问:经济学家 中国 迎接 到来 世纪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