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新”

    时间:2021-04-08 00:02: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苏教版高中《语文》在选文时,虽为努力体现自己的教材理念,在选文的原则、标准、目标、形式等方面与人教版有诸多差异,但本着“新颖为主,文质为先”的态度,还是把人教版中久历考验的选文重新入选。这些约有47篇的文章大都是经典美文,只因长期入选教材,故不妨称之为旧文。尽管对学生来说,这些课文还是陌生的,但教师万不能拿过去用过的教法来应付,而要做到常教常新,富有创意,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教学已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能获得一种“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的趣味。
      
      听君新翻杨柳枝——解读的多元
      
      都说文本解读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让学生学会辨别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些“哈姆雷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并形成自己的“哈姆雷特”,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对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理解、鉴别评价和选择判断。
      对传统篇目《荷塘月色》的解读,我们往常是抓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探寻朱自清先生在那个时代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但经典是可以常读常新的,我们可在教材 “活动体验”呈现的两组学习材料外,再补充吴周文、张小伟等名家解读或评点,请学生思考:专家们的解读为什么会迥异呢?我们该认同谁呢?谈谈自己对作品新的发现。教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深入剖析,走出文本查阅资料,然后探讨、分析、评价,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样,我们不难发现钱理群先生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孙绍振先生从伦理学的角度解读,张小伟先生从人性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
      
      标新立异二月花——教法的选择
      
      苏教版的教学建议主要是围绕三种呈现方式来展开: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以《雷雨》教学为例。在文本研习课中,教师的讲解必须精要而具有举一反三之功能,一般可围绕文后的几道研习题来展开,学生可作适度的讨论;而在活动体验中,我们不但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片断或话剧片断、分角色诵读台词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可通过辩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比如周朴园对侍萍是否动真情等。
      活动体验方式可谓丰富多彩,如“向青春举杯”的《沁园春·长沙》,可让学生阅读英文译诗,作比较分析。也可看手迹与赏美景:用多媒体展示毛泽东同志豪放潇洒的手迹,欣赏与毛泽东同志笔下境界近似的风景图片。还可选定歌曲填词演唱: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歌曲,然后将诗词的语句填入。
      更可开展语文主题活动,如为《祝福》中的祥林嫂组织“道德法庭”,审判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元凶。正如实践这一活动方式的沈永廷老师所言:“采用报刊上常用的‘道德法庭’、‘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和发现这个悲剧产生的原因……随着法制教育的深入,随着法律专业的升温,语文课上组织法庭辩论这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同学们表现了极大的参与热情。”①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欲使教法运用适当有新意,就须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新教学观念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且把旧符换新桃——形式的创新
      
      教材、学生都是动态的变量,尤其是学生的状况往往因时间、地点、情境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教师若仍是沿袭十几年前的教法,别说学生没兴味,恐怕连老师自己都得感到厌倦。换一种形式,即便是“新瓶装旧酒”效果也要好得多。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对贾府典型环境的分析,笔者用“贾府写真集”来展示图片,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和华贵的陈设是“硬件”方面的,非凡的服饰、骄矜的气质和繁文缛节属于“软件”方面的。
      分析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方式,可以借用中国古典戏曲里主角出场的程式来演绎:王熙凤的“我来迟了”和贾宝玉的脚步声、丫鬟的“宝玉来了”可看作主角在锣鼓声中踱着台步“上场”——相当于“闹头台”;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的服饰描写和黛玉眼中的宝玉神态描写,可看作主角来到前台正冠整理衣服——“亮相”;贾母的戏谑和《西江月》对宝玉的评论,则是做相关“介绍”;王熙凤的“作秀”和宝黛初会是正式的“表演”,谓好戏开场。②
      
      另磨新墨出锐笔——读写的拓展
      
      注重读写结合,做到读中学写,写中促读,以此来加深学生对阅读的体验与理解,降低写作与说话的难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如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时,我试着让学生找出一些比较优美的语句来品味,进而仿其形,写己意。例如: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是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是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仿写:困难时得到了帮助,好比是渺无人烟的沙漠里找到了生命的水源,是炎热苦夏里拂过的一丝惬意凉风,是阴沉黑暗中的一缕希望曙光,是迷惘空虚心灵中的一盏指路明灯。(谭金琴)
      当然,写还可以拓展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深入感受人物高尚的人格操守。如上完《五人墓碑记》让学生为五位义士写一则颁奖词。例如:
      他们本自平淡,却愿为了一个义字,凭满腔热血在邪恶的刀刃上跳起了生命之舞。他们让正义伸张,让力量汇聚,直至一丝鲜明的曙光在苏州升起,一朵浓密的乌云从明朝散去。让天地正气永存!(刘志明)
      还可续写或编课本剧。学《祝福》后,不妨启发学生想象:(1)假如祥林嫂再嫁不成……(2)假如祥林嫂再嫁后丈夫儿子不死……(3)假如祥林嫂第二次离开鲁镇后不死,20年后再来鲁镇……;看了沈从文的《边城》电影后,让学生结合小说的阅读,续写故事的结局。这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写作训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真正触发了他们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让创新走进了语文课堂。
      
      万水千山总是情——激趣的旁逸
      
      “旁逸斜出”,其实是课堂上的一种插入艺术,指在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教学的主线而插入一个或几个由课文引出的“旁枝”,这样可以松动学生紧绷的思维之弦,使学习舒缓有度,又可以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有兴趣听,趣中促学,学有所获。一位教师教学《荷花淀》,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老师脱离了原来设计好的教案,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试着为她们起名。片刻,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有学生说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众大笑,该生显然受歌曲《小芳》的影响);有学生说泼辣的那位应该叫小翠(学生对《边城》的印象很深);还有一名学生说那个找借口的应该叫翠花——上酸菜(众又大笑,显然受歌曲《出门在外》的影响)等等。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分角色带上名字朗读课文后,教师进一步启发: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人了?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最低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小小的名字竟会有这样深刻的含义。
      当然,在课堂上我们不妨将时事、时下流行用语引入课堂,如讲到对联时,引用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卷的一道对联题——“金融风暴起北美,全球飞雪”,要求对下联。有学生就用“刘谦魔术献春晚,华夏惊艳”,“三聚氰氨源三鹿,中国泪雨”结合时事来对下联,富有创意。
      一堂语文课上成“死山死水”,最主要的原因是备课思路不清。备课思路哪里来?学情中来,教师个性中来,具体文本的特质中来!老师的智慧来自于哪里?“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超越自我,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文”施教,那样语文课堂教学这门艺术在不久的将来必是一派“春和景明”。
      
      注释:
      ①沈永廷《为祥林嫂告状》,《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39页。
      ②褚树荣编著《高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249页。
      (作者单位:绍兴鲁迅中学柯桥校区)

    推荐访问:以其 无不 之深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