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以人为本:人文外交中的传媒责任

    时间:2021-07-02 04:00: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人文外交是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此新语境下,传媒履行自己的职责关键在于对外报道中的以人为本。为此。中国传媒需充分考虑国际受众的信息需求,切实彰显对外报道的亲和表达。
      [关键词]以人为本 人文外交 传媒责任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周小普教授主持的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项目《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GD09007
      
      媒体与外交的关系一直是西方政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传统外交中,政府利用新闻媒体报道外交事件以争取公众理解并引导公众参与,而报道外交事件的媒体也可以通过影响受众以影响政府的外交政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传统外交’与‘公众外交’齐头并进的趋势”。在中国,人文外交的提出与发展,扩大了外交的具体领域,是对“民惟邦本”的传统人文思想的继承与实践。在此新语境下,传媒在外交中的责任可予以重新诠释。
      
      一、新语境下人文外交需要人本报道
      
      人文外交是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强调和提升“人文外交”这一软实力外交的作用,重视引导传媒,阐述和宣传中国的外交政策。多种语言出版介绍中国的报刊、书籍与杂志,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宣传中国当前的外交政策,同时加强与外国媒体的互动和合作,并通过互联网与国内外公众在线交流讨论外交形势和政策,为人文外交的实施做了充分的准备。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国际舆论更加关注和重视对华交流合作,为人文外交施展其魅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人文外交在外交实践中提倡人文、推广人文,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在同世界不同文明的积极交往中共同发展。为此,它大力推进以文化交流为主的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加强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在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的同时。也把外界的先进文化介绍到中国。从而实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促进。它尤其注重中外学术界、新闻传媒之间的互动往来,并正视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随着人文外交的提出,中国媒体的文化传播与对外交流活动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传媒的影响力也随之不断扩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媒体通过与外国媒体的新闻产品交换、建立联合采访机制、选派特约报道员、互用播出平台、互授新闻版权等,建立双边合作机制。加强相互之间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催生中国信息传播逐步进入全球新闻流动的主渠道。而在对外传播方式上。中国媒体更加注重以双向沟通为基础。而非单方面和线性的信息输出。在交流彼此意向中与国外传媒达成共识。
      在《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解释中。“人文”是相对于“天文”而言的“人”的文化。简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的核心是“人”。“本”即标准,意为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人是社会的中心,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人本”就是“以人为本”,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真正的哲学,作为人的生存意义之自我澄明和自觉展示,必然以人的实践的超越本性为基础,必然表现为人的实践的超越本性的自觉展现,以及人的存在的本质性文化精神的自觉表达。”
      “以人为本”理念作为中国外交的创新性追求,高度关注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展现:而当它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主导思想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贯彻到新闻传播领域,要求传媒报道必须人性化,处处体现对人的现实关怀和尊重。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体在分内应当对社会所做的事情”。两者的契合就在于对外报道中注重以人为本。
      
      二、充分考虑国际受众的信息需求
      
      传媒坚持以人为本履行自己的责任就是以受众为中心,满足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服务社会公众。受众借助新闻媒介发布的新闻获取信息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新闻媒介,只有满足受众的信息需要,才能有益于社会与公众。才能得到受众的信赖、支持并进而获得生命与源泉。得到生存和发展。人是一个有着多方面需求的生命主体,各种信息的提供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国际受众因其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接收习惯的不同而显现出大的选择差异。他们对大众传媒信息的需求、接触和反应方式千差万别。因此,必须下功夫去了解国际受众的情况,尽量避免他们的漠视与误读,消除传播中的跨文化差异。
      在人文外交中坚持以人为本,包括以中国人民为本和以世界人民为本,首先要求传媒的信息真实、可信。因此,对外报道上应该充分考虑到国际受众的信息需求,瞄准人的需要、人的价值实现、人的舒适度、人的愉悦感,铺展人文外交。因此,要求传媒的对外报道要贴近世界人民。贴近世界多样性,贴近各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但是。“沟通不是讨好,是对事实的真诚说明”。H在这一点上,传媒坚持以人为本需提高自身的公信力。而在国际受众的眼里,一个有公信力、负责任的传媒应该代表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提供各种信息传播服务,满足受众知情权、发展权、表达权及监督权。
      此外。坚持以人为本还要求传媒在信息传播中及时、公开、全面。“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新华社对外部在第一时间(14点45分)向海外播发了“北京等地有明显震感”的特急电。这次报道采用滚动连续发稿的模式。对外部派专人紧盯电视和互联网,适时捕捉重要信息,不依赖前方记者传回成稿,而是与他们保持热线联系,随时笔录前方记者的口述,使报道通常能够抢在外电之前。由于信息量大,就随时在原稿基础上补充新的信息,形成一条新的稿件播发出去,每一组滚动发稿常常能达到十余条。特别是由新华社记者现场发回的重要稿件,编辑都先抢发快讯,再作综合。《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均指出,新华社对此次地震的报道达到了国际水准。《华盛顿时报》称,中国官方媒体24小时连续播发消息,并将危机传播理论付诸实践:真实、快速和抢先进行报道。《泰晤士报》也在分析文章中指出,官方通讯社不断滚动报道最新伤亡数字。救援行动、失踪的孩子、损毁的医院,这种种细节都无一隐瞒。中国媒体做到了透明、快速、全面,充分满足了国际受众的信息需求,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舆论中得到好评。不但新华社的报道很好地体现了新闻规律和满足了中外民众新闻需求。中央电视台各主要频道和四川等省的电视台也有良好表现。
      
      三、切实彰显对外报道的亲和表达
      
      传媒在对外报道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讲述方式上深入浅出,加强故事性;用语行文上轻松简洁,增强亲和力;外文评论文章写作精良,凸显编辑个人风格:针对国际受众的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述风格去设计文化传播作品。简言之,即是用国际受众能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交流形式传播文化。
      传媒对外报道生活化,是人文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生活化的对外报道,将国外受众从抽象的叙事方式拉回到现实生活,使人获得真正的生活价值。这不仅是一种亲和表达,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如汶川抗震救灾报道增加大众化背景并策划专版,关注普通家庭和普通人的情感活动及悲欢离合。这种生活化的对外报道对搞好人文外交的启示作用在于:传媒不仅要关注时政、经济等硬新闻,而且要把视野多投向普通民众,拓展民生等软新闻。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进行对外报道。
      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对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起着积极作用,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也是政府“情为民所系”执政理念的必然选择。对外报道中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可以使中国的人文精神得到清晰的释放和充分的表达。传媒的人本报道反映在传播行为上就是关注民生疾苦。弘扬人文精神,强调社会责任,这样将会产出更高质量的传媒产品,树立更加和谐、人文、民主、进步的国家形象。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传媒作为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调节舆论引导方向、扩大舆论传播范围、改进舆论引导方式,向世界展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理念,在展示和提高国家软实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人既不完全是天使,也不完全是野兽,他们的信息交流行为证明他们完全是人。”在国际社会这个宏大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的网络里,外交不过是人的外交。传媒也不过是“人传播一人接受”的媒介。笔者认为,在人文外交的新语境下,传媒眷注入的生存,重视人的生活,张扬人的价值,从而有效适当地履行自身的职责,是一个很值得肯定的价值取向。

    推荐访问:以人为本 外交 人文 传媒 责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