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1-06-15 08:02: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当前,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就业能力相对不足,就业观念偏狭保守,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就读院校影响较小社会资源比较匮乏,是地方院校贫困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强化职业生涯引导;规范就业服务管理,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整合教育教学资源,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完善社会资助体系,缓解就业竞争压力,扩大地方院校贫困生就业出路。
      [关键词] 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95?03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但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结构失衡、就业市场相对饱和,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更为窘迫。因此,如何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有效提高地方院校贫困生竞争力和就业率,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院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贫困大学生是指在校就读期间支付生活费、缴纳学费、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没有经济保障的学生。当前,对毕业于地方院校的贫困大学生而言,除了面对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外,还存在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就业能力相对不足
      就业能力是一种以学习能力为基础,通过教育培养获得的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力因素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地方院校贫困毕业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和城镇低保家庭、农村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家庭经济基础较差,自幼很难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综合素质方面基础较差,自信力、理解力、沟通力、协调力和说服力等就业通适能力相对不足。大学就读期间,一些贫困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的选择在社会上兼职赚钱,有的埋头于学业,希望考取好成绩,拿到奖助学金,忽略了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有一些贫困生性格内向,缺乏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的热情,失去了锻炼自己就业通适能力的机会,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就业面试时较为拘谨,不能有效推销自己,难以让用人单位了解和赏识,因此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二)就业观念偏狭保守
      大学生就业观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当前,许多贫困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业观念单一、消极,就业期望值过高,服务社会意识差等现象。这既与贫困生特殊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又与社会舆论误导、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紧密相连。因特殊的成长环境及缺乏有效的专业教育引导,贫困生不能很好的将个人喜好、能力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就业方向迷茫,就业观念落后,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要“跳出农门”“吃上皇粮”,将择业作为跳出贫困、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较少考虑国家需要和社会利益。就业期望值过高,希望到工作环境好、福利待遇高、体面又稳定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上班,希望到经济发达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各大城市工作,不愿到家乡、基层以及较为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工作,以至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此外,大学生成功创业,既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又能够带动他人就业。但部分贫困生对自身、对创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创业期望值太高,存在“身份”观念,在创业中患得患失,从而阻碍了自身创业的成功[1]。
      (三)就读院校影响较小
      地方院校大多处在地方,远离中心、发达城市,并且大多升本时间不长,缺少名牌、重点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上许多地方院校办学定位趋同,在扩张过程中盲目攀高求大,所设专业没能有效地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缝对接、同频共振,没能找准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点,导致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一些院校学科建设滞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同类专业人才过剩,导致供大于求。有的院校盲目增设新专业,对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特色建设的意识不高,措施不力,培养的人才专业基础较差,竞争能力不强,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加上人才市场上存在“僧多粥少”和“就业歧视”的现实,招聘单位多会优先录用重点、名牌大学生毕业生,这就导致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
      (四)社会资源比较匮乏
      截至目前,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已经出台了许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在着力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制度,在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力度,但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在聘人唯熟、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仍然存在的今天,各种人为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影响依然很大。在同等条件下,家庭背景、亲友的社会地位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甚至非常关键。然而,贫困生主要来自边远农村和城镇下层,经济窘困,社会关系较窄,依靠家庭背景支持就业的可能性小,几乎没有社会资本可利用。加上贫困生就读的地方院校大多远离中心、发达城市,难以有效吸引用人单位进校选聘毕业生,加大了贫困学生就业成本。同时,不少地方院校财务压力大,用于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的专项经费不足,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就业帮扶指导力度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贫困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帮扶指导,使得贫困生顺利就业受阻。
      二、扩大地方院校贫困生就业出路的策略
      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和贫困生三者的共同努力。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就业竞争中,就业者自身素质是关键。要真正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必须有效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作为地方院校,应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明确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突出职业适应性。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上,构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体制上,突出学校和业界“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瞄准产业分类和职业分类,增强专业适应性。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在质量保障上,探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作为贫困生,在进入大学后,应珍惜美好时光,勤学苦练、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主动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班级、社团、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各类竞赛、“三下乡”实践活动等,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推荐访问:对策 大学生就业 贫困 院校 地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