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高校“外招生”国情教育问题初探

    时间:2021-06-06 20:02: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改革开放以米,随着华侨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而向海外全面开放,中国国内各大学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外招生,即华侨大学生和港澳台大学生。以暨南大学为例,目前来自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29个国家的外招生就有6800多人,占全日制学生人数的39%,其中本科外招生占全校本科生人数40%。这个群体之所以特殊,一是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区域,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知识构成和心理行为均与中国内地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受亲缘情感的影响,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了解当代中国的热望。我们曾向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2001级的250名外招生作问卷调查,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当代中国基本情况表示“不太了解”;而几乎100%的学生表示,希望在国内读书期间,能从多方面了解当代中国。其中大部分学生谈到了解当代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展望大陆和港澳台的发展趋势,以帮助自己确立未来的人生坐标。如何顺应外招生认识当代中国的需要,并将这种需要提升到爱国主义的层次?这是当前高校外招生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暨南大学自80年代中期始,就专为外招生开设了“当代中国概论”课,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一些对外招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特色方法,具体如下:
      
      一、教学定位:体现涵化教育特点
      
      一般认为,涵化教育指的是使受教育对象在高频接触真实资料和信息的过程中,原有认识或态度逐渐发生改变的教育过程。在“当代中国概论”课的教改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本课如果仅仅满足于对当代中国国情的一般性介绍,并不足以体现外招生高校教育的特殊性,而且外招生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去捕获同内各种信息。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当代中同概论”的教学定位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才合适?
      据问卷调查表明,外招生包括那些自认为“比较了解中国”的学生,对当代中国的认识相当贫乏,其知识构成甚至带有传闻信息的特点:①信息来源的间接性。外招生关于当代中国的信息基本来自境外传媒的宣传、国内亲友的议论、网络消息的浏览。这样的信息对于认识真实的当代中国,当然无法致效。②信息整合的非系统性。传闻仅仅涉及当代中国的某一方面,某个事件,或某个问题的材料,而学生又试图凭着这些孤立的、有限的材料对当代中国做出整体判断,难免以偏概全。③信息筛选的非批判性。因为没有相关资料可以比较和选择更多的真实信息和相关知识,学生对所得到的信息无法进行判断,对当代中围的认识便只能停留在感性的、表象的阶段,因此进行评价和评估时容易失之于偏颇。如个别学生甚至认为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封建落后、官场腐败、不民主的国家,中国人依然处于固步自封、道德伦理沦丧、既否定传统又没有确立新的价值取向的无信仰非理性的状态之中。这种认识反过来又成为外招生,尤其是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学生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人大释法”、“中国和平崛起”诸问题的障碍。对此,如何通过“当代中国概论”课的教研,帮助外招学生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中国怎样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发展成如今自强自立、在国际社会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最终达到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目的,便成为我们这门课的主要任务。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将“当代中国概论”课定位为:全面介绍和分析建国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包括各项方针政策和制度,以及它们的实施情况;努力将本课建设成一门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系统的、有涵化教育特点的基本国情教育课。定位特点概括为三个字“伞、新、俗”,具体做法是:
      其一,“全”。在授课和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内容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交代当代中国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重点讲述:①同情国策。讲清楚国情国策,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这是他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前提。②改革开放。讲清楚改革开放的依据、步骤、现状和趋势及其重大意义。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确立“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信念,将他们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与对当代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关注联系起来;将他们对港澳命运的关注与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关注联系起来;从而将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③辉煌成就。讲清楚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们的国家主人翁意识,树立当好港澳繁荣事业的接班人的志向,有着积极作用。约言之,向学生提供全面而真实的信息,引导他们的社会态度,是涵化教育的重要一步。
      其二,“新”。这里的“新”有两层意思,一是授课内容有很强的时代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勃勃生机,极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声望和地位,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备加关注。随着中国加入WTO,不仅为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而且将大大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向海外学子广泛宣传当代中国,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趋势。二是授课的体系、观点和使用材料要新颖,授课的内容紧扣国际国内形势演变,要有很强的动态感。例如,2004年上半年,我们在给学生讲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时,正值美英入侵伊拉克一周年前夕,在伊拉克再次爆发反美英占领的“起义”。我们借助这一事件,对美国占领伊拉克的真正目的及其后果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来反证中国“和平崛起”,是在不打乱现行规则的情况下实现增长和发展,并以一种使邻同受益的方式实现崛起。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对世界和平的一大贡献。具有强烈动感的课堂讲授,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当代中国的发展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三,“俗”。高校外招生与内地生不同,他们大多在海外生长,南于受教育的环境不同,在学习能力上也存在着差异。比如,听不懂普通话、看不懂简化字、答不好问题等。从外招生的实际出发,也是为了方便与外招生沟通,作为老师.我们除了用普通话讲课,耐心、反复地解答学生的难题外,还需在课余与港澳学生用粤语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惯用语和行为习惯,以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是本课“俗”的表现。“俗”的另一表现.是我们在教材编撰和课堂讲授的文字、语言上下功夫,力求表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进,进而理解本课的内容和表述,再进而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简言之.“俗”的目的,就是要使“当代中国概论”的学习过程,变得更轻松更顺利更易完成却更有效;让学生在“涵化一潜移”

    推荐访问:初探 国情 招生 高校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