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从传统积淀看晚清宪政改革失败的必然性

    时间:2021-07-03 20:02: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晚清宪政改革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实践活动,是中国由传统君主专制政治向近代宪政民主政治转型的重要标志。从实质上说,晚清宪政改革是统治者在内外危急形势下被迫采取的制度移植措施,以挽救其自身统治为目标,但由于中国社会深厚的传统积淀,晚清社会既缺乏实行宪政的政治胚胎,又不具备实行宪政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从此意义上说,晚清宪政改革的失败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宪政改革 民主政治 制度移植
      作者简介:李永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281-02
      
      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关于晚清宪政改革的研究,可谓著作颇丰。陈之迈的《中国政府》一书,主要分析了宪政改革对清廷的侵蚀作用,认为君主立宪和责任内阁制是对付一个不能更换的国家元首的最好办法。豍这一评价较为客观。侯宜杰的《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主要从社会推动力量的角度叙述了立宪运动的全过程,并对宪政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进步作用作了简要分析,对清末宪政运动作了较高的评价。豎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所著的《清末宪政史》豏,对清廷的改革态度和措施做了系统分析,对后来的研究者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对清廷的立宪改革评价偏低。朱英所著的《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主要从晚清经济改革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力量的产生,通过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动的分析,揭示了晚清宪政改革的意义,并进一步对改革的性质和失败原因作了深刻的剖析。豐高旺的《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豑在对清末宪政改革全面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清末宪政改革失败的原因,并对清末宪政改革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作出充分肯定。此外,亦有大量关于晚清宪政改革中地方自治、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立宪派以及区域性研究等微观研究成果,国外也有不少研究晚清宪政改革的成果出现。总之,国内外学者对于晚清宪政改革的研究可谓成就显著,但是从中国传统积淀方面对晚清宪政改革失败影响的研究比较薄弱,笔者试图由此角度展开论述,以期对读者能够有所启示。
      传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的沉积,包括传统观念、传统习俗、传统制度等多个方面。深厚的传统无疑是一个民族厚重文化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在传统积淀下所形成的人们的观念、习俗,以及传统制度,对于一个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往往亦具有难以觉察到的阻碍作用,这一作用在社会转型时期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国的近代化正是逐渐改变传统观念、习俗和传统制度的过程,历史事实证明,传统积淀对中国近代化起了巨大的约束和阻碍作用,晚清中国近代化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在克服传统影响,排除传统干扰,战胜传统压制中实现的。豒晚清宪政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亦在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不具备实行宪政的社会基础,由于中国社会深厚的传统积淀,晚清社会既缺乏实行宪政的政治胚胎,又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文化土壤和经济基础,因此,一直以来的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只能归于失败。
      一、传统政治积淀使晚清宪政改革缺乏实行宪政的政治胚胎
      晚清宪政改革是在数千年君主专制政治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君主专制政治的传统积淀决定了改革的艰难性。宪政制度与专政制度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政治制度。宪政是围绕法律问题实行的民主政治,是依据宪法的政治运作过程。豓在宪政体制下,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用宪法规定国家体制、政权组织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且政府和人民都在这些规定之下,享受应享受的权利,负担应负担的义务。无论谁都不许违反和超越这种规定自由行动。豔从而将统治者的随意性和非理性降低至最低限度。
      中国的传统政体属于集权官僚制,在这种体制下,君主是一切权力的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并具有庞大的、职能分化的官僚机构,在这种体制下,君主垄断了一切权力,使得权力过分集中,导致宪政改革时,难以吸收改革中所出现的各种社会势力,政权的社会基础无从扩大。然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变,唤醒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产生了要求政治参与的新型集团。在这种情况下,新型集团的政治要求与统治阶层的封闭性形成尖锐对抗,清王朝正是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灭亡的。政治学家的实证研究证明,现今的君主立宪制,几乎都是从封建制度而不是从传统集权官僚政体中发展而来的。豖集权官僚政体要实现向现代民主政体的转换,必须经过革命的过程。由此可见,传统政治积淀所形成的高度完善的君主专制政治使晚清宪政改革窒碍难行,最终走向了破产。
      二、传统经济积淀使晚清宪政改革缺乏实行宪政的经济基础
      经济因素是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宪政民主制度能否建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国内统一市场的是否形成紧密相关。市场经济是民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拥有相对的自由空间,因而促进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自由观念的产生与发展,进而要求限制国家权力,实现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即实现由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中必然出现一个拥有相当力量的中产阶层,这正是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在中产阶级居民占多数的社会,易于形成稳定的民主政体。”宪政制度的建立是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市场化程度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建立稳定的宪政民主制度的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超前的政治发展就有可能陷入危机。豗
      晚清宪政改革是在晚清社会经济基础上实行的变革。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自然经济的影响,中国大量的人口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从而使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受到极大限制。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尽管也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但由于为官僚所垄断,效率极低,严重地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此外,宪政改革前,中国亦没有出现商人群体,这就使得立宪运动的缺乏推动其走向深入的社会力量。广大农民尚未具备民主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并具有很大的政治依赖性。这种状况使得在中国实行民主宪政制度的社会基础显得相当薄弱,从而制约了清末宪政改革的发展。豘历史表明,传统农业社会要实现向民主社会的转型,必须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前提。正如巴林顿·摩尔所说:“摆脱农业这种人类的主要社会活动,是民主获得成功的一大前提条件。”豙在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缺乏相应经济基础的宪政改革无疑成为一座空中楼阁。
      三、传统文化积淀使晚清宪政改革缺乏实行宪政的文化土壤
      一个国家的文化环境对于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具有规定性的影响,一定的政治形态必然有其相应的文化基础。一个实施宪政的国家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国家权力能够得到有效地限制,公民权利得到有效地保障,公民具有较高的权利意识和自由、民主观念,愿意积极参加各种政治生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却具有浓厚的“世界中心”观念,“权位本位”观念,以及“国家本位”观念。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造成了晚清宪政改革中宪政文化土壤的缺失,最终导致了宪政的失败。
      中国人长期把自己的国家视为世界的中心,从“夷夏之辨”到“天朝上国”,从“怀柔致远”到“朝贡体制”,无不体现着这种浓厚的“世界中心”观念。这种偏狭的观念,造成国人对西方思想的普遍漠视和排斥。清朝改革上谕中著然写道:“不易者三纲五常。”仍然固于中体西用的范式,与宪政的精神格格不入,从而使改革的深入受到重重阻挠。豛此外,由于中国长期实行科举制,国人具有一种“权位本位”观念,把做官看作发财扬名的捷径,信奉“学而优则仕”,因而大多数有才智者均走上了科考入仕之途,不仅阻碍了人才向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造成宪政文化底蕴薄弱,使传统文化的阻却成为近代中国走向宪政的最大障碍。豜中国的思想家普遍认为人民地位都是低于国家的,国家权力合法性来源不仅与人们的自由和权利无关,而且还决定着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是否正当,因此为了国家利益忽视甚至剥夺个人自由和权利是常有之事。在“国家本位”观念影响下,近现代中国的人们普遍相信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没有权力就会失去一切,对权力的追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不相信法律能解决问题,就把一切付诸暴力和革命。正是这种文化本位观念,延误了晚清宪政改革的进程,阻碍了政治改革的深化和政治向现代的转型。
      总之,传统文化积淀对于宪政制度的建立具有极大的抵触性,这种文化抵抗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使中国迈向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遭遇了制度创新与本土文化的紧张对峙,二者的内在张力决定了百年宪法地位的边缘化和宪政的挫折。豝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社会的传统积淀,晚清宪政改革缺乏其所需的政治胚胎、经济基础以及文化土壤,因此,其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一个国家、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她对一个国家、民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支撑作用;然而,在传统积淀影响下所形成的传统观念、习俗,以及传统制度,往往会成为社会改革与转型的强大阻力。因此,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是,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扬弃,培养一种开放、客观与进步的眼光,摒弃传统包袱,克服传统的窠臼与束缚,才是国家、民族持续进步的根本所在。
      
      注释:
      豍陈之迈.中国政府.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豎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豏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豐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豑豗豛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第215页.
      豒郑剑顺.晚清史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371页.
      豓曾庆敏主编.法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豔张友渔.宪政论丛(上册).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豖[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737页.
      豘周叶中,汪国华主编.博弈与妥协——晚清预备立宪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页.
      豙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48页.
      豜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64—465页.
      豝包万超.儒教与新教:百年宪政建设的本土情结与文化抵抗.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2集).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43页.

    推荐访问:宪政 晚清 必然性 积淀 失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